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乘阿含部小乘單譯經大乘單譯經大乘律小乘律 大乘論小乘論宋元續(xù)入藏諸論 西土圣賢撰集此土著述
大佛頂首楞嚴經疏解蒙鈔卷第四(之一)
大佛頂首楞嚴經疏解蒙鈔卷第四(之一)
海印弟子 蒙叟錢謙益鈔
(○長水判經。第一大科顯如來藏心之二。從此下盡本卷中如何自欺尚留[視]聽)。
(○今謙益判經。從此去至第六卷文殊說偈竟。為經次分之一)。
【科】(○躡上顯如來藏心大科。破滿慈執(zhí)相難性顯如來藏。為大文下之第二大科。次下以致。請許宣答釋三科為承起科。以初答藏性生相。次答大性俱遍。為大科下。第一子科。藏性科中。以一正答所疑。二別答違妨為第二子科初中。又以初破滿慈能所執(zhí)見。次正顯迷真起妄之由。為重起母科。又以通明妄覺托真之相。廣辨三相展轉生由。為重起子科)。
(CB17564又以一立因相。二辨果相。為別起母科。次下因明三相。果明四輪子母細科。以次生起。以結答一科為齊其次答大性科。至答滿慈慶喜別難二科方竟。今初文有三)。
(CB17561一致請三)。
(卍一總述未了三)。
(CB17567一展敬伸嘆)。
爾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善為眾生。敷演如來。第一義諦。
【疏】如來藏心。不空不有。即性即相。名第一義。是佛所證。決定無妄。審實名諦。
(CB17567二引喻述迷)。
世尊常推說法人中。我為第一。
([智論云]富樓那于四眾中。用十二部經。種種法門。種種因緣譬喻說。能利益眾生第一。又曰。舍利弗智慧中大富樓那說法。種種莊嚴。牽引眾情說法中大)。
今聞如來。微妙法音。猶如聾人。逾百步外。聆于蚊蚋。本所不見。何況得聞。佛雖宣明。令我除惑。今猶未詳。斯義究竟。無疑惑地。
【疏】滿慈子善說法要。眾推無上。今聞佛說。未盡領解。猶壞耳者。對微細聲。遠逾百步。詎能明辨。第一義諦。微妙寂滅。微細聲也。聞而不解。與不聞等。猶聾人也。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逾百步也。說斯等法。令我除惑。猶拘疑網。未盡悔結。故引比也([標指]未達藏性。本所不見。何況得聞。五目不睹其容。二聽未聞其響)。
(CB17567三比論得失)。
世尊。如何難輩。雖則開悟。習漏未除。我等會中。登無漏者。雖盡諸漏。今聞如來。所說法音。尚紆疑悔。
[資中]羅漢雖斷煩惱障。而所知障在【疏】開悟者。如前獲本妙心。常住不滅也。小乘有學。方斷分別。俱生全在。名習漏未除。([補遺云]熏習之習指俱生。思為有漏。即下文根中積生。無始虛習)滿慈無學。斷盡俱生。此約小乘煩惱障說。問。何故無學。尚紆疑悔。初果之輩。解悟不疑。答。煩惱所知。二障差別。人執(zhí)法執(zhí)。輕重不同。故正理論云;蛴杏诰持恰2患坝匏。凡夫善通三藏。羅漢不識赤鹽。([標指]藏中說。法預婆羅門問羅漢。何名赤鹽。鹽有幾種。羅漢曰。我知法預輕慢比丘。今復惱我鹽止是鹽。佛言。此羅漢未從師學。不能答鹽。有比丘名弗跡盧。汝可往問。比丘答云。鹽有二義。一種味。如大海水。同一鹽味。二性昧。有黑鹽。赤鹽。辛頭盧鹽。拔遮鹽。毗藍遮鹽。私多鹽。略語二種。若生若煮是名鹽義)以所知障。障法界理。羅漢雖得無漏。煩惱輕故。尚紆疑悔。所知重故。阿難雖得開悟。所知輕也。習漏未除。煩惱重也([熏聞云]阿難從初。據人法二執(zhí)。迷空如來藏。其迷則重。滿慈于此。懷性相兩疑。迷不空如來藏。其迷則輕。又則空如來藏。理猶易明。不空如來藏。義復難解。是故阿難初果。發(fā)起于前。滿慈無學。對揚于后。審除細惑。意在茲矣)。
(△[交光云]疑悔。二心所也。疑屬根本;趯俨欢ā<u者。疑悔交纏。未決定義)。
(卍二別敘所疑二)。
(CB17567一藏性生相疑)。
世尊。若復世間。一切根塵。陰處界等。皆如來藏。清凈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次第遷流。終而復始。
。圪Y中]前破人法二執(zhí)。顯空如來藏。今顯不空如來藏。故有此疑([熏聞云]前文但總略而說。且未委明諸法生起之由。故今疑問。廣談世間等義。山河大地。依報也。諸有為相。正報也。依正各有生住異滅。故云次第遷流等)。
(△[溫陵云]清凈則宜無諸相。本然則宜無遷流)【疏】前五句。引所聞。即同圓覺剛藏云。若諸眾生本來成佛也。云何下五句。敘疑難。即同彼云。何故復有一切無明。彼反難云。若諸無明。眾生本有。何因緣故。如來復說本來成佛。今經無此難者。意已含故。復有牒而縱之。責無窮過。即同下文。別答違妨也。然剛藏所問。反覆成難。文聚一處。鉤鎖相連。如來答釋。亦總示云。世界始終。念念相續(xù)。一切對待。皆由分別。生死垢心。輪回妄見。未離妄見。而辨覺性。遂令覺性。成諸輪轉。乃至結云。如是分別。非為正問。今經問既前后。答亦隨問。二經答意。廣略雖別。大旨攸同。如彼經云。種種取舍。皆是輪回。未出輪回而辨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若免輪回。無有是處等。此即責剛藏不了圓覺自性。絕諸對待。生死涅槃。猶如昨夢。遂引無明生死有為。以斥眾生本來成佛。故佛斥此。正是生死垢心。分別妄見。遂令圓覺成流轉也。由是舉喻。云駃月運。舟行岸移等。今經即以常說本性覺體。妙明明妙。反而責之。以辨滿慈解惑之心。解則已知覺體本妙。無明本空。山河大地。如空華相。夫何致疑;髣t能所妄分。強覺俄起。三細為本。四輪成界。遂有世界眾生業(yè)果相續(xù)。斯皆未出輪回而辨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故二經之意。問答并同也。然此是法空門下。疑難大節(jié)。最障修證。滿慈跡雖小圣。今經圓通述悟。無非大途。故所陳難。剛藏無異。學者至此。請細觀之。
(CB17567二大性俱遍疑)。
又如來說。地水火風。本性圓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世尊。若地性遍。云何容水。水性周遍。火則不生。復云何明。水火二性。俱遍虛空。不相凌滅。世尊。地性障礙?招蕴撏āT坪味阒鼙榉ń。
【疏】此約世諦。水火性異。難第一義。性相俱融。下文答云。觀相元妄。無可指陳。觀性元真。唯妙覺明。妙覺明心。先非水火。云何復問相凌滅義([吳與云]佛示諸大。本性周遍。以如來藏。妙真如性。為彼諸法性故。法相則虛妄。法性則圓通。滿慈起難。則迷諸法所依一真如性。以為堅濕暖動之諸性故)。
(○[引證][法華玄義云]所謂觀一切無相。如四大各各不相離。地中有水火風。但地多。以地為名。今觀無此異相。若火中有三大。三大應并熱。若三大火中。三大遂不熱。則不名火。若三大并熱。則三大舍自性。皆名為火。無復三大。若言有三大而細不可知。此與無何異。則火中諸相不可得。一切法相。亦不可得)。
(卍三雙結求誨)。
而我不知是義攸往。惟愿如來。宣流大慈。開我迷云。及諸大眾。作是語已。五體投地。欽渴如來。無上慈誨。
【疏】據說。則本然清凈。[牙-(必-心)+?]遍互融。據今。則宛爾山河。碩乖水火。莫知所往。孰是孰非。
(CB17561二許宣二)。
(卍一敘詮)。
爾時世尊。告富樓那。及諸會中。漏盡無學。諸阿羅漢。如來今日。普為此會。宣勝義中。真勝義性。
【疏】如來常依二諦說法。謂世俗諦。勝義諦。今所說者。異乎常說。(資中文)謂勝義勝義諦也。一真法界。中道實相。無法不收。無法不遍。上圣下凡。情與非情。皆成佛道。斯為極唱。最法垂范也([桐洲注云]牒前七大。皆勝諦第一義。今說性覺妙明等。生山河之本。即勝義中真勝義性)。
(○[唯識云]勝義諦。略有四種。一世間勝義。謂蘊處界等。二道理勝義。謂苦等四諦。三證得勝義。謂二空真如。四勝義。勝義謂一真法界。此中勝義。依最后說。是最勝道。所行義故。為簡前三。故作是說。此諸勝義法)。
(卍二顯益)。
令汝會中。定性聲聞。及諸一切未得二空回向上乘阿羅漢等。皆獲一乘。寂滅場地。真阿練若。正修行處。
【疏】方便教說。定性二乘。無性闡提。不得成佛。如焦芽敗種等。今此會通。咸歸一乘。究竟涅槃。([通釋]定性聲聞一類也。及諸一切乃至阿羅漢等。二類也。定性不定性;匦牟换匦。皆歸一乘也。溫陵別開回心向大者為一類。則未會五性成佛之宗)涅槃經云。我于余經。說有聲聞。不得作佛。非于此經。作如是說。涅槃佛性。即如來藏。亦名一乘。亦名首楞嚴。二經同味。不云宜乎。斯則會五性。融三乘。了義極談。莫斯為最。([楞伽云]一聲聞性。二辟支佛性。三如來乘性。四不定乘性。五無性。謂一闡提。佛地莊嚴瑜伽三論。大同楞伽)。
(△[孤山云]經指定性。皆獲一乘。遂知五性之宗。乃方便之說。五性者。三無二有。祖于彌勒。宗于天親。析薪于玄奘。克荷于慈恩。立言垂范。自為極唱。今準此經。乃知權說)。
(△[清涼鈔云]疏引法華二文。以證定性二乘。皆成佛義。言減損佛性者。以五性之中。唯一性半。有佛性耳。謂菩薩性。及不定性之半。以不定性。容有無故。余三性半。一向言無。謂一無種性人。二定性聲聞。三定性緣覺。言一半者。即不定性中;驘o是也。言恐謗一乘者。以罪怖之。然以佛昔說三乘五性。今法華云。一乘一性。謂一切眾生。有如來知見。更無余性故。涅槃亦云。佛性者。名為一乘。以凡是有心。定當作佛故。彼疏自立為一乘。而其立義。定有五性。卻以一乘而為方便。此豈不是謗一乘耶)阿練若。云無喧雜。首楞嚴王。即諸佛之大寂定。名真無喧雜。正修行處也。([釋文][翻譯集云]阿練若或言阿蘭若。大論翻遠離處。薩婆多翻閑靜處。天臺云。不作眾事。名之為閑。無憒悶故。名之為靜;蚍瓱o諍。謂所居不與世靜。即離聚落五里處。應法師翻空寂。苑師分二類。一達磨阿蘭若。即華嚴之初。謂說諸法湛寂。無起作義。二摩登伽阿蘭若。謂塳閑處。去村落一俱盧舍。大牛吼聲不及處。三檀陀阿蘭若。謂沙跡之處[宗鏡云]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云。當修學者。但有一德。是人應住阿蘭若處。云何為一。謂觀一切煩惱根元。即是自心了達此法?澳苤棺“⑻m若處。不悟自心。徒棲遠谷。避喧求靜。舉世未有其方。若頓了自心。是真阿蘭若)。
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富樓那等。欽奉法音。默然承聽。
【科】(CB17561二答釋二)。
