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持守五戒

  怎樣持守五戒

  五戒是哪五戒?不用說大家都知道,戒殺、盜、妄、淫、酒。表面看,這五種邪行似乎很多人都能避免,有些佛教徒甚至非佛教徒都茹素戒葷一輩子,心志不可謂不堅。但細究起來,事情并非如此簡單。

  戒殺,不殺生是最起碼的。但惡念也屬于殺生的概念。在一定意義上,心里殺生比手上殺生罪過更大。學佛關鍵是破除我執(zhí),破除我執(zhí)就要擴大我們的心量俗話叫度量,為此我們必須慈眼看人、大度容人,不但不能起惡念,還要在內(nèi)心深處自然生出善念。善念就是無條件地幫助別人、扶助別人而不求任何回報。所以,狹義的戒殺是不殺生,而較為精進的不殺生還包括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不起惡念,甚至更為精進生出善念。

  戒盜是不偷不搶。但僅此而已要求就太低了,還包括不起非分之想,還包括不起私念。如果一個人以多吃多占為榮,以遵章守紀覺得窩囊,甚至為了私利而損害別人和社會利益,此人與偷盜何異?

  戒妄語是不撒謊。但僅此而已要求還是太低。言不知為妄,言非時、非a地、非人為妄,心不誠實為妄。對別人不誠實為妄,對自己不誠實仍然為妄。戒妄語到了較高境界時是時時、處處都以真性情對人對自己。這一點,沒有對自己的很深了解很難做到,而人們恰好最容易被自己所欺騙。因此,戒妄語也是一條很高的戒條。

  戒酒不說了。最后說戒淫。淫屬于情愛的另類,是一種性暴力和性傷害的心理和行為。對未出家人來說,完全避免兩性行為不可能、也不可取,但對于如何善意、崇高地處理及經(jīng)營婚姻家庭卻有很多余地。邪淫不可取,無私地關愛及經(jīng)營家庭責無旁貸。學習佛法首先必須做一個好人、一個對家庭和他人敢于承擔責任和恪盡職責的人。如果為了學習佛法對家庭不聞不問甚至厭世,就與佛法宗旨背道而馳了。

  持守戒律的最高境界不是死扣教條,而是忘情忘我。忘情指忘掉私情,忘我指忘掉自我。

  持守五戒的利益

  受持五戒是人道的根本,五戒與儒家的五常有相通之處。五常就是仁、義、禮、智、信。不殺曰仁,不盜曰義,不淫曰禮,不妄曰信,不酒曰智。一個人受持五戒,會有無盡的利益!豆囗斀(jīng)》卷三說:我們受持五戒,必感得廿五名善神的護佑!对聼三昧經(jīng)》卷六記載,持戒清凈者能獲得十種利益:

  1滿足一切智;

  2如佛所學而學;

  3智者不毀;

  4不退誓愿;

  5 安住于行;

  6棄舍生死;

  7慕樂涅藥;

  8得無纏心;

  9得勝三昧;

  10不乏信財。

  此外,如果我們不殺生而護生,自然能獲得健康長壽;不偷盜而布施,自然能發(fā)財享受富貴;不邪淫而尊重他人的名節(jié),自然家庭和諧美滿;不妄語而贊嘆他人,自然能獲得善名美譽;不喝酒而遠離毒品的誘惑,自然身體健康,智慧清明。

  所以,受持五戒,現(xiàn)世可以免除苦惱、恐怖,可以獲得身心的自由、平安、和諧、快樂;將來可以免墮三涂惡道,得人天果報,乃至成佛。受持五戒,如同在福田里播了種,縱使不求,自然有許多利益加身,自然享有無盡的功德善果。

  五戒的受持

  受持五戒是盡形壽受持,非一日一夜受持而已。五戒可以全部受持,也可以隨分受持。如《十住心論》卷二引《大智度論》說:‘戒有五種,始從不殺,乃至不飲酒。若受一戒是名一分,若受二、三戒是名少分,若受四戒是名多分,五戒是名滿分。于此分中,欲受何分,常隨意受之。’

  由此可知,在家居士人人可就自己的情況,選擇自己容易受持的一戒、二戒,乃至三戒、四戒,精進受持,漸漸達到五戒圓滿。甚至進一步受持八關齋戒、菩薩戒等,如此自然能得增上生,能得決定勝果,乃至大乘佛果。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