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頭·公案·機鋒·轉(zhuǎn)語
問:什么是話頭禪?它如何與大疑情有關?
答:“話頭”就是你追問自己一個問題作為修行的一種方法。“話”是語言,“頭”是根源。當我們應用話頭修行,就是嘗試要找出在還未用到話或文字,或符號的描述之前“那是什么?。在開始修行時,是沒有疑情可言的,只有在你很好地掌握這個修行方法,你才能產(chǎn)生疑情;當你的修行越來越有力時,便會成為大疑情了。在這種情況下,你就不會意識到你的身體、世界或一切;只有一樣東西存在,即是問題——大疑情。當人們有了真正的大疑情,假如他們又是利根者,那么不論是否有師父在旁指導,他們都可能獲得開悟;但對于那些鈍根的人,必須有明師指導,否則他們甚至可能掉入魔境。
大疑情之可能生起,只有當這話頭所問的問題對他們是重要的,而且他們也很認真去修行話頭。對于那些不認真,不熱切于追尋生死問題或什么是本來生命之答案的人,假如他又自以為他的生活過得很好,而且也沒有真正理會到他未生前是什么,或者他死后將成為什么,對于這種人,不論他們?nèi)绾螄L試追問那些話頭的問題,如“我是誰?”他們也很可能不會產(chǎn)生疑情,因為這個問題對他并不重要。古話說:“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所以在你未聞悟之前,你必須要修行到你基本上已放下了一切執(zhí)著的程度,不妨說:“一絲不掛,也即是完全赤裸。但實際上,即使一個人已完全赤裸了,還是會有很多東西在他內(nèi)心里,一個人必須修到?jīng)]有任何一物存在于內(nèi)心,他才能用話頭修行得力。
問:一個人需要用語言來問問題嗎?文字可能會導致機械化的重復。
答:肯定的,你需要應用語言。如果你不用語言來問問題,你只是坐在那邊,睜大著眼睛,并不能產(chǎn)生疑情。我們必須掌握住一些東西,以便發(fā)揮我們的力量,而話頭便是我們所要把握的東西。如果我們沒有東西掌握住,那么便無法集中我們的心,于是疑情便沒有生起的基礎。比如說:話頭正像籃子里一條很長又糾纏著的線,而你并不知道它有多長。你握住線的一頭,嘗試得到它的另一端,希望知道那是什么。你做什么呢?你不斷地拉著那條線。在線的另一端,有一個彈簧發(fā)條,因此要得到另一頭,你必須繼續(xù)不斷地拉它,即使是你只停息一會兒,也不能放下你握住的線,否則它又將全部被拉回去了。你必須發(fā)揮你的力量,不放棄,不斷地拉,你不可以失去信心或泄氣,也不可追問:為什么我還未見到線的另一端?你唯有繼續(xù)不斷地拉、拉、拉。終于你得到了線的另一端,而你發(fā)現(xiàn),原來并沒有東西在那邊。
這看起來似乎是愚蠢的。開始并沒有東西在那邊,你發(fā)現(xiàn)線的一端,并不斷地拉,直到你獲得另一頭,又發(fā)現(xiàn)那邊也沒有東西。為什么要拉它呢?這不是愚蠢,這個過程便是方法。在你未通過這個過程,在你未采用這個方法時,你的內(nèi)心是混亂的,你的智慧尚未顯露,但經(jīng)過這個過程后,你的智慧便顯發(fā)了。
問:我們可以完全不用話頭來參禪嗎?畢竟在印度并沒有人聽過話頭這個名詞。從菩提達摩到六祖,甚至七祖,人們也不知道什么是話頭。為什么直到宋朝時,話頭的方法才被提倡?如果我們現(xiàn)在也不用任何話頭修行,可以嗎?