([○@│]一答藏性生相疑二)。
(CB17564一正答所疑二)。
(CB17567一牒疑)。
佛言富樓那。如汝所言。清凈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CB17567二正答二)。
([○@卍]一唯一真心)。
汝常不聞。如來宣說。性覺妙明。本覺明妙。富樓那言。唯然世尊。我嘗聞佛。宣說斯義。
。塾烂餍馁x注云]此二覺義。幽旨難明。若欲指陳。須分皂白。大約經論。有二種覺。一性覺。一本覺。有二種般若。一本覺般若。二始覺般若。有二種心。一自性清凈心。二離垢清凈心。有二種真如。一在纏真如。二出纏真如。此八種名。隨義分異。體即常同。([長水疏云]一真如心。是佛常說;蛎ń纭;蛎麑嵪唷;蛉鐏聿匦;蛎顑裘餍。一經之內。尚有多名。況諸經耶。名雖有異。一體無別。皆顯法界一相。本來平等)令一切眾生。秪具性覺。本覺般若。自性清凈心。在纏真如等。于清凈本然中。妄忽出于山河大地。以在纏未離障故。未得出纏真如等。若十方諸佛。二覺俱圓。已具出纏真如等。無有妄想塵勞。永合清凈本然。則不更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如金出礦。終不更染塵泥。似木成灰。豈有再生枝葉。將此二覺。已豁疑情([疏云]三科七大虛妄有生。虛妄名滅。生滅去來。本如來藏。不動周圓。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若了斯旨。何山河之忽起。有為之遷流耶。何致問于如來耶。故茲責問。已釋疑盡)。
(已上皆永明文。宗鏡三界初因章并同)。
○[永明第一總科]如疏釋云。世界相續(xù)文中有三。一先辨二真。二明其三相。三明其四輪。(今按宗鏡第七十七。問答三界初因。已詳解此章訖。厥后永明自注心賦。又將此解。重立科段。訂正貼釋。較前義門。尤為精密。長水疏稟承于此。惟無所非明科稍異。今鈔引據心賦全文。仍依經文。定其倫次。而以宗鏡余義。及長水經疏。參合夾注。勿厭繁文)且第一先辨二真者。(此中先辨二真。即長水唯一真心科也)言二真者。一性覺妙明。二本覺明妙也。性覺妙明者。是自性清凈心。即如來藏性。在纏真如等。本性清凈。不為煩惱所染。名為性覺。([宗鏡]引下經云。佛告阿難及諸大眾汝等當知有漏世界。十二顯生。本覺妙明。覺圓心體。與十方佛。無二無別。乃至一人發(fā)真歸元十方虛空。皆悉消殞等。以此文證。即知凡圣本同此妙明之覺)本覺明妙者。出纏真如等。從無分別智。覺盡無始妄念。名究竟覺。始覺即本覺。悟本之覺。名曰本覺。故起信論。于真如門。名為性覺。于生滅門。名為本覺。由迷此性覺。而有妄念。妄念若盡。而立本覺。以性覺不從能所而生。非假修證而得。本自妙而常明。故曰性覺妙明。以始覺般若。明性覺之妙。故曰本覺明妙。又真如之性。性自了故。則性覺妙明。以始覺之智。了本性故。則本覺則妙。([宗鏡]又摩訶衍論。有四種覺。一清凈本覺。二染凈本覺。三清凈始覺。四染凈始覺。若論本始明昧之事。皆依染凈之覺得名。若清凈覺原。愚智俱絕。非迷悟之所得。豈文義之能詮)故經中常說。真如為迷悟依。(如萬象依虛空虛空無所依)故言。我常聞佛。宣說斯義。(所以滿慈領言云云。即同起信。立一心分真如生滅二門)以本性清凈。是性覺義。但以性中說覺。如水中火性。(本具因緣。有而無用)非是悟已而更起迷。故悟時始立本覺之號。悟本覺已。更不復迷。故諸佛重為凡夫。無有是處。故將二覺之名。以答富樓那難訖。
△【疏】此就真如門。約體絕相以告也。性覺本覺。指體也。妙明明妙。顯用也。顯不由他。故云性覺。性自覺故。性自明故。豈由于他。顯非有始。故名本覺。本來覺故。本來明故。豈因始有。([真際云]興福以性覺為妄。本覺為真。資中以在纏為性。出纏為本。今言性覺妙明者。性謂自性。其體靈鑒。性即覺故。此覺圓明。絕諸名相。故名妙明。本覺明妙。重釋上句也。本覺者。本性自覺。非有所覺故。明妙者。覺體自明。非因所明故)又體無改易。故名性覺。相非生起。故名本覺。體相寂滅。心言不能及。故稱妙。靈鑒不昧;杌蟛荒馨。故名明。妙明明妙。左右言耳。或可寂而常照。故稱妙明。照而常寂。故曰明妙。([孤山云]本亦性也。變其文耳。寂則三諦俱寂。照則三諦俱照。秪是本性之覺。妙明互融。故作兩句說)此顯法界一相。真覺無二。圓覺亦云。一切覺故。圓覺普照。寂滅無二。古人所解。各隨其意。云云在彼。不能具敘。([吳興云]二句義。與性色真空。性空真色。辭異意同。上云。忽生山河大地。下云。無同異中熾然成異。即循業(yè)發(fā)現(xiàn)之謂。又前正明破妄顯真。此多說從真起妄。故資中以空不空二藏收之。頗得其旨)。
(△[天如云]佛欲顯山河大地。由妄覺生。先標真覺以立本。下乃雙舉真妄。詰其所解。方便勾引以顯妄覺)。
【科】○[永明第二總科]上來雖于迷悟二門。說二覺相。而未廣辯起妄因由。先真后妄。故次下明。即當?shù)诙魅嚅T。文分為二。初立因相。次立果相。即起信論三細義。初立因相。文又分三(第一總問覺明之號。第二別答能所斯分。第三同異發(fā)明結成三相)。
(○[○@卍]二起諸妄法即約生滅門隨緣成事以釋)。
(卍文三一總問覺明(又為承起科))。
佛言。汝稱覺明。為復性明。稱名為覺。為覺不明。稱為明覺。
。塾烂鳎萸页蹩倖栍X明之號者。(科)佛言云云。釋曰。何故作此問耶。謂前標二覺之號。性體即是覺明。妄起必托于真。故使依真起問。且佛問意。汝稱覺明。為復覺性自明。名為覺明。為復覺體不明。能覺于明。故稱覺明。是明之覺【疏】此之一問。定其解惑也。解則不合致疑;髣t此非正問。問意云。汝聞我說。性覺妙明。為作何解。為此覺體。本性自明。名為覺明。為復覺自不明。由覺他明。明與覺異。名為明覺。覺明之號。由誰而立。故云汝稱等。此之二意。一正一邪。定滿慈答。為得何意。得正則無疑。認邪則生妄。故此一問。定其解惑也([溫陵云]汝所謂覺。所謂明意作何解。為復本性自明靈然不昧故稱為覺耶為復性自不明。用心覺之。故稱為明覺耶。靈然不昧者。真覺也。用心覺之者。妄覺也)。
(△[吳興云]不明猶云無明也。為是覺了無明。顯于明性。方稱明覺耶)。
(卍二答由所覺)。
富樓那言。若此不明。名為覺者。則無所明。
【科】[永明]第二別答能所斯分者。(科)富樓那言云云。釋曰。準富樓那答意。必有所明當情。為其所覺。若無所覺之明。則無覺明之號。但可稱覺。而無所明。故云則無所明。據佛本意。性覺本體自明。不因能覺所明。方稱覺明。以真如自體。有大智慧光明義故。秪緣迷一法界。強分能所。故成于妄【疏】據斯答意。覺體自不能明。必須別假他明。為其所覺。若無所覺之明。但可獨名為覺。不得兼稱覺明。若欲兼稱覺明。必有明為所覺。斯則但認于邪。以為妄法生起之本。([雪浪云]佛以明與不明二義。雙征滿慈。滿慈但認明之一邊。故如是答也)佛之本意。覺性元明。必不因他而稱明覺。覺妙明妙。覺圓明圓。明覺一相。無二無別。此唯真覺。更無別法。除一實相。余皆魔事。滿慈起教。示自不知。妄認所明。遂成迷倒。([天如云]若謂覺了無明。稱為明覺。則有能覺與所明矣。既有能所非妄而何。富那未解詰意。乃以覺不明為是。意謂必有所明。方名為覺。不知才有所明。即墮明覺。無窮妄概由是而生。故下文云。覺非所明。因明立所等)。
(△已上總問別答二科。永明長水并同。永明釋若此不明三句。別有又釋一科。釋若此不明已下。為滿慈領悟之詞。通釋至立因相科盡。文云)又釋。若以不明名為覺者。則無所明者。故知覺體本無明相。佛證實際。實不見明。若見于明。即是所明。既立所明。便有能覺。但除能所之明。方稱妙明。此妙之明。是不明之明。不同所明。因明立照。故華嚴經云。無見即是見。能見一切法。肇論云。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矣(宗鏡結云。離此立見。皆成諸過。心賦注廣釋。乃至因此復立無同無異。逐章隨釋。至文詳之)。
佛言。若無所明。則無所覺。有所非覺。無所非明。無明又非覺湛明性。
(按此章。永明長水?贫紊佼悺=裣纫烙烂。后依長水。以次列釋)[先永明科]第三同異發(fā)明。結成三相者。經曰。佛言若無所明。則無明覺。(云云)乃至因此復立無同無異。釋曰。此文正釋迷真起妄之相也。若無所明。則無明覺者。牒富樓那語也。有所非覺。無所非明者。正破也。若要因所明。方稱覺明者。此乃因他而覺。非自性覺。故言有所非覺。如緣塵分別而有妄心。離塵則無有體。豈成真覺。([宗鏡]不可將斷滅之心。以為本來真覺故)無所非明者。若能覺之體。要因所明。方稱覺明者。若無所覺之明。則能覺之體。便非是明。故云無所非明。故知覺之與明;ハ嗉倭。本無自體。豈成自性圓明之覺。故云。有所非覺。無所非明。此文雖簡約。道理昭然無明。又非覺湛明性者?v破也。顯妄覺之體。無湛明之用。若言但覺于明。何須覺體自明者。則自性非明。便無覺湛之用。故云。無明又非覺湛明性。(永明科。若無所明二句牒。有所非覺。無所非明。正破。無明二句繼破)。
(△長水科。初二句?傠核。有所非覺破。無所非明一句。別牒所明。次二句破)。
(△次長水科)。
(卍三約計敘妄二次承起下又生母科)。
([○@(│*?)]初且破滿慈能所執(zhí)見。二正顯迷真起妄之由。初中文三)。
(CB17567一破真性墮能所釋。佛言若無所明等三句)初二句?傠核。若汝執(zhí)言。必有所明。方稱明覺。若無所明。無明覺者。佛即破云。有所非覺也。意云。若有能所。焉稱真覺。夫真覺者。離能所相。見道偈云。若時于所緣。智都無所得。爾時住唯識。離二取相故。經云。不了心及緣。則生二妄想。了心及境界。妄想則不生。上文云。覺所覺眚。覺非眚中。故知有所。非直覺也。
(CB17567二破妙性非湛明釋。無所非明等三句)初一句。別牒所明。若如汝言。必有所明。方稱覺明。若無所明。但可名覺者。次二句破云。如來常說覺湛明性。豈得無明。若實無明。不合名為覺湛明性。([溫陵云]覺離能所。故有所非覺。照了諸相。故無所非明。若果非明。又不得謂之覺湛明性。當知有所無所。是明非明。皆為妄度。非妙明明妙之真也)。
(△[私謂]有所無所。永明二句對破。皆以正破所明為主。無明二句。乃縱破妄覺也。長水別牒有異。難破則同。總是于因相中。指出因明立所。為建立同異之元本耳。溫陵諸師。逐文對破。謂離能所。則非有所。能照了。則非無所。是中了無賓主。又舍離因明立照之旨。而別責非明失照之過。則迂而無當矣。則師解若無所明二句。謂如來痛斥明覺之妄。如云。若得果無所明。則無明覺矣豈不幸哉。如來將幸人之不明。得全于渾沌墨穴之中乎。斯有文無理之談也)。
