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佛法還給百姓
把佛法還給百姓
經(jīng)文:佛言:博聞愛道,道必難會;守志奉道,其道甚大。
——《佛說四十二章經(jīng)》第九章
今天我們講第九章。佛在這段經(jīng)文中,告訴了我們一個非常關(guān)鍵的問題:“博聞愛道,道必難會;守志奉道,其道甚大!
“棒喝”的由來
現(xiàn)在,許多人都是“博聞愛道”。什么叫博聞?就是非常廣博地去聽聞,用耳朵去聽、去吸收很多道理,聽完以后,就說:這個道理啊,真好!好得很啊!我太喜歡了!他非常喜愛這些道理,但是,就只停留在追求這些道理的階段。比如大家學佛,一接觸佛法,就覺得說:哎呀,佛說的好得很呢!然后就這兒也聽聽,那兒也聽聽,都覺得很美妙,很喜歡,但不去實修。這樣的人,現(xiàn)在很多。像這種人,最終會怎么樣呢?就是“道必難會”——對佛的道理,他一定是沒有辦法真正領(lǐng)會。
那么,我們學佛修道,應(yīng)該是怎么學呢?就是要“守志奉道”!爸尽本褪俏覀兊膬(nèi)在,我們的心。這句話是說,對于道,對于佛法,我們要專注,要深入,要用心去體會,要身體力行,當你真正做到了這些,那你對于佛法的廣大,才算是真正明白了。
一個好的道理,光聽了,光從文字上了解了,不頂什么。你聽完后雖然很歡喜,但如果沒有做到,那你也沒有辦法真正明白它。如果要真正明白它,那你就要去做、去實踐。等你做到了,才算是真正明白了。如果你沒有去做,只是聽著,喜歡著,那你就永遠也沒有辦法真正明白。
佛教到了禪宗,為什么不立文字、教外別外?許多人不理解這是為什么。這種傳法方式之所以出現(xiàn),就是因為社會上出現(xiàn)了光講道理,不實修的現(xiàn)象。為了對治這種現(xiàn)象,禪宗的祖師大德們便開創(chuàng)了這種方法。
有時候,給你講道理是把你害了。你聽了道理以后,覺得很喜歡,然后,就停留在了道理上,還以為自己都懂了,其實,你沒懂。所以,禪宗的祖師大德們在傳道的時候,就不給你說很多道理,其中非常有名的,就是禪宗的臨濟宗。六祖慧能(唐代)以后,禪宗就分成了五宗,其中有一宗,叫臨濟宗。像我,就是屬于臨濟宗。
臨濟宗的開山祖師是義玄禪師,他還沒開悟的時候,有一天去福建福清的黃檗山求教于希運禪師。找到希運禪師后,義玄禪師就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換成現(xiàn)代語言,就是:佛的根本思想是什么?他的話音剛落,希運禪師拿起一根棍子,照著他就抽了下來。被打了以后,義玄禪師很不理解,于是就去求助寺里的首座禪師。首座禪師聽了他的訴說以后,告訴他:你問的不對,再去問。于是,義玄禪師又去問,結(jié)果,又被打了一棍。首座禪師得知后又說,你還是沒問對,再去問。他就又去,結(jié)果又被打。就這樣連續(xù)被打了三次以后,義玄禪師開悟了。后來,他到河北鎮(zhèn)州(今正定)的臨濟禪院,創(chuàng)立了臨濟宗。再后來,臨濟宗就以棒喝聞名,你去請法,他要不就給你吼一聲,要不就把你打一頓。許多人不理解其中的玄妙,不知道這只是一種傳道的方式。
文字禪、口頭禪
義玄禪師那會兒,為什么會產(chǎn)生棒喝這種傳法方式呢?原來,佛教發(fā)展到唐代的時候,出現(xiàn)了一個很特殊的情況,許多文人介入到了學佛修禪的行列。這些文人在修禪的時候,喜歡在語言上、文字上來回地倒,喜歡對機鋒,結(jié)果,把佛法弄得很文學化,語言層面的東西太多了。文人都很聰明,他們仗著自己有幾分墨水,讀一讀經(jīng)書,就覺得自己很懂了,悟得很多了,但都不切實際,不能真正地去修,去深入。你說讓他把兩腿一盤念佛去,參禪打坐去,他不去,他做不到。
有幾位禪師,為了對治文人的毛病,傳法時就開始使用棒喝法。這樣做,是為了不讓大家光從文字上想個什么,因為文字它是很有限的。學佛最重要的,是要明白文字以外的東西。文字以外的東西,那才是你的領(lǐng)悟。而這個領(lǐng)悟,是必須通過身體力行才能獲得的,才能感受到的。因此,有幾位禪師面對參學者時,就不說道理,而是直接把你打一頓。有些人不了解這個背景,就說,禪宗傳法都是這樣打的,學禪宗,都得挨打。其實,不是的。
再比如晚唐的趙州禪師,他傳道,也總是答非所問。你問他:“什么是佛法?”他說:“吃茶去!眴査麄什么,他都叫你去吃茶。翻開禪宗公案,這一類的案例有好多。我給大家說這些,就是要讓大家明白,禪宗傳法,不是只能用棒喝這種方式,不是的。
不立文字
此外,禪宗還不立文字。不立文字其實是整個佛教的特點。佛告訴我們的道理,也都不注重文字的東西。因為文字的道理,都是外面的。當你明白這個道理以后,要把文字舍開,所以,《金剛經(jīng)》告訴我們:“法尚應(yīng)舍,何況非法。”說的是同樣的道理。
