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大藏經(jīng)首頁大乘般若部大乘寶積部大乘大集部 大乘華嚴部大乘涅槃部大乘五大部外重譯經(jīng)宋元入藏諸大小乘經(jīng)
小乘阿含部小乘單譯經(jīng)大乘單譯經(jīng)大乘律小乘律 大乘論小乘論宋元續(xù)入藏諸論 西土圣賢撰集此土著述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疏解蒙鈔卷第五(之一)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疏解蒙鈔卷第五(之一)

  海印弟子 蒙叟錢謙益鈔

  【科】(○躡上卷別破疑情科之二)。

  ([○@│]二解結(jié)同體疑二)。

  (CB17561一阿難伸請二)。

  (卍一迷已猶迷)。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來雖說第二義門。今觀世間解結(jié)之人。若不知其所結(jié)之元。我信是人。終不能解。世尊。我及會中。有學聲聞。亦復(fù)如是。從無始際。與諸無明。俱滅俱生。雖得如是多聞善根。名為出家。猶隔日瘧。

 。酃律剑蓦呵岸䴖Q定義。審詳煩惱根本([泐潭標指]備引二決定義中。應(yīng)當審詳煩惱根本。乃至汝觀世間解結(jié)之人等文)。

  (△[溫陵云]前第二義文云。不見所結(jié)。云何知解。故此牒而請也[私謂]第二義門。確指第二決定義。圓月環(huán)三師之解是也。阿難已知六根是結(jié)。今所請根元正是俱生無明。生死結(jié)根也。以雖得六銷。猶未亡一故)【疏】前疑因果同異。今疑根塵結(jié)解。故云第二義門。然根起之由。前雖廣示。而不的指何處為結(jié)。結(jié)解之義。尚未辨明。欲期指陳。皎然可識。故引前文佛所舉義。以況己迷也。諸無明者。謂全界無明也?倲z一切二障見思。故名為諸([孤山云]同體無明。品數(shù)至多。又迷境不一。故曰諸[溫陵云]諸無明。通根本枝末也。按枝末無明。對根本無明得名。見思以無明為根本故。界內(nèi)惑。對界外得名。見思為界內(nèi)。塵沙無明為界外)始自迷真。隨逐有情。生滅不離。故上文云。和合妄生。和合妄死。故云俱滅俱生也。([孤山云]生滅去來。常在妄中。故曰俱)初果有學。雖未斷思。已名破煩惱障。得人空證。而全未破所知障。法執(zhí)猶存。故云猶隔日瘧(瘧病隔日而發(fā)。通惑除。如安日。別惑在。如發(fā)日。涅槃哀嘆品二乘白佛。亦舉此喻)。

  (△[二楞云]此即前文根中積生無始虛習。亦名俱生無明。隔日瘧。謂說時似悟。對境還迷。楞伽謂之鼠毒發(fā))。

  (卍二請示結(jié)解)。

  唯愿大悲。哀愍淪溺。今日身心。云何是結(jié)。從何名解。亦令未來?嚯y眾生。得免輪回。不落三有。作是語已。普及大眾。五體投地。雨淚翹誠。佇佛如來。無上開示。

  【疏】無始生死。不能超越。蓋由結(jié)縛。今待解除。無礙無系。不以懇至。莫由開曉。故雨淚求示也。

  (CB17561二如來廣演五)。

  (卍一世尊摩頂)。

  爾時世尊。憐愍阿難。及諸會中。諸有學者。亦為未來。一切眾生。為出世因。作將來眼。以閻浮檀紫金光手。摩阿難頂。

  【疏】頭是諸根之總。手為解結(jié)之要。摩而警動。將有解期。拊而安慰。令知深旨。

  (卍二諸佛放光)。

  即時十方。普佛世界。六種震動。微塵如來。住世界者。各有寶光。從其頂出。其光同時。于彼世界。來祇陀林。灌如來頂。是諸大眾。得未曾有。

  【疏】無明住地。為六情根。震動不安。因茲解結(jié)。([孤山云]六種震動。表破六根惑也)諸佛流光。灌一佛頂。以表一多無礙。自他平等。下文諸佛標示。此佛釋成。同說同證。更無異路(微塵如來。光灌此佛。表同依頂法。得成正覺)問。從至前此。四度放光。獨有今文。諸佛同放。仍又同說。何特異乎。答。初為說教破邪。次為揀妄顯真。次為定見生智。今為入觀成行。前三依教發(fā)解。未能除障。今文觀成破惑。正動無明。入法界理。故諸佛放光。同示解結(jié)。體無二源。從前所表。皆為今日。成行取證。故與前文異耳([孤山云]由解結(jié)法門。是修證的要。以因此說。生起后文耳根入處。故茲現(xiàn)瑞而為表報)。

  (△[無盡云]頂圓而無上。以光表法。圓通成行。極于此矣)。

  (卍三彼佛同宣)。

  于是阿難。及諸大眾。俱聞十方。微塵如來。異口同音。告阿難言。善哉阿難。汝欲識知俱生無明。使汝輪轉(zhuǎn)。生死結(jié)根。唯汝六根。更無他物。汝復(fù)欲知無上菩提。令汝速證。安樂(樂)解脫。(我)寂靜(凈)妙常。(常)亦汝六根。更無他物。

  【疏】覺明初起。能所妄生。湛性既分。六恨成異。根塵偶對。業(yè)性即生。輪轉(zhuǎn)無窮。生死長縛。斯六根為生死結(jié)縛之源也。一念無念。能所俱亡。根塵識心。應(yīng)時銷落。無真可得。無妄可除。覺性圓明。法眼清凈。斯六根為自在解脫。安樂妙常之源也。其猶冰水。由氣之動移。相雖變異。濕性常一。結(jié)解同貫。亦復(fù)爾也([溫陵云]俱生。即根本無明也)。

  (△[海印云]異口同音。表十方如來。一道出生死故)。

  (卍四此佛親說二)。

  (◎一長行三)。

  (CB17567一再問)。

  阿難雖聞如是法音。心猶未明;装追稹T坪瘟钗。生死輪回。安樂妙常。同是六根。更非他物。

  【疏】染凈根本。唯此六根。更無別法。于此起見。生死輪回。于此忘情。涅槃常樂。法執(zhí)未破。孰能洞明。故再咨詢。欲期開示。

  (CB17567二雙標)。

  佛告阿難。根塵同源?`脫無二。識性虛妄。猶如空華。

  【疏】根境識三。無別體性。唯一真覺。故曰同源。([吳興云]根塵識三。攝十八界。本如來藏妙真如性。故曰同源)執(zhí)見不亡。妄生取著。強分染凈。橫計身心。從始洎終。念念生滅。故云為縛。了相無相。分別不生。能所寂然。念想虛盡。一法無取。一真體現(xiàn)。心與虛空。等無差別。故名為脫。(凡夫迷真故縛。圣人悟真故脫。迷悟雖殊。始終理一。故曰無二)識性虛妄如空華者。與上根塵。綺互相影。上言根塵。影此識性。今言識性。影彼根塵。故三同源。亦同虛妄。(同源必兼識性。虛妄必具根塵。猶織綺之法。[牙-(必-心)+?]現(xiàn)其文也)故前文云。見與見緣。并所想相。如虛空華。即此識性虛妄也。又云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凈明體。即此根塵同源也。

