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妨萬物常圍繞
何妨萬物常圍繞
遠塵法師
龐蘊居士是中唐時期著名的禪門居士,與梁代之傅大士并稱為“東土維摩”。龐蘊居士名蘊,字道玄,又稱龐層士。生于衡州衡陽縣(今湖南街陽),初志于儒,貞元(785—804)初年,曾謁石頭希遷,豁然有省。后又與丹霞天然相偕往受科舉之選,而投宿于漢南旅舍。時聞江西馬祖之道名,乃悟“選官不如選佛”,遂直奔洪州,隨馬祖參禪而契悟。丹霞后嗣法石頭,剃發(fā)出家,龐蘊則終生不變?nèi)逍,在家而舉揚方外之風(fēng)。他與禪僧之間往來密切,相互之間以禪機之語問對,在禪宗史上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他也因高深的道行和奇異的行跡成為禪宗史上著名的大居士。
龐居士不僅是一位修行有成的居七,而且還是一個詩人,他一生寫了三百多首禪詩,都收錄于《龐蘊居士錄》中。在《龐蘊居士錄》中有一首在佛門中流傳久遠的詩:
但自無心于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
鐵牛不怕獅子吼,恰是木人見花鳥。
木人本體自無情,花鳥逢人亦不驚。
心境如如只個是,何慮菩提道不成。
龐蘊居士在這首詩歌中認為,一個人如果能夠做到心不受外界事物的干擾與影響,即使各種繁雜的事物都圍繞在你的跟前,你也會視而不見,不會受到外界事物的任何影響。這種無心的心境就像一個沒有任何感情的鐵牛絲毫不怕獅子怒吼一樣。又像花鳥遇到?jīng)]有情識的木人一樣,一點也不會感覺到害怕。龐蘊居士認為,一個人的心境若能達到這樣不被外境所動,就用不著擔(dān)心成不了佛道了。
佛教的修行,其實就是在讓人修心,即讓學(xué)佛者那顆煩躁不安,向外馳求的心安住于道上,從而不被外境所轉(zhuǎn)。龐蘊詩句中的“無心”就是借禪意來表達禪者無所掛礙的心境。佛教中所講的“無心”,即心無所取、無所住,是指排除一切欲念,悟得我、法兩空,心不執(zhí)著于外物,才能體會到佛家的智慧,達到禪的境界。實際上是借此強調(diào)一種任運隨緣的生活,表現(xiàn)詩人的超世脫俗之趣。
一個人若能達到心不隨外境所轉(zhuǎn),是需要具有一定的修證功夫。東晉著名詩人陶淵明(365—427)就是一位心不被外境所轉(zhuǎn)的人。陶淵明是一位性格剛直,嫉惡如仇的人。他雖在官場中做了幾年小官,但看不慣官場的黑暗與腐敗,他“不愿為五斗米折腰”,最后歸田隱居。他寫了很多描寫田園生活的詩歌,他的系列“飲酒詩”就是其中的代表。如其《飲酒詩·其五》中云:
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詩歌描寫了陶淵明身處俗世,超凡脫俗的心境。詩的前四句表現(xiàn)了一種避世的態(tài)度,也就是對權(quán)位、名利的否定。詩人自己的住所雖然建造在人來人往的環(huán)境中,卻聽不到車馬的喧鬧。所謂“車馬喧”是指有地位的人家門庭若市的情景。陶淵明雖曾為官,但他跟那些沉浮于俗世中的人們卻沒有什么來往,門前冷落。人們覺得奇怪,就問他為何能夠做到這樣,陶淵明以一句話點明緣由——“心遠地自偏”。詩人心理上對這爭名奪利的世界采取疏遠、超脫、漠然的態(tài)度,所住的地方自然會變得僻靜。 “心遠地自偏”也因此便成為頗具禪意的人生境界。