但是,佛教開始的時候,還是要用一些文字來告訴你道理。那么,到了禪宗的時候,為什么不給你直接說道理,而是直接給你一棒、給你一槌呢?就是因為文人介入進來了。文人修禪,修的都是文字禪、口頭禪。由于這些原因,一些禪師們就著力來扭轉(zhuǎn)這個局面。他們這樣做,就是要讓世人明白,光說道理是沒有用的,光明白佛說了什么,是不頂什么的。所以,你去問他個什么,他都不直接給你回答;即便給你回答了,也都是答非所問;或者,干脆就不給你答,直接把你揍一頓。
那么,他們到底為什么要這樣做呢?因為這些道理,是要你自己去悟的啊!是不能去問的啊!問出來的道理,都不是你的道理。只有自己悟出來的,才真正是你的道理。比如臨濟宗的開山祖師義玄禪師,在被打了三次以后,終于開悟了。從此以后,他在傳法的過程中,就經(jīng)常采用這種方法,又棒又喝的。
像我們妙老,繼承的就是臨濟這個宗派。像我們,都是臨濟這個體系的。不過,我從來沒打過人,因為還不到打的時候。我現(xiàn)在基本都是用說的,不用打的。所以,以后,誰再問我個什么,我就直接拿根棍子一打。一頭打悶了,醒過來,就開悟了!玙~當然,這種方法,現(xiàn)在也行不通。
一切法皆是佛法
佛說這段話就是要我們明白,博聞是沒有用的。若以“博聞”來愛道,那就永遠也無法明了“道”。這一點,在修學佛法的過程當中,是非常關(guān)鍵的。當然,不光是修學佛法,就是在平常的領(lǐng)域,如果想要真正有所成就,那光靠聽聞,光知道理論,也是遠遠不夠的。無論哪一個領(lǐng)域,要想有所成就,都必須要去實踐,要從實踐當中摸索。只有從實踐當中摸索出來的道理,才是真正屬于你的道理,屬于你的技巧。這就是為什么佛在說了很多法以后,最后又告訴我們,一切法皆是佛法。
許多人對這個“一切法皆是佛法”不理解,不知道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就會問:那殺人放火是不是佛法?當然,它也是佛法。佛沒有特別的法!佛所說的法,都是客觀存在的,都是針對人間存在的各種問題而說的。這些問題,我們不懂,佛總結(jié)完以后,就全部告訴了我們。這些,就稱為佛所說的法。所以說,佛所說的法,都不是他創(chuàng)造的。
但許多人學佛學了一整,不理解這個道理,就不知道說,殺人放火是不是佛法。認為只有參禪打坐,慈悲了,友愛了,才是佛法。佛沒有法!佛所說的法,只是客觀存在的事物,存在的道理。但我們迷,不懂,于是,佛就來告訴我們,要我們明白存在的這些東西,哪些是對的,哪些是不對的。所以,“一切法皆是佛法”這句話是說:凡是宇宙間存在的道理,佛都告訴了我們;佛告訴我們的這些,就是佛的法。可他并沒有特別地說,只有我們專門修煉的這些向上的、好的,才是佛法;而客觀存在的這些殺人放火,就不是佛法。不是的,大家要準確地明白這個定義。但許多人學佛學了一輩子,對這個問題也沒有搞懂。
佛沒有特別的法,是說他沒有創(chuàng)造法。他所說的法,都是客觀存在的道理。而我們,由于對存在的道理不明了,所以,就不斷地在造作惡業(yè)。佛告訴我們法,就是要讓我們明了宇宙人間存在的種種規(guī)律。那我們明白完以后,自己就要開始建立一個善惡的準則,去修持,去完善自我,這就是佛告訴我們的。
做到才有真受用
那我們明白了這些道理能干什么?光明白了,那是什么用都沒有,關(guān)鍵是要做到。明白了,沒有做到,就不是真正懂,也不叫明白,學佛是要用整個身心去體驗的。
像原來,我們在佛學院里面讀書的時候,老師怎么教,我們就怎么學。學完了,自己當老師了,又如此這般教給大家。后來有一次,我發(fā)現(xiàn)我們一個老師的講課筆記,就是他的老師的筆記,一模一樣的,我就發(fā)現(xiàn),這種方式是不對的。所以,我后來就不再講課了,就開始去體驗了,把所學的東西放到生活當中去體驗。比如一個“平常真心”,原來在學校里面時,講到“平常真心”這個概念,會說“平常心是道”,很好講,很簡單就能解釋過去。但是,要把這句話落實到生活當中,卻不是那么容易。后來,我花了很多時間去實踐這句話,實踐“平常真心”,實踐“平常心是道”。
比如出門旅行,每個人都會出門旅行。出門后,就要找個住的地方,要住旅館。在住旅館的過程當中,我們就會去想該住一個什么樣的旅館,會去分辨旅館的檔次。那么,作為修行人、佛的弟子來說,對于這個住,怎樣才能做到平常真心?怎么去對待這件事,才算是做到了平常真心?那就要看你對一切事物起分別不。如果只是隨一切緣,來行一切事,隨緣而為,隨遇而安,那就是做到了平常真心。比如住的地方,不管到哪個地方去,住五星級的酒店,跟住10塊錢的旅館,這兩個不能存在差別。如果存在著差別,就是沒有做到平常真心。后來,我就去試了,去體驗了。在五星級的酒店住一個晚上,也只是在里面睡一個晚上而已,也只是住一張床而已。那么,住垃圾堆呢?后來,我們真睡了一次垃圾堆。有一次,在長江三峽,我們就在一個垃圾堆里面睡了一個晚上。這兩個,在你的內(nèi)心里面沒有分別,做到這樣,才是對這句話真正明白了。
