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幻有修幻有

  佛言:吾視王侯之位,如過隙塵。視金玉之寶,如瓦礫。視紈素之服,如敝帛。視大千界,如一訶子。視阿耨池水,如涂足油。視方便門,如化寶聚。視無上乘,如夢金箔。視佛道,如眼前華。視禪定,如須彌柱。視涅槃,如晝夕寤。視倒正,如六龍舞。視平等,如一真地。視興化,如四時木。

  ——《佛說四十二章經(jīng)》第四十二章

  我們今天給大家講《四十二章經(jīng)》的最后一章。當然,對這本經(jīng),我們經(jīng)常是跳著來講的,這一章主要講的是大乘的特別法門,就是般若空慧。讓那我們一句一句來講:

  “佛言:吾視王侯之位,如過隙塵。”這個“吾視”中的“吾”,作為我們今天來解讀和理解,就是指我佛弟子、我們學佛的人。那作為佛的弟子,對于王侯將相這些東西,應該是一個什么樣的姿態(tài)呢?是一種什么樣的精神境界呢?我們看待這些東西,就“如過隙塵。”當然,釋迦佛他也是舍棄王位,而出家修道的。那我們學佛的人,作為佛的弟子,對于國王諸侯、高官厚祿這些東西,應該怎么來看待呢?就是“如過隙塵。”

  “過隙塵”這三個字,按這段佛經(jīng)來理解,是指一種微不足道的塵土。這種土從哪兒來呢?從空氣中來,是在空氣中流動、夾帶的塵土。大家都有這樣的經(jīng)驗,你把門關得緊緊的,但關得再緊,幾天沒住的話,屋里面也會落下很多塵土。這種土很細、很輕,所以,在佛經(jīng)里面,它就代表微不足道。

  但在我們中國,這種過隙塵還有另外一個名稱,叫“風飛土”,就是風飛的土。不知道你們聽過這個名稱沒有?我記得,我原來看過一個相關資料,但是什么時候看的已經(jīng)不記得了,也不知道是前輩子看的,還是這輩子看的,記不住了。我記得,在過去的北方,這種土很寶貝,非常有用。那用來干什么呢?給剛出生的嬰兒身上抹。誰家要生孩子了,預先都會到窗戶邊去收集這種土。等孩子一落地,就要用這種土給他擦身子。那時候,醫(yī)療設備都比較差,也沒有消毒設備,所以,孩子生出來以后,就要用這個土給他往身上抹。民間認為說,這樣做能夠去邪。但其實,它這主要是藥用。因為這種土的顆粒非常細,而嬰兒剛出生的時候,剛從母體中出來的時候,它的毛孔是張開著的,這個時候,他接觸到外面的空氣時,根據(jù)佛經(jīng)所說,那種感受猶如萬刀割體,就好像有一萬把刀在身上割一樣,非常非常難受,所以,小孩子一生下來都會哭。那用這種土給他身上抹一抹,那些細小的毛孔就能被保護住。因為這種土很細,不像沙土,沙土的顆粒都大得很;但這種土它非常細,顆粒非常非常細小,用它往身上一抹,嬰兒他接觸外面的空氣時,就不至于那么難受。另外,這種土還有消毒作用,能去污垢。小孩子生下來時,一般都帶有胎毒,用這種土一擦,就能起到消毒和清潔的作用,尤其是在北方缺水的地區(qū)。

  當然,在過去,人們用這種土來擦洗孩子,一般都會說是為了避邪。只要是避邪了,就是對的,去用就行了,也沒有必要去管它究竟是為什么要用。這是我們的文化!有興趣的人可以去查查,看看有沒有這個說法。

  這段佛經(jīng)中的這第一句話是告訴我們,作為佛的弟子,對這些王侯將相、高官厚祿的問題,要把它當成塵土一樣,更不可能去爭,或者想要去做,想要去當這個、那個的。這些,都不是佛的弟子該干的事情。

  像這種藐視王侯的話,中國歷史上也有一句話非常有名,出自一個農(nóng)民之口,大家還記得不?“王侯將相,寧有種呼?”這是誰說的?哦,是陳勝說的。陳勝帶領農(nóng)民起義,推翻秦王朝的時候,說出了這么一句話,以表示自己很藐視這些王侯們。當然,他說這個話,是要取代人家,跟佛的這個姿態(tài),完全是兩回事,這一點,大家要分清楚。