答:可能自從宋朝以來修行人的心較為散漫,他們有很多的意見和觀念,若不應用話頭,便會非常困難。
給你一個話頭去修或參,正如以針線把你的嘴巴縫起來,使你不能夠開口說話,這時有一個人從你的背后打你,問你:“你叫什么名字?”你要喊出來,想說話,但你不能開口。應用話頭就是阻擋住、關閉你的口,并且連你的心也被密封起來。在這樣的情況下,還要你找出所問的答案,可能就有一個不同的情景出現(xiàn)了。
在我主持的禪七中,只讓少數(shù)的修行者參話頭。然而,當一個人的修持到達妄念稀少或念頭集中時,給他一個話頭,以便觀察他能否從參話頭而產(chǎn)生疑情。在某次禪七中,我教一位禪者參話頭。在開始時,他并不是真正在參話頭,而更確切的說,他是在念話頭。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修行,他才進入“問”話頭的階段,但每一次他問時,他便從容地自己回答自己,所以每個問題后面隨著一個答案。這個人與那些沒有用過話頭的人,完全相同不會產(chǎn)生疑情。
另一女禪者也參話頭,她靜坐在座墊上,忽然間她對我喊道:“你只是在講廢話,十足的廢話!”我說:“你怎么可以那樣說呢?”她繼續(xù)指責我欺騙大家?磥硭坪醯玫搅艘恍〇|西。我便問她:“你是男人還是女人?”本來她可以回答“是女人”。但她被我一問,便失去了主意。她再回座位坐了一陣子,并不斷地問她自己新的問題:“我是男人或女人?”結果她又怒氣沖沖地回來找我,好像準備要打一場架,告訴我:“不管你認為你是男人或女人,我是女人!”這是一個真正參禪的例子。
有一個禪者用話頭參了幾天后,發(fā)現(xiàn)話頭不見了,他以為既然話頭不見了,那么他便不需要再參它了,但我說:“不,你還是要繼續(xù)參那話頭。如果它不見了,稍微休息一會,然后再回到話頭上來。”
從前有一位禪師,不論誰去找他,他都給他們那個相同的提示,也是就是堅起他的一只手指。當我第一次讀到它,我感到十分驚奇,堅起一指足夠嗎?為什么這位禪師對每個人都用相同的東西?不同的眾生有不同的根機,老是堅起一指似乎并沒有多大用處。但現(xiàn)在我明白了,即使他只堅起一指,實際上那個手勢充滿了無限的可能性和功用。不管是相同或許多不同的話頭之應用于不同的人,全都依禪師如何應用這些話頭而定。方法是死的,只有在你以活的方式應用它們,它們才是有用處的。因此你也可以用很多不同的話頭,但要恰如其分地應用,它們?nèi)际且粯拥?你也可以在許多不同程度,通過不同的角度,應用相同的話頭。
問:話頭不就是公案嗎?
答:話頭是一個短語,一個句子或一個問題,你要以它修行,你要探索這個話之前或背后是什么,直至其根源。然而一個公案,基本上是一個完整的事件,你參究它的整個過程,嘗試了解整個有關的真相。一個例子就是“南泉斬貓”的故事,有兩組的僧人爭論著哪一組應擁有那只貓,當南泉回到叢林時目睹此爭論,他抓起貓來,說:“給我一句話,說對了,你們可以救這只貓。”沒有人敢說任何話,南泉于是把貓斬成兩段。過了不久,一位造旨高深的弟子趙州從諗回來,當他聽到這個故事,他把鞋子頂在頭上走出去,南泉說:“如果你早些時候在的話,那只貓便不必死了。”以這個公案修行,即是問:“這個故事的全部過程是什么?”
問:“什么是機鋒和轉(zhuǎn)語?”
