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時心存感恩

  「只要自覺心安,東西南北都好」!

  假如我們能夠不讓心隨境轉,而能轉境的話,這就是修行有了功夫。

  懂得用禪定來處理生活,處理我們所遭遇的一切,縱然身處紛擾的塵勞之中,也能安住身心。所以,能夠隨遇而安,懂得過一種灑脫的生活,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怎樣才能隨遇而安呢?我分幾點說明:

  1.在食衣住行里要能隨遇而安

  2.在經(jīng)濟物質上要能隨遇而安

  3.在榮辱得失中要能隨遇而安:不管榮辱得失,都能處之泰然。若無其事

  4.在打擊迫害時要能隨遇而安

  5.在感情是非里要能隨遇而安

  參禪的人有了禪,就有力量,就能把我們自心本性的能量發(fā)揮出來。真正的能源是在我們的心里!要想在生活里能隨遇而安,一定要把我們的禪心佛性開發(fā)出來,有了禪,自然能夠任運逍遙,隨緣放曠。

  法身沒有去來,故名「如來」,即如如不動而來教化眾生的意思。

  「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心外求玄?若能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能隨遇而安,到處都是天堂,心里有佛,處處都是清凈的樂土。

  早晨醒來,先不要急著下床,可以在床上禪坐五分鐘;只要雙腿一盤,眼睛微閉,精神集中,意志統(tǒng)一,慢慢地會有一種安詳、自在、舒服、愉快的感覺,會讓身心清涼、升華、曠達。如果五分鐘不夠,可以進步到十分鐘、半小時,乃至一小時。

  這種修行,對于增加健康、增強信心、力量,有很大的助益。

  修行也不一定局限在念佛、坐禪,其它諸如看經(jīng)、閱讀書刊,做種種的功德,這些都是修行。只要有心,所謂「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那就是修行。

  人我相處,人倫道德,大家互相尊重、互相幫助,那就是修行。

  「不妄語、不惡口、不兩舌、不綺語」,這就是修行。

  曹溪的修行法門是以「無」──無念、無相、無住為宗要。

  「無念為宗」,就是教我們要「念而無念」,要「一念不起」。

  「無念」的境界是:

  ◆ 對過去的境界不要追憶。

  ◆ 對現(xiàn)在的境界不要貪著。

  ◆ 對未來的境界不要幻想。重要的是把握每一個當下。如果能對過去的境界不追憶,這就是「修定」;對現(xiàn)在的境界不貪著,這就是「持戒」;對未來的境界不存幻想,這就是「修慧」。

  ◆「無念」實際上就是修「戒、定、慧」;「無念」就是「不執(zhí)著」,不執(zhí)著才能進步。無念不是甚么都不念,所謂「不念而念,念而不念」,「無念」才能真正擁有更寬廣的世界。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闺x開了「妄想」,才能證悟「實相」。

  「無住」是《金剛經(jīng)》的宗要。五千多字的《金剛經(jīng)》,主要就是講一個「無」:度生要「無我」、布施要「無相」、生活要「無住」、證果要「無證」。

  能夠懂得一個「無」,證悟一個「無」,那就擁有了世間,擁有了「無限、無量、無邊」的人生。這就是曹溪大師告訴我們的修行法門,是以「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

  如何才能達到「無念、無相、無住」的境界呢?就是要「定慧雙修」。

  所謂「定」,就是要我們遇境不動心、不氣惱;所謂「慧」,就是要我們談吐、做事都能運用得體,都能如法,那就是智能的妙用。

  「不舍道法而行凡夫事,種種運用能不離定慧!惯@就是「定慧雙用」。

  六祖回答:「常生清凈心,定心而有慧;于境上無心,慧中而有定。定慧等無心,雙修自性證!

  如果我們能夠面對境界而「無念」的話,則念念歸宗;如果我們遇緣而能「無心」的話,則心心契道。

  「自悟」,就是要自我要求、自我實踐、自我覺悟。

  禪師們的悟境,是忘失身心,是泯滅人我,是與虛空合而為一,是超越三世而知一切。

  悟,就是找到自己的本來面目,本來面目就是我們的真心,我們的真心「豎窮三際,橫遍十方」,等同虛空。

  古德說:「大事未明,如喪考妣;大事已明,如喪考妣。」

  「觀自在」就是觀照自己在不在?平時如果我們沒有「禪」的修養(yǎng),很容易受外境迷惑,每天都是被人牽著鼻子走。如果能夠「觀自在」,就能

  「觀境自在」──在境界里面自由自在;

  「觀人自在」──人我相處很自在;

  「觀事自在」──在一切事務塵勞里面皆能自在;

  「觀我自在」──自己沒有貪嗔癡,不計老病死,當然就很自在。

  「求人不如求己」,如何「自我修行」?我提供四點意見:

  1.自我觀照,反求諸己:就是要做一個「觀自在」,每天觀照自己在不在?觀照自己是否妄想紛飛,攀緣外境?觀照自己是否能夠把持自己?觀照自己是否凡事都能反求諸己,寬以待人?如果能夠如此自我觀照,就是「自我修行」。

  2.自我更新,不斷凈化:

  3.自我離相,不計勝負:

  4.自我實踐,不向外求:

  一行三昧,又名「一相三昧」、「一相莊嚴三摩地」,就是觀法界平等相的「三昧」。修行「一行三昧」而證悟者,可以達到三種境界:

  ◆不生憎愛取舍之心。

  ◆穿衣吃飯當中,雖有動作,心卻是如如不動。

  ◆能所雙亡,真妄均除。

  所謂「三昧」,就是正定的意思,也就是將善心住于一處而不妄動!溉痢沟亩x,亦即所言、所行、所作都能表現(xiàn)到最恰當、最相應、最究竟的程度,

  常行三昧:又稱「般舟三昧」,也是以九十天為一期。九十天之中不可盤坐,更不可以躺臥,只準許站立行走,每天二十四小時不停地繞室行走,不能休息。

  ◆非行非坐三昧:就是隨自己的意思,在行、住、坐、臥之間,把心安住在「不動念」的境界!敢恍腥痢,就是在一切「處」、一切「時」、一切「行住坐臥」之間,常行「直心」;

  「一行三昧」就是修行的時候,能夠「真心、直心、凈心、不動心」;「一行三昧」就是「最上禪」,是如來的「清凈禪」。

  能在生活里「不動心」,就是進入了「三昧」。

  「無心」,就是對外境沒有分別,所謂「只要無心于萬物,何妨萬物假圍繞」。

  如何修行才能成就「三昧」呢?天臺的湛然大師說,有四種方法能生「三昧」:

  ◆三個月中,除了飲食便利外,不睡常坐。

  ◆三個月中,或彈指間,不生一念,不生我想、我執(zhí)、我愛、我貪。

  ◆三個月中,經(jīng)行不休息,如修「般舟三昧」。

  ◆三個月中,說法而不求利養(yǎng)。

  假如能夠依照上述這四種方法修行,自能達到人我雙忘、物我一體的「三昧」定境。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