  在佛眼里,權力、高官這些東西,都是微不足道的。那在我們學佛人的眼里,這些東西它也應該是微不足道的,不要把它當一回事,不要把它看的那么神圣。

  “視金玉之寶,如瓦礫。”我們世間的人,對于金跟玉這些東西,都把它們當成一種寶貝。其實,金、玉它也是一種礦石,跟石頭是一樣的,跟沙、塵土也都是一樣的,都只是這個地球上的一些東西。但因為我們?nèi)祟愘x予這些礦一個很高的價值,所以,大家就都想要擁有它們,以擁有它們而自豪。那下一個人類,如果直接把沙子當金子,那么,他們一天到晚爭什么?就會爭那一堆沙子。到再下下一個人類,如果一開始就把狗屎當金子,那大家就都會天天去等那個狗拉大便了。

  所以說,世間的這些東西,本來都沒有價值,只是因為我們?nèi)讼矚g了,就賦給它一個價值,從此以后,它就變成高貴的了。什么叫高貴?什么叫低賤?都是人心把它分出來的,不是它本來具有的。就拿金跟玉來說,如果是在戰(zhàn)爭年代,在饑荒年代,你拿這個金跟玉出來,能頂個饃不?不能。所以,在關鍵的時候,這些東西其實都不頂用的,沒什么用的。只不過是說,在生活奢侈的時候,因為人賦給它們以價值,所以,這些東西它有點用、有點價值。但是,對于我們學佛的人來說,看待這些東西,和小石頭、爛磚爛瓦是一樣的,這是一個佛弟子應該有的姿態(tài)。

  那么,是不是從今以后,我們把工資領來,直接就往路上一扔,不要了,是不是這樣?這也是錯的。以后,別人讓你去掙錢,你說不掙,說佛的弟子“視金錢如瓦礫”,所以,不掙錢!那這對不對?也不對,這是偏激了。正確的姿態(tài)是:該掙錢的時候還要掙,而且還要掙大錢!但是,我們不貪。我們對金玉這一類的東西,不是把它視為命一樣。我們把這些東西拿到身上以后,不覺得像是擁有了生命一樣。我們不貪著這些東西,不認為這些東西有多么多么的了得!也不因為自己很有錢,掙了很多錢,就覺得很了得。如果有這些想法,那就錯了。

  作為佛的弟子來說,我們要的是一個精神的姿態(tài),既不貪著金錢,也不走向相反,說自己是佛弟子,所以,不掙錢了。錢該掙的時候,還是得去掙。只不過是說,在精神領域上,我們對這些東西不在乎,不看重,而不是要拒絕和遺棄它們。

  “視紈素之服,如敝帛。”這個“紈素”是什么東西呢?它是古代一種很高級的紡織品。根據(jù)資料上說,這種東西過去在齊國有產(chǎn),非常白,非常細致,是布料當中非常細致的一種,比現(xiàn)在的絲還要好。但現(xiàn)在,要想準確地說出它是什么樣子,已經(jīng)不可能了,因為都失傳了。中國古代有很多好東西,后來都失傳了,現(xiàn)在都沒有了。

  這本經(jīng)是在漢代翻譯過來的。在漢代的時候,紈素這種布料也是很稀少、很難得,它是當時全中國最好的布料,非常白,非常干凈,非常薄,非常細,穿這種布做的衣服,就代表最高貴、最華麗。但是,作為佛的弟子,看待這種布料做的服裝“如敝帛”。敝是壞的;如敝帛,就是像爛布一樣。

  原來,我也跟大家說過,作為一個佛的弟子,穿一件衣服,不應該去追求這件衣服是怎么華麗。再華麗的一件衣服,它也只是一件衣服。現(xiàn)在,有很多人愛追求名牌,或一個品牌。當然,如果是已經(jīng)習慣了這個品牌,覺得穿這個品牌舒服,那你該穿哪個品牌,還穿哪個品牌,也沒有必要說,因為學佛了,就特意去更換去。但作為學佛的人,一定不能去貪穿名牌的這種感覺。

