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飭終言論
念佛飭終津梁
炊萸館主(印光法師校訂)
第一章 略說凈土法門之當機
馬鳴起信論云。末世眾生。若于修行正法。生怯退想者。當知如來有勝方便。即以信愿稱念阿彌陀佛名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永無退轉(zhuǎn)。蓋此凈土法門。三經(jīng)專宣。眾典并宏。是如來兼為末世多怯退眾生所開示。廣施大無畏。以期普攝羣品。何以故。眾生于末世見如來法藏。繁奧難解。由是多怖畏而怯退者。如來于凈土法門。說但能信愿持名。無須遍涉羣典。(志愿宏法者。非此所論。)若末世眾生聞菩薩須歷三祇苦行。方成佛道。由怖畏長劫而生怯退想者。如來則說一生成辦。不歷僧祇。眾生又聞三障相續(xù)。生死難離。初信斷見。七信斷思。方離分段。因此怖畏無量。而生怯退。則如來于凈土說不專斷惑。
帶業(yè)往生。又末世眾生。壽命短促。知隔陰一迷。前功捐棄。因是怖畏怯退者。如來則說凈土眾生壽命無量。一生補處。紹隆佛位。永無退轉(zhuǎn)。又若眾生慮末世佛菩薩善友甚難值遇。提攜引導(dǎo)無人。不免怖畏。生怯退想。則如來曾于凈土法門。說當生者諸佛護念�,F(xiàn)生者彌陀接引。已生者上善共會。眾生由是而得遠離怖畏。信順修持。此由如來妙觀察智。鑒照無遺。善巧方便智。大悲普攝。故要解云。當知執(zhí)持名號。既簡易直截。仍至頓至圓。以念念即佛故。不勞觀想。不必參究。當下圓明。無余無欠。上上根不能踰其閫。下下根亦可臻其域。故華嚴一經(jīng)。開示菩薩無量行門。善根成熟眾生。亦既攝盡。末后一著。又以普賢行愿。導(dǎo)歸極樂。使末世善根未定者。由是方便。而得與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同登蓮池海會�?芍^攝化無遺。暢佛本懷。夫生佛心性。原自平等。佛則究竟圓證。生則迷背有淺深。致根器有利鈍。凡學(xué)佛者。宜自審量。須擇契理契機之法以修。庶不至長在輪回中也。處今時代。若宏經(jīng)大士。具眼宗師。固宜博涉羣籍。諸宗并宣。鑒機接引。不宜偏廢。然論收機廣。下手易。而成就多者。當推凈宗。誠以阿伽陀藥。本以一味而兼具眾味。若于諸教思擇未精�;蛭茨芗瓷鷶啾M見思。則毋寧服此一味。以為主行。則決定無差。所愿有志求菩提道者。知所取捨焉。
第二章 論凈土法門念佛正行以外,當求飭終緣助,免收獲失時
凡修行不論何種法門�?傢氁蚓壘邆�。正助咸資。方得成辦。若論凈宗。自以念佛為正行。而持戒修觀。實為最要之助行。此外緣助之道不一。而以臨終集凈侶。為之念佛飭終。為最切要。前者念佛持戒等。為發(fā)起堅固善根不失時。后者念佛飭終。為成熟收獲善根不失時。云何不失時。蓋念佛行人。若平日修持精勤。善根堅固成熟。己力堪恃。再于臨歿。得善友助念。則收獲定能增上。品位必然陞高。如其未臻成熟�;蚪涞挛慈�。尤須廣徵善緣。兼籍善友之念佛迴向。提撕警覺。而捷得成熟。捷得收獲。俾無唐捐過患。此之謂成熟收獲。不失于時。論娑婆火宅眾生。不仗念佛。欲了生死。或有二三四五生。乃至無量生而未得出離者。蓋因三昧未成。業(yè)境可畏。三障梗阻。斷惑為難。以具縛凡夫。處于業(yè)重圍之中。唯仗自己戒定慧力。奮突以出。誠非勇猛丈夫不克臻此。若一念把持不牢。便隨業(yè)漂轉(zhuǎn)。須經(jīng)歷再生。重謀修進。須知臨末一念。正為后有生因。