  (○[引證][魔逆經(jīng)云]魔請文殊解縛。文殊云。無人縛汝。汝自想為縛也。魔即語云。我畢竟永不解脫。經(jīng)云本自無縛。其誰求解。若使法界有系縛。我即解脫)。

  (△[圓覺疏]解縛一對。引釋云。煩惱依識。識性既空。煩惱何縛)。

  (CB17567三雙釋二)。

  (CB17567一總顯無生)。

  阿難。由塵發(fā)知。因根有相。相見無性。同于交蘆。

  [宗鏡釋]知由前塵而發(fā)者。所謂見分也。相因眼根而有者。所謂相分也。相見俱無有性者。心境互生。各無自體。心不自立。故由塵發(fā)知。境不自生。故因根有相。二虛相倚。猶若交蘆。([海印云]見相二分。元是無明所成。故喻若交蘆。蘆體本空。而交處亦空也[私謂]古釋雙指根塵。實含三法。以第八識。具相見二分故)【疏】攬塵成根。對根有相。根境立矣。妄識生焉。妄識能變根境二法。故根境識。互相假藉([溫陵云]此根塵識。譬如束蘆;ハ嘁酪小4钟衅湎。其體全空)。

  (△[吳興云]塵相。通指六境。知見。略示二根。根境對論。攝十二處。斯皆兩法相涉。內(nèi)無實性。故喻若交蘆。以根境識三釋者非也。經(jīng)語巧妙。從寬至狹。上攝界義故三。此釋處義故二。下文略境單言其根。故云立見立知等[雷庵受駁曰]圓覺云。此虛妄心。若非六塵。則不能有。虛妄心。非分別事識乎。上曰根塵同源等。下曰由塵發(fā)知等。重頌曰中間無實性。是故若交蘆。非具明根境識三乎。胡為以巧妙自取。以寬狹自執(zhí)耶)。

  (○[引證][唯識云]契經(jīng)說。識緣名色。名色緣識。如是二法。展轉(zhuǎn)相依。譬如束蘆。俱時而轉(zhuǎn)[攝大乘云]阿賴耶識。與雜染法。[牙-(必-心)+?]為因緣。如炷與焰。展轉(zhuǎn)相燒。又如束蘆;ハ嘁雷)。

  (△[清涼云]生滅因果。如二束蘆。[牙-(必-心)+?]相依立。不能獨成。則知無性。二我俱空。言束蘆者。又取中空。十二因緣。相有名生。虛無名滅。生滅假集。亦如束蘆)。

  ([○@卍]二別明解脫)。

  是故汝今。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凈。云何是中。更容他物。

  【疏】由阿難再問。云何令我生死輪回。安樂妙常。同是六根。更無他物。故佛先示根境識三。唯一虛妄。同一性源。迷縛解脫。誠非異轍。由此別示結(jié)答。令無所疑。因解成觀。妙果可冀。言知見者。略舉六根之二也。立知者。又略見字。形在次文。([孤山云]立知略見。無見略知。經(jīng)文[牙-(必-心)+?]影也)意謂若于六根三事。不了性無。立為實有。起遍計執(zhí);髽I(yè)由生。自取輪回。抂入諸趣。斯則六根是無明生死結(jié)縛之本。茍或于此。體真達妄。執(zhí)取不生。妄知見覺。泯然虛寂。唯一圓成。清凈寶覺。斯則六根是菩提涅槃元清凈體。更欲何物。說為異因。故般若云。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上文云。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凈明體。此正破無明法執(zhí)成就圓通觀門也([孤山云]執(zhí)知見實有。名立知見。此即妄心。是生死輪回之本。達知見無性。名無知見。此即真心安樂妙常。是則唯一真心。更無別法)。

  (△[溫陵云]于知見立識知之心。則結(jié)為無明之本。于知見無見覺之妄。則解為涅槃?wù)鎯。既曰真凈。豈容立知。故曰云何是中更容他物。此總示妄結(jié)。根塵識起。但妄識不立。則妄結(jié)自解。是為解結(jié)真要)[宗鏡釋]但了了見無可見。即通法界見。即是涅槃。若了了聞無可聞。即通法界聞。即是涅槃。一切諸法。本來涅槃。以分別心。妄見所隔。不知自識。翻作無明。([孤山又解云]知見立知。是迷真知見。立緣塵等妄知見。故即無明。知見無見。是達真知見。無緣塵等妄知見。故即涅槃。故前文云。入佛知見也。佛知見外。更無別法。故言不容他物。前釋。約常心即寂。一切皆泯后釋。約常法即照。有真知見。故茲兩釋。并符佛旨[私謂]孤山二解。前釋即同長水。后釋即同宗鏡。今謂涅槃?wù)鎯。性凈妙明。豈非真知見耶。似不妨以前釋攝后也)。

  (△[熏聞云]阿難請云。今日身心。云何是結(jié)。從何名解。如來開示即汝現(xiàn)前知見。若立知者。即名為結(jié)。若無見者。即名為解。無明是所結(jié)之元。涅槃為解結(jié)之果)。

  (△[圭峰圓覺序云]彌滿清凈。中不容他。鈔云。上推心境俱空。圓明知覺。真覺境中。無別一塵有體之法。何以故。色乖空故。如火乖水。水不容火。故云中不容他。此即法界觀中。真空絕待觀也。于中正當泯絕無寄觀矣。然中不容他之言。乃佛頂經(jīng)文勢。彼云。云何是中更容他物[私謂]云何是中二句。以彌滿清凈。中不容他之文消之。深有意趣。環(huán)師云。既曰清凈豈容立知。可謂妙得圭山之旨)。

  (△[中川云]阿難言俱生俱滅。無明果相也。如來言知見為本。無明因相也。知見立知。示無明本始也。俱舍以癡為無明。唯識以愚為無明。婆沙以三界無知為無明。三無性論云。無明者。即阿黎耶識。為諸惑本而起三界業(yè)果。故圓覺云。身心等性。皆是無明。寶性論云。聲聞辟支。及大力菩薩。皆不離無明住地。所謂漏無漏二無明為緣。而起三界意生之果。瓔珞云。妙覺地中。所斷無明。名不了三界法而成三界因果。則知三乘與佛。所有無明。皆依三界而斷也。又寶積論云。明與無明。無異無別。為橫執(zhí)謗邊。顯示中道。以明即無明故。同是六根。別非他物。無漏真凈。中不容他。斯即涅槃矣)。

