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凈土宗 > 凈土經(jīng)論 >

凈土修行的層次

  “凈土”這個法門,易行難信,在彌陀經(jīng)中,佛陀亦說念佛法門世間難信之法。因此,要修凈土法門,當(dāng)先建立信心,依信心為支柱,然后才能生起舉動,才會因果圓滿,否則佛門雖大,不度無信之人。有了信心,而后發(fā)愿,由愿生行,所謂信愿行為凈土三資糧,譬如離家遠(yuǎn)行,一要資財(cái),二要糧食,缺此二事,則難到達(dá)。

  信者:當(dāng)篤信佛力,彌陀如來,在因地中,發(fā)四十八愿,愿愿度生,其中有「念我名號,不生我國,誓不成佛!菇褚驁A果滿,我若念佛,必得往生。其次信佛力慈悲,攝受眾生,如母憶子,子若憶母,如母憶時,一定蒙佛接引。

  愿者:愿以此生誓往西方,更愿既生西方,復(fù)回娑婆,度脫一切眾生。

  行者:即老實(shí)念佛。

  信、愿、行,為修凈土法門的諸行者,少不了的資糧。因此,古德的凈土經(jīng)論及現(xiàn)今的諸師凈土論章等,凡談及往生的要事,都離不了這三秘要之法。凈土的修持法門很多,可大致分為三類,即:一、持名。二、觀想。三、實(shí)相。修此三種法門,都可以生于凈土。

  此中,實(shí)相念佛即是入第一義心,觀佛法身實(shí)相,所得三昧,是真如三昧,亦名一行三昧。這一法門,本來屬于禪宗,但因禪心所顯的境界,便是凈土,因此亦攝于凈土法中。此法非上上根器,不能悟入,故中下兩根,便不能普及,所以在凈土法中,很少有人提倡,而歸禪門去提倡。

  其次是觀想念佛,這是依照《觀無量壽經(jīng)》中,對于阿彌陀佛極樂國的依正莊嚴(yán),作十六種觀法,觀行若得純熟,則開目閉目,皆是極樂,立可轉(zhuǎn)此娑婆為凈土,即身便能暢游極樂,功效之大,不可言喻,修此法所得之三昧,為般舟三昧,亦名佛立三昧。只是這種觀法微細(xì)深玄,有五種難成:

  一者、根鈍則難成。

  二者、心粗則難成。

  三者、無善巧方便則難成。

  四者、認(rèn)識不深刻則難成。

  五者、精力不足則難成。若要根利、心細(xì)、聰明,還要認(rèn)識深刻、精神旺盛,實(shí)在不容易。因此,這種法門也不能普及。

  再就是持名念佛了,持名比上述二種念法容易得多,不論上中下根機(jī),皆能念佛,若念到一心不亂,便能得三昧,所得三昧,是念佛三昧。持名念佛一法,經(jīng)過二千年來,佛門大德不斷提倡和實(shí)行的結(jié)果,已成為最普遍、最深入民間的佛法。

  持名念佛的方法,因念佛時的環(huán)境和心境,以及念佛人的根器不同,因此念法也有種種的不同。諸如:

  1.高聲念:念時聲音洪大,其效用可治昏沉,提起精神,掃除雜念。

  2.默念:口不出聲,但在心里明明白白,適用于公用共場所或旅游。如等候公車,百無聊賴,與其為車子久久不來而煩躁,不如靜心念佛,毫無氣惱。

  3.金剛念:聲調(diào)在高聲與默念之間,一句句口念分明,耳聽分明,心想分明,佛聲能在身口意中不散失便為金剛念。

  4.追頂念:字句緊急,一聲追一聲,中間毫無空隙,因此雜念無從生起。

  5.覺照念:一念念回光返照,向于自性。

  6.觀想念:一面念佛,一面觀想佛身相好,佛國莊嚴(yán)。

  7.禮拜念:拜佛念佛同時進(jìn)行。

  8.記數(shù)念:以念珠記念佛次數(shù)。

  9.十口氣念:以盡一口氣為度用追頂法念佛,當(dāng)出氣已促,再吸一口氣方能續(xù)念,名為一口氣,如是十次,故名為十口氣念。

  如何持名念佛,可隨各人根機(jī)、環(huán)境而定,只需念到渾然忘我,如古人所云:“念而不念,不念而念。”蕅益大師說:“得生與否,全由信愿之有無;品位高下,全憑持名之深淺。”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