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學入門 > 佛與人生 >

不能舍,只好泥里團團轉(zhuǎn)

\

  出家人的生活在人們看來都是相對清苦的,但對于真正的出家人而言,他們并不會認為苦,而是把苦當成樂,并且從中獲得真正的快樂。

  ——弘一法師

  我們時常聽人說:“舍得舍得,不舍不得;有舍才有得,要得就要舍。”懂得取舍,才是人生的一種境界。弘一法師曾說:“出家人的生活在人們看來都是相對清苦的,但對于真正的出家人而言,他們并不會認為苦,而是把苦當成樂,并且從中獲得真正的快樂。”弘一法師放棄紅塵生活,遁入空門,這就是他的取和舍。世人要么難以理解,要么覺得他很了不起。因為他舍棄了世俗的榮華富貴,卻忽略了他舍棄這些東西背后所得到的大人生、大快樂。在現(xiàn)實生活中,當我們要達成一個目標、完成一件事時,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考慮怎樣取舍。

  暴雨剛過,道路泥濘不堪。一個老婆婆到寺廟進香,一不小心跌倒在泥潭里,衣服上沾滿了泥水,身上的香火錢也都掉到泥潭里了。她顧不上起身,就在泥里撈個不停。這時,一個富人坐轎經(jīng)過,看見此情此景,想去扶她,又怕弄臟了自己的華貴衣服,于是便讓轎夫去把老婆婆從泥潭里扶出來,并且送了一些香火錢給她。老婆婆道謝之后便來到寺外。守在寺門邊的和尚看見一身泥污的老婆婆,一邊躲開一邊說:“回去把衣服弄干凈了再來,這是佛門凈地,怎么可以一身泥污地進來拜佛?”

  瑞新禪師把剛才發(fā)生的事情經(jīng)過都看在眼里,就走到老婆婆旁邊,親自扶著她走進大殿,笑著對那個僧人說:“曠大劫來無處所,若論生滅盡成非。肉身本是無常的飛灰,從無始來,向無始去,生滅都是空幻一場。”

  僧人聽他這樣說便問:“周遭十方心,不在一切處。難道連成佛的心都不存在嗎?”

  瑞新禪師指指遠處的富人,嘴角浮起一抹苦笑:“不能舍、不能破,還在泥里轉(zhuǎn)!”

  那個僧人聽了禪師的話,頓時感到無比慚愧,垂下了目光。瑞新禪師回去便訓示弟子們:“金錢珠寶是驢尿馬糞,親身躬行才是真佛法。身躬都不能舍棄,還談什么出家?”

  弘一法師正是意識到,如果自己連紅塵的這點富貴生活都放不下,還談什么信仰呢?

  法師在說自己出家的因緣時講道:“在我成為居士并住在寺里后,我的那位好朋友,再三邀請我到南京高師教課,我推辭不過,于是經(jīng)常在杭州和南京兩地奔走,有時一個月要數(shù)次。朋友勸我不要這樣勞苦,我說:‘這是信仰的事情,不比尋常的名利,是不可以隨便遷就或更改的。’我的朋友后悔不該強行邀請我在高師任教,于是我就經(jīng)常安慰他,這反倒使他更加苦悶了。終于,有一天他對我說:‘與其這樣做居士究竟不徹底,不如索性出家做了和尚,倒清爽!’這句話對我猶如醍醐灌頂,一語就警醒了我。是呀,做事做徹底,不干不凈的很麻煩。于是在這年暑假,我就把我在學校的一些東西分給了朋友和校工們,僅帶了幾件衣物和日常用品,回到虎跑寺剃度做了和尚。”

  朋友的話讓弘一法師意識到,自己這樣不舍不取,熊掌和魚都想得,其實可能既不能過好世俗的生活,又不能真正修行。所以,他毅然選擇了出家。這就是取舍。試想,我們之中有多少人就是在左右為難,這個不想放、那個不想舍之中渾渾噩噩地度過了一生?

  弘一法師身邊的弟子回憶說:“有一次有人送他一條紅氈子,他看了連聲贊好。不過他說:‘這條氈子,我沒有福享用,應該送給我們寺中的轉(zhuǎn)塵和尚,因他年紀較大,且是長老,我們應該尊敬他。’結(jié)果,大師就將氈子送給這個長老。還有一次,不知是云南還是貴州,送來一些名貴的蘿卜,那是用郵遞的方式送來的。他那天對我說:‘今天你可以把這蘿卜切細一點,分開給全寺的每人吃一些。我自己也吃一些。’他對于好的東西,從來沒有一個人獨自享用,一定是拿出來大家共享的。”

  會生活的人,最懂得的就是取舍之道。“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其實,如果付出者只享受付出的快樂,而不計較失去的損失,那么,即使舍而不得,又有何妨。

  弘一法師說:“佛法從緣起論的觀點來看,認為利他方能自利,害人實際是在害己。敬人者,人敬之;愛人者,人愛之;損人者,人損之;欺人者,人欺之。所以,我們應該做到自利利他,不可損人利己。這也正如印光法師所說:‘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利人即是利己,害人甚于害己。’”

  一個人只有學會利他,才能真正利己。弘一法師曾說:“為什么要成佛呢?為利益一切眾生。須如何修持乃能成佛呢?須廣修一切善行。”

  只有做到我為人人,才能“人人為我”。

  很多人認為,只要不讓自己吃虧,那么,自己就會永遠受益。但其實,如果我們不肯利人,別人也無須利你。所以,一個只管自己賺錢而不管別人死活的商人是不會真正賺錢的。因為時間一久,大家就不會到你這里來和你做生意了。一個人生活在這個社會中,就要明白,利他方能利己這樣一個道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