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五家 >

洞山不語說曹洞——曹洞宗

  曹洞宗為禪宗南宗五家之一,由于良價禪師在江西宜豐洞山創(chuàng)宗,其弟子本寂在吉水(今江西宜黃縣)的曹山傳禪,故后世稱為曹洞宗。

  曹洞歷史傳承

  《祖庭事苑》七中記載:“曹山即洞山之嗣子,今不言洞曹,言曹洞者,蓋由語便而無他。叢林或指曹為曹溪,蓋不知世裔來歷之遠近,妄自牽合。” 曹洞宗源出六祖弟子行思,傳希遷,希遷傳藥山,藥山傳云巖,云巖傳良價禪師。住瑞州洞山,洞山傳本寂禪師。住撫州曹山,其說立五位君臣以為宗要。五位者,正中偏,偏中正,正中來,偏中至,兼中到,是也。君為正位,臣為偏位。正位即空界,偏位即色界。

  代表人物

  良價(807-869),少時在家鄉(xiāng)諸暨隨師出家,青年時期到嵩山受戒,之后遍游禪林。他先去南泉(今安徽貴池境內(nèi))參謁普愿(748-835),深領(lǐng)妙契,隨后又往溈山(今湖南寧鄉(xiāng)境內(nèi))參謁靈佑(771-853),再在云巖(湖南潭州境內(nèi)) 從師曇晟并受心印。曇晟圓寂后,良價離開云巖又先后云游了鄂州、袁州、吉州、宣州、建昌等地。唐大中十三年(859),良價來到宜豐洞山,當(dāng)他涉蹚洞水時睹影頓悟, 因是終止云游,從此駐錫洞山,宣講他所悟是的禪宗新法,一時四方徒眾紛紛前來學(xué)法。良價的弟子本寂(840-901)在洞山學(xué)法數(shù)年,后到曹山(今江西宜黃境內(nèi))弘揚師法,遂使宗風(fēng)大舉。由于良價住洞山,本寂居曹山,所以禪林中把師徒兩人創(chuàng)立、弘揚的新禪宗稱為“曹洞宗”(不言“洞曹”而言“曹洞”,惟語順而已)。

  良價圓寂后,洞山眾僧推舉道全為洞山住持。道全進一步發(fā)展了曹洞宗,為洞山禪學(xué)作出承上啟下的貢獻。

  曹洞宗祖本寂(840-901) ,19歲在福州靈石山出家,25歲受具足戒。唐咸通年間(860-874)初,參學(xué)洞山良價門下。本寂悟入之后,隨緣放曠,如愚若訥。受請開法宜黃曹山后,本寂全力弘揚師承五位銓量,并加以創(chuàng)新。基本思路是遵循“寶鏡三昧”之原則,發(fā)揮良價“即事而真”的思想,在修持方法上,光大師承良價所倡導(dǎo)的“三種滲漏”、“三路”之法。所謂“三種滲漏”,即指三種錯誤見解,具體說來是“一見滲漏,機不離位,墮在毒海”;“二情滲漏,智常向背,見處偏枯”;“三語滲漏,體妙失宗,機昧終始”。針對這三種錯誤見解,良價指出三種手段即“三路”以對治。“三路”即鳥道、玄路和展手。鳥道者無蹤跡可行,亦即參學(xué)者需直下體悟;玄路者如“夜半正明,天曉不露”,說明明?“回互”,學(xué)人要蹈此路。而展手者,示學(xué)人事理雙明,體用無滯,盡展兩手,直入般若門。在光大師承的“三種滲漏”、“三路”基礎(chǔ)上,本寂又倡導(dǎo)“三種墮”手法,即“一者披毛戴角”,為類墮;“二者不斷聲色”,為隨墮;“三者不受食”,為尊貴墮。究其根本,本寂認為,“類墮”系“冥合初心而知有”;“隨墮”則因“知有而不礙六塵”所產(chǎn)生。因此,對于禪修者說來,必須嚴(yán)肅對待,“明轉(zhuǎn)位始得”。這就要懂得“須向聲色有出身之路”,明白“聲不是聲,色不是色”,一切皆虛妄不實。如此,“便得法喜禪悅之食”,不至于落入“尊貴墮”。本寂住錫曹山寺期間,時任南平王鐘傳多次禮請本寂移錫洪州(今南昌),但本寂志在山野光大宗門,屢以釋法常的詞句“摧殘枯木倚寒林,幾度逢春不變心。樵客遇之猶不顧,郢人那解苦追尋”作答,婉言相謝。本寂駐錫曹山長達30余載,弘揚遠承釋希遷“即是而真”,光大釋良價所唱“五位君臣”法門,善接三根,大闡法音,廣弘萬品。正是這樣,本寂以道合君臣,偏正互回,繼續(xù)發(fā)揚光大洞上宗旨,于是四方參學(xué)者甚眾,“洞山之宗,至即為盛”。“家風(fēng)細密,言行相應(yīng),隨機應(yīng)變,就語接眾”的曹洞宗風(fēng)逐漸形成與完善。他撰擬的“解釋洞山五位顯訣”,成為曹洞叢林之標(biāo)準(zhǔn),從而形成曹洞宗。世人曾這樣評說:“洞山確立一宗的規(guī)模,至曹山而大成,才是完整意義上的曹洞宗正式形成。”從中可以看出,曹洞宗是本寂在繼承師父良價思想的基礎(chǔ)上,加以發(fā)揚光大而創(chuàng)立的。