(CB17567三結示真妄二覺)。
性覺必明。妄為明覺。
。塾烂鳎菪杂X必明。妄為明覺者。釋妄覺托真之相也。何以得知妄覺初起。有覺明之相耶。秪緣性覺必有真明。所以妄覺。托此真明。而起影明之覺。執(zhí)影像之明。起攀緣之覺。迷真認影。見相二分。自此而生。覺明之號。因茲而立。問曰。此之妄覺。為見性明而起。為不見明而起。若見真明。不合成妄。若不見真。則不名為覺明。答曰。本性真明。非妄所見。妄心想像。變影而緣。不了從自影生。妄謂見明之覺。以初無別相。唯有真明。妄心想像此明。故有覺明之號。
△【疏】上句結真。下句結妄。性覺必有真明。故云性覺妙明。本覺明妙。妄謂明異于覺。是故汝言。若無所明。則無明覺。以有所明。方稱覺明故。解惑之見。于焉可辨([吳興云]本性之覺。必具湛明之性。以不了故。妄為能覺之明。所覺之覺)。
(△[私謂]上真下妄。古釋大同。溫陵言寂照曰妙明。了別曰必明。妙真而必妄。此曲說也)。
([○@(│*?)]二正顯迷真起妄之由二)。
(CB17564一通明妄覺托真之相)。
覺非所明。因明立所。
。塾烂鳎萦X非所明。因明立所者。次下正明三相相因而起也。夫一真之覺。體性雖明。不分能所。故云覺非所明。由影明起覺。能所即分。故云因明立所。
【疏】真覺之體。本有妙明。不逐緣生。非由境起。本來寂照。法界一相。故云覺非所明。因此真明。無明不了。妄執(zhí)為所。由是一念才起。四惑俱生。本識初相。莫不是此。起信云。由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不覺心動而有于念。又云。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為阿梨耶識。是此真明。為執(zhí)所認。而立所明也。此即真如不守自性。為妄所見。便為所相。如前燈光。為眚所見。便成圓影。此名無始住地無明。瓔珞經云。四住地前使。無法起故。最極微細。即此所相也。
△[永明合釋]起因明立所。盡因此復立無同異。(接前文般若無知一段)若因明起照。則隨照失宗。此則元因覺明。起照生所。所立照性遂亡。則是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乃是但隨能緣之相。覆真唯識性。一向能所相生。如風鼓水。波浪相續(xù)。澄湛之性。隱而不現(xiàn)。從此迷妄。生虛空之相。復因虛空。成立世界之形。于真空一心。畢竟無同異中。熾然建立。成諸法究竟之異。皆因情想擾亂。勞發(fā)世界之塵。迷妄昏沉。引起虛空之界。分世界差別為異。立虛空清凈為同。于分別識中。又立無同無異。皆是有為之法。盡成生滅之緣。未洞本心。終成戲論(是永明立因相一科總文。依經文移置于此。宗鏡文同)。
【科】(CB17564三廣辨三相展轉生由二又重生毋科二)。
([○@(│*?)]一立因相。二辨果相。初中二)。
(CB17567一別示三相三)。
([○@卍]一異相)。
所既妄立。生汝妄能。無同異中。熾然成異。
[永明]所既妄立。乃至熾然成異者。最初異相也。起信云。由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不覺心起。而有其念。名為動相。即是業(yè)相。既云不了一法界相。不覺而起。即是無同異中熾然成異【疏】起信名為業(yè)相。故云以依不覺故心動。說名為業(yè)。覺則不動。動即有苦。果不離因故。此經名為異相者。異有二義。一相望論異。謂不覺則動。覺則不動。動異不動故。二當體論異。謂此業(yè)相。具能所故。有生滅故。今此文云。所既妄立。生汝妄能者。即當體論異也。真覺妙明。本非所相。無明不覺。妄認為所。妄所成故。妄能隨生。能所二心。不相離也。([吳興云]能所同時。前后異語)無同異中。熾然成異者。即相望論異也。一真之體。離言說相。離心緣相。故無同異。能所妄分。二相俄起。顯然成立。相異無相也。亦名動相。異靜心故([拍庭月云]三相。依不覺心動義。多于有情言之。然亦非無世界,F(xiàn)相中境界是也。上文總明。無同異下。方言世界始起。世界眾生。有情依報。理而言之。實不異時。當知此相。正如夢事。一念忽生。萬境頓現(xiàn)。后六粗相。對之可知)。
([○@卍]二同相)。
異彼所異。因異立同。
。塾烂鳎莓惐怂。因異。立同者。即轉相也。異彼動相。故云異彼所異。初之動相。異一真故。此之同相。異動相故。因異立同者。前之初起。名之為動。動必有靜。相形而立。故云因異立同。靜相似真。故名因相。
【疏】起信名為轉相。故云。以依動故能見。不動則無見。轉者起也。轉前動心。起成能見故。今言異彼所異者。能異即同相。所異即異相。欲異異相。須立同名。前異于真。今異于異。([補遺云]前業(yè)與真已自成異。今境界之異。與前不同)待異立同。又粗顯故。亦名靜相。動靜異故。此靜待動。非絕待靜。故云因異立同([海印云]所異。即熾然成異。謂無明為能異。世界為所異。今就異中。揀有一法。不同所。異之世界。乃虛空也。所謂迷妄有虛空。以恒一故)。
([○@卍]三無同異相)。
同異發(fā)明。因此復立無同無異。
。塾烂鳎萃惏l(fā)明因此復立無同無異。即現(xiàn)相也。形前二相而立。故云同異發(fā)明。非前二相。故云因此復立無同無異。起信即云。業(yè)相。轉相,F(xiàn)相。此經即云。異相。同相。無同異相。此為無明強覺。能所初分。展轉相形。立此三相。以剎那生住異滅體雖總是賴耶。約生滅相熏。有其因種。因必有果。約當現(xiàn)行。所感位別。至果相中。當廣料簡【疏】起信名為現(xiàn)相。故云。以依能見故。境界妄現(xiàn)。離見則無境界。此則梨耶三境現(xiàn)也。今云同異發(fā)明者。由前同異二相。相形顯發(fā)故。遂令心相轉粗。能成外境。形對前二而立此名。非前靜相。故名無同。非前動相。名為無異。此則待同異之無同異。非絕待之無同異。故云同異發(fā)明也。此之三相。本識分齊。流注生滅。念念不息。非凡夫二乘之所能覺。由彼一念無明所起。起信名為不相應染。唯佛究盡。故文云。依無明熏習所起識者。非凡夫能知。亦非二乘智慧所覺。謂依菩薩從初正信。發(fā)心觀察。若證法身。得少分知。乃至菩薩。究竟地。不能盡知。唯佛窮了([海印云]以虛空靜而世界動。動靜發(fā)明。則又立一法。以為無同無異。乃眾生也。以眾生有色相。不同虛空。有知覺。不同世界。此則迷中從三細現(xiàn)相。而有虛空眾生之異相。所謂依空立世界。知覺乃眾生)。
(△[吳與云]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此三句。已具三相。明即業(yè)相。能即轉相。所即現(xiàn)相。斯由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而分三相。微而未著。故曰三細。今文既云熾然成異。又云同異發(fā)明。應是六粗境界。又若以惑性所具。應在性覺必明。及覺非所明。二句中攝。其猶木具火性。未有燒相。今熾然發(fā)明。豈是性具耶資中以論業(yè)轉現(xiàn)三細。配今三義。乃至長水。亦復承用。諸有學者。試為甄明。茍失大涂。請從良導)。
(△[通釋][云棲云]吳興配釋三細。先能而后所。不曰業(yè)轉現(xiàn)。而曰業(yè)現(xiàn)轉皆所未安[幻居云]無同異中。熾然成異等。因動發(fā)相。因妄忽生。乃現(xiàn)相也。岳師指因明等為三細。熾然等為六粗。一失也。如是擾亂等。牒前三細。引起六粗。指為牒前三六。二失也[空印云]成異立同從此一念于心光中。同異相待。又現(xiàn)一相。非虛空同。非器界異。正是現(xiàn)識中所現(xiàn)境界。如鏡現(xiàn)像。未有分別。不立名言。故直言同異等。不言空界等名。論釋現(xiàn)識云。能現(xiàn)一切境界猶如明鏡,F(xiàn)于色像。隨其五塵。對至即現(xiàn)。無有前后。何乖此中熾然之義。決定不應屬六粗也)。
(△[竹庵補遺云]今研味經文。斟酌起信。配三細相。準起信業(yè)相初動。與真差異。不分能所。即此經妄為明覺也。彼疏云。此雖動念而極微細。能所不分。即當梨耶自體分也。覺非所明。至生汝妄能。轉相也。疏云。如是轉相。雖有能緣。以境界微細。猶未辨之。此經以本性為所。豈非微細。是本識轉相義也。論云。三者境界相。以能見故。境界妄現(xiàn)。即此經明同異中熾然成異也。前業(yè)轉微細。能所不分。故無同異。生起依報色空。故曰熾然成異。對上業(yè)轉。得熾然名。對下六粗。還成三細耳。同異發(fā)明已下。謂依現(xiàn)相境界。生起六粗也)。
(△[私謂]業(yè)轉現(xiàn)三相。依論配經。資中永明。義門詳確。后師配釋紛如。唯竹庵指妄為明覺為業(yè)相?煞鑫袅x。以業(yè)相相及境界。不可分別。即當梨耶自體分也。岳師豎義。一往遣拂。竹庵已下。相繼料揀。清涼云。無明能生一切染法。皆是不覺相。故六粗遠亦從無明生。就顯者說境界耳。故知名曰無明則三細六粗。一念皆具動必有苦。果不離因。故楞伽云。境界風所動。論亦云。依無明風動。清涼此文迢然玄解。殆亦岳師之良導也)。
【科】(CB17567二總指釋成)。
如是擾亂。相待成勞。勞久發(fā)塵。自相渾濁。
[永明]第二果相者。經文如是擾亂。乃至彼無同異真有為法。釋曰。彼前三相。[牙-(必-心)+?]相形待。剎那剎那。生住異滅。動息不住。相待成勞。勞久發(fā)塵。自相渾濁者。勞是勞累。塵是塵垢。既迷清凈之體。亂成塵相。塵想相渾。能覆真性。故名為濁【疏】如是三相;ハ鄶_惱;ハ嚯s亂。形待不息。遂成勞倦。如勞目睛。則有狂華。三相虛妄。染污真性。故名為塵。汩清凈體。令失明潔。故名為濁。濁之粗細。名相五重。皆由此三而為根本也。
([○@(│*?)]二辨果相二)。
(CB17567一由因致果二)。
([○@卍]一由細引粗)。
由是引起塵勞煩惱。
。塾烂鳎萦墒且饓m。勞煩惱者。覺明熏習。積妄成塵。擾惱相熏。故名煩惱【疏】由前三細。引起四粗。謂智相。相續(xù)。執(zhí)取。計名也。此四正是二障之體。以妄想內熏。境界外熏。因緣具足。由是方生。故云引起。染污勞累。造業(yè)受報。輪轉無窮。皆由于此。即煩惱道也([溫陵云]上三即根本煩惱。下引六粗即枝葉也。染污為塵。擾動為勞憂煎為煩。迷為惱。四粗之總相也)下業(yè)果眾生。即后二粗。(世界眾生相續(xù)。即起業(yè)相。業(yè)果相續(xù)。即業(yè)系苦相)起信云。以有境界緣故。復生六種相。此即六粗也。