  但許多人在穿衣服的時候,都不是給自己穿的,是為別人而穿的,比如說為同事穿,為大家穿。而不是說,穿這件衣服真正是自己的需要。如果是自己的需要,覺得習慣了,穿上這種衣服覺得很好,這也是對的。作為佛的弟子,對穿衣服這件事,不應該苛求什么,只是隨意。衣服只是為了御寒遮體,只要覺得穿舒適了,就對了,不應該去追求華麗。

  作為佛的弟子,看到再華麗的衣服,也不應該有感覺。比如說,看到同事穿了一套2萬塊錢的衣服,那你馬上把這本經(jīng)拿出來,就知道說,哦,它跟10塊錢的衣服是一樣的,知道不?在你的心里面,不要被他2萬塊錢的衣服直接給嚇到了。有些穿200塊錢一套的人,往穿2萬塊錢一套的人身邊一站,就覺得自己好像是矮了一等。人都是這樣的,自己穿的是200塊錢的衣服,人家穿的是2萬塊錢的衣服,那往一起一站,就覺得自己好像是矮了。為什么會這樣?因為沒有內(nèi)在的東西,沒有學佛。如果學了佛,就知道說,2萬塊錢的衣服,跟200塊錢的衣服,其實是一樣的,都只是衣服而已。所以,大家一定要把這種觀念去掉,不要認為2萬塊錢的衣服,跟200塊錢的衣服,就有什么差別!你在心里面,要把它們看成是一樣的。等某一天,你也買了2萬塊錢的衣服了,那是因為你到達了這個消費水準,那時候,你該買2萬塊錢的,那就買2萬塊錢的。你買這衣服的目的,不是為了跟人家穿200塊錢衣服的人來比,向人家炫耀說:哦,我已經(jīng)脫離開200塊錢的水準,穿2萬塊錢的了!像這樣的想法,就是錯誤的。

  但如果真正是你自己的需要,那你穿什么,都是對的。原來我也跟大家說過,如果你的消費水準就是該買2萬塊錢的衣服,那你就買去,消費去。該消費的,你如果不去消費,也是有罪過的——把錢存著,不去消費,也是一種罪過。其中的界限就在于:當你去消費的時候,你的目的不是為了要滿足虛榮,也不是為了要炫耀你自己,那就是正當?shù)摹?/p>

  當然,如果穿衣服,就要穿出特點。現(xiàn)在追求的,是特點。在座的所有的衣服都是一般,只有我這衣服最有特點。我這衣服都是自己做的,讓裁縫做的。像我穿的這一件,你們在西安和全世界都找不到第二件。但你們隨便哪個人穿的,到商店里都能找出第二件。只有我這件,找不出第二,它只有第一。當然,我這衣服很便宜。

  “視大千界,如一訶子。”“訶”字讀“he”;大千界,也即大千世界。大千世界到底有多大?按佛經(jīng)里的意思,它是大到我們根本理解都理解不過來。所以,現(xiàn)在,我們就把它縮小了來理解,就把它當成是我們生活著的這個地球。再看“一訶子”!這個“訶子”是什么呢?是印度的一種水果,結(jié)這種水果的樹在印度叫做訶黎勒。據(jù)說,訶子的外形是青色的,有點像我們的青橄欖,你們有沒有見過青橄欖?小小的,在我們南方很多。所以,這句話是說,我們學佛的人,看待這個世界,跟看一個小小的橄欖是一樣的。

  毛澤東曾說過一句話:“我看這個世界真大,大的就跟一個西瓜一樣。”你們看到過這句話沒?聽到過沒?他這句話,其實就是從“視大千界,如一訶子”這句佛經(jīng)中來的。毛澤東的很多思想、很多語錄,其實都是從佛經(jīng)里面來的,是把佛經(jīng)里面的話,用現(xiàn)代文表達出來而已。我最近忙東忙西的,也沒有時間專門去把毛主席語錄跟佛經(jīng)去對照。毛澤東的這些思想、語錄,其實都能一個一個從佛經(jīng)里面給它找出來。比如,毛澤東在《紀念白求恩》一文中,說白求恩是:“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后來,這句話就成為了共產(chǎn)黨的一個核心,后來又形成“為人民服務”這種說法。那你們知道這句話是從哪兒來的不?從《華嚴經(jīng)》中來!度A嚴經(jīng)》中的原話,“不為自己求安樂,但愿眾生得離苦。”毛主席用現(xiàn)代語把它表述出來,就變成了毛澤東思想,毛主席語錄。