  對于曹洞宗宗風(fēng)的弘傳,本寂雖有開先河之建樹,可惜的是其法脈四傳之后,即記載失詳,有《撫州曹山本寂禪師語錄》兩卷等傳世,座下法嗣弟子有洞山道延、金峰從志、曹山慧霞、韶州華嚴(yán)等。而曹洞一支,多賴疏山匡仁、云居道膺門下衍延下去,直至今天。 本寂同門師弟匡仁在洞山得法后,來到金溪縣疏山,肇建白云禪院(后改名“疏山寺”),力弘曹洞宗風(fēng),并著《四大籌頌略》、《華嚴(yán)長者論》等傳世。座下徒嗣甚眾,出名的有護國守澄、疏山證、黃檗慧等。新羅(今韓國)僧明照安、百丈超、洞真大師慶甫等也都先后來其門下參學(xué),使曹洞一脈傳到了朝鮮半島。

  與本寂、匡仁為同門師兄弟的云居道膺(848-902)在曹洞宗法的傳衍上功不可沒。他得良價印可后,力弘曹洞宗風(fēng),先結(jié)庵宜豐縣三峰,再遷吉安廬陵,后應(yīng)南平王鐘傳之請,主法永修縣云居山真如禪寺。他在此講經(jīng)說法30余年,座下徒嗣多至1500余人,著名法嗣有云居道簡、同安道丕、歸宗懷惲等。其中有慕名專程而來的新羅(今韓國)僧人利嚴(yán)(870-936)、高麗(今朝鮮)僧慶甫(869-948)等。利嚴(yán)得法回國后,創(chuàng)須彌山派,開海東禪門九山之始。這一支的曹洞宗宗風(fēng)代相傳承,主要有同安丕、同安志到梁山緣觀,再經(jīng)十二傳至天童如凈,再傳日本僧永平道元,將曹洞宗傳入日本。

  五代十國時期,曹洞宗弘傳較唐代盛勢不減。洞山祖庭先后有良價、道全、道延、慧敏等住持法席;曹山則有光慧、智炬、慧霞住持;道膺座下則有懷岳、道簡、昌禪師等相繼住持。此時,曹洞宗的弘傳已經(jīng)到了浙江麗水、鄂州(州治在今湖北)武昌,遠及四川成都、陜西南鄭、河南沁陽、山西大原等地,堪稱遍及全國。

  宋宣和年間(1119-1125),曹洞宗巨匠芙蓉道楷的法嗣、惟照、釋資圣南、洞山微等力弘曹洞宗風(fēng)。釋德止獲徽宗賜“真際禪師”之號,且詔住圓通寺,入住后力革叢林弊端,修寰寺宇。大唱君臣五位之旨,得四方衲子崇拜。繼其后為曹洞宗法嗣釋正覺(1091-1157)執(zhí)掌圓通寺、江州承天寺等處法席,到紹興二十七年(1157)圓寂后,謚“宏智禪師”。在宋代,臨江軍慧力寺、青原山凈居寺等多為曹洞宗法嗣掌其丈席,懸曹洞宗鐘板。