從“心遠地自偏”這句詩可知,心境的變化對人的言語行為影響很大。荀子曾說: “心不使焉,則白黑在前而目不見,雷鼓在側(cè)而耳不聞,況于使者乎?”(《茍子·解蔽篇第二十一》)荀子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當(dāng)一個人心不在于此的時候,眼睛對眼前的白黑之境會視而不見,耳朵對響徹耳畔的雷鼓之聲也充耳不聞。這說明,對于外界的各種環(huán)境,一個人保持什么樣的心態(tài)很重要。當(dāng)你能夠在嘈雜的周圍環(huán)境中,始終保持內(nèi)心的寧靜,你就不會受到外境的影響了。
人若能做到“但只無心于外物”之時,他就不會受到外物的一點影響。他的行為也常會受到人的稱贊。我們都知道春秋時期柳下惠“坐懷不亂”的故事:春秋時期有個魯國人叫柳下惠,姓展名禽,他以講究禮節(jié)而著稱。一次出遠門的晚上他住在都城門外。當(dāng)時天氣嚴寒,忽然有一位女子來投宿,柳下惠恐怕她凍死,就讓她坐在他懷中,用衣服蓋住她,——直到第二天天亮也沒有發(fā)生越禮的事。他這種不被女色所動的正派之舉,為他留下了揚名千古,流芳百世的英名。后人稱他的善行叫“坐懷不亂”。
在佛門中,也有很多高僧能夠做到“何妨外物常圍繞”。禪宗二祖慧可禪師就是這樣一位高僧。據(jù)《景德傳燈錄·慧可大師傳》中所述: “即于鄴郡隨緣說法,一音演暢,四眾歸依,如是積三四十載。遂韜光混跡,變易儀相,或入諸酒肆,或過于屠門,或習(xí)街談,或隨廝役。人間之曰: “師是道人,何故如是?”師曰:“我自調(diào)心,何關(guān)汝事?”
從傳記中記載可見,慧可大師經(jīng)常改變裝束,出入酒肆層場,參與街淡巷議,世間雜務(wù)。他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調(diào)和自己的內(nèi)心,雖從事世俗之事,但卻不被世俗的種種習(xí)氣所染污。
其實,對于大多數(shù)的人來說,我們的心境常會受到外物的影響。我們都知道“孟母三遷”的故事:故事說,從前孟子小時候,父親早早地死去了,母親守節(jié)沒有改嫁。有一階段,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xué)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孟子的媽媽擔(dān)心孟子學(xué)壞,就搬到集市旁邊去住。到了集市上,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xué)起商人做生意的樣子。一會兒鞠躬歡迎客人、一會兒招待客人、一會兒和客人討價還價,學(xué)得完全像個小商人。孟子媽媽見到后,覺得這個地方對孟子影響不好,于是帶著孟子搬到了學(xué)校附近居住。孟子開始變得守秩序、懂禮貌、喜歡讀書。這個時候,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yīng)該住的地方呀!
后來,大家就用“孟母三遷”來表示人應(yīng)該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學(xué)習(xí)到好的習(xí)慣!同時也表明人在什么樣的環(huán)境中就會受到什么樣的影響。
在《說苑·雜言》有這樣幾句話: “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則與之化矣: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
這幾句話的意思是說,和品行高尚的人在一起,就像沐浴在種植芝蘭散滿香氣的屋子里一樣,時間長了便聞不到香味,但本身已經(jīng)充滿香氣了;和品行低劣的人在一起,就像到了賣鮑魚的地方,時間長了也聞不到臭了,也是融入到環(huán)境里了。