  你們在座的,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拿毛主席語錄跟佛經(jīng)對一對。我現(xiàn)在越來越懶了,這個任務,我也懶得去完成了。你們誰要有興趣,可以把那些所謂的毛澤東思想一個一個拿出來,然后去跟佛經(jīng)去對照,你都可以一條一條把它給對出來。比如說,靈魂深處鬧革命啦,這一類的。

  “視阿耨池水,如涂足油。”這個阿耨池,是阿耨達池的簡稱。這個名稱,在佛經(jīng)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用來比喻一種清涼。那阿耨達池是什么呢?是世界上最高的一個湖泊。根據(jù)佛經(jīng)的意思,這個湖泊的水很清涼,很清凈,世界上所有河流的水源,都是從這里下來的。后來,根據(jù)考證,這個湖泊是在我們西藏的阿里地區(qū)。這句話是說,看待像阿耨池這么大的一個湖泊,就像抹腳的油一樣。古代的印度人不穿鞋,都光著腳走路。走完以后,到了晚上,就要洗洗腳。洗完腳后,會用油抹一抹,起一個保護的作用,這是他們的一個生活習慣。但我們中國人很少有這個習慣的,因為我們都穿鞋?吹揭淮蟪刈拥乃,就跟看到涂腳的油一樣,這是形容其小!涂腳的油當然很少,因為每次只用幾滴而已嗎。

  “視方便門,如化寶聚。”這個“方便門”,是佛經(jīng)里面的一個專有名詞,叫方便法門。方便法門,也是統(tǒng)稱釋迦佛所告訴我們的八萬四千法門。佛本來沒有那么多法門,哪來那么多法門!但是,因為眾生的層次不一樣,為了要度化眾生,佛便根據(jù)眾生的需要,說了很多法門,以方便眾生學習佛道、了脫生死。這些方便法門都是寶,我們獲得這些寶,就能夠脫離六道,得成佛果。但是呢,佛在這里又說了,這些各種各樣的法門呢,其實就“如化寶聚”。“化寶”是變化而來的寶的意思。佛是說,這些方便法門呢,其實就像是變魔術一樣,變出了那么多的寶貝,把它們又聚到一塊兒去。那么,當魔術表演完了,會怎么樣呢?就像現(xiàn)代人玩魔術變?nèi)嗣駧乓粯?真的能變出人民幣來嗎?當然不能。所以,不能太當真。

  “視無上乘,如夢金箔。”無上乘,等于是最高的佛乘?创罡叩姆鸪,就像夢里面得到了很多金條一樣。

  “視佛道,如眼前華。”佛道就是我們能夠修學成佛之道?创磺蟹鸬,“如眼前華”,就像是眼前的空華一樣。

  “視禪定,如須彌柱。”須彌,一般是指須彌山,就是一個很高很大的山。有些人理解這句話說,里面的須彌柱也是指須彌山。但其實,這里邊所說的須彌柱,是古代印度寺廟里面都有的一種柱子,它是用石頭雕刻而成的,代表須彌山,就像是我們中國寺廟門口立的那些幡幢一樣,只不過是用石頭塑造起來的。這句話是說,看待禪定啊,就像看一塊石頭一樣,就是這么簡單。

  “視涅槃,如晝夕寤。”涅槃也是一個佛教的專有名詞,意思是不生不滅。那不生不滅是怎么回事呢?“如晝夕寤。”晝就是白天,夕就是晚上,這句話是說,看待這個涅槃呢,這個所謂的不生不滅,就像是白天晚上都沒有睡,都醒著一樣。

  “視倒正,如六龍舞。”倒就是顛倒,正就是正見。顛倒和正見這兩個,本來是截然不同的,那佛的弟子,看待顛倒和正見,就“如六龍舞”——六條龍在一塊兒舞的時候,你能辨清哪個是哪個的頭、哪個是哪個的尾不?你辨不清楚。辨不清楚就怎么樣呢?就不辨了。這句話是說,對于顛倒和正見,修到一定的時間,就不起這個分別了。