  但曹洞宗創(chuàng)立到元末明初時一度衰落,曹洞法脈傳承失詳,幾近消亡。值得慶幸的是,曹洞宗在明嘉靖年間(1522-1566)得以中興。當(dāng)時,南城籍的常忠和常潤師兄弟兩人于嵩山少林寺(在今河南省)曹洞宗二十九世宗書小山座下承嗣曹洞法脈后,常忠返回江西宏法,常潤則繼主少林寺法席,遣其不少法嗣赴江西弘法?梢哉f,曹洞宗的中興,常忠、常潤師兄弟居功至偉。

  常忠(1514-1588),字蘊空,建昌府人(府治在今南城縣),于少林寺嗣法后南下回贛,初住新城(今黎川縣)廩山寺,隱修20余載,晚年傳法釋慧經(jīng)。崇仁人慧經(jīng)(1548-1618),俗姓裴,號無明,21歲于新城廩山寺禮常忠為師,得印可后隱修于峨峰寺(今屬黎川縣)達24年之久。后應(yīng)請住持南城寶方寺,以農(nóng)禪而興寺,弘揚曹洞宗風(fēng)。明萬歷三十八年 (1610)應(yīng)請遷鍋于新城壽昌寺,仍行農(nóng)禪,“生平佛法,未離鋤頭邊”,以十余載精力,率眾鼎新寺宇,培養(yǎng)人才,座下弟子有博山元來、鼓山元賢、東苑元鏡、壽昌元謐、青原真元等,光大宗門,代相承傳,形成一法系,人稱曹洞宗“壽昌法系”。從而奠定了曹洞宗中興的基礎(chǔ)。

  博山元來(1575-1630)師事無明慧經(jīng),為壽昌寺首座,于明萬歷三十年(1602)出主饒州博山能仁禪寺(屬江西廣豐縣)法席。以曹洞為圭旨,行禪律、禪凈并行之途,宗風(fēng)為之大振,座下法嗣相傳。“弟子益進,朔即燕都,南盡交趾,望風(fēng)而至者歲以千計”。出名的弟子有宗風(fēng)道獨、雪硐道奉和瀛山智間等,而后代相承傳,直至清代末年法脈仍為明確。博山元來的首徒道獨(1599-1660),先弘法于廬山歸宗寺,后回粵中,其法嗣函呈繼師道獨之后住持廬山歸宗寺后也回到粵中,而后,這一支法嗣在廣東、香港、澳門等地傳承,長及數(shù)百年。

  南城人壽昌元謐(1579-1649),弱冠出家,繼師慧經(jīng)之后擔(dān)任新城壽昌寺住持20多年,致力弘揚曹洞宗風(fēng),光大了壽昌法脈座下嗣法弟子有道璞等。