在現(xiàn)代社會中,外界事物對人的誘惑越來越多。比如,名位、金錢、美色、傳銷、吸毒、賭博、網(wǎng)絡(luò)游戲等等。這些能夠給人新鮮感和幸福感的事物,若人把握不好,就很容易給自己帶來禍患,輕者使人身敗名裂,重者家破人亡。我們經(jīng)?梢钥吹接械娜艘驗樨澵敋⑷撕γG官棄爵,鋃鐺入獄;有人因為貪圖美色,家庭不保、身敗名裂:還有人沉迷于網(wǎng)絡(luò)游戲或網(wǎng)絡(luò)色情中不能自拔,最終走上犯罪道路。生活中的騙子就是利用人的貪心,宋騙取善良人的錢財。在現(xiàn)實世界中,各種因為人不能經(jīng)受外界誘惑而引起的人間悲劇,時時都在發(fā)生。給當(dāng)事人的家庭帶來了莫大的精神創(chuàng)傷。
當(dāng)我們面對外面精彩世界的誘惑時,我們一定要擦亮眼睛,多做思考分析。時時提醒自己在面對誘惑時,是否值得去做。只有牢牢把握自己的心,你就能夠做到心不被外物所轉(zhuǎn)。當(dāng)你面對各種外物吸引,如果能夠做到“但自無心于外物”時,你就不會為名位、財色等所誘惑,從而保持清醒的頭腦。這時,盡管各種外物常圍繞,你都能做到視而不見,不受各種外物的困擾。
遠塵法師
龐蘊居士是中唐時期著名的禪門居士,與梁代之傅大士并稱為“東土維摩”。龐蘊居士名蘊,字道玄,又稱龐層士。生于衡州衡陽縣(今湖南街陽),初志于儒,貞元(785—804)初年,曾謁石頭希遷,豁然有省。后又與丹霞天然相偕往受科舉之選,而投宿于漢南旅舍。時聞江西馬祖之道名,乃悟“選官不如選佛”,遂直奔洪州,隨馬祖參禪而契悟。丹霞后嗣法石頭,剃發(fā)出家,龐蘊則終生不變?nèi)逍,在家而舉揚方外之風(fēng)。他與禪僧之間往來密切,相互之間以禪機之語問對,在禪宗史上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他也因高深的道行和奇異的行跡成為禪宗史上著名的大居士。
龐居士不僅是一位修行有成的居七,而且還是一個詩人,他一生寫了三百多首禪詩,都收錄于《龐蘊居士錄》中。在《龐蘊居士錄》中有一首在佛門中流傳久遠的詩:
但自無心于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
鐵牛不怕獅子吼,恰是木人見花鳥。
木人本體自無情,花鳥逢人亦不驚。
心境如如只個是,何慮菩提道不成。
龐蘊居士在這首詩歌中認為,一個人如果能夠做到心不受外界事物的干擾與影響,即使各種繁雜的事物都圍繞在你的跟前,你也會視而不見,不會受到外界事物的任何影響。這種無心的心境就像一個沒有任何感情的鐵牛絲毫不怕獅子怒吼一樣。又像花鳥遇到?jīng)]有情識的木人一樣,一點也不會感覺到害怕。龐蘊居士認為,一個人的心境若能達到這樣不被外境所動,就用不著擔(dān)心成不了佛道了。
佛教的修行,其實就是在讓人修心,即讓學(xué)佛者那顆煩躁不安,向外馳求的心安住于道上,從而不被外境所轉(zhuǎn)。龐蘊詩句中的“無心”就是借禪意來表達禪者無所掛礙的心境。佛教中所講的“無心”,即心無所取、無所住,是指排除一切欲念,悟得我、法兩空,心不執(zhí)著于外物,才能體會到佛家的智慧,達到禪的境界。實際上是借此強調(diào)一種任運隨緣的生活,表現(xiàn)詩人的超世脫俗之趣。
一個人若能達到心不隨外境所轉(zhuǎn),是需要具有一定的修證功夫。東晉著名詩人陶淵明(365—427)就是一位心不被外境所轉(zhuǎn)的人。陶淵明是一位性格剛直,嫉惡如仇的人。他雖在官場中做了幾年小官,但看不慣官場的黑暗與腐敗,他“不愿為五斗米折腰”,最后歸田隱居。他寫了很多描寫田園生活的詩歌,他的系列“飲酒詩”就是其中的代表。如其《飲酒詩·其五》中云:
