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思想 >

禪的歷史

  佛陀談經(jīng)三百余會,說法四十九年,三藏十二部經(jīng)典浩瀚無涯,可是,這些無數(shù)的文字般若,與禪宗的起源并沒有直接的關系。相傳有一天,佛陀在靈山會上,登座拈起一朵花展示大眾,當時眾人都不明所以,只有大迦葉微笑了一下,佛陀當時就說:“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付囑摩訶迦葉。”佛陀于是將法門付囑大迦葉,禪宗就這樣開始傳承下來。

  印度禪師代代相傳,第二十八祖菩提達摩到中國來,時值南朝梁武帝在位。梁武帝篤信佛法,曾經(jīng)三次舍身同泰寺,布施天下僧眾,造橋建廟,依常人眼光看,真是功德無量。當達摩祖師見梁武帝時,梁武帝問他說:“我所做的這些佛教事業(yè)有無功德?”

  達摩祖師說:“并無功德。”

  梁武帝被潑了一盆冷水,心想我如此辛勞,怎么會毫無功德?所以,他對達摩祖師的回答,并不滿意。

  其實,從深一層面來說,梁武帝所得的只是人天果報,應屬福德,并非功德。在禪的立場看,達摩祖師所說,正是直心之言,但是卻不得梁武帝的欣賞,因此,達摩乃轉往嵩山少林寺面壁。

  從這一段記載中,我們可以體會到禪的高妙,確實不能以一般的見解去論斷的。像梁武帝的這種用心,只求為善得福,并不是禪宗的究竟目標,即使有所得,也是人天福報而已,在禪師的眼里,是與開悟的道無關。

  神光慧可,河南人,少年精通世學,壯年在龍門香山出家,后入嵩山少林寺,拜謁達摩,要求開示,并請為入室弟子,達摩不準許,神光遂在門外佇候。時值風雪漫天,過了很久,雪深及腰。達摩見他確實真誠求法,允許入內。并問他:『汝究竟來此所求何事?』

  神光答道:“弟子心未安,乞師安心。”

  達摩喝道:“將心拿來,吾為汝安!”

  神光愕然地說:“覓心了不可得!”

  達摩這時居然說道:“吾與汝安心竟!”

  神光慧可豁然大悟。煩惱本空,罪業(yè)無體,識心寂滅,無妄想動念處,是即正覺,就是佛道。若能會心,佛性當下開顯。

  我們一般稱達摩為中國禪宗始祖,而慧可就是二祖。

  后來慧可傳三祖僧璨,僧璨傳四祖道信,道信傳五祖弘忍。

  神秀博通三藏,為五祖弘忍座下的大弟子,講經(jīng)說法,教化四方,當時的人,莫不以其為五祖的傳人。這時卻從南方來了一個惠能,根性甚利,雖處南蠻猶獦獠之地,求法熱忱,并不落人之后。

  當他見到五祖時,五祖曾試探他說:『南方人沒有佛性。』

  當時惠能答道:『人有南北,佛性豈有南北?』

  五祖經(jīng)他這一反駁,知道這人是頓根種姓,非常人所及。為了考驗他的心志,就要他到柴房舂米,暫避眾人耳目。

  后來,五祖令眾人各舉一偈,以為傳法的依據(jù),若是見性,即得衣缽,成為五祖?zhèn)魅。這時大眾都以為衣缽非神秀莫屬,所以沒有人敢與他競爭。

  當時,神秀日夜思量,終于提出一偈: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這一偈子,五祖認為雖然不錯,但卻仍未能見性。所以衣缽沒有傳給他。

  惠能在柴房里得悉此事,心想我也來呈一偈如何?遂央人替他把偈語題在墻上。這偈語是這樣的: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五祖見了,知道惠能已經(jīng)見性。為恐其招忌,乃著人將偈拭去。然后到柴房敲門。問道:“米熟了沒有?”

  惠能答曰:“早就熟了,只等著篩耳。”

  五祖遂又在門上敲了三下,惠能會意,乃在半夜三更,到五祖座下,請他開示。

  五祖?zhèn)魇谒?a href="/fojing/jingangjing/39210.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金剛經(jīng)》,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惠能頓然大悟。五祖遂將衣缽傳他,并命他南行,以待時機。五祖送到江邊說:『我操船送你。』

  惠能說:『迷時師度,悟時自度!凰熳孕械侥戏胶牖,終成為震爍古今的六祖。

  從這些歷史記載,可知禪的風格確是相當獨特的,所謂教外別傳,不立文字,實是得其真機。但是由于禪門宗旨,并非人人能解,所以也常受人曲解。然而禪的機鋒教化,都是明心見性之方,全是依人的本性而予以揭露。他的原則是建立在「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的道理上。所以進一步言「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又有多少人能把握這一層的意義?梁武帝的希求人天福報,不就是典型的一例嗎?至于今天誰才能直探禪門本源?這就要靠眾生求法的宏愿和實踐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