([○@卍]二因內感外)。
起為世界。靜成虛空。虛空為同。世界為異。彼無同異。真有為法。
[永明]起為世界。靜成虛空者。果相現(xiàn)前也。起是動相。動即是風。因風動搖。積成世界。故云起為世界。動息之處。即名為靜。是前同相。結成虛空。故云。虛空為同。世界為異。彼無同異。真有為法者。彼前無同異相。結成有情含藏識也。此之識體。無分別性。故云無同無異。而能變起一切之相。故云真有為法。自后一切諸塵境界。能熏所熏。隨所發(fā)現(xiàn)。皆從此識而生。故起信名為現(xiàn)識。能現(xiàn)六塵境界故。問曰。起信三相。總是賴耶。何故此中別配現(xiàn)識。答曰。此之三相。總是無明。前后相熏。分能立所。起信攬前因種?偸琴囈。此經以果相現(xiàn)行。分能變所變。即世界為所變,F(xiàn)識為能變。能變既是賴耶。故配現(xiàn)識。又起信云。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阿梨耶識。即此經無同無異相。名阿賴耶識。起信舉初攝后。此經舉后攝初。因門果門。體亦不別【疏】起即是動。動即異相。(論云起念。起即是動。動即是業(yè)相也)異名差別。為世界體。世為遷流。界為方位。前后改轉。隔別不同。故名世界。皆由內有異相為本。故云起為世界。靜即同相。同名不異。形前差別動亂。故名為靜。即虛空之體也。虛空無差別動轉。由內有同相。對動之靜。為此因故。故云靜成虛空。下二句。結由二相也。彼無下。指現(xiàn)相。亦名現(xiàn)識。此就梨耶三相。具足成就位。說名真有為法。以能成就八識六塵。及根身種子等。前之二相。雖亦有為。三相未具。能事未辦。故成就位。方說有為。又此一相。名無同異。濫前所說真如覺體。亦無同異。故此特指是有為法。即知非是真無同異。無同異言。真妄俱有。由此揀故。無相濫失。([吳興云]彼。指上之詞。真猶實也。上云無同無異。名濫于理。今指其體。實有為法耳)然此三相。說雖次第。起即同時。所感外器虛空。及有情根。一念頓現(xiàn)。亦非前后。不可以說之次第。而責現(xiàn)之后先耳。([無盡云]彼無同異。非無同異中。熾然成異之同異。乃同異發(fā)明。復生同異之同異)。
(△[雪浪云]起為世界等者。以即今一念之迷。例同無始之迷。汝清凈心中。起因明立所之一念。即無始成世界之迷也。汝一念無能所之靜。即無始迷妄有。虛空之迷也。虛空為同。即立異立同之同。世界為異。即熾然成異之異。彼無同異。即復立無同無異之詞。(比無盡之解為順)言彼無同無異。非本然無同異之理。故是真有為法也)。
○[永明第三總科]第三明四輪成世界。即承前三相。起為世界。靜成虛空。彼無同異。真有為法。既言世界虛空。及有情相。世界即地水火風。四輪次第。從何妄想。變此不同。有情即內根外塵。四生果報。受業(yè)輪回。此之分位。即有眾生相續(xù)業(yè)果相續(xù)。自此已下。三一廣明。今且辯四輪成世界。文又分二(初明四輪成界。后辨草木山川【疏】)。
(CB17567二正明果相二)。
([○@卍]一世界相續(xù)二)。
(CB17565一辨其相二)。
(CB17563一明四輪所起四)。
(CB17566一風輪)。
覺明空昧。相待成搖。故有風輪。執(zhí)持世界。
[永明]且四輪成界者。釋曰。覺明空昧。相待成搖者。釋風輪及空界相也。由初妄覺。影明不了。遂成空昧。([疏曰]由前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所即影明。能即妄覺。此之覺明。全是無明。無明昏鈍。遍迷法界。即成空昧。故下文云。汝見虛空。遍十方界。空見不分等。見即妄覺也)如障明生闇。二相相形。覺明即是動相?彰良词庆o相。一明一昧。一動一靜。剎那相生。如風激浪。相待不息。于內初處。(于內生滅)即名為搖。于外即成風輪世界。(風輪初起)是故。世界之初。風輪為始?彰良词翘摽。既無形相。不名世界。(虛空即為世界所依。故下文云。迷妄有虛空。依空立世界也)。
(△[海印云]世界乃唯識所變之相分。由迷一真法界。依覺明之無明。對晦昧之頑空。為世界生起之本。能所相待。明昧相傾。由此知見與無明風。鼓動成氣。充滿虛空。如生空室。又如鼓扇積陰不休。風力愈火。故曰一切世界。風力所持。又一切世界。皆依無明妄心而得住持。故有風輪執(zhí)持世界。此風大種也)。
(○[引證][華嚴出現(xiàn)品云]如依虛空。起四風輪。能持水輪。何等為四。一名安性。二名常住。三名究竟。四名堅固。此四風輪。能持水輪。水輪能持大地。令不散壞。是故說。地輪依水輪。水輪依風輪。風輪依虛空。虛空無所依。能令三千大界而得安住。疏曰。四輪相依。準俱舍論。次上水輪。次上更有金輪。然其世界或說三輪成。謂風水金。或說五輪。謂下加虛空。上加大地。今欲稱法。合成四輪。則地中含金。金亦地故)。
(○[俱舍頌云]空界大風起。傍廣敷無量。厚十六洛叉。金剛不能壞。此名持界風?战缯。前界壞劫之后。第二十空劫也。洛叉。此云億。謂此風輪厚十六億。阿毗曇論云。世界空二十劫后。乃有毗嵐風鼓之為風輪。最居其下厚九億六萬由旬。廣十二億三千四百五十由旬。數(shù)量小不同。大抵風輪居下也。瑜伽論云。有大風輪。量等三千大千世界。從下而起。與彼世界。作所依持。為欲安立無有宮殿諸有情類[論云]謂諸有情。業(yè)增上力。先依最下。依止虛空。有風輪生。如是風輪。其體堅密不可沮壞。設有洛叉力人。以金輪杵。奮威懸擊。金剛有壞。風輪無損)。
(○[智論云]此三千大千世界在虛空中。風上水。水上地。地上天。須彌山有二天處。至夜摩天等七寶地。風擎空中。乃至大梵天。皆七寶地。皆在風上)。
(CB17566二金輪)。
因空生搖。堅明立礙。彼金寶者。明覺立堅。故有金輪。保持國土。
。塾烂鳎菀蚩丈鷵u。堅明立礙者。釋地相也。因空異明。相待成搖。搖能堅明。以成于礙。([疏曰]無明生滅。形待不息。故云因空生搖。執(zhí)認所明。堅持不舍故云堅明立礙)如胎遇風。即成堅凝。亦是執(zhí)明生礙義。于內即是覺明堅執(zhí)。于外即成金寶。(金輪次起)故云。彼金寶者。明覺立堅。故知寶性因覺明有。是故眾寶皆有光明。(是故眾寶皆體堅而明也)小乘但知業(yè)感。而不知是何因種。([吳興云]金以堅為義。亦由情堅之所感也。輔行以地大為事堅。執(zhí)心為情堅。應知七識六識。俱有執(zhí)義。等七名染污意。報取第八為我。第六即人法。二報。是以空既妄立。搖于妄明。執(zhí)堅凝故。有金輪矣)。
(△[海印云]既有無明風。依空鼓動。返吹藏識體中。無知覺明。報攬愈固。結成相分外色。故云結暗為色。彼金寶者。乃明覺所成之堅。寶有光明。得堅覺之性也。須彌以下地底為金剛際。故有金輪。保持國土)。
(○[引證][俱舍頌云]光明金藏云。布及三千界。雨如車輪下。風遏不聽流。深十一洛叉始作金剛界。釋曰云色如金。注水無窮。故曰金藏云升至光音天也。北山云。大云升空。降雨如軸。積風輪上。結為水輪。水輪最上。堅凝為金。如乳停膜。是為金輪。俱舍云。水輪厚八洛叉。又因本經云。水聚六十萬由旬。水上別有大風。吹轉此水。于上成金。如熟乳上生膏。是名金輪厚三洛叉二萬由旬。通取水八金三成十一洛叉也。此明金輪依水輪。水輪依風輪。風輪依空輪?蛰喿钤谙。金輪最在上[論云]諸有情業(yè)。別感風起。搏擊此水。上結金輪。如熟乳停。上凝成膜。故水輪滅。唯厚八洛叉。余轉成金[瑜伽論云]即由彼業(yè)。增上力故。于虛空界金藏云與。從此降雨注風輪上。次復起風鼓水令。堅此即名為金性地輪。上堪水雨之所激注。下為風飆之所沖薄。此地成已)。
(CB17566三火輪)。
堅覺寶成。搖明風出。風金相摩。故有火光。為變化性。
[永明]釋火性也。堅執(zhí)覺性。即成于寶。搖動所明。即出于風。動靜不息。即是風金相摩。于外即成火光。能成熟萬物。故言為變化性【疏】前二句。指前二性。為生火之由。于內則生滅不停。堅執(zhí)不舍。于外則動搖不息。堅剛難壞;ハ嗄τ|。而有火生。如取火法。鉆燧與木。一堅一動;鹉荛F散。成熟萬物。故云為變化性([孤山云]變化性者。火能變生為熟;谐蔁o也)。
(△[海印云]堅覺之寶既成。搖明之風復出。二者相對。一剛一柔。相摩相蕩。為火大種)。
(CB17566四水輪)。
寶明生潤;鸸馍险簟9视兴啞:浇。
[永明]釋水輪也。寶明之體。性有光潤。為火爇蒸。水便流出。又覺明生愛。愛即是潤。于內即是愛明。于外即成寶潤。([疏曰]于內則愛明堅執(zhí)。懆心熾盛。于外則實潤火蒸。遂成流水)火性上蒸。融愛成水。(如世蒸物必有汗流)一切業(yè)種。非愛不生。一切世間。非水不攝(一切草木。非水不長)。
(△[孤山云]既風金起火。而火復蒸金。故金潤下流。遂成水火。以五行論之。金生水。金是水之母。水是金之子。故生潤。即金之含育也;鹂私稹;鹗墙鹬\。既母被克。故子下流。為水輪也。如釜中含水。下以火蒸。則其水騰氣。流汗而下也)。
(△[海印云]寶為地體。何以火蒸。逆火為水。大論云。須彌山四寶所成。亦名金剛山。知金剛為地體也。日月行于山腰。照臨一四天下。下界視之蒼蒼在上界則寶地也。下方眾生。業(yè)火所蒸?罩杏暄┧丁=詫殮馍险糁。眾生常居寶界中。而寶中有水。豈非水輪含十方界耶)。
(○[引證][俱舍論云]又諸有情。業(yè)增上力。起大云雨。注風輪上。滴如車軸。積水成輪。眾生業(yè)力。水不流散。如食未消。不墮識藏。又如倉貯米。水輪。亦爾。由風所持。令不流散[頌云]次第金藏云。布雨滿其內。先成梵王界。乃至夜摩天。風鼓金水成。須彌七金等。釋曰。此明器界成立之相。北山云。三輪既成。雨自空飛。注金輪上。滴如車軸。風吹此水。清者上升。自上至下。先成色界梵王天。及欲界空居四天也。須彌七金等。在清濁之間[瑜伽云]即由彼業(yè)。增上力故。空中復起諸藏界云。又從彼云降種種雨然其雨水。乃依金性地輪而住。次復風起。鼓水令堅。即由此風力所引故。諸有清凈。第一最勝精妙性者。成須彌盧山。若中品性者。成七金山)。
○[合釋][永明]故四大性;ハ嗉俳。體不相離。同一妄心。所變起故。如虛空華。不離心(疏作翳)故。愚人不了。心外執(zhí)法。顛倒見故【疏】然小乘宗。水輪在前。金輪在后。與此不同者。而不知風輪持水。即是堅礙。約相在后。舉性在初。故風輪后。即說金輪。([手鑒云]秪此風輪。其性堅礙。便是金之本性。又地以堅持為義。即是金之相也)又彼但知增上業(yè)感。而不知是何因種。以教非了義。粗相說也([吳興云]此與俱舍異者。彼約安立世界。自下升上以成其次。此約生起世界。由內感外。以成其次。大小義別。不須通會[釋要云]此約性。故金先水后。彼約相。故水前金后。愨師云。論妄則金乃居先。說常則水居其下。安立論其理勢。了妄推本為先。兩義既成。寧勞貯妨。不知何因種者。不知賴耶變生也。內身外器。皆謂增上業(yè)之所感。而不知一念妄心。變茲三境。此結判也)。
