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楊文會《凈土圣賢錄》
楊文會,字仁山,安徽石埭人。母孫太夫人,娠時,夢入一古剎,庭有巨甕,覆以箬笠,啟視,則有蓮華高出甕口,旋驚寤。未幾,文會生。幼穎悟,十四能文,不喜舉子業(yè)。同治二年癸亥,父樸庵公捐館舍,時文會年二十七,家無擔石儲,曾文正檄委谷米局。甲子歸葬父于鄉(xiāng),事畢回省,感時疫病久。自是厥后,率為學道之年。先是,不知誰何老尼,授金剛經(jīng)一卷,懷歸展讀,猝難獲解,覺甚微妙。嗣于皖省書肆中,得大乘起信論一卷,閣置案頭,未暇寓目。病后檢閱他書,舉不愜意。讀起信論,乃不覺卷之不能釋也。賡續(xù)五遍,窺得奧旨,由是遍求佛經(jīng)。久之,于坊間得楞嚴經(jīng),就幾諷誦,幾忘身在書肆。此后,凡親朋往他省者,必仰覓經(jīng)典。見行腳僧,必詢從何處來,有何剎竿,有無經(jīng)卷。一心學佛,悉廢其向所為學。丙寅,移居江寧,時董江寧工程之役,同事王公梅叔,邃于佛學,相得甚歡。復與魏剛己、趙惠甫、劉開生、張浦齋、曹鏡初等游,互相討論,深究宗教淵源。以為末法,全賴流通經(jīng)典,普濟眾生。雙徑書本,已毀于兵燹。于是發(fā)心刻書本藏經(jīng),俾廣流傳。手草章程,得同志十余人分任勸募。時發(fā)心最切者,為江都鄭學川。未幾,鄭即出家,名妙空子,創(chuàng)江北刻經(jīng)處于揚州磚橋,刻經(jīng)甚伙。文會乃就金陵差次,擘畫刻經(jīng)事,日則董理工程,夜則潛心佛學。校勘刻印而外,或誦經(jīng)念佛,或靜坐作觀,往往至漏盡就寢。所辦工程,費省工堅,軼其儕輩。曾李諸公,咸以國士目之。知其淡于名利,每列保獎,不令前知。夙著勤勞,身兼數(shù)事,頗以障礙學佛為苦。癸酉歲,屏絕世事,家居讀書,參考造像量度,及凈土諸經(jīng),靜坐觀想,審定章法,延畫家繪成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圖,十一面大悲觀音像。并搜得古時名人所繪佛菩薩像,刊布流通,以資供奉。甲戌,泛舟游歷蘇浙,禮舍利,朝普陀。數(shù)年來,所刻之經(jīng),漸次增益。此后,己雖暫離金陵,隨曾惠敏、劉芝田等,一再出使歐州,考察英法各國政治,及制造諸學,實仍以刻經(jīng)為務,延定友人,專司其事,刻印不輟。至光緒己丑歲,年五十有三,見人心愈下,國事日非,誓不復與政界往還。丁酉,筑室金陵城內(nèi)延齡巷,為存經(jīng)板,及流通經(jīng)典之所。是夏孫太夫人壽終,闋服,詔其三子曰,我自二十八歲得聞佛法,時欲出家,以老母在,未獲如愿。今老母壽終,自亦衰邁,不復能持出家律儀。汝等均已壯年,生齒日繁,應各自謀生計,分炊度日。所置房屋,作為十方公產(chǎn),此后毋以世事累我。自此安居樂道,會釋經(jīng)疏,維持法教,日無暇晷。嘗曰,吾在世一分時,當于佛法盡一分時之力。深憫宗教頹衰,大道沉淪,非具擇法眼,難免不為邪見所誤。見日本重印續(xù)藏經(jīng),多至一萬余卷,似駁雜。特加以選擇,歸于純正,詳訂書目,編輯提要,以示門徑。志愿未遂,慧燈輟照,悲哉。辛亥秋初示疾,時年七十五,自知不起。回憶往時刻經(jīng)事,艱苦備嘗,而大藏輯要,未睹成書,心頗戚戚。及得同志三人承認分任,則熙怡微笑。佛學研究會同人,擇于八月十七日開會,集議維護金陵刻經(jīng)處之法,并議舉會長。會席未散,已于申刻去矣。是日上午,猶與同人詳論刻經(jīng)諸務,及聞近得古本注釋數(shù)種,歡喜不已,曰,予幸得聞此書之存也。午刻,囑家人為之濯足,翦指甲。至時,乃曰,此時會友當已齊集會所矣。須臾小解,身作微寒,向西瞑目而逝。面色不變,肌膚細滑不冰。病中囑其子媳曰,我之愿力,與彌陀愿力吻合。去時便去,毫無系累。爾等勿悲慘,一心念佛送我西去,吾愿已足。弘法四十余年,流通經(jīng)典至百余萬卷,印刷佛像至十余萬張。而愿力之弘,所屬望于將來者,更無有窮盡也。著述甚富,現(xiàn)已次第梓行。(近代往生傳)
- 上一篇:清甘露寺役《凈土圣賢錄》
- 下一篇:清周勵之《凈土圣賢錄》
-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jīng)》原文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全文
- 佛說長壽滅罪護諸童子陀羅尼經(jīng)全文
- 佛說高王觀世音經(jīng)全文
- 如何修法才能得神通?神通怎么修?
