五戒十善
五戒十善
五戒:
[一、不殺戒],謂人若于彼眾生,妄加殺害,而奪其命,死墮惡道;或生人中,亦壽命短促。若不作是事,名不殺戒。
[二、不偷盜戒],謂人若于有主物不與而竊取之,死墮惡道;或生人中,亦受貧乏報。若不作是事,名不偷盜戒。
[三、不邪淫戒],謂人若淫泆無度,好犯他人妻妾,死墮惡道;或生人中,妻妾亦不貞良。若不作是事,名不邪淫戒。
[四、不妄語戒],謂人若妄造虛言,隱覆實事,誑惑眾聽,死墮惡道;或生人中,亦口氣臭惡,為人所憎。若不作是事,名不妄語戒。
[五、不飲酒戒],謂人若飲酒則縱逸狂悖,昏亂愚癡,無有智慧。若不飲者,是名不飲酒戒。
五戒配五常五行
[一、不殺配仁],慈愛好生曰仁,五行之木亦主于仁,仁則不殺,故以不殺配仁也。
[二、不盜配智],邪正明了曰智,五行之水亦主于智,智則不盜,故以不盜配智也。
[三、不邪淫配義],制事合宜曰義,五行之金亦主于義,義則不邪淫,故以不邪淫配義也。
[四、不妄語配信],真實不欺曰信,五行之土亦主于信,信則不妄語,故以不妄語配信也。
[五、不飲酒配禮],處事有則曰禮,五行之火亦主于禮,禮則防于過失,故以不飲酒配禮也。
持十善戒行者中,上品者與中品者由其功德,得生于天上,下品者能王于人中 。
十善: 十種的善業(yè),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嗔、不癡。
善即順理之義。謂行此十法,皆順理故。然有二種:一者止,二者行。止,則止息己惡,不惱于他;行,則修行勝德,利安一切也。
[一、不殺生],不殺生者,謂不害一切物命,即是止殺之善。既不殺已,當行放生之善也。
[二、不偷盜],不偷盜者,謂不竊取他人財物,即是止盜之善。既不盜已,當行布施之善也。
[三、不邪淫],不邪淫者,謂不行邪淫欲事,即是止淫之善。既不邪淫,當行清凈梵行之善也。
[四、不妄語],不妄語者,謂不起虛言,誑惑他人,即是止妄語之善。既不妄語,當行實語之善也。
[五、不兩舌],不兩舌者,謂不向兩邊,說是談非,令他斗諍,即是止兩舌之善。既不兩舌,當行和合利益之善也。
[六、不惡口],不惡口者,謂不發(fā)粗獷惡言,罵辱他人,即是止惡口之善。既不惡口,當行柔和軟語之善也。
[七、不綺語],不綺語者,謂不莊飾華麗之言,令人樂聞,即是止綺語之善。既不綺語,當行質直正言之善也。
[八、不貪欲],不貪欲者,謂不貪著情欲塵境,即是止貪之善。既不貪欲,當行清凈梵行之善也。
[九、不嗔恚],不嗔恚者,謂不生忿怒之心,嗔恨于人,即是止嗔之善。既不嗔恚,當行慈忍之善也。
[十、不邪見],不邪見者,謂不偏邪異見,執(zhí)非為是,即是止邪見之善。既不邪見,當行正信正見之善也。
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十善:是在五戒的基礎上建立的,約身、口、意三業(yè)分成十種。反之,稱為十惡。
身業(yè)有三種:不殺、不盜、不邪淫;
口業(yè)有四種:不妄語欺騙、不是非兩舌、不惡口傷人、不說無益綺語;
意業(yè)有三種:不貪、不嗔、不愚癡。
十善者
一不殺生。 二不偷盜。 三不邪淫。 四不妄言。 五不綺語。 六不兩舌。 七不惡口。八不慳貪。 九不嗔恚。 十不邪見。
此中前三名身業(yè)。中四名口業(yè)。后三名意業(yè)。業(yè)者。事也。若持而不犯。則為十善。若犯而不持。則為十惡。
十惡分上中下。感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身。十善分上中下。感天人阿修羅三善道身。善因感善果。惡因感惡果。決定無疑。絲毫不錯也。
殺盜淫妄。已于五戒中說。綺語者。謂無益浮詞。華妙綺麗。談說淫欲。導人邪念等。
兩舌者。謂向彼說此。向此說彼。挑唆是非。斗構兩頭等。