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詩歌描寫了陶淵明身處俗世,超凡脫俗的心境。詩的前四句表現(xiàn)了一種避世的態(tài)度,也就是對權(quán)位、名利的否定。詩人自己的住所雖然建造在人來人往的環(huán)境中,卻聽不到車馬的喧鬧。所謂“車馬喧”是指有地位的人家門庭若市的情景。陶淵明雖曾為官,但他跟那些沉浮于俗世中的人們卻沒有什么來往,門前冷落。人們覺得奇怪,就問他為何能夠做到這樣,陶淵明以一句話點明緣由——“心遠地自偏”。詩人心理上對這爭名奪利的世界采取疏遠、超脫、漠然的態(tài)度,所住的地方自然會變得僻靜。 “心遠地自偏”也因此便成為頗具禪意的人生境界。
從“心遠地自偏”這句詩可知,心境的變化對人的言語行為影響很大。荀子曾說: “心不使焉,則白黑在前而目不見,雷鼓在側(cè)而耳不聞,況于使者乎?”(《茍子·解蔽篇第二十一》)荀子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當(dāng)一個人心不在于此的時候,眼睛對眼前的白黑之境會視而不見,耳朵對響徹耳畔的雷鼓之聲也充耳不聞。這說明,對于外界的各種環(huán)境,一個人保持什么樣的心態(tài)很重要。當(dāng)你能夠在嘈雜的周圍環(huán)境中,始終保持內(nèi)心的寧靜,你就不會受到外境的影響了。
人若能做到“但只無心于外物”之時,他就不會受到外物的一點影響。他的行為也常會受到人的稱贊。我們都知道春秋時期柳下惠“坐懷不亂”的故事:春秋時期有個魯國人叫柳下惠,姓展名禽,他以講究禮節(jié)而著稱。一次出遠門的晚上他住在都城門外。當(dāng)時天氣嚴寒,忽然有一位女子來投宿,柳下惠恐怕她凍死,就讓她坐在他懷中,用衣服蓋住她,——直到第二天天亮也沒有發(fā)生越禮的事。他這種不被女色所動的正派之舉,為他留下了揚名千古,流芳百世的英名。后人稱他的善行叫“坐懷不亂”。
在佛門中,也有很多高僧能夠做到“何妨外物常圍繞”。禪宗二祖慧可禪師就是這樣一位高僧。據(jù)《景德傳燈錄·慧可大師傳》中所述: “即于鄴郡隨緣說法,一音演暢,四眾歸依,如是積三四十載。遂韜光混跡,變易儀相,或入諸酒肆,或過于屠門,或習(xí)街談,或隨廝役。人間之曰: “師是道人,何故如是?”師曰:“我自調(diào)心,何關(guān)汝事?”
從傳記中記載可見,慧可大師經(jīng)常改變裝束,出入酒肆層場,參與街淡巷議,世間雜務(wù)。他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調(diào)和自己的內(nèi)心,雖從事世俗之事,但卻不被世俗的種種習(xí)氣所染污。
其實,對于大多數(shù)的人來說,我們的心境常會受到外物的影響。我們都知道“孟母三遷”的故事:故事說,從前孟子小時候,父親早早地死去了,母親守節(jié)沒有改嫁。有一階段,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xué)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孟子的媽媽擔(dān)心孟子學(xué)壞,就搬到集市旁邊去住。到了集市上,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xué)起商人做生意的樣子。一會兒鞠躬歡迎客人、一會兒招待客人、一會兒和客人討價還價,學(xué)得完全像個小商人。孟子媽媽見到后,覺得這個地方對孟子影響不好,于是帶著孟子搬到了學(xué)校附近居住。孟子開始變得守秩序、懂禮貌、喜歡讀書。這個時候,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yīng)該住的地方呀!