答:普通來說,“機鋒”有兩種。有時候,一個人參話頭或公案,他很努力地修行,但他仍然不能出現(xiàn)任何新的境界。這時師父可能給他一個有力的、直接的,乃至不盡情理的一句話。比如,有人感到口很渴,你給他一杯水,但正當他準備要拿起那杯水來喝時,你把那個杯拿走,并摔到地上去,然后問他:“你還需要喝水嗎?”如果這個人已經(jīng)有很好的修行,這樣的事件是可以給他非常大的幫助的,這是第一類的機鋒。
第二類的機鋒是有關造詣高深的禪師們之間的對話。雖然他們應用的字眼在表面上看來是沒有意義或自相矛盾的,但其內(nèi)在的意義卻是很深奧的。比如說,一個禪師會說:“東山下雨西山濕”。另一個則說:“自從泥牛入海后,到今天還沒有任何消息。”這類的詞語記錄下來,有時候會成為公案。
“轉(zhuǎn)語”是那些回轉(zhuǎn)一個人觀念和態(tài)度的語句。一個例子是百丈禪師的故事。有一次當他在開示時,一個白發(fā)白須的老人在聽眾之中坐著,在開示結束時,老人走近百丈禪師,說:“五百世前,我已經(jīng)是修行人,但那個時候我告訴人,禪修者不落因果,直到現(xiàn)在我竟是一世又一世地轉(zhuǎn)世為狐。請你給我一個轉(zhuǎn)語,好讓我脫離狐身。”百丈說:“聽好,與其說不落因果,你應該說不昧因果。”聽到這句話以后,老人非常高興,頂禮三拜后便離開了。第二天百丈與他的弟子在后山撿起一只狐尸,并為他舉行僧人的葬禮。這個公案或者不是歷史事件,但它闡明了如何以幾句話可以轉(zhuǎn)變深刻執(zhí)著的觀念,并帶來大利益。如果有人走向某個方向,那邊可能有一道墻,他無法通過,假如你教他轉(zhuǎn)過身來,可能在當下便有另一條路了。
- 上一篇:無門摸象——我對禪宗的臆說
- 下一篇:佛教禪思想的形成發(fā)展及主要特點(一)
- 佛說人生哲理 佛說人生感悟的句子
- 維摩詰所說經(jīng)原文
- 這樣回向最有效
- 打坐的方法 初學打坐的正確方法
- 禪宗小故事十三則
- 神奇的求財方法
- 馬祖道一:想盡辦法令弟子開悟
- 《信心銘》釋義
- 禪宗公案大全
- 禪修打坐時是睜眼好還是閉眼好?
- 令人開悟的佛教禪詩一百首!
- 為什么要上香
- 如何戰(zhàn)勝心魔?
- 《金剛經(jīng)》的十大威力
- 景德傳燈錄
- “即心是佛”的參禪之道
- 慧可斷臂求法是真的嗎?二祖斷臂求法的故事
- 六祖慧能_禪宗慧能大師的一生
- 打坐導致性欲沖動,怎么辦
- 臨濟宗歷代傳人
- 十惡八邪
- 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修養(yǎng)不夠
- 《禪門日誦》簡介
- 千休萬休皆不如一休
- 參透生死令人動容 圣嚴法師圓寂前曾拒絕換腎
- 禪定境界分別為哪九個層次呢?
- 佛教中的禪宗五祖是誰?禪宗五祖弘忍大師介紹
- 佛家經(jīng)典禪語
- 一生絕不能做的兩件事
- 心口不一 貴耳賤目
- 馬祖道一:對佛像吐痰也是菩薩境界
- 指月錄
- 野狐禪公案三則
- 龐蘊居士的神奇故事
- 上無片瓦蓋頭,下無寸土立足
- 聽雞蛋和你講話
- 在修道路上,管好你的這些動物和這條蟲子
-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
- 大和尚“絕情”度貧母
- 禪宗七祖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說別人時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xiàn)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內(nèi)外是空無物的
- 佛法講最后圓滿身不依據(jù)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參心行處
- 從禪詩《飯覆釜山僧》看詩人王維供養(yǎng)僧人飯食
- 持佛號的心是始覺 所持的佛號是本覺
- 白話詩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蘊蓄的佛理和處世哲理
- 自己要覺悟好人生
- 時而轉(zhuǎn)彎,時而放平
- 學會自利利他
- 詩僧王梵志詩作《城外土饅頭》解說
- 從有求到無求 從有學到無學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
- 唐代詩人綦毋潛夜宿龍興寺的的所見所聞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