- 十八層地獄分別叫什么?十八層地獄詳細圖解
- 戒除邪淫得清涼
- 《佛說圣者無量壽智大乘陀羅尼經(jīng)》原文
- 在家居士修凈土宗早晚課的內(nèi)容
- 讀誦無量壽經(jīng)的利益
- 念佛怎樣“發(fā)愿和回向”?
- 最常用回向偈、回向文
- 佛前懺悔發(fā)愿文
- 凈土五經(jīng)一論是什么?有哪些內(nèi)容?
- 簡單的早晚課
- 《太上感應篇》原文及白話譯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全文
- 佛說十善業(yè)道經(jīng)原文
- 凈土宗歷代祖師是誰?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介紹
- 曹操投胎轉世變?yōu)樨i 因果輪回不可思議
- 印光大師十念法(文白對照)
- 生死關全集
- 凈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師簡介
- 今生做眷屬,必有前世因緣
- 凈宗朝暮課本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
- 凈修捷要
- 極樂輔臣觀世音菩薩
-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
- 徐清賢往生紀實,亂心念佛佛也迎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講義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
- 凈土十要
- 《凈土圣賢錄》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實例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全文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嗎?趁年輕先走可以嗎?
- 觀經(jīng)四帖疏
- 西方發(fā)愿文(圖文)
- 娑婆教主釋迦牟尼佛
- 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 一朵蓮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開的解釋
- 凈土三經(jīng)是指哪三經(jīng)?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實故事
- 瀟灑的東門乞丐往生記
- 百歲老居士崔成貴往生紀實
- 慈母虔誠念佛,終微笑往生凈土
- 今生做眷屬,必有前世因緣
- 兩位法師一同發(fā)愿,感佛來迎同時往生
- 無神論者歸彌陀,敬禮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認果不認因
- 曹操投胎轉世變?yōu)樨i 因果輪回不可思議
- 持燭專注觀想憶念佛,往生三天后身體依然散發(fā)奇香
- 將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極樂世界
- 念藥師佛能不能往生呢?
- 對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嗎?
- 因果是行事的準則,不可不信
-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
- 專心一志念佛,體發(fā)異香往生
- 徐清賢往生紀實,亂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閻王——平等王
- 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凈土宗早晚課的內(nèi)容
- 欲決定往生者,請從持戒念佛真實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觀世音菩薩圣號
- 《了凡四訓》:功名富貴能向外求嗎?
- 什么是因緣果報?因果是如何運行的?
- 民國一貧婦往生記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嗎?趁年輕先走可以嗎?
- 百歲老人往生記
- 《太上感應篇》原文及白話譯文
- 《凈土圣賢錄》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實例
- 凈土宗歷代祖師是誰?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介紹
- 為什么要見到自己的過失,不要看別人的不是?
- 往生論節(jié)要
- 因果輪回及天堂地獄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師十念法(文白對照)
- 十念記數(shù)念佛方法
- 蓮池大師發(fā)愿文
- 拜佛與醫(yī)學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全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全文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講義
- 凈土十要
- 觀經(jīng)四帖疏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
- 大般涅槃經(jīng)全文
- 《佛說長阿含經(jīng)》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表解
- 《悲華經(jīng)》原文
- 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導讀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 心經(jīng)的理論和實踐
- 當代往生紀實
- 拜佛與醫(yī)學
- 往生紀實
- 谷響集
- 早吃素
- 五福臨門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法藏法師:凈土深義
- 凈土十疑論
- 諦閑法師:普賢行愿品輯要疏
- 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jīng)
- 正信的佛教
- 凈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jīng)
- 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圖說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義疏
- 蕅益大師法語
- 《賢劫經(jīng)》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
-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jīng)》原文
- 印光大師文鈔
- 臨終關懷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