(△[孤山云]四輪不言土輪者。土與金。同是堅性。俱屬地大故。彼說四大。此談五行。五行數(shù)廣而義狹。以不言風故。四大數(shù)狹而義廣。地攝土木故)。
(△[云棲云]溫陵謂萬法自五行變起。五行由妄覺發(fā)生。盛談子母生克。夫劣妻勝之事。此皆出日者家。經中罕言只用四大為正)。
(○永明科次下辯山川草木之異。疏)。
(CB17563二明諸相發(fā)生)。
火騰水降。交發(fā)立堅。濕為巨海。干為洲潬。以是義故。彼大海中;鸸獬F稹1酥逎犞。江河常注。
。塾烂鳎萃圆缓。前后變異。所感外相。優(yōu)劣不同。愛心多者。即成巨海。執(zhí)心多者。即成洲潬。風性生慢;鹦陨痢S谏饜。潬中流水。違愛生嗔。海中火起。水邊平地曰潬。([釋文]爾雅。水中可居曰洲潬。沙出。郭璞曰。水中沙潬曰潬。海賦陰火潛然)【疏】火炎上而就燥。水降注而流濕。交互擊發(fā)。立成堅礙;痣m炎上而相擊發(fā)。終為水克。故大海廣而洲潬狹也([孤山云]水交于火;鸾挥谒F鋭菹鄶扯⒂谖。故曰交發(fā)立堅。濕為巨海。水降之所立也。干為洲潬;痱v之所立也。觀海中火起。則知火交于水也。視洲中河注。則知水交于火也)。
(△[海印云]由四大種為后天之五行。生成萬物。此火金生水。水火生土也;鹧淄翝。交合空中。水火既濟。陰陽和而生子。故水火俱堅實成形。其本元濕性。流為四大海水。本元火性。結而成土。故有四大洲。諸小洲等。水含父之性。故海中火光常起。土得母之性。故洲潬中江河常注。以水火乃稱性之水火。比交發(fā)立堅。水火相敵。乃水火相濟。故相生也。下水勢劣火。故有山石草木。乃相克以成物也)。
水勢劣火。結為高山。是故山石。擊則成焰。融則成水。土勢劣水。抽為林木。是故林藪。遇燒成土。因絞成水。
。塾烂鳎萋鰫鄱。結為高山。([疏曰]外則水勢劣火。內則嗔增愛徹。嗔復加慢。結為高山)愛增慢輕。抽為草木。(外則土勢劣水。內則愛增慢輕。愛能生水。水能長養(yǎng)。故抽草木)或嗔愛慢三;ハ嘧搪。異類成形。草木山川。千差萬品([孤山云]水勢劣火。謂水大少。火大多。以此相合。則結成高山。舉融擊以驗其二大所成也。土勢劣水?芍)。
(△[海印云]以前水火既濟而勢相敵。故為洲為海。今水火未濟。水勢劣火。勢不能敵。而火上焰。遂結為高山巨石。以其受父之性。故擊石成焰。得母之性。故融則成水。石中有火。山頂有水。石根多澗。類可知矣。此猶屬先天性火。但性不相敵。故成有形之山石耳。土勢劣水下。此五行水土生木也。以受父之氣分。故林藪遇燒成土。以得母之氣分。故草木遇絞成水也)。
(CB17565二結相續(xù))。
交妄發(fā)生。遞相為種。以是因緣。世界相續(xù)。
。塾烂鳎菹葟耐搿=Y成四大。從四大性。愛慢滋生。離有情心。更無別體。故云。交妄發(fā)生。遞相為種。以是因緣。世界相續(xù)。是以云。世界欲成之際。舉念全收。非唯世界。但有成壞萬法。悉從心生。故經云。成劫之風。壞劫之風。皆是眾生共業(yè)所感。業(yè)由心造。豈非心耶【疏】先從明昧搖動有風輪。風搖明立有金寶。金風相摩生火性。火蒸金潤有水生。水火相交。勢有勝劣。水勝火劣為海洲;饎偎訛樯绞M亮铀畡贋椴菽镜。外相雖爾。皆由內心。內心無變。外豈差別。經且約外。故云遞相為種([孤山云]交妄發(fā)生。謂二妄交合而成諸事也。覺明空昧相待成搖。為風輪種。因搖立礙。為金輪種。風金相摩。為火大種。金火復為水大種。水火又為海洲種。水土復為草木種。應了此諸妄法。于一真性。如空中華。華處空處。本無有異。為種發(fā)生。即是妄具。妄體無實。唯是覺明。故觀妄具。唯見真具)。
(○[引證][楞伽經云]大慧。彼四大種。云何生造色。謂津潤妄想大種。生內外水界?澳芡氪蠓N。生內外火界。飄動妄想大種。生內外風界。斷截妄想大種。生內外地界。注云。首楞敘四大。則起于覺明。楞伽敘四大。則生于妄想。是知匍匐三界醞釀四生。皆覺明妄想之咎也)。
([○@卍]二眾生相續(xù)二)。
(CB17565一辨其相二)。
(CB17563一明根塵創(chuàng)結二)。
(CB17566一指前因相)。
復次。富樓那。明妄非他。覺明為咎。所妄既立。明理不逾。
。圩阽R]三界有法。識外無文。皆從內外四大成。盡是一心虛妄變。古鈔釋首楞嚴。明妄非他者。其妄最初。因自心動有風。因執(zhí)有金。因愛有水。因求有火。皆是自心變起四大。還自分別。結業(yè)受生。故非他累。覺明為咎者。由強覺了本體明為咎。則無知覺明。有知明覺。如人見不凈。便生厭心。由分別故。但無分別妄見。唯見法性凈土【疏】明謂顯發(fā)。妄之顯發(fā)。別非他緣。但由自己一念不了。能所妄分。以為過咎。覺明。即能所也。所明既已成立。引生能覺之心。念念相續(xù)。莫能離念。故真明妙理。為念所礙。隱而且廢。不能逾越而顯現(xiàn)也([雷庵云]所妄既立。則妄明之理彰焉。理法也。性也。六妄因之成就。四生以之變局。不能超此妄明之性法也)。
(△[吳興云]明妄。即妄明也。言此妄明之體。更非他法所成。全是真覺起于妄明而為過咎。覺明為咎。已是妄能。故但言所妄既立。即前因明立所。妄明之性。非局而局。故曰明理不逾)。
(△[溫陵云]明妄者。指堅明明覺搖明之性。特覺明妄心為咎)。
(○[通釋]明妄二字。古釋以明為顯發(fā)之義。而苕溪即指為妄明。桐洲注云。謂明了交妄發(fā)生。世界之相續(xù)。非從他有。融室廣注云。明為妄者非他。本覺要明為咎。二師皆仍依長水)。
(△[定林云]世界以空昧為體。眾生以覺明為性。由覺明故。得有空昧。世界如此。眾生力也。二者相續(xù)。故曰覺明為咎)。
(CB17566二結成根塵)。
以是因緣。聽不出聲。見不超色。色香味觸。六妄成就由是分開。見聞覺知。
[宗鏡]六識取塵。由業(yè)識發(fā)起。后有第七識。執(zhí)第八識中明。變起外四大。引起六根塵。六根塵引起六識。六識依六根塵。因外有色。內引眼根等【疏】無明為因。所明為緣。展轉相形。至無同異。于此一相。分出根塵。根塵既偶。識生其中。根境識三為業(yè)之性。各自取吸。不行他緣。故云不超等。即于前所明。分出六塵。于前妄覺。開成聞見等。由是前云。覺明為咎也([吳興云]以是下。示不逾相。下云。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
(△[溫陵云]以不逾故。聽見六根。于是妄局。色香六塵。于是妄染。覺知六識。于是妄分。根塵識三。為業(yè)性故。發(fā)起妄業(yè)。此六道四生之始也)。
(△[融室云]妄既立為所妄。明則實為妄明。因此緣此。不達本覺。妙明之性。以視聽為視聽。墮在聲色之中。致令六塵而成六妄。遂將一妙覺性。分開為見聞覺知)。
(CB17563二辨生類初因二)。
(CB17566一舉類總標)。
同業(yè)相纏。合離成化。
【疏】胎卵有情。要因父母同業(yè)相感。故云同業(yè)相纏。(資中文同)濕化有情。但因自己情想合離。合處濕生。離處化生。不由父母同業(yè)相感。故云合離成化;瓷偯。皆名變化故(右長水依古釋。分判四生)。
(△[證真云]合離成化者。四生之總名也。下文云。情想合離。更相變易。是也。右敏師合判四生)。
(△[孤山云]同業(yè)相纏者。與父母同業(yè)。皆起想愛。更相纏縛也。合離成化者。于愛境則合。于僧境則離。由此愛憎。成其變化而托胎也)。
(△右圓師順下二節(jié)單判胎生。上來三解不同。今從苕溪溫陵。依古釋分判四生為當)。
(CB17566二就因別辨二)。
(▽一攬塵成種二)。
(CB17562一情想所因)。
見明色發(fā)。明見想成。異見成憎。同想成愛。
【疏】見謂妄見。明即所明。因見有明。明能發(fā)色。([孤山云]妄心見妄境。故云見明。色發(fā)。即于中陰見其父母也[海印云]眾生既造妄業(yè)。得中陰身。所謂游魂也。鬼無色身而有五通。六根猛利。眼見極遠。愛染習氣。極尋所愛之境。愛境立現(xiàn)。故云見色明發(fā))因明起見。見能生想。(明見想成者。依妄境。起妄惑也[海印云]既見其境。識神必超其所。既見明色。其想遂得成就。故云明見想成)境與想異。異即違也。乃成于憎。色同于心。同則順也。遂生于愛。(異見。謂父是所憎境。同想。謂母是所愛境。女子托胎反此[海印云]男女交合之際。識神守之。男則愛母憎父。女則愛父憎母)異則但想無愛。同則想愛俱行。由是受胎。須資想受([定林云]從性見起。名為見明。見明然后色發(fā)。如盲眼前。唯見黑暗。則不能發(fā)色。從見明起。見為明見。明見然后想成。如明眼人。無分別見。則不能戊想)。
(○[引證][瑜伽第一]云何生。由我愛無間已生故。無始樂著戲論因。已熏習故。凈不凈業(yè)因。已熏習故。彼所依體。由二種因。增上力故。從自種子。即于是處。中有異熟。無間得生。死生同時。如稱兩頭。低昂時等。而此中有。必具諸根。造惡業(yè)者。所得中有。如黑羺光;蚝陂溡。作善業(yè)者。所得中有。如白衣光;蚯缑饕。又中有眼。猶如天眼。無有障礙。唯至生處。所趣無礙。如得神通。亦唯至生處。又此中有。有種種名;蛎杏。在死生二有中間生故;蛎∵_縛。尋香行故。香所資故;蛎庑。以意為依。往生處故。此說身往。非心緣往。或名趣生。對生有起故。當知中有。除無色界。一切生故。又由三處現(xiàn)前。得入母胎。于中有處。見其父母共行邪行。乃起倒覺。見己自行;蛭ㄒ娔小;蛭ㄒ娕。如是漸漸近彼處所。不見父母余分。唯見男女根門。即于此處。便被拘礙。死生道理。如是應知)。
(CB17562二結成種類)。
流愛為種。納想為胎。交遘發(fā)生。吸引同業(yè)。故有因緣。生羯羅藍。遏蒱曇等。
