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心居士答:佛學中共有多少法門?都講些什么內(nèi)容?

  問:佛學中共有多少科目可以修?每個學科中主要修些什么東西?每科必修的東西修完之后為今生來世帶來什么好處?解決些什么問題呢?

  還想問一下關于我問的問題有這方面的書籍嗎,在哪本佛書里可以讀到呢?

  奉心居士答:通常,人們以八萬四千法門來稱呼佛陀的教法,為對治眾生八萬四千煩惱而施設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法是表示法門之多,并非實數(shù)!洞笈派痴摗分姓f:“受化有情有八萬行,為對治彼八萬行故,世尊為說八萬法蘊,彼諸有情依佛所說八萬法蘊,入佛法中,作所應作各得究竟。”

  為滿足修學者由淺入深的實踐需要,古德將佛法組織為菩提道次第。下面的內(nèi)容選自中國佛教協(xié)會編寫的《中國佛教》一書中對“菩提道次第論”的解釋。

  《菩提道次第論》,中國藏族佛教大師宗喀巴(1357~1419)著。是按“三士道”(人天乘、聲聞乘、菩薩乘)由淺入深的進程,總攝佛教的要義而編成的,故名“菩提道次第”。

  本論的根據(jù),如本論初自說:“總依彌勒菩薩《現(xiàn)觀莊嚴論》,別依阿底峽尊者《菩提道燈論》。”此外在每一細支,又各有它所依據(jù)的經(jīng)論或語錄,如迦當派卓壟巴所著的《圣教次第論》等。

  本論的結構,是根據(jù)《菩提道燈論》所說的“三士道”的次第而組織的。其中“下士道”,指脫離三惡趣,升人天善趣的法門;“中士道”,指解脫三有輪回,斷煩惱證涅槃的法門;“上士道”,指發(fā)菩提心,修菩薩行,證大菩提果的法門。在三士道之前,先說作為三士道的基礎有二:一、親近善知識,二、思惟人身難得。在上士道之后,又說明發(fā)大菩提心者如對密咒信仰愛好,亦可進修密乘。

  本書中說“親近善知識”是趣入佛法的基礎。趣入佛法后,“思惟有暇圓滿的人身難得”,用以策勵自己,起大精進,修學佛法。所修學的,就是“三士道”。其中最淺易的,應當先修“下士道”。歸依三寶,深信因果,止惡修善,以期遠離惡趣。然后進修“中士道”。

  先思惟生死總別過患(總謂三苦、六苦、八苦等,別謂六道別苦等),進而研求三界生死的起因,發(fā)起斷除一切煩惱和有漏業(yè)的決心,精勤修學戒定慧三學,由此出離三界生死。再進一步修“上士道”,為救度一切眾生、成就無上佛果,由此發(fā)起菩提心,求受菩薩戒,學習六度成熟自身,修學四攝成熟有情,三士道,是修不修密乘的人都要修的,故又稱為“共同道”。在修共同道的基礎上,可進而修密乘諸道,先依善知識受大灌頂,受持三昧耶戒及諸戒律。若學下三部密法,可先修有相瑜伽,后修無相瑜伽,由此能得各種悉地。若學無上瑜伽部密法,可先學生其次第,后修圓滿次第,最后證得大金剛持果。這就是本論結構的大意。本論的主要內(nèi)容,以三種要道為綱,故又稱為"三種要道"三士道次第,這三種要道就是:一、出離心,二、菩提心,三、清凈見。

  一、出離心,就是厭離三有希求涅槃的心,也名“求解脫心”。先思惟人身難得,壽命無常,息滅貪求現(xiàn)世五欲的心;再思惟業(yè)果不虛,生死眾苦和三有流轉道理,一心趣求涅槃妙樂。

  二、菩提心,就是為欲度一切有情出生死苦,志求證得無上菩提的心。以出離心為基礎,進一步思惟一切有情,長期沉溺生死大海,于此深發(fā)大慈悲心,為救拔有情出離生死,求大菩提,就是發(fā)起菩提心。由此進修六度四攝,經(jīng)三阿僧祇劫,圓滿福智資糧,乃至證得三身四智的大菩提果。

  三、清凈見,也稱為離“增益”、“損減”二邊的“中道見”。一切法依因緣生,本來沒有獨立的自性。若對于無自性法,執(zhí)以為有,就是“增益執(zhí)”,也叫做“有見”或“常見”。又一切法雖無自性,但依一定的因緣而生,并非全無。若認為“諸法既無自性,就該完全什么都沒有,所見所聞都是錯亂”,就是“損減執(zhí)”,也叫做“無見”或“斷見”。“斷”、“常”二見,偏于一邊,都不合理,所以又叫做“邊見”。“中道見”,既不執(zhí)諸法為實有,也不認為實無而否認它的存在,如實了知“諸法依因緣而有,故無自性”,不墮“常邊”,也知諸法既依因緣而有,就不墮“斷邊”。由此見解,不墮二邊,故名“中道”。依此中道見破除無始以來的無明實執(zhí),即是修學定慧,斷除一切煩惱,出離生死的根本,所以清凈見是大小乘一切道的根本。

  本論下士道、中士道所舉一切法門,都是引生“出離心”的方法。上士道中廣說發(fā)“菩提心”、修菩薩行。“毗缽舍那”一章,詳細抉擇“清凈見”。全部菩提道次第論,以此三種要道為主要內(nèi)容。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