  (◎二偈頌二)。

  ([○@│]初標舉)。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疏】泛論偈頌。約有四種。一阿耨窣睹婆頌。不問長行并偈。但數(shù)字滿三十二。即為一偈。([手鑒云]慈恩云。室盧迦。三十二字處中之頌也。西方五種句。一短句。上五字。下三字。四句為偈。二前句。唯六七字。還四句。為偈。三中句。八字成句。四后句。成九字。乃至二十六字。五長句。從二十七字已上。不限之也。諸論指諸大乘經(jīng)。皆云若干偈。即是此也。如云華嚴十萬偈等。其中結(jié)偈處極少。余悉是長行。故知十萬之數(shù)。即三十二字之頌也)二名伽陀。此云諷誦;蛟撇豁烅灐2豁為L行故。或名直頌。謂直以偈說法故。(妙玄云。此云孤起。不重頌者名孤起。亦云諷誦。諷即是誦。謂孤起偈。即下六解一亡等。荊溪云。伽陀經(jīng)。一云不等句。二云不等頌三云直偈。無長行者。即孤起偈。西域記云。舊曰偈。梵本略也;蛟毁仕。梵音訛也。正音宜云伽陀。唐言頌)三名祇夜。此云應(yīng)頌。(妙玄云。此云重頌。重頌上直說修多羅也。亦云應(yīng)頌。一與長行相應(yīng)之頌。由于長行說未盡故。荊溪云。不了義經(jīng)。應(yīng)更頌釋。二為后來應(yīng)更頌故。涅槃云。佛昔為諸比丘說契經(jīng)竟。有利根眾生。為聽法故。來至佛所。即用本經(jīng)。以偈頌曰。我昔與汝等。不識四真諦。是故久輪轉(zhuǎn)。生死大苦海。即是重宣此義也)四名蘊馱南。此云集施頌。謂以少言攝集多義。施他誦持故。(如云。一切有為法等四句。即攝大般若八十余科。二十萬偈)為何意故。經(jīng)多立頌。略有八義。一少字攝多義故。二諸贊嘆者多以偈頌故。三為鈍根重說故。四為后來之徒故。五隨意樂故。六易受持故。七增明前說故。八長行未說故。(已上并清涼疏文)今此經(jīng)內(nèi)。于前四中。二三所攝。八意之內(nèi)。正唯三七。兼二五八。然又長行偈頌相望。有五對之例。謂有無。廣略。離合。先后。隱顯。至文。詳而知之。([清涼云]又長行偈頌。有十例五對。謂有無。廣略。離合。先后。為八。九或超間。十或頌已重頌。故釋頌文。不可一例。上下準之)此頌九行。應(yīng)頌諷頌。間雜相糅。連環(huán)起伏。展轉(zhuǎn)相生。大意破無明法執(zhí)。令觀門明凈。修行證入。一真法界也。

  ([○@│]二正頌六)。

  (CB17567初二頌標宗破執(zhí)二)。

  ([○@卍]一比量正破)。

  真性有為空 緣生故如幻 無為無起滅 不實如空華。

  【疏】此文正破無明法執(zhí)。執(zhí)為無為。有實體者。皆迷真性。一真法界。本非對待。故此雙破。即是解結(jié)之所因也。此中四句。前二句破有為。后二句破無為。此二不立。方顯法界一相義耳。言真性有為空者。真性之言。正是標宗揀法。通下第二量轉(zhuǎn)。謂一真中道。第一義諦也。([證真云]問下半頌無真性言。今何強添。答上真性言。須通下轉(zhuǎn)云云)。

  (△[百法慈恩疏云]破勝義諦中。有為無為。二俱是空。鈔云。為遮犯世間相違過故。以諸有為。學者世間。非學世間。皆許有故。諸無為法。學者世問。許是有故。若不揀之。故成此過。今言真性。依勝義諦。不依世間。故無此過)應(yīng)立量云。真性有為。元空不有。從緣生故。猶如幻事。真性無為。本來不實。無起滅故。猶如空華。由此二量。三支無闕。標揀分明。無諸過非。掌珍論中。取為善立([清涼云]掌珍論者。清辯菩薩所造。一論唯釋此偈)第二量中。先因后宗。譯人語便。亦無所失。([證真云]初半頌。立有為是空。即真性有為空。緣生故如幻。具足三支比量。量云。真性有為是有法。定空為宗。因云。從緣生故。同喻。如幻事)。

  (△今按掌珍初偈云。真性有為空。如幻緣生故[百法疏]第一量云。諸有為真性故空。從緣故如幻事。鈔云。真性有為。前揀。定是空。后說。前揀后說。[牙-(必-心)+?]相差別。不相離性。合以為宗。因云。緣生。如幻事等喻。應(yīng)知真性之言。為防過故。該通二量。但遠指初過總宗。非正是宗有法。意先指云。我依真性。立有為是有法。定空故宗;蛴@示無過道。故無違也。應(yīng)立量云。有為是有法。依真性皆空故宗。便無過也。故掌珍云。且如眼處一種有為。就勝義其體空等。今經(jīng)文宗因喻。三支具足論即先宗。次喻。后因。故清涼云。此中因喻前卻;蚧匚牟槐M。而言真性者。即有為性。亦合云有為真性空。此則經(jīng)順而論倒也)。

  (○[證真云]次半頌。立無為無起滅。不實如空華。亦具三支比量。若取義便。應(yīng)移不實兩字歸上句。移無起滅三字歸下句。以不實是宗中空義故。應(yīng)立量云。真性無為是有法。定空為宗。因云。無起滅故。同喻如空華)。

  (△今按掌珍次偈云。無為無有實。不起似空華[百法疏]第二量云。諸無為法真性故非實。以不起故。猶如空華。鈔云。揀過如上。又此后量元依勝義諦立。不同前量;驕是傲坷硪酂o違。論中宗因喻。三支無失。而經(jīng)文先因。后宗。則論順而經(jīng)倒也。長水依洪敏移置之言。故云亦無所失)此義所顯。一真平等。無諸對待。真妄染凈。生死涅槃。凡夫諸佛。皆如空華。亂起亂滅。故下文云。一切世界。山河大地。生死涅槃。皆即狂勞。顛倒華相。故中論云。若法為待成。是法還成待。今則無因待。亦無所成法。斯顯第一義中。離一切相。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無相法執(zhí)。于斯盡矣。

  (△[吳興云]真性即根塵之源。有為即縛脫之相也。此縛與脫。皆即真而俗。故曰有為。亦即俗而真。故曰空也。緣生故如幻。釋真有空義。此頌根塵同源。縛脫無二也。無為下。頌識性虛空。猶如空華。上言如幻。助成空義今云空華。正顯虛妄也(幻居界云岳師不以有為無為立宗失經(jīng)論意))。

  (△[私謂]人知掌珍。全釋一偈。不知此即清辯之注楞嚴也。西域記言。清辯論師。外示僧佉之服內(nèi)弘龍猛之宗而清涼判此偈。入第八真空絕相宗。得般若三論一分之義。則清辯之釋此偈。即同龍猛之釋般若。華嚴法界。真空觀門。蓋已具足于此。敏璇二師。依清涼慈恩引釋。古師章門遠有承稟。今人樂趨淺略。咸順苕溪一往遣拂之談反謂此宗不了。清涼固云。斯言可怖。請諦思之)。