對于平常真心這句話,我也是用了很多時間去實踐。最終,這兩個之間的距離才沒有了。如果這兩個之間還存在著距離和差別,那就說明,你對這句話根本懂都不懂。光知道它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用?沒有用。光知道意思,那是屬于博聞愛道;這樣,道必難聞。
學佛、修道的過程當中,是在時時刻刻檢驗我們這顆心,修我們這顆心,并且修正我們的行為,所以,必須要做到才可以。如果沒有做到,那學的再多,也沒有得到受用。我們學佛,學佛的道理,最終是要改變我們每個人自己。所以,聽聞完了,明白了,接著就要去做,要去落實,只有做到了,才是真正明白了。對于佛法要有真受用,就必須真去實踐。如果沒有實踐,沒有身體力行,那你所知道的,你認為自己知道的,其實都沒有真正知道。就像我們原來在學校里面一樣,把老師教我們的,把資料上看到的,通通再給學生一教,可我們自己本身沒有做到,等于是自己都沒有懂。所以,后來,我就不教書了,就專門去實踐了。通過實踐,我才真正明白這些道理,才真正受用到這些佛法。
實踐佛法的過程,就是“守志奉道”,我們必須要“守志”來“奉道”,奉就是奉行,這樣,這個道它才是廣大的。
最重要是開智慧
所以,佛這幾句話,是至高玄奧。這幾句話,跟禪宗的建立和傳播也是相符的,其中的關(guān)鍵所在,是不能對文字、道理產(chǎn)生依賴。為什么?因為我們?nèi)绻蕾嚨览?就無法去超越道理,就無法真正地去實踐道理。
我一直跟大家說,佛教我們建立內(nèi)在的智慧,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靠內(nèi)在的智慧。我們不相信權(quán)威,不盲目相信別人,不要認為他是多么偉大的人,說了多么偉大的話,我們就膜拜他。偉大的人說的偉大的話,用到我們身上如果不合適,那它就不偉大,關(guān)鍵是我們要能做到。不久前我給大家提到的牟子,曾說過一句名言:“書不必孔丘之言,藥未必扁鵲之方,合義者從,愈病者良。”
在過去,人們都認為孔子的道理是最好的,所以,讀書要讀圣賢之書,要看是不是孔子說的。但在漢代,就有人提出了不同的說法:“書不必孔丘之言”,“合義者從”:只要這個道理是符合我的,那我就遵從它;不符合我的,我就不遵從它。然后又說到醫(yī)藥:“藥不必扁鵲之方”,扁鵲是神醫(yī),但看病不一定非得是他的藥方,只要能夠把我的病治好,那它就是好的。佛給我們講了這么多法,但他最后又告訴我們,他什么都沒說。另外還告訴我們,要把這些法都扔掉。佛所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我們?nèi)绻貌┞劦姆绞絹韾鄣?這樣,你雖然知道很多道理,但你都沒有真正領(lǐng)會,實際上,你等于什么都不懂。我們聽聞了道理之后,要把道理舍開,真正去做。做到了以后,才能有真正的受用。
大家學習佛法,要在生活中不斷地實踐,首先是在家庭里邊實踐。家庭里邊,是最好的實踐場所。許多人學了佛以后,就覺得家里面嘈雜得很,只想到廟里去,到哪個山里去。這樣修行,其實是修小乘。真正的修持、修為,體驗佛法,就是要在你的家庭當中,你的工作崗位,以及繁雜的社會當中來體驗。你如果能將自己所學到的佛法,在這些場所當中落實下去,那你才是真正明白、真正懂了。如果沒有落實下去,沒有落實到生活之中,那你就是沒懂。比如在家學佛,學完之后,如果覺得在家里學的不順,甚至不想在家里呆著了,想到廟里去,像這種,就是學錯了。當你學到說,因為你學佛,家里面的人都很歡喜,這才是學對了。這就是說,你學佛的第一關(guān),是自己首先要做到。
那天從北京來了一個客人。她說,她很喜歡學佛,但家里人不支持,讓她覺得很苦惱,都不想在家里面呆著了。她老是想辦法游說,讓他的先生也跟她一起學,可她說得越多,她的先生就越反感。那天,他們是一起來的,我就跟他們說了說。我告訴她,你想讓家里面的人都支持你,可你自己在家庭這個小范圍內(nèi)都修不好,你還能修個什么?!她的毛病是:老是跟她先生說,學佛有多好!她這樣,是犯了我們之前說過的學佛的三種著急之一。
