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思想 >

透過禪修,學會主宰情緒

透過禪修,學會主宰情緒

  翻開字典,與“情”字相關(guān)之詞匯多矣,情意、情志、情感、情愛、情懷……。縱觀世間人的一生,幾乎全為“情”字所系:我們慶生、傷老、憂病、悼死,得意時樂不可支,失意時苦不堪言,冤家聚頭多瞋恚,親愛別離重悲戚。喜怒哀懼愛惡欲,古人謂之“七情”,此系就大類而言,細察之又可開出無量別異。緒者,絲之端也;百千萬種情,譬若百千萬縷絲,各有端緒。然而多情正是人之常情,人事物的變動、無常攪動著眾多微細而復雜的情愫,絲多緒亂。當局者迷,曠達者尚能笑嘆“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然而更多的人卻只能終其一生,在情水中載浮載沉,“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guān)風與月。”此言乍聽之下煞是浪漫;但現(xiàn)實是殘酷的,正因為“癡”于“情”,我們承受多少苦?離婚、自殺、情殺、霸凌……?萍嫉陌l(fā)達,知識的進步,并不能降低現(xiàn)代人的憂郁焦慮指數(shù),并不能讓現(xiàn)代人更有效地實施情緒管理,反而在高漲的自我意識之中,不斷加深對“情”的無知,以大膽表現(xiàn)自己的愛恨、大聲咆哮自己的憤怒,來證明自我的存在。問題是:這究竟是喜怒哀樂歸我所控,抑或我被喜怒哀樂所控?

  答案是后者。世人皆知,愈想只會愈生氣,愈想只會愈痛苦,愈想只會愈逼得自己陷入絕境,但那些令人心如刀割的畫面,就是不斷在腦中閃現(xiàn),停都停不下來。有情眾生,非同木石,自能感知種種變化并緣生相應的心境。喜怒哀樂諸般情緒并無過失,過在我們無能控制情緒的流速、流量、流向,任憑洪水犯濫肆虐,自他深受其害,卻束手無策。

  禪修,是風雨飄搖中的堅固舟筏、湍急瀑流里的救生艇。禪修,引導我們定心、凈心、明心,看清生命的真相,破析情緒的本質(zhì),主宰情緒,而不被情緒主宰。

  定心──“止”的功夫。在迷妄亂想的盲目追逐中,唯有定下心來,站穩(wěn)腳跟,保持不動,才能把眼前的路看清楚,善于別擇,知所進退!洞髮W》有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定心是管理情緒最重要的第一步,在妄念的瀑流中能止的下來,才能夠覺察到,自己正在經(jīng)歷的情緒,其實只是相似念頭的前后串接,而我們可以選擇轉(zhuǎn)換一個心境,不再隨順著一再生起相同的念頭。

  凈心──定力功夫的深化,使牽動情緒的妄想執(zhí)著逐漸沉淀,回復心水澄清,趣向透達真理、不為情欲所惑的智慧!斗鹫f四十二章經(jīng)》中佛陀以攪動之水無法監(jiān)照形影為喻,開示“人以愛欲交錯,心中濁興,故不見道”。水的本然澄凈,是不帶雜質(zhì)的;而本然清凈的心地,其實本來不會被任何情緒所動搖、染污,是癡情的凡夫堅執(zhí)不舍。透過凈心,沉淀妄念,放舍對情緒的妄執(zhí),在清凈中逐漸解脫情緒的束縛。

  明心──明悟自心,看清自己的本來面目:憤怒、憂愁、好嫉、自卑、焦躁、閉鎖、歡喜、悲傷……,原來只是因緣和合的假相,不會永遠存在,因緣散滅,自然銷亡。諸般情緒,只能強名之為“妄我”,從來不是“真我”。真正的自己,是這念能知的心,清楚、明白、作主,本自清凈,寂照一如。心念紛無緒,但任憑它再怎么紛亂難解,終歸是虛妄。“不起凡夫染污心,即是無上菩提道。”“狂心頓歇,歇即菩提。”

  內(nèi)在的情緒,與外在的境界一樣,都是緣生緣滅,如過眼云煙。透過禪修,定心、凈心、明心,照見妄情空幻,照見本具真心,這才是生命最踏實安穩(wěn)的歸處,苦海無邊,回頭是岸無量劫來,苦于沒溺情海,而今翻然悔悟,萬緣放下,一念回光,“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