  ([○@卍]二顯過況破)。

  言妄顯諸真 妄真同二妄 猶非真非真 云何見所見。

  【疏】初二句。重顯前過。有為無為。是對待故。亦是破執(zhí)。真性是有。還同虛妄;笳咦h云。真性之中。雖亡有為無為。而此真性。應(yīng)有所得。是佛所證。離諸偽妄。故名曰真。是諸法性。畢竟應(yīng)有。故此破云。若言離妄所顯。有真性者。還同妄法。俱為妄也。以是遍計所緣境故。離妄之真。還因妄顯。如前文云。菩提心生。生滅心滅。此亦生滅。起信亦云。言真如者。亦無有相。謂言說之極。因言遣言。此真如體。無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無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當知一切法。不可說。不可念。故名真如。應(yīng)知若有真性為所得者。皆為妄矣。故云妄真同二妄。([孤山云]諸。之也。語助耳。言根塵虛妄。則顯涅槃?wù)鎸。對妄說真。待對不絕。真亦成妄。故言二妄。龍樹云。若法為待成。是法還成待)。

  (△[吳興云]長行但破于妄。今恐舍妄取真。故重遣之)。

  (△[融室云]此偈暗通妨難。難云有為之法?烧f虛幻。無為之法。何言不實。通云。因言妄以顯真對妄之真。同第二妄故)下半頌。況破執(zhí)妄。初句躡前。所非尚無真與不真。不真即妄也。次句正況。云何更存能見所見。根之與識。俱名為見。所見即境也。([孤山云]對妄說真。猶皆遣蕩。云何更有妄中根境乎。猶非。能遣也。真非真。所遣也)斯則總破真妄二心。諸對待法。皆無所有。方名顯凈法界。一真平等([合論云]偈首標真性。示頂法之宗。曰有為空。對無為無起滅者。有無二法。對待而成。并為增語。以有無為增語。則真之一字。豈亦顯妄而立乎。但形言彩。即是染污。離諸染污。則一切無所有。寧存見哉。故曰。猶非真非真。云何見所見。今日能見者為眼眼非有見也。龍勝曰。是眼則不能自見其己體。眼如有見者。先自見其眼。今不能自見。而曰能見一切。無是理也)。

  △此上二頌。正是頌前根塵同源也。本源自性。尚非真妄。豈得存乎根境識耶。故根境識同此一源(頌文配釋長行。多師各別。今并以長水為準)。

  (CB17567二兩頌解結(jié)同體)。

  中間無實性 是故若交蘆 結(jié)解同所因 圣凡無二路。

  【疏】上半頌。頌前根塵相發(fā)。相見無性。猶如交蘆。([孤山云]中間。謂根境二法。體中無性)。

  (△[空印云]根塵無性。如交蘆并立。去一即倒。根塵既妄。中間識性。安有實體。言中間即具三法矣)下半頌。頌前縛脫無二也。六道凡夫。業(yè)惑所系不得自在。故名為縛三乘賢圣。斷惑證理。不隨業(yè)系。故名為解。此則皆由六根迷悟所致。更非別岐。故無二路([吳興云]欲明解結(jié)。泛舉所因。所因者六根也)。

  (△[溫陵云]頌同是六根。更非他物)。

  汝觀交中性 空有二俱非 迷晦即無明 發(fā)明便解脫。

  【疏】交中無性。將何遣有。而更存無。一性之中。無對待故。肇公云。有既不有。則無無矣。此則正顯根塵中道。亦是上根塵同源之義。([孤山云]汝觀者。重牒前喻。令審觀也。言空則蘆有外相。言有則蘆中本空。以喻根境。妄執(zhí)似有。其體元無)下半頌。頌前立知立見等文也。迷根執(zhí)境。不了性空。妄取為有。即無明矣。了性無性。真妄一如。根境識三。不能為縛。故名解脫。斯則涅槃無漏真凈([海印云]言空言有。皆依無明。交中之性本無真結(jié)。能如是觀無明解脫。皆是湛寂一心?沼须p絕矣)。

  (CB17567三一頌生起下文)。

  解結(jié)因次第 六解一亦亡 根選擇圓通 入流成正覺。

  【疏】上半頌。生起六解一亡疑也。因次第者。下文云。此根初解。先得人空?招詧A明。成法解脫。解脫法已。俱空不生。是名菩薩從三摩地。得無生忍。一亦亡者。下文云。今日如來。若總解除。結(jié)若不生。則無彼此。尚不名一。六云何成。下半頌。生起下文圓通修證也。即取觀音。從耳根門。入三摩地。文殊所選。堪與阿難及此界人。入流正覺([溫陵云]六解則根拔。一亡則湛圓選得圓根。則入圣流。證圣果矣)。

  (△[空印云]六根之體。即一精明。精明流逸。六用斯結(jié)。一精還源。六用斯解。一精即阿陀那識。即所謂如來藏也。經(jīng)云。依如來藏故有生死。即結(jié)也。依如來藏有涅槃。即解也)。

  (CB17567四一頌無明習氣)。

  陀那微細識 習氣成暴流 真非真恐迷 我常不開演。

  [證真]梵云阿陀那。義翻執(zhí)持。即第八異名。以能執(zhí)持種子根身等。令不散壞故([手鑒云]且阿陀那識。真諦謂之第七。別取第八染分立名。唯識百法謂之第八。通取染凈和合為目。解深密經(jīng)謂之第九。乃別取第八凈分言之。陀那之名。既通三識。何故攜李獨取第八異名。答以順現(xiàn)文。名義便故。既云習氣成暴流。又曰真非真恐迷。是則顯有染凈二分。雖解深密名為第九。不如唯識第八義親)。

  (△[補遺云]攜李曰。阿陀那。義翻執(zhí)持。只就此一名?梢詴ㄖT異。七識云執(zhí)持者。以執(zhí)六識為外我。八識為內(nèi)我故。解深密陀那執(zhí)持者。取第九為諸識所依故。今經(jīng)則取執(zhí)持根身種子為陀那也。深密中陀那。乃九識異名。楞嚴乃用唯識百法。是八識異名。由此中真非真之言。通乎真妄。第八之義也。吳興以第八中具有三分。譯人隨取一義以立其名。果爾。則使第七末那。亦第八之異名耶。今黎耶外自有陀那。如何指八中染分耶)。

  【疏】阿陀那云執(zhí)持。即第八識。能執(zhí)持種子。起現(xiàn)行故。第八多名。此名最通。三位之中。相續(xù)執(zhí)持位也([手鑒云]多名者。或名為心;蛎⑼幽恰;蛎。或名種子識。此四名通一切位。次局名者;蛎①囈。此名唯在異生有學非無學位。或名異熟識。此名唯在異生二乘諸菩薩位;蛎麩o垢識。此唯佛地。然通名中。唯阿陀那名義最寬。通因及果。所以不標余名也。三位者。一我愛執(zhí)藏位。即一切異生。及七地已前菩薩。小乘前三果。皆起我執(zhí)。執(zhí)第八見分為我。故第八識名阿賴耶。此言執(zhí)藏。二善惡業(yè)果位。即通一切異生。至十地滿心。二乘無學等位。由善惡因。感無記果。果異于因。名異熟識。三相續(xù)執(zhí)持位。即通因果一切位。以第八執(zhí)持諸法種子等。令不散失。故名阿陀那也)。