  這段經(jīng)文它是在講般若空慧!所以,對這段經(jīng)文,我們一定要有準確的理解,一定不能把它理解錯。這段經(jīng)文它只是說,我們修道修行,修到一定的時間,做好一切的時候,就不能執(zhí)著于所修的這個范圍。到那個時候,就要破除一切的執(zhí)著、妄想,這樣,才能夠回到本自的清凈。而不是說,現(xiàn)在,我們就什么都不用做了,什么都不用修了!如果是這樣來理解,那就完全錯了。

  “視平等,如一真地。”平等法門,就是真實之地。

  “視興化,如四時木。”這個興,就是生起;化,就是死亡。這是說,看待生跟死,就像四季的樹木一樣。四季樹木的更替,是沒有休止的,秋天到了,樹葉會落下來;到冬天了,樹葉全掉光了;到春天,它又長起來了。春天長起來了,夏天茂盛了,秋天又來了,就這樣周而復始,就像生命不斷地在輪回一樣。我們中國過去也有句話,叫做:“人生一世,草木一春。”當然,這句話講的只是無常。而佛經(jīng)中的“視興化,如四時木。”這句話,是在告訴我們一個因果律。一切的生命,它生跟死的這個過程,是沒有停留的。但我們?nèi)私?jīng)常會說死了,生了,好像把它們分得很清;其實,這些是分不清的。

  這段經(jīng)文的大概意思,就是這樣。

  結(jié)語

  大家一定要記住,這段經(jīng)文,它講的是一個般若空慧,就是讓我們破除和遠離一切分別、執(zhí)著和妄想。而不是說,既然佛都這么看待這些東西了,而且教我們也要這樣來看待,那我們就不用修了,也不用念佛了,也不用參禪了,也不用打坐了,因為這些東西都是空的嗎。不是這樣的,大家一定不能這樣來理解。

  昨天還有一個人跑來問我,他說,這個三法印里面說“諸法無我”,“一切法無我”。既然什么東西都沒我了,那還修行干什么?大家理解這些時,一定要記住,要正確地理解,不能把它給理解錯了。

  我們凡夫眾生呢,在修學佛道的時候,首先要分清楚這些層次。像這段經(jīng)文,以及“諸法無我”這些,都是佛至高無上的境界,以我們現(xiàn)在的層次,是根本理解不了這些境界的。這些,它只是一個大前提。

  那我們在修行的時候,要根據(jù)自己的層次和因緣,腳踏實地地修,該念佛,就老老實實地念佛;該誦經(jīng),就老老實實地誦經(jīng)。不要認為說,這個誦經(jīng)、念佛,最后都沒有用,都是空的嗎,所以,還做這些干什么!當然,修到最后,做這些都沒有用是沒錯,但是,現(xiàn)在,你每天早上起來還刷牙不?吃飯不?上廁所不?拉大便不?如果你每天早上起來,不需要再做這些事兒了,那么,你就有資格說,什么都不用做了,因為你的身體都空了嗎!所以,也就不需要再修,因為你已經(jīng)成了,嗬嗬嗬!明白不?如果到達了那個境界,那對這句話,你就可以理解成說,什么都不用做了!因為一切法皆空,本來就是空的嗎,還修什么?

  但你現(xiàn)在空了沒有?本來是空的,這是根本,沒有錯!一切法皆空,本無自性,都是空的。人生也是空的!一切法,最終,都是空的。但是,如果你自己還沒有空,那你就是要去腳踏實地地修,不是光嘴上講講就可以了。如果你每天可以不用吃飯,不需要拉大便,那就說明,你的身已經(jīng)空了。你只要是不用吃、不用喝、不用拉,能做到這樣,那這個時間,你就不需要再修任何法門,就是一切法皆空,回到根本了。到那個時候,你再這么來理解這句話,它才是對的。

  但當你每天還是處在這么一個自然身體的狀況下,就說明,你還沒有空。既然你還沒有空,還有,那就要好好去修。而不能說,因為這些最后都是空的,所以,就不用修了。因為你現(xiàn)在還沒有空嗎,所以,你就必須以幻有修幻有。

精彩推薦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