吾人賴耶本識。主宰難操。無非隨業(yè)境轉(zhuǎn)依。古歿后生因。實為一種熾盛境界。升墮皆由于此。蓋臨歿之際。吾人無始來所造九法界中善惡不動諸業(yè)境界。同時識上坌集顯現(xiàn)。此無量差別業(yè)中。必有一法界業(yè)。較為偏重。復(fù)以無明愛潤故。成熟識盛。即為此法界生有之開導(dǎo)依。八識隨之執(zhí)持。而此法界依正。于以成立。是故臨歿行人。得蓮友念佛飭終。使行人眼睹圣像。耳聞洪名。威儀整肅。心口相應(yīng)。念念相續(xù)。聲聲不斷。正所謂三業(yè)純和。六根都攝。即為造就佛法界熾盛境界。隨其開導(dǎo)而往生。管教花開見佛。忍悟無生。此之謂唯識所現(xiàn)。蓋以識心度生死大海。唯恃一句佛名為護身浮囊。而諸業(yè)境浪。排山?jīng)坝恳灾�。浮囊一失。漂溺堪虞。若彼生死岸畔善友。能以念佛為緣助者。猶以無量浮囊。系諸其頸。則憑藉既多。永離怖畏。終抵無生彼岸。又如重舟膠淺。櫓楫難施。正需前挽后推。方能濟渡。眾生業(yè)重行淺。非自心力所能出離。故滯于生死。若凈眾推之于后。彌陀接引于前。固何往而不生西哉。念佛飭終之方便利益。其切要如此。故有之則張鐘輩屠劊之流。亦蓮登九品。無之則蘇東坡積行之士。亦公據(jù)空攜。是以東林有同生之誓。百丈立化亡之規(guī)。結(jié)社念佛。舍研究宏化外。于凈友自身之善利。孰有殊勝過此者乎。矧行人既藉凈友助念而西生。則他日凈友緣熟時至。已生者亦必侍佛來迎。如劉遺民之于遠公其例也。是則在娑婆為同行凈侶。于安養(yǎng)作蓮胞昆弟。度人適以自度。自利即屬利他。感應(yīng)道交。理所固然。佛會同仁。盍興乎來。
第三章 論念佛人應(yīng)勵行家庭佛化,為宏法起點,以求將來飭終便利
念佛行人。既以持名勝行。信愿求生安養(yǎng)。次當發(fā)大菩提心。抱善與人同之宏誓。以自莊嚴。不墮二乘偏狹自利障。所謂盡法界眾生界。盡未來際�;瘜�(dǎo)攝受。普令念佛。同生西方。如是則凈土資糧。始稱圓具。然登高自卑。行遠始邇。利他行之起點。即自行人家庭始。是故對于家中親族長幼。應(yīng)常以佛法灌輸誘導(dǎo)。講演只求醒豁。勿鶩高深。為說善惡因果報應(yīng)無爽。為說苦空等諦。為說生死煩惱種種過患。念佛往生種種善利。但能蓄意熏習。懇切曉導(dǎo)。自臻成熟。迨信順已。則欣厭情生。自能起行。于是當進而組織佛化式家庭。督率合家。共修凈法。如善根增長。則再進而同受歸戒。為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能如是。則修身齊家。寓乎佛化。慈和愷悌。共躋清邦。(世人不察。每以佛法但為超度幽冥而設(shè)。疑為不吉。庸愚瞽見。大謬不然。華嚴經(jīng)佛升諸天說法。無量天帝共贊佛法最為吉祥云云。今附錄于此以破眾疑。)若此行人臨命終時。自己家屬即為其念佛飭終。得此援助。決定生西。再益凈友。上品可期。此為求飭終利益之根本辦法。阻礙既無。成效自著。愿凈修者加之意焉。若念佛人于家庭化未臻成熟。則當專求同行凈侶。于臨終念佛緣助。而叮嚀家屬。應(yīng)為協(xié)助。