【疏】種。謂己受愛取所潤。即異本之種也。故云流愛為種。([釋要云]異本之種者。此不同藏識中。未受潤散。名言種子。此是泡皰異本。已受愛之種也。即有支。如世間谷麥。已苞浸者也[手鑒云]異本種者。愛取未潤時。名未起種。由愛取潤已。即泡皰異本。名現(xiàn)起種)胎即正約現(xiàn)行。一念識心生起之時。然種即想愛俱為種。胎即想愛俱為胎。經文存略。各舉一也。([圓覺鈔云]流愛者。謂無始愛之習氣。任運流注。相續(xù)不斷。為種者。如女人欲受胎時。必藉男子之種胤。納想者。前是分別之愛。此是俱生之愛。俱生之愛。方能助潤。于業(yè)受生故也。如俱舍說。男胎。[于]母如妻想。而忌于父。女胎于父如夫想。而忌于母)父母于子。三處情想;ハ嘟缓;ハ噱苡觥Rl(fā)吸取。界趣同業(yè)。令歸一處。結成胎藏。故云。交遘發(fā)生。吸引同業(yè)。(交遘。是種子現(xiàn)行。[牙-(必-心)+?]相資熏。和合之義。吸引者。因緣相牽。如磁[葉]針。同業(yè)者。宿所造之業(yè)成熟。今為人為畜等也)自業(yè)為因。三處情想為緣。([釋要云]三處情想。子亦于父母起愛想也。俱舍云。九處命終時。皆須生愛想。界趣同業(yè)同其界類也。若異界異類。則無受生理)羯羅藍等。胎中前二七也。若至三七。胎卵即分。故約前二。未分位說([吳興云]愛之與想。十二因緣中識也。若想已入胎。即屬于名。羯羅藍等。即是色也)。
(○[俱舍偈云]最初羯剌藍。次生頞部曇。從此生閉尸。閉尸生健南。次缽羅奢佉。后發(fā)毛爪等。及形根色相。漸次而漸增。釋曰。羯剌藍。即歌羅暹;螋蛇壦{。此云薄酪。亦云凝蘇。胎中五位。此初七日內。名雜穢。父母精血相和名雜。自體不凈名穢。大集經云。歌羅邏時。即有三事。一命。二暖。三識。出入息者。名為壽命。不臭不爛。名之為暖。此中心意。名之為識。即是剎那知覺心也。三法和合。從生至死。依此識親生種子。即是命根。頞部曇;蚨羯h曇。胎二七日內。名皰。猶如豌豆。瘡皰之形。表里如酪。未生肉故。閉尸。此云耎肉。胎三七日內。名凝結。謂稍凝結。狀如就了肉。健南。此云堅肉。胎四七日。名凝厚。漸次堅硬。缽羅奢佉。此云肢節(jié)。亦云形位。內風所吹。生諸根形。一身四肢。生差別故。胎五七日。名胎中五位。六七日。名毛發(fā)爪齒位。七七日名具根位。以五根圓滿。漸次生識。即未具空明等緣)。
(○[引證][宗鏡云]有情于中有。自臨末位。第八識初。一念受生時。有執(zhí)取結生相續(xù)義。結者。系也。屬也。于母腹中。一念受生。便系執(zhí)為彼故。亦如磁毛石吸鐵。鐵如父母精血二點。第八識如磁毛石。一剎那間。便攬而住。同時根塵等種。從自識中。亦生現(xiàn)行。名為執(zhí)取結生故)。
(○[瑜伽第一]爾時父母貪愛俱極。最后各出一滴濃厚精血。二滴和合。入母胎中。合為一段。猶如熟乳凝結之時。當于此處。一切種子異熟所攝。執(zhí)受所依。阿賴耶識。和合依托。云何和合依托。謂此所出濃厚精血。合成一段。與顛倒緣中有俱滅。與滅同時。即由一切種子識力功能故。有余微細根。及大種和合而生。及余有根。同分精血。和合摶生。于此時說識已住。結生相續(xù)。即此名為羯羅藍位。又此羯羅藍色。與心心法。安危共同。故名依托。由心心法。依托力故。色不爛壞。色損益故。彼亦損益。是故說彼安危共同。又此羯羅藍識。最初托處。即名肉心。如是識于此處最初托即。從此處最后舍)。
(▽二分為四生)。
胎卵濕化。隨其所應。卵唯想生。胎因情有。濕以合感;噪x應。
【疏】略即四生。廣即十二。如下廣辨。四生起時。業(yè)與情想相應之處。即便受生。故云隨其所應。情想合離。四生皆具。今各舉一。據多分說。下經自有情想多少等。(已下同資中文)想多情少。即受卵生。(卵殼中生。多分是想)以想輕利故。如飛鳥魚龍。皆迅疾也。故云想生。情多想少。即受胎生。以情多重墜。不能輕舉也。故云情有。濕化染香處。不因父母同業(yè)相感。但以情潤。即受濕生。(但自情想。與濕氣合。既便受生)故云合感。但隨想處。不假情潤。即受化生。(化亦自想。懸想勝處。情愛彼境。即便化生)故云離應([俱舍偈云]倒心趣欲境。濕化染香處[論曰]若濕生者。染香故生。謂遠嗅。知生處香氣。便生愛染。往彼受生。隨業(yè)所應香有凈穢。若化生者。染處故生。謂遠觀。知當所生處。便生愛染。往彼受生。隨業(yè)所應。處有凈穢。豈于地獄。亦生愛染。由心倒故。起染無失。云云)。
(△[吳與云]沇師以第八卷情想多小。釋卵胎二生。誤也。彼據眾生善惡二業(yè)。開內外二分。情為內分。想為外分。此但約愛取之心。以此望彼。茲屬內分耳。又內外二分。其義甚寬。今之情想。唯說受生之時。與彼大異。且胎生之龍。豈不迅疾。卵生之人。豈便輕舉。又豈可胎生俱屬內分。卵生悉屬外分耶。節(jié)敏璇師皆用沇義。蓋未之思也)。
(△[私謂]岳師辨駁。一往縱橫?藢嵡笾。未為應理。一者情想紛飛。業(yè)識變現(xiàn)。緣境起滅。剎那不住。安得區(qū)分界分。判后之情想。別開二分。此之情想。專屬內分。二者善惡二業(yè)。皆因愛取一念。離愛取無善惡。離善惡無愛取。以是故造業(yè)殊因。則黑白時闇。橫分中有之光。得福異報。則棘廁天宮。自現(xiàn)入胎之相。因果同根。因緣具足。安得判今之愛取為內分。后之善惡為外分。三者多生業(yè)識。種為命根。一報千生。轆轤輪轉。今以受生。臨命。限隔初終。胎位肉身。比量廣狹。豈知舍身受身。不離三事。來先去后。誰是主人。乃至魚龍迅疾。或屬胎藏。人道重墜;蛞缆裑穀-禾+卵]。斯乃變化弘多。豈可致疑多分。節(jié)敏璇師。咸宗沇義。三占從二。請事斯言)。
(○[引證][俱舍偈云]于中有四生。有情謂卵等。人傍生具四。地獄及諸天。中有唯化生。鬼通胎化二。論曰。人傍生趣。各具四種。人卵生者。謂如世羅。鄔波世羅。生從鶴卵。鹿母所生三十二子。般遮羅王五百子等。人胎生者。如今世人。人濕生者。如曼馱多羅遮羅。鄔波遮盧。鴿鬘。庵羅衛(wèi)等。人化生者。唯劫初人。傍生三種。共所現(xiàn)見。化生如龍揭路荼等。一切那落諸天中有等。具根無缺。支分頓生。無而欻有。皆唯化生。鬼趣唯通胎化二種。鬼胎生者。如餓鬼女白目連云。我夜生五子。隨生皆自食。晝生五亦然。雖盡而無飽。(或云晝夜各生五百子))。
(○[諸經要集云]婆沙問曰。四生六趣。相攝云何。為生攝于趣。為趣攝于生。即自答云。生攝一切趣。非趣攝于生。謂生中陰增。當知非趣攝。故知生寬趣狹。以化生寬故。全攝二處。及三趣少分。地獄趣中。一向化生。問六欲諸天。既行欲同人。何故無有胎生。答欲愛雖同。行事不等故。樓炭等經言。四天忉利。男女形交。而無泄精。自上四天。一向全異。以天化生故。從母膝化起)。
(CB17565二結相續(xù))。
情想合離。更相變易。所有受業(yè)。逐其飛沈。以是因緣。眾生相續(xù)。
[資中]情想不常。剎那變易;蛳忍ザ舐;蛳葷穸蠡。離合無定。故云更相變易等。([補遺云]卵存出殼之思。故曰想。胎鐘俱生之愛。故曰情。濕以物合受生;孕坞x自變。皆一往分屬。不可盡理而求也)如下十二類生中。一一皆有八萬四千飛沉亂想。唯佛與佛。乃能知之。故俱舍云。于一孔雀倫。具一切種因。非余智境界。唯一切智知([證真云]有情無始。熏造一切界起種子。在本識中。唯佛能了。且舉孔雀一類尚難知。況余類耶)【疏】所有受報。隨業(yè)善惡。故云逐其飛沈。(飛沈。猶升降也)舍身受身。無能斷絕。故云眾生相續(xù)([標指]由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遂乃情生智隔。相變體殊。隨其善惡業(yè)緣。升沈受報)。
(△[金剛刊定云]梵語仆呼繕那。此云眾生。智論云。五蘊和合中生。故云眾生。瑜伽云。思業(yè)為因。卵胎濕化為緣。五蘊初起為生。然三界眾生。不出五道。以四攝五。亦得具足)。
【科】([○@卍]三業(yè)果相續(xù)二)。
(CB17565一辨其相二)。
(CB17563一正辨三)。
(CB17566一欲本)。
富樓那。想愛同結。愛不能離。則諸世間。父母子孫。相生不斷。是等則以欲貪為本。
【疏】愛欲情深;ハ嗬p縛。結滯難舍。故云不離。父母生子。子復生孫。子子孫孫。續(xù)生不斷。皆欲為本也(按清涼鈔引瑜伽云。貪有五種。一于內身欲貪。二于外身。淫欲淫貪。三境欲境貪。四色欲色貪。五薩迦耶欲薩迦耶貪。大乘法。于欲欲欲貪有多解。今疏依經淫殺盜三。故但云欲為本也)。
(○[引證][圓覺經云]若諸世界。一切種姓。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當知輪回。愛為根本。由有諸欲。助發(fā)愛性。(心也即愛之種子)是故能令生死相續(xù)。欲因愛生命因欲有。眾生受命。還依欲本。愛欲為因。性命為果[疏曰]既性命由淫。淫復由愛。故云愛為根本。由愛身故。還為欲因。復感未來。生死果報。如是展轉。相續(xù)無窮)。
(CB17566二殺本)。
貪愛同滋。貪不能止。則諸世間。卵化濕胎。隨力強弱。遞相吞食。是等則以殺貪為本。
【疏】為貪故殺。用滋我命。以強制弱。殺害不止。故為殺本。
(CB17566三盜本)。
以人食羊。羊死為人。人死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類。死死生生;硐噜。惡業(yè)俱生。窮未來際。是等則以盜貪為本。
【疏】不與而取。故名為盜。今非理食他。即奪其命也。以惡業(yè)故。同處一世。令怨對相值。更互酬償。盡未來際。相奪不止。皆盜為本。
(○[楞伽第四]佛告大慧。有無量因緣。不應食肉。謂一切眾生。從本已來。展轉因緣。嘗為六親。以親想故。不應食肉[實叉云]從無始來。在生死中。轉回不息。靡不曾作父母兄弟。男女眷屬。易生而受鳥獸等身。云何于中取而食之)。
(△[交光云]如八萬釋種。遭琉璃誅殺。人知毀罵近緣。不知食魚遠因。此方太平時。恣意殺啖。三五百年。人之享福者。福盡業(yè)現(xiàn)。畜之酬報者。殺盡為人。皆帶殺冤。遂成殺劫。佛智深遠。敕斷殺業(yè)。乃止殺禁亂之元本也)。
(CB17563二釋成)。
汝負我命。我還債汝。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
【疏】釋殺盜也(按長水本。經文云。汝負我命。我還債汝。乾道本卷后注。有本云。我還汝債。此會解及流俗本之所宗也。今以文義委釋。汝負我命。猶言汝曾殺我。汝是我冤家也。我還債汝。猶言我重殺汝。汝又作我債主也。多生業(yè)債。如汲井輪。兩言之內。展轉含攝。佛言善巧。非可思議。亦見古人潤文以妙也。若云我還汝債。則文義違背。詞俚淺而意不該。其為傳寫之誤明矣。則師以為文義互見。應補足四句。近師又衍為八句。[梟-木+兒]脛蛇足。莫悟其非。今所考據者。長水疏古本。乾道紹興官本。海眼溫陵融室宋元雕本。先后畫一。文理灼然。故敢斷為是正。講徒口耳習串。溺于所聞。卻云。古本未必是今本未必非。此雖粗義。亦熏習積迷之一端也)。
