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賢法師答:如何理解了義與不了義?

  惟賢法師答:了義就是徹底不徹底、究竟不究竟。若是專門只講空而忽略緣起,就是斷滅空,就不了義;專門只講因果而不講無我,那就是一般人天因果,不是菩薩的因果,也是不了義的。

  空宗學人說空宗經(jīng)典是了義的、唯識經(jīng)典是不了義的;唯識學人就說空宗經(jīng)典是不了義的、唯識才是了義的。其實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太虛大師說過,大乘八個宗派教義都是平等的,沒有差別。這中間,你就不要去議論,哪個了義哪個不了義,其實都是了義的。條條江河通大海嘛,佛法就是大海。

  《瑜伽師地論》講學佛要四依: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經(jīng)不依不了義經(jīng),依智不依識。這是最標準的,學佛要四依。

  依法不依人:指以所說的教法是否合乎正法為準則,不執(zhí)著說法者本人之好壞。他只要講正法,不管他相貌如何、年長與否、學歷高低,你都要恭敬他。

  依義不依語:指不要呆板地執(zhí)著這個語言,要了解表達的意思。執(zhí)著語言就錯誤、狹窄,因為佛法境界是超過語言尋思的,是不可思議的。

  依了義經(jīng)不依不了義經(jīng):指依大乘經(jīng),不依小乘經(jīng)。從大小乘來看,小乘是不了義的,大乘是了義的,因為小乘只能證人空,不能證法空,大乘是雙證人、法二空。

  依智不依識:指對于一切法的自相、共相,要善于通達、了解,叫依智不依識。智是智慧,識是分別。眾生的第六意識往往是虛妄分別,為眼前境象所迷,心隨境轉,就生起很多顛倒,被六塵牽著鼻子跑。學佛就要轉識成智,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自己能做主,就不隨境轉,不被六塵所迷惑。明代憨山大師有個晚上入定到了兜率天的內院,彌勒菩薩正在講經(jīng)。彌勒菩薩看他到了后,就說了首偈子:有分別是識,無分別是智;識屬染,智屬凈;染有生死,智無諸佛。這首偈子說明識與智的分別。我們的第六意識由于妄想分別多,見不到真相。必須把妄想分別去掉,完全以定觀照一切,以智慧觀察一切,就能像大圓鏡一樣,把一切森羅萬象都照得清清楚楚的,從而認識到諸法真相。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