惡口者。謂言語粗惡。如刀如劍。發(fā)人隱惡。不避忌諱。又傷人父母。名大惡口。將來當受畜生果報。既受佛戒。切莫犯此。
慳貪者。自己之財。不肯施人。名之為慳。他人之財。但欲歸我。名之為貪。
嗔恚者。恨怒也。見人有得。愁憂憤怒。見人有失。悅樂慶快。及逞勢逞氣。欺侮人物等。
邪見者。不信為善得福。作惡得罪。言無因果。無有后世。輕侮圣言。毀佛經(jīng)教等。
然此十善?傇撘磺。若能遵行。無惡不斷。無善不修?秩甑炔荒荏w察。今略舉其一二。
當孝順父母。無違無逆。委曲宛轉。勸令入道。斷葷吃素。持戒念佛。求生西方。了脫生死。父母若信。善莫大焉。如決不依從。亦勿強逼。以失孝道。但于佛前。代父母懺悔罪過。斯可矣。
于兄弟則盡友。于夫婦則盡敬。于子女則極力教訓。使其為良為善。切勿任意憍慣。致成匪類。
于鄰里鄉(xiāng)黨。當和睦忍讓。為說善惡因果。使其改過遷善。于朋友則盡信。于仆使當慈愛。
于公事則盡心竭力。同于私事。凡見親識。遇父言慈。遇子言孝。若做生意。當以本求利。不可以假貨哄騙于人。
若以此風;湟秽l(xiāng)一邑。便能消禍亂于未萌。致刑罰于無用?芍^在野盡忠。居家為政矣。
什么是持五戒,修十善
十善者
一不殺生。 二不偷盜。 三不邪淫。 四不妄言。 五不綺語。 六不兩舌。 七不惡口。八不慳貪。 九不嗔恚。 十不邪見。
此中前三名身業(yè)。中四名口業(yè)。后三名意業(yè)。業(yè)者。事也。若持而不犯。則為十善。若犯而不持。則為十惡。
十惡分上中下。感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身。十善分上中下。感天人阿修羅三善道身。善因感善果。惡因感惡果。決定無疑。絲毫不錯也。
殺盜淫妄。已于五戒中說。綺語者。謂無益浮詞。華妙綺麗。談說淫欲。導人邪念等。
兩舌者。謂向彼說此。向此說彼。挑唆是非。斗構兩頭等。
惡口者。謂言語粗惡。如刀如劍。發(fā)人隱惡。不避忌諱。又傷人父母。名大惡口。將來當受畜生果報。既受佛戒。切莫犯此。
慳貪者。自己之財。不肯施人。名之為慳。他人之財。但欲歸我。名之為貪。
嗔恚者。恨怒也。見人有得。愁憂憤怒。見人有失。悅樂慶快。及逞勢逞氣。欺侮人物等。
邪見者。不信為善得福。作惡得罪。言無因果。無有后世。輕侮圣言。毀佛經(jīng)教等。
然此十善?傇撘磺。若能遵行。無惡不斷。無善不修?秩甑炔荒荏w察。今略舉其一二。
當孝順父母。無違無逆。委曲宛轉。勸令入道。斷葷吃素。持戒念佛。求生西方。了脫生死。父母若信。善莫大焉。如決不依從。亦勿強逼。以失孝道。但于佛前。代父母懺悔罪過。斯可矣。
于兄弟則盡友。于夫婦則盡敬。于子女則極力教訓。使其為良為善。切勿任意憍慣。致成匪類。
于鄰里鄉(xiāng)黨。當和睦忍讓。為說善惡因果。使其改過遷善。于朋友則盡信。于仆使當慈愛。
于公事則盡心竭力。同于私事。凡見親識。遇父言慈。遇子言孝。若做生意。當以本求利。不可以假貨哄騙于人。
若以此風;湟秽l(xiāng)一邑。便能消禍亂于未萌。致刑罰于無用?芍^在野盡忠。居家為政矣。
五戒
五戒者
一不殺生。 二不偷盜。 三不邪淫。 四不妄語。 五不飲酒。
好生惡死。物我同然。我既愛生。物豈愿死。由是思之。生可殺乎。
一切眾生。輪回六道。隨善惡業(yè)。升降超沈。我與彼等。于多劫中;楦改;樽优。當思拯拔。何忍殺乎。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于未來世。皆當成佛。我若墮落。尚望拔濟。又既造殺業(yè)。必墮惡道。酬償宿債。展轉互殺。無有了期。由是思之。何敢殺乎。
然殺生之由。起于食肉。春知如上所說因緣。自不敢食肉矣。又愚人謂肉為美。不知本是精血所成。內(nèi)盛屎尿。外雜糞穢。腥臊臭穢。美從何來。常作不凈觀。食之當發(fā)嘔矣。