 。圩C真]言習氣者。謂熏習氣分。乃種子異名也。以第八識中。無始習氣。微細生滅。流注不息。故如暴流。解深密經(jīng)云。如暴流水。生多波浪。諸波浪等。以水為依。五六七八。皆依此識。然彼經(jīng)中。別顯染中凈相。故離八外。別說九識。理實陀那。更無別體([疏云]無明熏習。種子不斷。如暴流水。流注不息。微細境界。唯佛能知。故起信云。無明熏習所起識者。非凡夫能知。亦非二乘智慧所覺。謂依菩薩。從初正信。發(fā)心觀察。若證法身。得少分知。乃至菩薩究竟地。不能盡知。唯佛窮了)。

  (○[宗鏡云]此識體凈。被無明熏。水乳難分。唯佛能了。以不覺妄染故。則為習氣。變起前之七識。瀑流波浪。鼓成生死海。若大覺顯了故。則為無漏凈識。執(zhí)持不斷。盡未來際。能成智慧海)。

  【疏】下半頌。謂此識單真不立。獨妄不成。真妄和合。方有所為。起信云。謂不生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阿黎耶識。若說即真。妄習如何得盡。凡夫外道。起于常見。執(zhí)為真我。若說為妄?謸転閿鄿。以真相不滅故。([證真云]若說即真。則生怖難信。若說為妄。又撥同斷滅)。

  (○[宗鏡云]真非真恐迷者。佛意我若一向說真。則眾生不復(fù)進修。墮增上慢。以不染而染。而無客塵垢故。又外道執(zhí)此識為我。若言即是佛性真我。則扶其邪報。有濫真修。若一向說不真。則眾生又于自身撥無生斷見故。無成佛之期)是故。于小乘藏。及大乘權(quán)教。不說第八。(上皆依證真文)深密經(jīng)云。阿陀那識甚微細。一切種子成暴流。我于凡愚不開演?直朔謩e執(zhí)為我。([唯識第三]解深密經(jīng)。亦作是說。阿陀那識云云。以能執(zhí)持諸法種子。及能執(zhí)受色根依處。亦能執(zhí)取結(jié)生相續(xù)。故說此識。名阿陀那。無性有情。不能窮底。故說甚深。趣寂種性。不能通達。故名甚細。是一切法真實種子。緣擊便生。轉(zhuǎn)識波浪。恒無間斷。猶如暴流凡即無性愚即趣寂?直擞诖恕F鸱謩e執(zhí)。墮諸惡趣。障生圣道。故我世尊。不為開演。唯第八識。有如是相)。

  (△[宗鏡云]是以對凡夫二乘。不定開演?稚缘。不達如來密旨。以此根本識。微細難知故)意顯前文。根境識三。六種結(jié)縛。皆是此識。熏習變生。執(zhí)真執(zhí)妄。見有見空。唯此識影。乃至十地菩薩。所見佛身。業(yè)識上見。若佛如來。已離業(yè)識。無自他相見。如起信說。此則正顯已離俱生無明耳([補遣云]此下頌文。重示前解結(jié)法體。前云立知立見未知法體是何。此中明為指無始八識妄執(zhí)也)。

  (CB17567五一頌一句遣幻非幻)。

  自心取自心 非幻成幻法。

 。圪Y中]此示前陀那識。能變起世間之相。還是自心分別。故云自心取自心【疏】一切諸法。唯識所變。故皆自心。前六不了。見從外來。取而分別。故起信云。三界虛偽。唯心所作。離心即無六塵境界。以一切法。皆從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別。即分別自心。故云自心取自心也。([論云]一切分別。即分別自心。心不見心。無法可得。記云。心是一心。不合自見。當知有所見者。皆是妄也。故楞伽云。如刀不自割。如指不自觸。而心不見心。其事亦如是[攝論云]所說諸法。唯識所變。無有少法。能取少法)。

  (△[宗鏡云]不問即離。計為我有。影像必有故。無有少法。能取少法。唯有自心。還若自心)若以妙性圓明。離諸名相。本來無有世界眾生。故云非幻。而由見妄忽生。覺明相現(xiàn)。四大分湛。根塵宛成。故云成幻法。而言幻者。以一一法。皆無性故([證真云]心本非境。迷心為境。故云非幻成法)。

  不取無非幻 非幻尚不生 幻法云何立。

  【疏】分別不生。前后際斷。真尚不辨。妄何所立。是故。性真常中。求于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斯則一相平等。迷悟都亡。生死涅槃。猶如昨夢。故肇公曰。夫不存無以觀法者。可謂見法實相矣([證真云]了境即心。心尚不生。尚更存境)。

  (△[海印云]良由此識。熏變難思。執(zhí)之則真已非真。取之而非幻成幻。不取而非幻尚無不執(zhí)而幻法何立)。

  (△[孤山云]幻能解亦如幻。故下文云。如幻三摩提)。

  (CB17567六一頌三句贊法令忻)。

  是名妙蓮華 金剛王寶覺 如幻三摩提 彈指超無學。

  【疏】此平等性觀。能破無明開佛知見。此知見性。處妄常真。在染不污。今得顯發(fā)。如開敷出水。故以為喻。([宗鏡云]妙法即是絕待真心。稱之曰妙。蓮華以出水無著為義。即喻心性。隨緣墮凡而不染垢。返流出塵而不著凈)無明堅牢。最為難壞。一念能破。金剛定力。此定尊上。更無能過。于法自在。是可寶重。如摩尼珠。隨意生育。無上覺果。名王寶覺。([孤山云]真空蕩相。若金剛寶。所擬皆碎)。

  (△[私謂]首楞嚴究竟堅固。即金剛不壞。用金剛觀察一切三昧。名王三昧。即金剛王三昧也)如幻三摩提。此觀現(xiàn)前。了一切法。皆如幻化。猶如明鏡,F(xiàn)諸色像。一一色像。體不可得。同一鏡明。不即不離。三摩云正受。不受諸受也。([賀中男曰]此偈總明如幻之意。已含觀音如幻聞熏法門。后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以如幻結(jié)成也)彈指超無學。此顯速疾能至大覺故。一念不生。即名為佛。超過地位劫數(shù)之說。故前文云。歇即菩提。圓覺亦云。離幻即覺。亦無漸次。然至覺時。亦無自果。可為所得。故云超無覺耳。亦是約遲速校量。故說為超。非是都越地位。直至無上覺耳([溫陵云]即為無為。亡情絕解。名如幻正受。依此修進。一彈指頃?沙瑹o學而登圓位也)。