如下述諸項。應(yīng)知所禁忌者。亦當先行愷切囑咐。俾勿僨事。
一、臨時請凈眾念佛助生。關(guān)于飭終諸端。切囑家屬聽受指揮。加意依行。
二、行人未入昏昧位前有二忌。一者。忌家屬軟愛語家事應(yīng)先處分迄。以世情牽纏。徒增恩愛悲傷。有妨西邁故。二者。忌臨床哭泣喧嘩。擾亂正念。令不得往生。是愛之適所以害之。欲免此二過。則令家屬一致念佛。回向往生。是為最妙。行人已入昏昧位。至暖覺未舍前。此時賴耶主識猶在。最忌觸動根身。無論何人。慎勿以手指器物稍觸其身膚。以增苦痛。而生怨毒。如佛經(jīng)阿耆達王。福德巍巍。應(yīng)生天界。止以臨歿。侍者揮扇觸面。怨毒所鐘。竟墮蟒身。蒙僧說戒救度。方得生天。故知沐浴換衣等事。應(yīng)于全舍暖覺后舉行之。
三、既請凈眾飭終。切囑家屬。勿得同時邀請外道神像符箓。及師巫道流�;祀s其間。不但有妨正念。且損佛法威嚴(如家屬有如此舉動。凈侶勸導(dǎo)不服�?杉戳T飭。免招俗詬為是。)
四、切囑家屬。西生以后。
�、倜咳找阅罘鸫`前哭泣。
�、诩漓胍运佚S代葷菜。
�、酃�(jié)省種種妄費如冥器排場等。買物放生。或作其他功德。以上三項。因西生者受用清凈。不同凡俗故(即非念佛人。歿后亦應(yīng)如此。若殺生作祭。怨報重重。徒增亡人罪業(yè)。至于冥器。雖非全虛。要知非有福德。莫能受用。故毋寧節(jié)省。為作功德事。)
夫邱山恩重。非牲鼎所能酬。若使親離塵垢。然后子道方全。此出世大孝。非可與俗人言也。是故念佛人若上有父母祖父母等尊長輩。自應(yīng)以吾佛歸元至道婉順勸進。如其正信難生。則須積以時日。漸次薰習。又須以自己念佛功德回向于親。求佛加被啟發(fā)。務(wù)使篤意凈修。滅除煩惱。生則優(yōu)樂余年。歿則誕登凈土。臨終則邀諸凈侶。率彼眷屬。為念佛飭終。助生西方。以此事親。人天欽贊。至于卑幼。往往為學(xué)業(yè)事業(yè)所羈。未能專志凈修。則亦不相妨。但授以晨朝十念法則。持久亦證勝果晨間于空曠處行之。能束心舒氣。兼使身體壯實。每逢令節(jié)佛誕。父母忌辰。節(jié)瓜果慶賀部分之費。以充放生。而令兒女輩襄助其事。此舉實有無邊利益。每見兒童天性活潑。故馴順者每愛好豢養(yǎng)生物。而頑劣者每至糟蹋蟲豸。若使襄助放生。則殘忍頑劣之惡習。自然清除以無余。
慈悲胞與之天性。油然顯露而增長。此所謂以功德之妙行。代無謂之嬉戲。其法先令將儀規(guī)誦習。講解明晰。督察行之可矣。統(tǒng)上兩事而觀。則念佛行人。對于自己家庭之化被。儼具上求下化之績。推而至于法界眾生。即是無上大菩提心。豈特令臨終者往生而已哉。
-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jīng)》原文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全文
- 佛說長壽滅罪護諸童子陀羅尼經(jīng)全文
- 佛說高王觀世音經(jīng)全文
- 如何修法才能得神通?神通怎么修?
