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五家 >

曹洞宗思想——性為本寂

  (一)公案本文

  洞山禪師問:「 黎名什麼?」

  (緣起於現(xiàn)象界,禪師欲尋機(jī)度化機(jī)熟之人矣。)

  僧對曰:「本寂!」

  (本寂者,涅盤也;本寂者,體性之實相,湛然寂靜也。)

  師曰:「向上更道!」

  (本寂向上,更有可言也無?)

  僧曰:「不道!」

  (向上一路,已離言說相矣!)

  師曰:「為什麼不道?」

  (為什麼不再言說呢?)

  僧曰:「不名本寂!

  (既有言說,已離本體,故不名本寂也,能達(dá)此境界者幾稀?)

  洞山深器之。

  (本是法器,終成一代宗匠也。)

  (二)玄祥釋解

  1. 前言

  曹洞宗的建宗禪師為洞山禪師與曹山禪師,後人稱為曹洞宗。當(dāng)曹山親近洞山禪師參學(xué)已有些時日後,洞山禪師觀其因緣已成熟,故有日,以曹山的派名「本寂」來勘驗他。曹山的派名叫本寂,禪師就假借他的名字來演譯、考驗他。

  第一個公案里頭,我們學(xué)到了:本性像蒼天一樣,空無一物。第二個公案告訴我們 體性本來就是寂靜不二,不落於語言、文字相,故曰「本寂」。故「本寂」者,吾空體之行相也。

  2. 釋題

  「性為本寂」者系指吾人本性就像「空體」,空體無因緣來時,本是「寂寂然」,故說「本寂」。若有因緣來時,卻有 照的功能,但不會有所黏、有所住,哪有煩惱可言?佛性本俱足兩部份,一是「體空」,體性是空的,故云「如實空的體」;二是能映現(xiàn)如實不空的境,故云「如實不空的有相(現(xiàn)象)」。而本公案題目是在闡述「空體」的行相,但這也是修行的第一階段,要證入空、悟得空,我們認(rèn)知以後,再讀下文就更能進(jìn)入狀況。

  3. 語體文解

  洞山良禪師看到一個出家眾,問他說:「 黎!你的名字叫什麼?」 黎是指有德行的人,堪為修行者模 的人,所以禪宗祖師大德隨自本性而發(fā),不是說你在學(xué)習(xí)中,就看成是他的徒弟,他尊敬你是個有德行的人。在悟道者而言,眾生本是平等,無有高下。禪師問:「尊者,您的本名是叫什麼?」這句問話是剛要引起法而已,剛開口問答,因還沒有談到本來的體性,所以我們按語說:「緣起於現(xiàn)象界!怪皇羌俳柚鴨柎饋盹@發(fā)禪機(jī)。

  禪宗祖師教化學(xué)人,很少主動發(fā)問,而是有問才答,率性而言,不假思慮。故禪師很少會主動攀緣,定有什麼事須他開口,他才會發(fā)問。所以我們?nèi)粘?a href="/remen/shenghuo.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生活中,亦要學(xué)習(xí)隨緣,但不要太主動攀緣。

  這位僧人就答說:「我的名字叫『本寂』!」本寂者就是涅盤,涅盤就是「寂靜」、就是「不二」。在「空」的行相中,才有「不二」,只為一行相;在一切法起的時候,就是「不一」。故「不二」就是指「一」,「不一」就是二、叁、四…的法塵境。所以,我們住在空體之間,只有一個行相;如果,進(jìn)入現(xiàn)象界里面,就可以變幻(化)千萬億法,可以變成現(xiàn)象界的事事物物;我們的人生因果報應(yīng),都顯現(xiàn)在這里。所以我們說「本寂」者就是涅盤,如果你在打坐之間,一念不起,住在空寂之間,這時候就是進(jìn)入涅盤的境界。

  「涅盤」不要搞錯了,有的人說「涅盤」就是死亡,你看很多經(jīng)文說「世尊要入涅盤了」,以為是世尊要死了;真正的涅盤意義是入「寂滅不二」的境界,與虛空一體;故說世尊法身無所不在,因與虛空一體。涅盤之時,是人自認(rèn)為色身(肉體)都是假相,他進(jìn)入真正空體的時候,可以脫離色身進(jìn)入涅盤,也可在擁有色身之下進(jìn)入涅盤,所以涅盤分「心」與「身」的狀態(tài),那是一種空、無心之狀態(tài)。不是涅盤就是死亡,不要把涅盤劃等號,說等於死亡,不是的!