后來,大家就用“孟母三遷”來表示人應(yīng)該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學(xué)習(xí)到好的習(xí)慣!同時也表明人在什么樣的環(huán)境中就會受到什么樣的影響。
在《說苑·雜言》有這樣幾句話: “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則與之化矣: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
這幾句話的意思是說,和品行高尚的人在一起,就像沐浴在種植芝蘭散滿香氣的屋子里一樣,時間長了便聞不到香味,但本身已經(jīng)充滿香氣了;和品行低劣的人在一起,就像到了賣鮑魚的地方,時間長了也聞不到臭了,也是融入到環(huán)境里了。
在現(xiàn)代社會中,外界事物對人的誘惑越來越多。比如,名位、金錢、美色、傳銷、吸毒、賭博、網(wǎng)絡(luò)游戲等等。這些能夠給人新鮮感和幸福感的事物,若人把握不好,就很容易給自己帶來禍患,輕者使人身敗名裂,重者家破人亡。我們經(jīng)?梢钥吹接械娜艘驗樨澵敋⑷撕γG官棄爵,鋃鐺入獄;有人因為貪圖美色,家庭不保、身敗名裂:還有人沉迷于網(wǎng)絡(luò)游戲或網(wǎng)絡(luò)色情中不能自拔,最終走上犯罪道路。生活中的騙子就是利用人的貪心,宋騙取善良人的錢財。在現(xiàn)實世界中,各種因為人不能經(jīng)受外界誘惑而引起的人間悲劇,時時都在發(fā)生。給當(dāng)事人的家庭帶來了莫大的精神創(chuàng)傷。
當(dāng)我們面對外面精彩世界的誘惑時,我們一定要擦亮眼睛,多做思考分析。時時提醒自己在面對誘惑時,是否值得去做。只有牢牢把握自己的心,你就能夠做到心不被外物所轉(zhuǎn)。當(dāng)你面對各種外物吸引,如果能夠做到“但自無心于外物”時,你就不會為名位、財色等所誘惑,從而保持清醒的頭腦。這時,盡管各種外物常圍繞,你都能做到視而不見,不受各種外物的困擾。
- 上一篇:人生無常 ——蘇軾《焰口召請文》賞評
- 下一篇:略述佛子為人基本修養(yǎng)
猜你喜歡
精彩推薦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fēng)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guān)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yīng)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fēng)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xué)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dāng)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虛云老和尚:虛云老和尚:見佛、聞法、遇善知識之難
- 濟群法師:世上沒有壞人壞事會怎樣?怎么才能包容所有人?
- 靜波法師:突破就會升華而解脫 否則即被束縛和困擾
- 仁清法師:什么是誹謗正法?
- 靜波法師:皈依三寶減輕業(yè)障
- 正凈法師:禮佛發(fā)愿懺悔文
- 仁清法師:怎樣念佛號才得力?
- 本源法師:學(xué)佛次第很重要 必須注重聞思修!
- 廣超法師:怎樣理解“涅槃寂靜”?
- 慧廣法師:怎樣才能讓自己的事業(yè)蒸蒸日上?善緣不斷?
- 覺真法師:不是犧牲也非放棄,給與是一種生命力
- 杜一心:為什么達摩禪法在北朝受到明顯排擠?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zé)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shù)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fēng)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相關(guān)名詞
推薦內(nèi)容
熱門推薦
最新更新
- [其他漢傳法師]讓自己的內(nèi)心充滿著安詳自在快樂
- [普洱茶]陳皮普洱、橘普和柑普一樣嗎?
- [禪宗公案]割了我老僧的頭去
- [生活故事]虛空可曾對你眨眼
- [哲理故事]顧其短,揚其長,寬容可育人
- [佛與人生]觀照當(dāng)下
- [佛學(xué)常識]賢劫千佛的說法由何而來
- [其他漢傳法師]修行箴言
- [紅茶]什么是格雷伯爵茶?
- [佛遺教經(jīng)]縱此心者,喪人善事;制之一處,無事不辦的解釋
- [禪宗典藏]“禪宗語要,盡在五燈”說明《五燈會元》怎樣的特點?
- [哲理故事]心中寬和,則世界和樂
- [佛經(jīng)故事]百善孝為先,孝子割肉濟父母
- [佛與人生]活著是為了什么
- [佛學(xué)常識]奇光如來的形象如何
- [其他漢傳法師]生死是自然規(guī)律,那自己在世間留下了什么?
- [紅茶]什么是寧紅金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