我就告訴她,你如果真正要去感化他,幫助他,首先必須是改變你自己。如果你通過學佛,各方面都產(chǎn)生了變化,以前不干的刷鍋、洗碗這類活,現(xiàn)在開始干了;原來不干的大活小活,學佛以后,都開始干了,這樣,家人對你的看法馬上就能改變了。你如果想讓家人也學佛,就得用自己的行為去改變別人,而不是只用你的嘴巴去給他們說道理。你只說不做,就是說再多,也沒有用;但如果你自己改變了,各方面都變得比以前好了,家里人當然就會支持你,因為他們都希望你好。你變好了,那他們就會覺得,學佛是個好事,不是個壞事,然后,就都會支持你了,同意你了。因為你,他們?nèi)绻麑Ψ鸱óa(chǎn)生了好感,那就會慢慢跟著來了。所以,你要用身教,而不是言教;你要自己身體力行去做,而不是只說不做。你自己做到了,改變了,對別人才有真正的說服力。
學習佛法,體驗佛法,一定要在生活當中,在工作之中,F(xiàn)在的單位,哪里都一樣,只要是人存在的地方,人事關(guān)系都是非常復(fù)雜的。那你如果學了幾天佛,就自命清高,跟單位里面的人格格不入,認為他們都不對,只有你自己對,慢慢地,你也不想去上班了,這也是學歪了。在單位里面,斤斤計較、爭權(quán)奪利都很正常,那學佛的人,在其中呆著,就是最好的修行。單位是修行最好的地方,要修的很歡喜,其中的關(guān)鍵,就是要將佛法落實到我們的行為之中。我們所學的佛法,必須能在生活當中體現(xiàn)出來,這才不枉學了一回。
真正的佛法一直被埋沒
為什么在中國,真正的佛法一直以來都被埋沒?人們一聽到學佛,就認為這是一些思想不太健康的,或者是精神有什么問題的人,才去學的。而不知道說,佛的智慧是可以幫助我們,美化我們每個人的生活的。人們對佛法的認識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偏差?就是因為一直以來,學佛的人沒有真正地去體現(xiàn)佛的智慧,反而在傳播著一些不正確的道理。我們學佛,就是要學真正的佛。佛教我們,首先要把你的生活過好,要熱愛你的生活,而不是讓你不熱愛你的生活。
佛是什么?我經(jīng)常跟大家說,他是一個貴族,但他舍棄貴族的一切,走入貧民。釋迦牟尼佛他是一個王子啊!他馬上就要繼承王位,可他不繼承,放棄了。放棄后去出家、去修道。修成道了,就走入民間,跟百姓站在一起,化導(dǎo)眾生,幫助人間有疾苦的人。所以,我一直在倡導(dǎo)說:把佛法還給百姓;讓佛走入人群。
佛本來就是這樣存在著,但到了中國以后,它慢慢就變了。佛教傳到中國的早期,統(tǒng)治者一直在利用佛教,但到了明朝,變化發(fā)生了。在明朝以前,特別是唐朝的時候,佛教在中國也是非常普及的,可以說是家喻戶曉,那時,佛教真正落實到了老百姓當中,是老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大部分。但今天許多人一想到佛教,就有個概念,認為它屬于深山老林,與世隔絕,跟社會沒有關(guān)系。所以,許多人看到我做的這些事,就不理解,說你這個和尚,為什么會跑到塵世里面來經(jīng)商,來開飯館?他們就想不通,認為這跟佛是沒有關(guān)系的,那你為什么要來做呢?因為大家一直以來有個概念,認為佛是不食人間煙火的,跟人間是沒有關(guān)系的,因此,只要是佛教的人,就都應(yīng)該呆在與世隔絕的地方,跟社會不發(fā)生任何關(guān)系。
那么,中國人是從什么時候有這種觀點的呢?就是從明朝開始。為什么是從明朝開始的呢?因為這是從朱元璋那兒起頭的。朱元璋是從哪兒來的?他是從廟里出來的。他本來是一個小和尚,但他在廟里不好好呆,就參加了白蓮教,也就是當時的造反派。造到最后,他當上皇帝了。當上皇帝以后,他卻開始大規(guī)模地限制佛教的活動。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他很明白,廟里面藏龍臥虎,高僧大德的思想都非常超然。當時,他說了很多道理,表面上,好像是在弘揚佛法一樣,但實際上,卻真正把佛教趕到了深山老林里面。
早期的明法中有一條規(guī)定:士大夫不能與僧人來往。就是當官的、讀書的這些人,不能跟廟里的人有來往。來往了,就是犯法了。朱元璋為什么要規(guī)定這一條呢?他害怕讀書人跟廟里的人合到一塊,如果是那樣的話,他的江山就不穩(wěn)了,他的顧慮就很多了。所以,為了鞏固他自己的地位,就不讓社會上的精英們跟廟里的人有來往。從此以后,在百姓的思維當中,佛教和僧人就跟社會沒了關(guān)系,而不知道說,作為僧人,他應(yīng)該干什么?!佛教,它是來干什么的?!
佛教是來解決人間疾苦的!佛的宗旨,是令一切眾生離苦得樂!是幫助一切人解決他們的痛苦,讓他們獲得快樂!這不是一句空話,而是要用行動來落實的,像釋迦佛,用他的行動走到人群,看到哪里的人有困難,他就到哪兒去化導(dǎo)他們;看到哪里有恩怨,他就到哪里幫他們化解,給他們講課,告訴他們道理,解決他們的問題。這,就是佛存在的意義和價值。但是,在我們中國,由于歷史的原因,當今時代的人們,連佛真正的意義和作用都不知道,所以,我一直以來倡導(dǎo),讓佛重新走入平民。