- 十八層地獄分別叫什么?十八層地獄詳細圖解
- 戒除邪淫得清涼
- 《佛說圣者無量壽智大乘陀羅尼經(jīng)》原文
- 在家居士修凈土宗早晚課的內(nèi)容
- 讀誦無量壽經(jīng)的利益
- 念佛怎樣“發(fā)愿和回向”?
- 最常用回向偈、回向文
- 佛前懺悔發(fā)愿文
- 凈土五經(jīng)一論是什么?有哪些內(nèi)容?
- 簡單的早晚課
- 《太上感應(yīng)篇》原文及白話譯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全文
- 佛說十善業(yè)道經(jīng)原文
- 凈土宗歷代祖師是誰?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介紹
- 曹操投胎轉(zhuǎn)世變?yōu)樨i 因果輪回不可思議
- 印光大師十念法(文白對照)
- 生死關(guān)全集
- 凈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師簡介
- 今生做眷屬,必有前世因緣
- 凈宗朝暮課本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
- 凈修捷要
- 極樂輔臣觀世音菩薩
-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
- 徐清賢往生紀實,亂心念佛佛也迎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講義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
- 凈土十要
- 《凈土圣賢錄》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實例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全文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嗎?趁年輕先走可以嗎?
- 觀經(jīng)四帖疏
- 西方發(fā)愿文(圖文)
- 娑婆教主釋迦牟尼佛
- 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 一朵蓮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開的解釋
- 凈土三經(jīng)是指哪三經(jīng)?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實故事
- 瀟灑的東門乞丐往生記
- 百歲老居士崔成貴往生紀實
- 慈母虔誠念佛,終微笑往生凈土
- 今生做眷屬,必有前世因緣
- 兩位法師一同發(fā)愿,感佛來迎同時往生
- 無神論者歸彌陀,敬禮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認果不認因
- 曹操投胎轉(zhuǎn)世變?yōu)樨i 因果輪回不可思議
- 持燭專注觀想憶念佛,往生三天后身體依然散發(fā)奇香
- 將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極樂世界
- 念藥師佛能不能往生呢?
- 對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嗎?
- 因果是行事的準則,不可不信
-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
- 專心一志念佛,體發(fā)異香往生
- 徐清賢往生紀實,亂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閻王——平等王
- 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凈土宗早晚課的內(nèi)容
- 欲決定往生者,請從持戒念佛真實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觀世音菩薩圣號
- 《了凡四訓(xùn)》:功名富貴能向外求嗎?
- 什么是因緣果報?因果是如何運行的?
- 民國一貧婦往生記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嗎?趁年輕先走可以嗎?
- 百歲老人往生記
- 《太上感應(yīng)篇》原文及白話譯文
- 《凈土圣賢錄》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實例
- 凈土宗歷代祖師是誰?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介紹
- 為什么要見到自己的過失,不要看別人的不是?
- 往生論節(jié)要
- 因果輪回及天堂地獄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師十念法(文白對照)
- 十念記數(shù)念佛方法
- 蓮池大師發(fā)愿文
- 拜佛與醫(yī)學(xué)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全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全文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講義
- 凈土十要
- 觀經(jīng)四帖疏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
- 大般涅槃經(jīng)全文
- 《佛說長阿含經(jīng)》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表解
- 《悲華經(jīng)》原文
- 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導(dǎo)讀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 心經(jīng)的理論和實踐
- 當代往生紀實
- 拜佛與醫(yī)學(xué)
- 往生紀實
- 谷響集
- 早吃素
- 五福臨門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法藏法師:凈土深義
- 凈土十疑論
- 諦閑法師:普賢行愿品輯要疏
- 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jīng)
- 正信的佛教
- 凈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jīng)
- 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圖說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義疏
- 蕅益大師法語
- 《賢劫經(jīng)》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
-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jīng)》原文
- 印光大師文鈔
- 臨終關(guān)懷
- [放生起源]寺院設(shè)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yīng)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yīng)該怎么做?
- [佛學(xué)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xué)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xué)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xué)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