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
【疏】釋欲貪也。
(CB17565三結相續(xù))。
唯殺盜淫。三為根本。以是因緣。業(yè)果相續(xù)。
【疏】殺盜淫三。正是業(yè)道。皆由貪愛。以之為緣。故此三種皆云貪也。業(yè)因苦果。相生不斷。故云相續(xù)。
(CB17567三結答。是答釋總科)。
富樓那。如是三種。顛倒相續(xù)。皆是覺明。明了知性。因了發(fā)相。從妄見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次第遷流。因此虛妄。終而復始。
[永明注]問。三界初因。四生元始。莫窮本末。罔辨根由。莊老指之為自然。周孔詺之為渾沌。最初起處。如何指南。答。欲知有情身土。真實端由。無先我心。更無余法。謂心法剎那。自類相續(xù)。無始時界。展轉流來。不斷不常。憑緣憑對。非氣非稟。唯識唯心。肇論鈔云。老子云。無名天地始。有名萬物母。若佛教意。則以如來藏性。轉變?yōu)樽R藏。從識藏變出根身器世間。一切種子。推其化本。即以如來藏性為物始也。無生無始。物之性也。生始不能動于性。即法性也。光未發(fā)處。尚無其名。念欲生時。似分其影。初因強覺。漸起了知。見根才分。心境頓現(xiàn)。首楞嚴經云。皆是覺明明了知性。乃至因此虛妄終而復始。釋曰。此皆最初因迷一法界故。不覺念起。念起即是動相。動相即是第一業(yè)識。未分能所。乃覺明之咎也([海印云]因無始妄動一念而有無明。故曰覺明)從此變作能緣。流成了相。即明了知性。為第二見分轉識。(牒上因明立所)后因見分而生相分。即因了發(fā)相。為第三相分現(xiàn)識。(牒上生汝妄能)。
(△[溫陵云]覺明明了知性。妄為明覺也。了發(fā)明。因明立所也。妄見。生汝妄能也)能所才分。盡成虛妄。皆因強覺覺明。分能立所。起明了之解。心境歷然。運分別之情。自他宛爾。何者。見分生于翳眼。相分現(xiàn)于幻形。于是密對根塵。堅生情執(zhí)。從此隔開真性。分出湛圓。于內執(zhí)受知覺。作有識之身。于外離執(zhí)想澄。成無情之土。遂使鏡中之形影。滅而又生。夢里之山河。終而復始。(因茲有情心內遂憎愛而結怨親無情境中。隨想念而標形礙。遂使外則桑田變海。海變桑田。內則親作怨由。怨為親種;楦呦。反覆相酬。從茲業(yè)果恒新?嗑壊粩)但以本原性海。不從能所而生。湛爾圓明。照而常寂。只為眾生違性不了。背本圓明。執(zhí)有所明。成于妄見。因明立所觀之境。因所起能觀之心。能所相生。心境對待。隨緣失性。莫返初原。不覺不知。以歷塵劫【疏】覺明妙體。本有明了知性。即性覺妙明也。(長水孤山。指覺明為性覺妙明。與宗鏡有別)因本明了。迷成所相。即因明立所也。故云因了發(fā)相。此之所相。由妄分別。故云從妄見生。此即總結前來三種相續(xù)。皆由迷本真明。立成所相。所必生能。展轉粗著。遂成世界眾生業(yè)果。次第遷流。皆不離一念無明妄覺也([私謂]此文以總結為正。孤山以山河大地結世界。諸有為相結眾生業(yè)果。分配依正。似非通義。世界文中。結三相云。真有為法。豈可說正報耶)。
(△[二楞云]世有過未現(xiàn)。界有成住壞空。生有卵胎濕化。業(yè)有淫殺盜。三種相續(xù)。不斷現(xiàn)行。皆由最初一念忽生之種子。所謂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
(○[引證][首楞嚴三昧經云]文殊師利言。迦葉。是耆阇崛山。誰之所造。是世界者。亦從何出。迦葉言。一切世界。水沫所成。亦從眾生不可思議因緣出。文殊言。一切諸法。亦從不可思議業(yè)因有)。
(○[原人論云]從初一念業(yè)相。分為心境之二。心既從細至粗。展轉妄計。乃至造業(yè)。境亦從微至著。展轉變起。乃至天地。此心識所變之境。乃成二分。一分與心識和合成人。一分不與心識和合。即是天地山河國邑)。
(○[宗鏡云]八地已去菩薩。能任運變大地為黃金。攪長河為酥酪。此是境隨真智轉。所變事皆成。若離心有外實境。如何大地山河等能變。肇法師云。萬事萬形。皆由心成。豈待變而后飾。蓋是變眾人之所見耳。是以眾生見為土石山河。皆是自業(yè)之影現(xiàn)。菩薩純?yōu)槊罨。即是真智之所?。
【科】(CB17564二別答違妨二。初答藏性生相疑。第一子科下。分正答所疑。別答違妨。為第二子科。第二科下。以伸難喻釋為承起科。次約真如生滅二門釋明。答藏性生相一科方竟。今二問答違妨科。有二)。
(CB17561初滿慈伸難。二如來喻釋。今初也)。
富樓那言。若此妙覺。本妙覺明。與如來心。不增不減。無狀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如來今得妙明覺空。山河大地。有為習漏。何當復生。
【疏】妙覺明心。與佛同體。本來無妄。由乎強覺。忽認所相。便有妄生。佛今已得妙空明心。何時忽然。復起諸妄。此即牒而縱之。責無窮過也。即同剛藏云。十方異生。本成佛道。后起無明。一切如來。何時復生一切煩惱([圓覺鈔云]剛藏所述疑情。佛頂經富樓那亦有此難。彼云。若此妙覺本覺妙明。此云。十方異生本成佛道。彼云。與如來心不增不減。無狀忽生山河大地。此云。后起無明。彼云。如來今得妙空明覺。此云。一切如來。彼云。山河大地有為習漏何當復生。此云。何時復生一切煩惱。將彼對此。昭然可解[疏云]此上三難者。意云。本來是佛。煩惱何生。若無生中。妄生起者。如來成佛。同本無生。無生之中。還應妄起。成佛義等。生否應齊。齊生。即果佛何尊。齊否。即因違現(xiàn)事。進退不可。故有斯云[鈔云]言成佛義等者。天真成佛。無所不成。非除卻妄染塵勞添益真凈功德。不增不減故。眾生本來成佛亦然。故云等也。生否應齊。謂生與不生也。眾生與如來。俱無生故。皆應不生煩惱。若云無中不妨生者。皆應生也。因違現(xiàn)事者。因位凡夫之流,F(xiàn)見貪惑熾然。如何言無故云違也)。
(△[孤山云]無狀猶言無故也)。
(△[海印云]滿慈要顯迷悟同源。本無生滅。故有此問)。
(○【疏】CB17561一如來喻釋二。一約真如門釋。二約生滅門釋。初門泯相顯實。故約迷方空華。以喻無明及山河等。元來不起。體不可得。迷心翳眼。雖有起滅。正方虛空。了不移動。妄心妄境。似有生滅。真覺妙明。何曾變改。次門即攬理成事。故約金礦灰木?蔁捒蔁。以喻果成惑滅。二門四喻。雖各不同。皆顯悟后更不再迷也)。
(CB17567一約真如門釋二)。
([○@卍]一除迷方正喻無明本空二)。
(CB17565一正喻二)。
(CB17563一問答迷本無因)。
佛告富樓那。譬如迷人。于一聚落;竽蠟楸。此迷為復。因迷而有。因悟所出。富樓那言。如是迷人。亦不因迷。又不因悟。何以故。迷本無根。云何生迷。悟非生迷。云何因悟。
【疏】人聚可居。故云聚落。迷人。眾生也。聚落。如來藏也。南。性明也。北。所明也。惑。無明也。南相不動;蠊室姳。性明無變。迷故立所。此迷妄出。故今征之。令知無生。即見無明本空也([起信云]如人迷方。謂東為西。方實不轉。眾生亦爾。無明迷故。謂心為念。心實不動)。
(CB17563二問答悟后不妄)。
佛言。彼之迷人。正在迷時。倏有悟人。指示令悟。富樓那。于意云何。此人縱迷。于此聚落。更生迷不。不也世尊。
【疏】悟人。善友也。指示。教行也。令悟。十方如來也。滿慈于法有疑。于喻明解。故佛舉喻以問。令解法如喻。
(CB17565二合顯)。
富樓那。十方如來。亦復如是。此迷無本。性畢竟空。(合初喻)昔本無迷。似有迷覺。覺迷迷滅。覺不生迷(合次喻)。
【疏】迷即無明。亦名為癡。亦名不覺。不覺即覺。故云性畢竟空。約真如門。昔本無迷。約生滅門。似有迷覺。覺即所迷本覺。亦即始覺也。覺迷迷滅者。始覺智起。覺盡無始妄念。合本覺時。更無始本之異。唯一妙覺。豈更生妄。故云覺不生迷([宗鏡云]從來迷悟似迷。今日悟迷非悟)。
(△[海眼注]覺迷者。始覺也。不迷者。本覺也。始本一覺。無復重述。豈不覺成覺。覺猶不覺耶。本覺無迷。因迷立悟。悟迷迷滅。本覺湛然)。
(○[引證][圓覺文殊章云]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疏云]背覺合塵。由顛故倒。如由迷自。故認他也。如人乍至川原;蛉刖勐。忽然心惑。以東為西。既一方迷。余三俱轉。然正迷時。方亦不轉。忽然醒悟。還是舊方。反推此迷。了無蹤跡。無本來處。無今去處)。
([○@卍]二翳差華亡喻山河不實二)。
(CB17565一約喻問答二)。
(CB17563一待華愚慧問)。
亦如翳人。見空中華。翳病若除。華于空滅。忽有愚人。于彼空華所滅空地。待華更生。汝觀是人。為愚為慧。
【疏】翳喻妄見。華喻山河。妄見若亡。山河自滅。故下文云。見聞如幻翳。三界若空華。聞復翳根除。塵消覺圓凈?諢o華處。故云空地。
(CB17563二顛倒狂癡答)。
富樓那言?赵獰o華。妄見生滅。見華滅空。已是顛倒。敕令更出。斯實狂癡。云何更名。如是狂人。為愚為慧。
【疏】真元無相。妄見起滅。見山河滅。已是倒見。若待更起。斯同狂人([剛藏章云]譬如幻翳。妄見空華;敏枞舫2豢烧f言此翳已滅。何時更起一切諸翳。何以故。翳華二法。非相待故。亦如空華滅于空時。不可說言。虛空何時更起空華。何以故?毡緹o華。非起滅故。生死涅槃。同于起滅。妙覺圓照。離于華翳[疏曰]言圓覺離華離翳。則雙拂生死無明。眾生既如華起。約誰更難無明。無明生死既空。何責本來成佛?杖A終不再起。果位何得還迷。若如是解。頓遺三疑。下金礦喻。唯答佛不再迷。此疑過深。故重喻也)。
(CB17565二反質結酬)。
佛言。如汝所解云何問言。諸佛如來。妙覺明空。何當更出山河大地。
【疏】據汝于喻所解。不合更疑如來空覺生山河也。維摩云。佛為增上慢人。說離淫怒癡。若無增上慢。佛說淫怒癡性。即是解脫。是知如夢勤加?彰蠼^;靡蚣葷M。鏡像果圓。凡在斷證。當體斯旨。
(CB17567二約生滅門釋二)。
([○@卍]一喻二)。
(CB17565一喻果成)。
又如金礦。雜于精金。其金一純。不更成雜。
【疏】眾生覺隱。如金雜礦。諸佛覺顯。如金一純。已入果海。不重為因。故云更不成雜。然因果雖殊。覺性平等([剛藏章云]如銷金礦。金非銷有。既已成金。不重為礦。偈云。一成真金體。不復重為礦。按此與剛藏章。皆指金不生礦。以喻佛不再迷。而義有少別。此但明金不為礦。彼兼明金非銷有也)。