  本寂就是涅盤,本寂者,體性之實相也。我們常說的「實相非相」,沒有一個「相」時,是我們體性本來的面貌,F(xiàn)在我們舉六祖開示惠明「本來面目」的公案,來說明本寂、涅盤的境界。

  六祖慧能大師悟道時,他的師父交予衣缽,叫他趕快南下,不然同門師兄弟會抓他、害他,僅為了「有相」的衣缽而起害心,修行人還沒從根本去掉貪心,才會這樣。隔數(shù)日師父均不上堂,大家覺得怪怪的,一問才知道正法已經(jīng)南傳矣。

  正法南傳,代表禪宗的法已經(jīng)被人取走了,大家就追趕,結(jié)果被一個叫惠明的人追到,因為六祖?zhèn)子小、體力不夠,知道爭不過他,只好把衣缽放在大石頭上說:「如果你拿得動這衣缽,就代表法嗣是你的,你要拿就拿走吧!」惠明剛開始心中在想,那有拿不起來的道理?結(jié)果惠明上前一拿,這衣缽根本拿不動。這顯示事情不是那麼簡單,所以他趕快上前說:「我不為衣缽而來,我是為法而來的。」六祖就說:「既然為法而來,現(xiàn)在當(dāng)下你站好,我跟你說法,你知道:心在不思善,不思惡時,那個就是惠明上座您本來的面目!

  這道理對悟者來說很簡單,不起心動念,住在空寂之間,那個就是我們「本來的面目」,你如果能回復(fù)到本來的面目,不思好的、不思壞的,那個空空洞洞里,還有一個了了知覺的我,這個就是我們本來的面目。這樣還不簡單嘛!問題是我們還不清凈,還有貪、 、癡、慢、疑等一大堆的毛病。雖然一覺知有煩惱能轉(zhuǎn),但是要證到真的可以空掉一切,沒有絲毫的煩惱,是要很用功的。一個行者清凈時,就可以起神變,現(xiàn)大圓鏡智,所以一覺跟圣覺所證者,不可同日而語;菝鞫艘葬,因為六祖是度了他,後來其他人追趕上時,他虛說沒看到六祖,可能跑到別的地方去了。

  六祖在八個多月就開悟了,怎麼開悟的?他在廚房舂米時開悟的,舂米時他怎麼舂呢?他個子矮、年紀(jì)輕沒有重量,舂米是用根橫而長的棍子,在棍子這邊他為了增加自身的重量,就綁了一塊石頭在身上。結(jié)果他就這樣上上下下的做功,如此幫助他氣脈的通順,所以八個月就悟道了。

  六祖悟道時,五祖知道,但不能明講,因當(dāng)時大家都在搶這個法脈,搶得太過份了、太利害了,所以五祖弘忍大師有一天晚上到六祖的房間,問他篩米篩熟了嗎(開悟了嗎)?如果沒有智慧的話,就會答已篩幾斤了?但六祖卻說:「我篩好了(開悟了)」,五祖說:「篩好了,那很好!咕鸵 杖敲地叁下,就出去了。六祖馬上知道師父叫我今晚叁更去他那里,因不能講,一講,隔壁的人就聽到了,只能用心通、意會的。

  結(jié)果當(dāng)晚叁更,六祖就到五祖的房間去,五祖教以《金剛經(jīng)》,教到「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時,他就悟了。其實沒有一法可修,如果有法可修的,那不是佛法。六祖悟後即說:「何其自性,本自清凈;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無動搖;何其自性,能生萬法!刮遄嬉娝岩娦葬,將衣缽傳給他,且叫他趕快跑,不然會被人加害的,因為人心很壞,雖然在修行,但為了衣缽爭奪來爭奪去。并叫他如果是眾生根基成熟時,把傳衣缽事廢除,不要再以衣缽為信物。達(dá)摩祖師來震旦,許以一花開五葉,結(jié)果自然成。達(dá)摩祖師來的時候,因正法無人認(rèn)知,故僅擇一而傳,以衣缽為信物。達(dá)摩祖師是一枝花,花瓣具有五葉,故傳到六祖剛好五個傳人。六祖以前為什麼都是單傳?概因緣不夠成熟。待到六祖後,大乘根基在中國建立了,所以那時候能廣為傳播,不必再用法衣缽等表信,法衣缽只能一個傳一個,到六祖的時候,就把法衣廢掉。如此,大家都可以學(xué)無上心法了,這是真正的正道正法,闡述說明「本寂」真正的樣子如上述。