又生謂人及禽獸。蛆蟲魚蝦。蚊虻蚤虱。凡有命者皆是。不可謂大者不可殺。小者可殺也。
佛經(jīng)廣說戒殺放生功德利益。俗人不能得讀。當觀安士先生萬善先資?梢灾涔8乓。
不偷盜者。即是見得思義。不與不取也。此事知廉恥者。便能不犯。然細論之。非大圣大賢。皆所難免。
何也。以公濟私?巳艘婕。以勢取財。用計謀物。忌人富貴。愿人貧賤。
陽取為善之名。遇諸善事。心不認真。如設義學。不擇嚴師。誤人子弟。施醫(yī)藥。不辨真假。誤人性命。
凡見急難。漠不速救。緩慢浮游;蛑抡`事。但取塞責了事。糜費他人錢財。于自心中。不關緊要。
如斯之類。皆名偷盜。以汝等身居善堂。故摘其利弊而略言之。
不邪淫者。俗人男女居室。生男育女。上關風化。下關祭祀。夫婦行淫。非其所禁。但當相敬如賓。為承宗祀。不可以為快樂。徇欲忘身。
雖是己妻。貪樂亦犯。但其罪輕微。若非己妻。茍合交通。即名邪淫。其罪極重。
行邪淫者。是以人身行畜生事。報終命盡。先墮地岳餓鬼。后生畜生道中。千萬億劫。不能出離。
一切眾生。從淫欲生。所以此戒難持易犯?v是賢達;驎r失足。何況愚人。
若立志修持。須先明利害。及對治方法。則如見毒蛇。如遇怨賊?治凡缿。欲心自息矣。
對治方法。廣載佛經(jīng)。俗人無緣觀覽。當看安土先生欲;乜。可以知其梗概矣。
不妄語者。言而有信。不虛妄發(fā)也。若見言不見。不見言見。以虛為實。以有為無等。凡是心口不相應。欲欺哄于人者皆是。
又若自未斷惑。謂為斷惑。自未得道謂為得道。名大妄語。其罪極重。命終之后。決定直墮阿鼻地獄。永無出期。
今之修行而不知佛法教理者。比比皆是。當痛戒之。切要切要。
以上四事。不論出家在家。受戒不受戒。犯之皆有罪過。以體性是惡故也。
然不受戒人。一層罪過。受戒之人。兩層罪過。于作惡事罪上。又加一犯戒罪故。若持而不犯。功德無量無邊。切須勉之。
不飲酒者。酒能迷亂人心。壞智慧種。飲之令人顛倒昏狂。妄作非為。故佛制而斷之。凡修行者。皆不許飲。
并及蔥韭薤蒜興渠。五種葷菜。氣味臭穢。體不清潔。熟食發(fā)淫。生啖增恚。凡修行人。皆不許食。
然此一事。未受戒者。飲之食之。皆無罪過。受戒飲食。一層罪過。即是犯佛戒罪。佛已禁制。汝又去犯。故有罪也。
- 上一篇:佛教五戒的內(nèi)容
- 下一篇:如何受五戒
- 最全的燒香圖解,燒香有何含義與講究?
- 皈依之后需要注意什么嗎 皈依佛門后的注意事項
- 開天眼后究竟能看到什么?
- 楞嚴咒簡介,什么人不能念楞嚴咒?
- 常犯邪淫者得十種苦報 從婚后出軌事件看出的因果報應
- 地藏經(jīng)簡介,地藏經(jīng)主要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簡介,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講什么?
- 佛教基礎知識
- 最簡單的三皈依儀式-如何授三皈五戒居士儀軌
- 持咒打坐的方法 持咒打坐的姿勢圖
- 為什么要學佛?有什么用呢?
- 心經(jīng)簡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內(nèi)容介紹
- 心經(jīng)入門
- 2020年佛教節(jié)日一覽表
- 佛教唱贊時法器打法
- 什么是佛教?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佛的定義呢?
- 為什么要燒香拜佛?燒香的含義是什么?
- 什么是咒語?佛教最神奇的九個咒語
- 佛教名詞
- 準提咒簡介,準提咒功德及妙用
- 學佛前要了解的基本內(nèi)容
- 佛教和印度教的區(qū)別
- 持咒是什么意思?如何持咒?