  與壽昌法系同時興盛于江西的曹洞宗洪斷諸緣法系,則是法嗣于常潤門下的洪斷諸緣(1550-1621)所創(chuàng)立。他17歲出家,四處游方參學(xué),后在嵩山少林寺常潤座下得印可。明萬歷七年(1579),應(yīng)請出主北京西山萬佛堂。萬歷二十年(1592),聞及曹洞宗祖庭云居山真如禪寺已是“最憐清凈金仙地,返作豪門放牧場”,很為痛心,請準(zhǔn)朝廷后毅然遷錫云居山。洪斷登山后結(jié)茅閉關(guān)3年,跪誦《華嚴(yán)經(jīng)》。得慈圣皇太后等支持,主持真如禪寺法席。萬歷三十三年(1605),洪斷晉京請賜藏經(jīng),獲準(zhǔn)而歸。萬歷三十七年(1609),啟壇傳三壇大戒,禮請古心道安律師弘演毗尼,千華三昧律師董襄戒席,四方戒子慕名而至,盛況空前,轟動江楚。洪斷主持云居山法席達20余載之久,使這一祖師道場雄風(fēng)再現(xiàn)。座下弟子有;、常錦、常潮、常慷等數(shù)十人,而后分化于云居山、上高、高安、袁州仰山、樂安等地,代相傳承,形成曹洞宗洪斷支系,弘傳至今。 就在壽昌與洪斷法系盛傳于江西之期,常潤另一徒嗣方念慈舟、敬堂法忠等亦在贛光大曹洞宗法門。方念慈舟(?-1594)也是于少林寺釋常潤座下得印可后,在隆慶年間 (1567-1572)末,入主云居山真如禪寺、廬山圓通寺等。座下法嗣有釋湛然圓澄(1561-1626)等,弘法于浙江一帶,形成曹洞宗云門法系。19歲在錢塘出家的敬堂法忠(1541-1620)于常潤座下得印可后,開法廬山講經(jīng)臺,再遷廬山仰天坪,肇建云中寺。弘法之余,栽松10余萬株。晚年嗣法弟子釋能幻、釋能握、釋能撐等人。

  清代曹洞宗的弘傳,可謂名僧輩出,大德疊現(xiàn)。作為曹洞宗中興祖庭的新城壽昌寺,清順治十年(1653)遭火災(zāi)燒毀,弘化于金陵(今江蘇南京)棲霞寺的曹洞宗三十三世法嗣竺庵大成,聞訊后毅然跋涉回贛,主持修復(fù)新城壽昌寺,直至圓寂。其弟子興沛承師遺愿,繼續(xù)完成了壽昌寺的修復(fù)振興。曹洞中興另一重要的場地——博山能仁禪寺,自清以后,則多有高僧大德在此主持法席,先后由釋道奉、釋覺浪道盛、釋道霈、釋宏瀚(曹洞宗三十四世)、釋一澄、釋剖云、釋一導(dǎo)等代相傳承,達百余年之久。崇仁縣的明敏,14歲在宜黃曹山寺出家,承曹洞法脈后,先住持曹山寺5年,后主法撫州上橋多福寺。釋未也,康熙年間(1662-1722)主法宜黃桃華山寺,力弘曹洞宗風(fēng),直到乾隆七年(1729)退居。稍后,曹洞宗壽昌法系第七世的界周,主法宜黃石門寺。明海(1857-1912),法承曹洞,于清代末年至民國初年主法宜黃桃華山寺。 清代早期廬陵青原山(今屬吉安)凈居寺歷任住持也多為曹洞宗法嗣。笑峰大然、藥地大智(1611-1671)先后主法青原山凈居寺,兩人皆是由仕宦入佛門的精英人物。在清代早期,如笑峰大然、藥地大智這樣“脫下朝服,穿上袈裟”的僧人還有不少,以至當(dāng)時吉安青原山、安福武功山佛教一度昌盛。

  民國時期,曹洞法脈傳播重心又轉(zhuǎn)至撫州地區(qū)。釋竹慧于桃華山寺(宜黃縣)明海座下得曹洞法脈之傳后,于1925年主持振興了宜黃石門寺。使其規(guī)模達到數(shù)十畝,住僧20余人,成為其時弘揚曹洞法旨一大叢林。

  新中國成立后,釋虛云于1953年遷鍋云居山真如禪寺。期間,并弘曹洞宗風(fēng),傳承法嗣,使“五位君臣”之說,續(xù)承不斷。再傳騰智為第五十六代,后有瑞之等承之,代相傳承。至 1992年底,曹洞一宗,在贛弘傳,經(jīng)久不衰。

  釋未也,康熙年間(1662-1722)主法宜黃桃華山寺,力弘曹洞宗風(fēng),直到乾隆七年(1729)退居。稍后,曹洞宗壽昌法系第七世的界周,主法宜黃石門寺。明海(1857-1912),法承曹洞,釋竹慧于桃華山寺(宜黃縣)明海座下得曹洞法脈之傳后,于1925年主持振興了宜黃石門寺。使其規(guī)模達到數(shù)十畝,住僧20余人,成為其時弘揚曹洞法旨一大叢林。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