  「向上更道!」,洞山禪師又說了,你的名字叫本寂,再往上去有沒有可說的?有沒有可再闡述什麼呢?結(jié)果這個年輕人就說了:「不道」,本寂再上去就沒有可說了,不能言說了,因已離言說相。所以我們修行第一個階段要悟入體性的話,要離文字相,離言說相。

  禪宗的修法是直驅(qū)入體性空相,離開文字相,離開一些語言,這些都不能用,一直在說「空、不二」,沒有一個「體」;修行法門也都是直接來體會這個「空體」。很多人找到這個以後,變成執(zhí)著這「空」,如此就變成「頑空」。殊不知道體會「空」,只是找到了佛父,尚未開發(fā)出佛母,佛母才能產(chǎn)生一切的「有相」,才能有神通變化,十方國土來去自如。故第一階段是修空,修到「空」而不能回「有」,這樣也不圓融。有的時候,某些禪宗行者證到這里就變成誑妄不羈,因為他認(rèn)為一切什麼都沒有,一切現(xiàn)象、一切法都沒有,所以他就進(jìn)入頑空、偏空,這還是小乘的境界。所以這時候不去了解經(jīng)典的話,就很容易滯留在這里,還是個半調(diào)子,沒有完全修到真正的、完整的佛法。

  「向上更道!」。你再說說看,往上去還有沒有得說呢?他說:「沒有什麼該說了!乖偕先フf了,就不對了,這是在認(rèn)識我們的本體的樣子。

  禪師就說了:「為什麼不道呢?」這位圣人就說了,如果有所道就不能叫「本寂」了。有所言說,有所法相生起,就不叫「本寂」了。所以按語說:既有言說,己離本體,故不名本寂也。如果有言說的話,法相就升起了;法相升起,但我的名字本來就叫「本寂」,所以不能相應(yīng)故。其實勉強(qiáng)去挑他的毛病還是有的,為什麼呢?因為「本寂」不是這個寂寂不動,我們的本體是不二的,不生滅的,這是沒有錯,但是我們常講的因緣法來的時候,一切因緣來到本體的時候,現(xiàn)諸有相、現(xiàn)法相給他;我的性空的體,面對一切法相,能夠如如不動,不被一切境界所轉(zhuǎn),這才是真正我們圓融的佛性,有空、不空的兩面。

  如果光有「本寂」而起不了一切法,永遠(yuǎn)這樣下去,就變成頑空;如果有一切法,而本寂卻現(xiàn)不出來,就是煩惱境,是一切的妄想,這是一切的煩惱法,而不能夠離開一切法,不能夠如如不動,就會變成散亂。所以這個公案雖然在講「空」的這一部份,但不是絕對的圓融,只是現(xiàn)在修到此境界而已。我們?nèi)绻麛U(kuò)而大之,還是可找到更完美的解說,但禪宗行者先要證到這里。這個人證到這里,可六親不認(rèn),都不被一切法耍來耍去的話,就解脫了。所以要解脫,也要證到這個境界。

  洞山良禪師深器之。禪師非常的器重他,這個人不錯,智慧力夠,本來是個法器,終成一代宗匠──曹山本寂禪師。洞山禪師是他師父,後來曹山本寂和他倆個一起去創(chuàng)立禪的法脈,所以他們合名叫做曹洞宗。

  ( 85 年 4月 30 日 講於 龍?zhí)?)

  [注一]、 行相─起、不起現(xiàn)行諸法之法相。不起現(xiàn)行法時是空體,空體本不生滅之體。起現(xiàn)行的法是依空而起因緣法,是諸有為之法相,是現(xiàn)象界中法之相。[ 回文中之「行相」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