- 佛咒入門
- 文殊菩薩心咒簡介
- 皈依是什么意思?皈依三寶又是什么意思?
- 誦經(jīng)有訣竅嗎?誦經(jīng)的十二條訣竅
- 初入佛門該怎樣修行?
- 在家燒香有什么講究?一些禁忌千萬不要觸碰!
- 皈依證怎么辦理?辦皈依證后的忌諱是什么?
- 女眾出家前須知,一生只有一次出家機會
- 往生咒簡介,念往生咒要注意什么?
- 給去世的人上香的規(guī)矩
- 楞嚴經(jīng)簡介,楞嚴經(jīng)大致在講什么?
- 求佛有沒有用?為什么說佛菩薩可以保佑人?
- 觀自在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
- 金剛經(jīng)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清心咒簡介
- 涅槃是什么意思?涅槃的四種分類分別指什么?
- 善根指的是什么?
- 腳踏實地的付出才會有收獲,所有的付出都不會白費
- 佛教戒律是怎樣產(chǎn)生的?戒律的由來
- 忉利天主是誰?
- 授記有幾種方式?授記的四種類型
- 人不要想太多,餓了就吃飯,困了就睡覺
- 佛經(jīng)中的世尊指的是誰?
- 釋迦牟尼成道是什么意思?
- 覺性是永恒的、沒煩惱、證佛國
- 皈依后做事還是不順,對佛法心灰意冷,該怎么辦?
- 佛教的經(jīng)變是什么意思?
- 阿彌陀佛圣誕是哪一天?農(nóng)歷十一月十七恭迎彌陀圣誕
- 剛念經(jīng)時聲音響亮且快,后來就沒有了,為什么?
- 以佛心來凈化自己內(nèi)在的妄心
- 嘴笨不會安慰人怎么辦?
- 馬鳴菩薩是誰?馬鳴菩薩的簡介與故事
- 為什么在世間行善的功德勝于極樂百倍?
- 學會順其自然,在晴天時愛晴,在雨天時愛雨
- 念經(jīng)時可以控制妄念嗎?
- 什么是“五蓋”?菩薩沒有厭怠心
- 趙州和尚是哪個朝代的,哪里人?趙州和尚的簡單介紹
- 什么是莊嚴國土?
- 在家居士怎樣才能讓現(xiàn)在和將來的生活具足幸福安樂?
- 八正道是為人處世乃至成佛的八種正確方法和途徑
- 阿逸多菩薩是誰,是彌勒菩薩嗎?
- 佛教說的隨緣是什么意思?隨緣的含義
- 管好自己,但行好事,莫論他人
- 四大皆空是哪四大,是什么意思?
- 神通有哪幾種?佛教六種神通的簡單介紹
- 求神不如求己,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 十八不共法是什么意思,指什么?
- 念經(jīng)時犯困,打盹后又從頭開始念,該怎么辦?
- 人幫人,心靠心,人心是相互的
- 不用花錢的七種結緣方式
- 殺生、妄語、不敬,在家居士不可以做的三件事
- 佛教的四無畏指的是什么?
- 佛教的大慈大悲是什么意思?
- 面對親人的病,家里的經(jīng)濟條件,心很亂,該怎么辦?
- 什么是信心不逆?
- 在床上哄孩子睡覺能唱彌陀圣號嗎?
- 佛教基礎知識
- 心經(jīng)入門
- 佛教名詞
- 佛咒入門
- 金剛經(jīng)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地藏經(jīng)入門
- 怎樣讀懂佛經(jīng)
- 佛教基本教義
- 佛咒簡介
- 楞嚴經(jīng)入門
- 妙法蓮華經(jīng)入門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入門
- 十小咒入門
- 佛教修行及戒律
- 藥師咒入門
- 六字大明咒入門
- 無量壽經(jīng)入門
- 華嚴經(jīng)入門
- 藥師經(jīng)入門
- 阿彌陀經(jīng)入門
- 佛教僧侶與居士及其源流
- 普賢行愿品入門
- 佛經(jīng)簡介
- 虛云法師入門
- 六祖壇經(jīng)入門
- 佛教傳播與發(fā)展
- 楞伽經(jīng)入門
- 圣嚴法師入門
- 宗派簡介
- 凈慧法師入門
- 解深密經(jīng)入門
- 佛經(jīng)入門
- 濟群法師入門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入門
- 法增法師入門
- 昌樂法師《人生是道場》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