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界法師答:加行智 根本智 后得智是什么?

  此中加行無分別智有三種,謂因緣、引發(fā)、數(shù)習生差別故。

  「加行智」就是一種觀照的智慧,假借名言的觀照,叫四尋思。這個尋思的智慧,「有三種」因緣會生起。第一個是「因緣生」:「因緣生」指的是,你過去生曾經(jīng)聽聞大乘佛法,有這樣的正見善根,所以你今生遇到大乘佛法,很自然地產(chǎn)生歡喜好樂的心情,這個是過去正見的善根。第二個「引發(fā)」:你在過去生當中,曾經(jīng)修習無分別智的止觀加行,有這個思慧,這個就不是正見了,而是正念。所以你前生有這樣正念的善根,你聽到大乘佛法,很快地就隨順悟入。第三個「數(shù)習生」:「數(shù)習生」是指你今生能夠聽聞、又能夠修習止觀,使令它增長。所以這個「加行智」,「有三種」的因緣可以生起。蕅益大師在菩薩戒,講到大乘善根,就是我們一般說的菩薩種姓,有二種。一種菩薩種姓是不堅固的:就是說你發(fā)了菩提心以后,很容易退的,就是你只有過去的善根,而今生沒有數(shù)數(shù)地栽培;或者你前生沒有善根,今生才開始栽培的:這種善根都是容易退的。有一種菩薩種姓的善根是堅固的:就是你有「因緣生」跟「引發(fā)生」的前生的栽培,又有今生的數(shù)「數(shù)」熏「習」,這樣子菩薩的善根就堅固了。所以這個「加行智」,「有三種」差別。

  根本無分別智亦有三種,謂喜足、無顛倒、無戲論無分別差別故。

  這個「根本智」也「有三種」的品類:第一個是「喜足無分別」。這個地方,古德的解釋有一點不太一樣,我們就根據(jù)天親菩薩的解釋。天親菩薩說這個「喜足」,是指勝解行地的菩薩。這個菩薩,他透過聞、思的智慧,能夠思惟我空、法空的真理,內(nèi)心產(chǎn)生一種歡喜、滿足的心情,這就是「喜足」。這個「喜足」,就是形容菩薩跟真如相應的那種相貌,就是我們一個人從小波浪回到大海的時候的那個心情,感到非常的歡喜跟滿足。這個講勝解行地菩薩的無分別智。第二個是「無顛倒無分別」。這個地方,古德是一致認為是小乘四果的無分別。小乘的學者修習四念處觀,對治凡夫的常、樂、我、凈四種顛倒,所以他在我空的真理當中,是遠離凡夫顛到的,所以他這個無分別叫作「無顛倒無分別」,這個地方是指小乘我空的智慧。「無戲論無分別」,這個地方是指大乘,大乘的我空觀、法空觀,它在一念的清凈心當中,是決斷名言、契會真如,是我不可得,一切的法──清凈的法相,生死、涅槃的法都不可得,這個是大乘真正的無分別智,「無戲論無分別」。我們看第三段的「后得智」:

  后得無分別智有五種,謂通達、隨念、安立、和合、如意思擇差別故。

  這個后得智「有五種」,「后得無分別智」,就是后得智。第一個是「通達思擇」:后得智當然是要分別,但是它這個分別叫作「通達」,就是說他證到真如三昧,從真如三昧出來以后,他自己能夠證知自己已經(jīng)通達真如了,所以這個五分法身講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為什么他解脫以后,要多一個解脫知見呢?就是說,他自己能夠證知自己已經(jīng)解脫了,不必靠別人的印證。這個「通達」真如,就是說他自己能夠證知自己已經(jīng)通達真如理,它能作出這樣的「思擇」。第二個是「隨念思擇」:這個地方是說這個菩薩能夠憶念真如的相貌。前面的通達,是講通達真如的道理;這個地方是憶念真如的相貌,真如是清凈的、廣大的,他能夠憶念它的相貌。第三個是「安立思擇」:他能夠安立種種的名言,來宣說真如的相貌,來開導眾生。第四個是「和合思擇」:這個「和合」的意思,就是說它能夠統(tǒng)攝一切的六度,會歸到真如。剛開始他可能是觀照這一念心,最后他能夠歷事練心,把這一念心,普遍地運用到整個五度的修行上去。第五個是「如意思擇」:這個「如意思擇」是講神通,菩薩從真如三昧出來以后,他能夠隨所思念皆能如愿,成就種種無礙的神通。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