  (△[融室云]寶覺無相。是名如幻大佛頂三摩地門。以此為因地覺心。而超越無學之地也)。

  此阿毗達磨 十方薄伽梵 一路涅槃門。

  【疏】阿毗達磨。云無比法。即指此三昧也([孤山云]即指前法。無以比喻也)亦云對法。即以大乘平等大慧。對向一真法界。體用顯現(xiàn)。理智一如。故名對法。(阿毗達磨。舊譯為無比法。謂無漏法;蹫樽顒俟。以是圣人智慧。分別法義故。新譯為對法。阿毗名對。達磨名法。法之對故。以對法藏。特名慧論故。法有二種。一勝義法。謂即涅槃。二法相法。通四圣諦。對亦二義。一者對向。謂向涅槃。以乘圣道。無漏之因。感趣涅槃圓極之果。二者對觀。對觀四諦。謂以凈慧之心。觀察四諦之法。今疏言對向者。即是對向涅槃也)薄伽梵。具足六義。謂自在。熾盛。端嚴。名稱。吉祥。尊貴([大論云]薄伽名破。婆名煩惱。能破煩惱故)十方諸佛。取證菩提涅槃妙果。唯此一路。能通至故。故名為門。由前請云。要因門入。故此開示。金剛?cè)。為能入門也。

  (○[海印云]是名已下。總結(jié)觀相。謂此首楞嚴大定。本來無染。故名妙蓮華。無惑不破。名金剛王寶覺。即有觀空。名如幻三摩提。彈指超無學。顯法利也。此阿毗達磨。顯法勝也。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顯十方如來。異口同音。同修同證也)。

  (○[宗鏡云]此一心法門。如鏡頓現(xiàn)。不待次第。如印頓成。更無前后。一見一切見。一聞一切聞。若待了達而成。皆為權(quán)漸。若能觀于心性之一。則是一道甚深。即正道之一。是唯一之一。千佛同轍。古今不易之一道也。亦云一路涅槃門。亦云一道出生死。亦名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

  【科】([○@│]三六解一亡疑二)。

  (CB17561一伸疑請決二)。

  (卍一敘慶所聞)。

  于是阿難。及諸大眾。聞佛如來。無上慈誨。祇夜伽陀。雜糅精瑩。妙理清徹。心目開明。嘆未曾有。

  【疏】能詮之文。諷應(yīng)交間。辭句妙凈。所詮之理。清明洞徹。的然可見。故使心開。如目之鑒([私謂]此中能詮之文。長水科初二偈為孤起。次三偈為重頌。后五偈又為孤起。孤山科前四偈重頌。后五偈孤起。余師皆以二師為準。有人謂后五偈中。解結(jié)因次第應(yīng)長行阿難請解之文。亦未可定為孤起也。既云祗夜伽佗雜糅精瑩。勢變多端。難以局取。如清涼云。故傳授者。善消息之?梢)。

  (卍二正陳疑意)。

  阿難合掌。頂禮白佛。我今聞佛。無遮大悲。性凈妙常。真實法句。心猶未達。六解一亡。舒結(jié)倫次。唯垂大悲。再愍斯會。及與將來。施以法音。洗滌塵垢。

  【疏】由前偈云。解結(jié)因次第。六解一亦亡。阿難疑意。前文既云。根塵同源?`脫無二。迷晦即無明。發(fā)明便解脫。斯則結(jié)無前后。解亦不倫。六根若亡。一覺應(yīng)顯。云何復(fù)云。解結(jié)因次。六解一亡。故云心猶未明等。

  【科】(卍二舉事廣明三)。

  (CB17567一且明結(jié)之因起二)。

  ([○@卍]一舉事二)。

  (CB17565一問答結(jié)名二)。

  (CB17563一綰巾問結(jié)二)。

  (CB17566一綰巾初問)。

  即時如來。于師子座。整涅槃僧。斂僧伽黎攬七寶幾。引手于幾。取劫波羅天。所奉華巾。于大眾前。綰成一結(jié)。示阿難言。此名何等。阿難大眾。俱白佛言。此名為結(jié)。

  【疏】涅槃僧。僧里衣也。(唐言裙。連接裙幅也)僧伽黎。大衣也。劫波云時分。巾是彼天所奉獻故([興福云]劫波羅天即髑髏天。四天王太子奉如來巾;蛟弧r分天。即夜摩天也)。

  (CB17566二再結(jié)再問)。

  于是如來。綰迭華巾。又成一結(jié)。重問阿難。此名何等。阿難大眾。又白佛言。此亦名結(jié)。如是倫次。綰迭華巾?偝闪Y(jié)。一一結(jié)成。皆取手中。所成之結(jié)。持問阿難。此名何等。阿難大眾。亦復(fù)如是。次第酬佛。此名為結(jié)。

  ([標指]如是倫次。綰成六結(jié)。喻眾生一念才動。六根取境。迷心逐物。卒不能解)。

  (△[桐洲云]因問舒結(jié)倫次。故先示綰結(jié)次第)。

  (CB17563二約體問名)。

  佛告阿難。我初綰巾。汝名為結(jié)。此迭華巾。先實一條。第二第三。云何汝曹復(fù)名為結(jié)。阿難白佛言。世尊。此寶迭華。緝績成巾。雖本一體。如我思惟。如來一綰。得一結(jié)名。若百綰成。終名百結(jié)。何況此巾。秪有六結(jié)。終不至七。亦不停五。云何如來。秪許初時。第二第三。不名為結(jié)。

  【疏】巾喻真性。結(jié)喻六根。逐綰而問。相由妄別。令知根本是一。妄結(jié)生六。無同異中。熾然成異。故一一綰。皆名為結(jié)。

  (CB17565二微釋同異二)。

  (CB17563一問答)。

  佛告阿難。此寶華巾。汝知此巾。元止一條。(牒上雖本一體)我六綰時。名有六結(jié)。汝審觀察。巾體是同。因結(jié)有異。于意云何。初綰結(jié)成。名為第一。如是乃至。第六結(jié)生。吾今欲將。第六結(jié)名。成第一不。不也世尊。六結(jié)若存。斯第六名。終非第一?v我歷生。盡其明辨。如何令是六結(jié)亂名。

  【疏】體元是一。妄結(jié)成六。既已成根。六種名相。隨心計執(zhí)。不可移易。故云不可亂名([中川云]六終非一。如眼根名終不可作耳等)。

  (CB17563二印成)。

  佛言如是。六結(jié)不同。循顧本因。一巾所造。令其雜亂。終不得成(如文)。

  ([○@卍]二合顯)。

  則汝六根。亦復(fù)如是。畢竟同中。生畢竟異。

  【疏】迷心執(zhí)境。畢竟成異。故下文云。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吳與云]同謂如來藏性。一真之性。理本無差。如巾體也。異謂眾生分別。六用之精。派成根境。如巾結(jié)也。二法由來。未曾改易。故皆言畢竟)。

  (○[引證][宗鏡云]如自證分。起見相二分。更執(zhí)二分為我法。如結(jié)巾成兔。手巾是有。喻自證分。結(jié)手巾為兔頭。手巾上本無兔頭。今結(jié)出之。是故名無。如自證上本無見相二分。由不證實故。似二分起。是故名無。如所結(jié)手巾為兔頭。已是一重假。更結(jié)出一耳。又是一重假)。