(△[吳興云]金喻菩提。礦喻習漏)。
(△[二楞云]雜者。無明與覺性和合)。
(CB17565二喻惑滅)。
如木成灰。不重為木。
【疏】覺性如地。惑障如木。加行如燧。智照如火。涅槃如灰。燧動火起。木盡灰成;覛w于地。不重為木。修行智起。惑滅覺顯。顯處唯真。不重起妄([熏聞云]山河如木。涅槃如灰)。
([○@卍]二合)。
諸佛如來。菩提涅槃。亦復如是。
【疏】菩提智果。涅槃斷果。雙合二喻也。([孤山云]照真不變。則菩提之用彰。達妄本無。則涅槃之功著。因中。全菩提為習漏。即涅槃為山河。猶礦之與木也。果上。全習漏為菩提。即山河為涅槃。猶金之與灰也。礦木不再。顯妄法之永亡。金灰不渝。示真證之常住。四喻交映。妙旨存焉)。
(△[溫陵云]金喻菩提果覺不變;矣髂鶚劰虏簧)然上四喻。二二同意。(剛藏章。但空華金礦二喻。今加迷方灰木為四)前就圓悟之理。生佛俱是本真。以成前文清凈本然。皆如來藏。與如來心。不增不減。(疏全用圭峰剛藏章疏文。彼疏云。以成普眼段中。眾生本來成佛之義。余文仿此)故舉迷方空華。元來不起。非后始滅。故法合此迷無本。性畢竟空。又云?赵獰o華。妄見生滅。(彼法合云。生死涅槃。同于起滅)斯則以責滿慈見妄有滅。尚是顛倒。豈況復待習漏再生也。后約不壞修證因果之相。故說消礦出金。燒木成灰也。迷方空華。則始終元無。金之與灰。燒煉方現(xiàn)。(彼云。華則終始本無。礦則因消始盡)意云。圓頓之理雖齊。迷悟不妨成異。既有多生習障。還須背妄顯真。真顯則究竟清凈。更無再迷也。若但用前二喻。則撥迷悟因果之相。便成邪見。若但用后二喻。即成眾生覺性本來不凈。失真常理。亦成邪見。道理微妙。一喻難齊。故說四事。(彼云兩事)各喻一法。以盡其理也([無盡云]真猶聚落之定方。因迷妄認。妄似空華之亂眼。因翳妄生。消礦成金佛無他佛。木灰為燼。斯大涅槃)。
(○[宗鏡云]故知圓覺妙心。如虛空之性。生死涅槃。即空華之相。翳眼不無起滅。真性何曾有無。如礦藏金。金非礦有。又非銷得。要以銷成。迷時如未凈之金。悟了若已成之寶。真金不動。垢凈俄分。妙性無虧。迷悟自得)。
【科】(○二答大性具遍。疑為破滿慈大科。下第二子科。子科下生母科二)。
([○@(│*?)]一釋本疑。二釋別難。次科下。又分二子科)。
(CB17564一釋滿慈重征妄因。二慶喜再執(zhí)緣起。盡本卷第二大科經文。今初一釋本疑二)。
(CB17561一牒疑)。
富樓那。又汝問言。地水火風。本性圓融。周遍法界。疑水火性。不相陵滅。又征虛空。及諸大地。俱遍法界。不合相容。
【疏】前既伸疑。今將答釋。故此牒舉。
(CB17561二正釋二)。
(CB17567一寄喻略釋三)。
([○@卍]一舉喻二)。
(CB17565一總舉喻本二)。
(CB17563一標)。
富樓那。譬如虛空。體非群相。而不拒彼諸相發(fā)揮。
【疏】虛空。藏性也。群相。七大也。真元無相。不守自性。隨緣現(xiàn)相。故云不拒([吳興云]譬如來藏。本非七大。而不拒彼七大發(fā)生)。
(△[溫陵云]虛空非諸相。諸相依空而發(fā)。真體非四大。四大攬真而成。先非水火。故不相拒)。
(CB17563二釋)。
所以者何。富樓那。彼太虛空。日照則明。云屯則暗。(屯聚也)風搖則動。霽澄則清。氣凝則濁。土積成霾。(霾。風而雨土也)水澄成映。
【疏】此舉七事?捎髌叽。隨義對法可知([釋要云]隨義對法。當以明對識大。能了別故。暗空大。動風大。清根大。根能照境。體清凈故。濁氣火大。熱氣上蒸故。映水大。霾地大)。
(△[云棲云]滿慈疑諸大性遍。故佛即虛空為喻。日照云屯等七。一切皆空中現(xiàn)相。舉一虛空以顯藏性。空中不礙諸相。知性中不礙七大。解者泥文分配。斯圭峰所訶。豈識喻焉者也)。
(△[私謂]滿慈初問。難地水火三大。不相容遍。次問地性障礙?招蕴撏。難地空二大。不相容遍。就其問目。已揀去根識二大。故知非通難七大也。如來初舉四輪。先答地水火三難。此文答釋次難。初譬太虛空不拒群相。中顯空明空現(xiàn)。及地水火風。各各發(fā)現(xiàn)。結言汝以色空相傾相奪于如來藏。色以質礙為義。色即地也。言色空。即言地空。此正答滿慈次難地空二性之義也。舉色而地在其中。舉色與空。而地水火風。亦含具其中。問雖專問地空。元含四大。答雖專答色空亦攝四大。如因陀羅網。映望交互。斯皆隨意之語。稱性之談。法此義。則古人分配七相。良為陳跡。不容不埽矣)。
(CB17565二略難喻相三)。
(CB17563一微)。
于意云何。如是殊方。諸有為相。為因彼生。為復空有。
【疏】方。法也。即明等諸法。([熏聞云]方。所也。以諸相發(fā)揮。不同一方故)彼即日等也。舉此諸相。以明七大相空。都無實法。虛空無相。不礙諸相顯發(fā)(諸有為相。是明暗等)。
(CB17563二難)。
若彼所生。富樓那。且日照時。既是日明。十方世界。同為日色。云何空中。更有圓日。若是空明?諔哉铡T坪沃邢。云霧之時。不生光耀(如文)。
(CB17563三結)。
當知是明。非日非空。不異空日。
【疏】此結即離俱無生也。又非日非空顯無生處。不異空日。隨緣似有([私謂]非空非日。引下文而如來藏。非心非空等。不異空日。引下文即即來藏。即心即空等)。
([○@卍]二指法二)。
(CB17565一相無所指)。
觀相元妄。無可指陳。猶邀空華。結為空果。云何詰其相陵滅義。
【疏】七相無生。本自寂滅。既稱為妄。將何可指。指尚不得。仍使相陵。何異空華。結為空果。([融室云]以所喻空中明暗等相。觀彼四大諸法之自相。一一皆妄。故曰觀相元妄)。
(CB17565二性[無]不容)。
觀性元真。唯妙覺明。妙覺明心。先非水火。云何復問不相容者。
【疏】七大性真。元如來藏。如來藏中。無水火異。于一妙覺。約何等義。說不相容。猶如虛空。體非群相。說何陵滅([熏聞云]妙覺明心。先非水火。譬珠非水火。水火從緣。若人以緣而難于性者。非其智也)。
(△[空印云]滿慈執(zhí)相難性。今性相雙明。若以正眼觀水火等相。如空華落影。陽焰翻波。且喚誰作地水火風。而欲詰其相陵滅。豈非空華空果。若觀其本性。性水真火等。元是一真如性。妙覺明心。此中先無質礙潤燥等相。既非彼相。何有不相容者耶)。
([○@卍]三合顯二)。
(CB17565一正合前文)。
真妙覺明。亦復如是。汝以空明。則有空現(xiàn)。地水火風。各各發(fā)明。則各各現(xiàn)。若俱發(fā)明。則有俱現(xiàn)。
【疏】真妙覺明。合虛空無相也。汝以下。合諸相發(fā)揮。汝心分別。有空發(fā)明。妙明真心。隨現(xiàn)空相。([釋要云]汝心既有空相。藏性即隨業(yè)感。乃現(xiàn)空相)。
(△[王舜鼎曰]真覺妙明。不惟四大。即虛空亦其中所現(xiàn)物。故空明則空現(xiàn))地水火風。于汝心中。各各互發(fā)。隨心各現(xiàn)。心中俱發(fā)。七大俱現(xiàn)。又隨人各發(fā)。人各見別。多人俱發(fā)。俱現(xiàn)一相。(或發(fā)地則現(xiàn)地。發(fā)水則現(xiàn)水。或盡法界眾生。同發(fā)空相。則遍法界現(xiàn)空相)此即真如不守自性。隨緣所現(xiàn)。有種種相。上文云。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yè)發(fā)現(xiàn)。起信中因熏習鏡,F(xiàn)諸境界。亦此意也。
△[宗鏡]內外四大。地水火風。念念發(fā)現(xiàn)。所以經云。或各各發(fā)明。若俱發(fā)明。各各發(fā)明者。汝見圓明。知心欲取。失卻本明性空。思想搖動。心生風輪。性愛相續(xù)。性感水輪。執(zhí)心熾盛。金輪則現(xiàn)。求心苦欲;疠喎脚d。若俱發(fā)明。初起強覺。四大俱現(xiàn)。如人恨憶。嗔則火生。身心動轉。以況于風。目中淚盈。則表于水。面發(fā)赤相。則表于地(又引佛地經釋云。清凈法界者。即一心無雜之法界。以法為界。豈有邊畔。則一切色中。皆有虛空性。況一切法。皆有安樂性。以隱覆此性故。隨所知境。應其情量,F(xiàn)種種境界。若以空明。則有空現(xiàn)。若以色明。則有色現(xiàn)。但隨處發(fā)明。而隨處現(xiàn)。所現(xiàn)種種皆妄心生。相不可得。唯一味真心。湛然不動)。
(△[交光云]俱現(xiàn)之相有二。一者同時異處。如吹火者?谥鞋F(xiàn)風。薪中現(xiàn)火。鼓熾同時?谛疆愄帯6咄瑫r同處。如一恒河。人見水現(xiàn)。鬼見火現(xiàn)也)。
(CB17565二重喻俱現(xiàn)二)。
(CB17563一正喻)。
云何俱現(xiàn)。富樓那。如一水中,F(xiàn)于日影。兩人同觀。水中之日。東西各行。則各有日。隨二人去。一東一西。先無準的。
【疏】七大體虛。如日之影。東西隨去。如分七別。隨方雖異。不離一影。七大雖分。不離一妄。東可為準。西復是何。如的是一。不合各去。若知是影。一多自亡([孤山云]目喻真性。水喻妄心。水中之日喻妄境。兩人喻妄業(yè)。各行則循業(yè)俱發(fā)。隨去則妄境俱現(xiàn))。
(△[熏聞]匠人之法。平物以水。的謂射的。丹面白的是也。皆取定則之義)。
(○[引證][清涼云]澄江一月。二舟南北。南者見月
- 上一篇:大佛頂首楞嚴經疏解蒙鈔卷第三(之二)
- 下一篇:大佛頂首楞嚴經疏解蒙鈔卷第四(之二)
- 大佛頂首楞嚴經疏解蒙鈔卷第十(之三)
- 大佛頂首楞嚴經疏解蒙鈔卷第十(之二)
- 大佛頂首楞嚴經疏解蒙鈔卷第十(之一)
- 大佛頂首楞嚴經疏解蒙鈔卷第九(之二)
- 大佛頂首楞嚴經疏解蒙鈔卷第九(之一)
- 大佛頂首楞嚴經疏解蒙鈔卷第八(之四)
- 大佛頂首楞嚴經疏解蒙鈔卷第八(之三)
- 大佛頂首楞嚴經疏解蒙鈔卷第八(之二)
- 大佛頂首楞嚴經疏解蒙鈔卷第八(之一)
- 大佛頂首楞嚴經疏解蒙鈔卷第七(之二)
- 大佛頂首楞嚴經疏解蒙鈔卷第七(之一)
- 大佛頂首楞嚴經疏解蒙鈔卷第六(之三)
- 大佛頂首楞嚴經疏解蒙鈔卷第六(之二)
- 大佛頂首楞嚴經疏解蒙鈔卷第六(之一)
- 大佛頂首楞嚴經疏解蒙鈔卷第五(之二)
- 大佛頂首楞嚴經疏解蒙鈔卷第五(之一)
- 大佛頂首楞嚴經疏解蒙鈔卷第四(之二)
- 大佛頂首楞嚴經疏解蒙鈔卷第三(之二)
- 大佛頂首楞嚴經疏解蒙鈔卷第三(之一)
- 大佛頂首楞嚴經疏解蒙鈔卷第二(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