- 仁德上人:體會體驗落實實踐佛法的道理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本源法師: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凈慧法師:修學佛法的關(guān)鍵就是從自身煩惱入手
- 星云大師:佛法在哪里?佛法遍在虛空之中
- 如瑞法師:修學佛法,要大膽的親近善知識
- 仁德上人:世間法與佛法有什么不同?
- 夢參法師:護持佛法功德無量,人人都能弘揚佛法
- 如瑞法師:人命無常,人身難得,聽聞佛法要及時
- 仁德上人:四首通達歌
- 體方法師:佛法是要鏟除欲望破除我執(zhí)
- 仁德上人:佛法的根本宗旨是為了明心見性
- 本源法師:如何得到佛法的智慧辯才?十種修持方式
- 靜波法師:心態(tài)決定命運,不要把法當作定法
- 正慈法師:大足石刻,將佛法的真諦講述給一代又一代人
- 仁德上人:為什么佛法要以戒為師?
- 仁德上人:佛法的根本是讓眾生都能明心見性
- 靜波法師:“佛法無量義,一以凈為本”是什么意思?
- 夢參法師:聽聞了佛法需要去修才有用
- 仁德上人:什么是佛法的稱性妙用?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guān)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yīng)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如瑞法師: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師: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本源法師: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靜波法師:跳出三界得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覺真法師: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本源法師: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濟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本源法師: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師: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師: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界文法師: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師: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西行法師: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懺云法師: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道堅法師: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西行法師: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夢參法師: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夢參法師: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天因法師:學法就是為了導(dǎo)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放生起源]寺院設(shè)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yīng)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yīng)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