  【科】(CB17567二正示六解一亡二)。

  ([○@卍]一就事問答)。

  佛告阿難。汝必嫌此。六結(jié)不成。愿樂一成。復(fù)云何得。阿難言。此結(jié)若存。是非鋒起。于中自生。此結(jié)非彼。彼結(jié)非此。如來今日。若總解除。結(jié)若不生。則無彼此。尚不名一。六云何成。

  【疏】此中譯家。緝綴不足。應(yīng)云。欲得不成。愿樂一成。復(fù)云何得。佛意云。汝意嫌此六根妄隔。樂成一體。有何方便而得成一。(六結(jié)不成者。嫌此六根妄隔。不欲其成也。愿樂一成者。樂成真凈一體。如成一凈巾也。疏主既揀緝綴。又復(fù)委釋消文。海眼注尚疑有誤贅矣)答意。若解此六。亦不成一。以一對六而立。六若不生。則無所對。故無一義([私謂]阿難言尚不名一。六云何成。此則已悟六消亡一矣)。

  ([○@卍]二貼喻釋成)。

  佛言。六解一亡。亦復(fù)如是。(此印可阿難之言)由汝無始。心性狂亂。知見妄發(fā)。發(fā)妄不息。勞見發(fā)塵。如勞目睛。則有狂華。于湛精明。無因亂起。一切世間。山河大地。生死涅槃。皆即狂勞。顛倒華相。

  【疏】心性發(fā)狂。見聞妄隔。根境識三。一時俱現(xiàn)。生死為六。涅槃名一。由對待成。本無所有。故如狂勞。虛妄華相。三種世間。故名一切。佛界生界。一切境界。俱不離此。以是分別妄念起故。離心即無六塵境故([吳與云]六根之精。元是一真之性。以隨緣故。在眼曰見精。在耳曰聽精等。皆第二月。捏所成故。若能隨緣。脫粘內(nèi)伏。六既融一。一亦斯亡。如解結(jié)已。巾亦無用。次取不用巾為一亡也。知見發(fā)妄。此屬能見之相勞見發(fā)塵。即對所見之境。唯妄與勞。五住備矣)。

  (△[中峰云]一巾喻真。六巾喻妄。非一巾無以成六結(jié)。真為妄所依。非六結(jié)無以顯一巾。妄為真所倚。佛言六解一亡。則知群妄既消。一真何有。以妄望真。雖異而同也)。

  (△[二楞云]知見妄發(fā)。由業(yè)識轉(zhuǎn)成見分。勞見發(fā)塵。由見分復(fù)生相分。復(fù)因見分在相分上。引起分別俱生我法二執(zhí)。成六結(jié)也。世間山河大地即相分。生死涅槃即見分。大經(jīng)云。有諍說生死。無諍說涅槃。生死與涅槃。二俱不可得。故云皆即狂勞等)。

  【科】(CB17567三卻辨解結(jié)次第二)。

  ([○@卍]一示解因三)。

  (CB17565一揀非顯是二)。

  (CB17563一二邊俱非)。

  阿難言。此勞同結(jié)。(牒上勞見)云何解除。如來以手。將所結(jié)巾。偏掣其左。問阿難言。如是解不。不也世尊。旋復(fù)以手。偏牽右邊。又問阿難。如是解不。不也世尊。

  【疏】若執(zhí)此根有實體者。即墮常見。若謂都無。成惡取空。諸佛不化。寧起有見如須彌山。不起空見如芥子許。以墮斷故。既左偏有相。右墮空門?沼卸叀>悴灰娦。無明根結(jié)。如何解除。故前偈云。汝觀交中性?沼卸惴。故此二邊。不能令脫。

  (CB17563二中心方是)。

  佛告阿難。吾今以手。左右各牽。竟不能解。汝設(shè)方便。云何解成。阿難白佛言。世尊。當于結(jié)心。解即分散。佛告阿難。如是如是。若欲除結(jié)。當于結(jié)心。

  【疏】意明空有二邊。既不能解。當須中道正觀。照無始結(jié)根。非有非無。不異而異。見全無明之法性。斷全法性之無明。不斷而斷。非證而證。方得解成。

 。圩阽R古釋]左右偏掣。況有見無見。當于結(jié)心。即正明中道。昧真空而有無見起。執(zhí)根塵而一六義生。諦了自心。解縛俱泯。([吳興云]左右偏掣。喻觀二邊。皆不能破。根本無明。凡夫外道。以斷常為二邊。二乘菩薩。以空有為二邊。雖曰伏斷。猶存中結(jié)。知見立知。即名為結(jié)。觀知中道。是為結(jié)心。結(jié)不離心。解之則一。知不異道。亡之則中)。

  (△[溫陵云]前文明所結(jié)惑業(yè)之理。上文明能結(jié)狂妄之心。欲解狂勞。當解狂心。偏掣左右。喻依偏權(quán)之教。不知真要也[云棲云]舊解指中道為結(jié)心。前后文都無此意。溫陵依上文狂勞顛倒。指狂心為結(jié)心。良是今謂古釋指空有為兩邊。岳師指知見為兩邊。空有知見非虛妄狂心乎。中道正觀非當解結(jié)心乎。諸解自可會通。不應(yīng)取舍)。

  (○[引證][廣博嚴凈經(jīng)云]自在世導師。不可說而說。能空中作結(jié)。即空而解之。釋曰。心有所結(jié)。心空即解。若無于心。無結(jié)無解)。

  (CB17565二正示因緣二)。

  (CB17563一顯今說意)。

  阿難。我說佛法從因緣生。非取世間。和合粗相。如來發(fā)明。世出世法。知其本因。隨所緣出。

  【疏】中道正觀。如幻三昧。能解無始無明根結(jié)。能于彈指超證無學。能起無方不思議用。此名佛法從因緣生。豈同世間所說粗相。([雪浪云]非取世間等者。猶云。不取世間三緣和合生身等粗相也。不如忽興。指三藏事中六度等)以佛無明永盡。得一切種智。故能知此結(jié)解因由。非余境界([孤山云]世謂六凡。出世謂四圣。知此十界。皆因于心。隨無明染緣。則出九界。隨教行凈緣。則出佛界。故法華云。佛種從緣生。涅槃云。亦有因緣。因滅無明。則得熾然三菩提燈)。

  (○[引證][宗鏡云]楞伽經(jīng)。佛告大慧。彼諸外道。無有常不思議。以無因故。我說常不思議有因。因于內(nèi)證。安得同耶。是則真常亦因緣顯。又經(jīng)云。一切諸法。因緣為本。中論云。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則真空中道。亦因緣矣。涅槃云。我觀諸行。悉皆無常。云何知耶。以因緣故。若一切法從緣生。則知無常。是故。外道無有一法不從緣生。是故無常。則外道有因緣矣。釋曰。此明外道在因緣內(nèi)。執(zhí)于緣相。以為常住。是故破之言無常耳。今明教詮因緣妙理。具常無常。豈得同耶)。

  (CB17565二別示所知)。

  如是乃至。恒沙界外。一滴之雨。亦知頭數(shù),F(xiàn)前種種。松直棘曲。鵠白烏玄。皆了元由。

  【疏】一切世間。色心染凈。諸有境界。皆依無明而得住持。今無明已變成明。明即一切種智。佛既證得。一切境界。有何難了。是故即能皆了元由([吳興云]佛有權(quán)實二智。實智冥理。權(quán)智鑒物。權(quán)實一念。物理同時。肇公云。圣心無知。無所不知。上云發(fā)明世出世法。乃至皆了元由者。皆權(quán)智所鑒也。情無情等。照了不昧。顯今解結(jié)之法。選擇之義。鑒物宣然。固無差忒)。

  (○[引證][圓覺云]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猶如目睹。所受用物。疏曰。凈心是圓覺自體。世界本在其中。觀行成就。全合靈源。知雨渧數(shù)。固宜本分)。

  (○[宗鏡云]但解得一微塵法。即數(shù)得等周世界微塵。是以如來能知四大海水滴數(shù)。大地須彌。皆知斤兩[賢首品偈云]摩醯。首羅智自在。大海龍王降雨時。悉能分別數(shù)其滴。于一念中悉辨了)。

  (CB17563三總彰解益)。

  是故阿難。隨汝心中。選擇六根。根結(jié)若除。塵相自滅。諸妄銷亡。不真何待。

  【疏】上文云。若能于此悟圓通根。與不圓根。日劫相倍。乃至汝今但于一門深入。入一無妄。彼六知根。一時清凈。故云選擇。下文云。見聞如幻翳。三界若空華。聞復(fù)翳根除。塵銷覺圓凈。是故諸妄銷亡。不真何待。

  ([○@卍]二明次第二)。

  (CB17565一就事問答)。

  阿難。吾今問汝。此劫波羅巾。六結(jié)現(xiàn)前。同時解縈。得同除不。不也世尊。是結(jié)本以次第綰生。今日當須次第而解。六結(jié)同體。結(jié)不同時。則結(jié)解時。云何同除。

 。蹛鈳熓瑁莓斆髁豢升R觀。但依一根入證。自然銷六【疏】此顯六根不能頓解。但應(yīng)從一根門。即得六根解脫。非謂六根相望。成次第耳。但觀合顯。義自昭然([吳興云]綰巾成結(jié)。雖有次第。黏湛成根。必無倫緒。不可以喻而難乎法也。蓋言見聞覺知。六用差別。如次第綰生耳。選擇六根。隨于一根發(fā)觀。如次第解也。愨師之解。斯會經(jīng)意)。

  (△[補遺云]觀一根時。此根脫黏。余五圓拔。據(jù)一根居先。故云次第。終非約喻必次第解也。正同止觀。去尺就寸之義)。

  (△[標指]六結(jié)同體。結(jié)不同時。故下文云。理雖頓悟。乘悟并銷。事非頓除。須次第盡[海印云]此答舒結(jié)倫次也。次第而綰者。借顯生因識有。次第而解者。借顯滅從色除)。

  (CB17565二約法合顯)。

  佛言。六根解除。亦復(fù)如是。此根初解。先得人空?招詧A明。成法解脫。解脫法已。俱空不生。是名菩薩。從三摩地。得無生忍。

  【疏】此正明次第也。如下文云。初于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斯則此根初解。先得人空也。盡聞不住。覺所覺空。即成法解脫也。生滅既滅。寂滅現(xiàn)前。即得無生忍也。維摩云。又此病起。皆由著我。是故于我。不應(yīng)生著。既知病本。即除我想。當起法想。應(yīng)作是念。但以眾法。合成此身。起唯法起。滅唯法滅。當作是念。此法想者。即是顛倒。我應(yīng)離之。云何為離。謂不念內(nèi)外諸法。行于平等。謂我等涅槃等。所以者何。我及涅槃。是二皆空。乃至得是平等。唯有空病。空病亦空。此則維摩正就于身。作三空觀門。故次第觀而次第離。今經(jīng)但于一根深入。自然粗執(zhí)先斷。次第以證。觀行雖別。所得攸同。即正約圓頓觀法。但從一根而入。非約六根頓解。故云次第。不同漸次法門。約鈍根說。諸解云云。不能具敘。([溫陵云]了諸煩惱。皆由著我。則于我無著。離煩惱障。是得人空。了所知結(jié)。皆由著法。則于法無著。離所知障。是得法空。名法解脫。人法雙解。是名俱空。而俱空亦空。心無所起。是從正受得無生忍也)。

  (△[別行鈔云]一生空無分別慧。謂證生空。人無我理。二法空無分別慧。謂證法空。法無我理。三俱空無分別慧。謂證二空?諢o我理)。

  (△[智論三十一]有二種空。眾生空。法空。空空者。以空破內(nèi)空外空內(nèi)外空。破是三空故。名為空空。先以法空破內(nèi)外法。復(fù)以此空破是三空。是名空空?掌莆迨鼙姟?湛掌瓶)。

  (△[海印云]任運先斷見思。滅分段生死。此從觀行以滿十信也。成法解脫者。滅塵沙惑。分破無明。從初住去。歷三賢以至登地也。俱空不生者。入初地。中中流入薩婆若海。歷十地以至等覺也。結(jié)歸觀心。曰是名菩薩。從三摩地得無生忍)。

  (○[吳興云]小乘析觀。乃是作意。先破人執(zhí)。次破法執(zhí)。然后會入空平等理。毗曇人空法不空。成實人法俱空。會入空平等理。謂偏真涅槃也。此涅槃亦空。名平等空。大乘體觀人法無殊?辗乔昂蟆Q荛T三教。真名體觀。通教但破界內(nèi)二惑。不破界外二執(zhí)。別教先內(nèi)次外。圓教內(nèi)外頓融。今言。此根初解。先得人空。亦猶前文如澄濁水。沙土自沉。蓋任運而然。沇師以天臺別教釋之。孤山斥云。其失非小。應(yīng)知人空。是破五陰假名。即見惑也。法空。是破五陰實法。即思惑也。乃至破涅槃凈法。即無明也。俱空不生。即平等空。所空既盡。能空亦滅。如前火木。然諸薪已。亦復(fù)自然。如是三空。皆以中道而為觀體。從所空言之。則有人法平等之異。故分三空。就能空言之。祗一真如空耳?涨爸娏⒅9侍叵妊匀丝。一空一切空。其法執(zhí)等。任運自空。故曰空性圓明等)。

  (△[云棲云]人空法空。是六根上之人法也。根根有人法二執(zhí)。亦根根有人法二空。雖有先后。而法爾如然。注引沙土自沈之文。蓋菩薩本意。在斷無明。自然粗垢先落。無先后中之先后也)。

  (經(jīng)文此寶華巾。乾道本。一本云此實華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