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緣與攀緣的善行

\

  這個話題是前不久一位居士提出來的,卻是佛學文化中比較容易產(chǎn)生“糾結(jié)”情感的學術問題,今天咱們共同來探討。

  隨緣  攀緣 ——差之毫厘,謬以千里。

  隨緣是一種進取,是智者的行為,愚者的藉口。

  什么是隨緣呢?“隨”不是跟從,是順其自然,不怨恨,不躁進,不過度,不強求;“隨”不是隨便,是要把握機緣,不悲觀,不刻板,不慌亂,不忘形;隨是一種達觀,是一種灑脫,是一份人生的成熟,一份人情的練達。

  “隨緣”,常常被一些人理解為不需要有所作為,聽天由命,由此也成為逃避問題和困難的理由。殊不知,隨緣不是放棄追求,而是讓人以達觀的心態(tài)去面對生活。

  隨緣是一種智慧,可以讓人在狂熱的環(huán)境中,依然擁有恬靜的心態(tài)、冷靜的頭腦。

  隨緣是一種修養(yǎng),是飽經(jīng)人世的滄桑,是閱盡人情的經(jīng)驗,是透視人生的頓悟。

  隨順經(jīng)典的道理、教訓,依教奉行,是隨緣;隨順自己的習氣、想法、看法,是攀緣。

  隨緣與攀緣關鍵在用心之不同,隨緣用真心,攀緣用妄心。這個道理深刻了些,境界寬廣了許多,是要細心思惟、觀察、才可以體味得到的。因此,我們想要成就果報,就不能不著重德行上的修養(yǎng)。但有些人能做到,有些人想做而做不到,其原因很簡單,能做得到的人“無我”。

  【金剛經(jīng)】上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名菩薩”。

  菩薩可以做到,我們?yōu)楹巫霾坏侥?因為,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在,故?a href="/remen/xuefo.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學佛的人多,成佛的人少,此為因焉。這一關隘很重要,是凡圣的分界線,這一關突破了,就超凡入圣;無法突破,就永遠做凡夫,永遠在六道輪回。

  當我們起心動念沒有把‘我’忘記,總是想我的利益、我的好處,一切都是“我的”之時,修佛也就成了一句空話。這是源于,佛菩薩沒有“我”,沒有“我的”。因此,我們一定要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懂得此理,在世間要修好因。好因是智慧、德能、相好等等性德的自然流露。

  怎么修法?凈、善!

  凈生慧;善生福。智慧是清凈心生的;相好是善行生的;德能是凈、善合起來生出來的。我們就是修心純凈,沒有絲毫的染污;行為純善,沒有一絲毫的惡行,其果報就是圓滿的智慧、圓滿的德能、圓滿的相好。人事環(huán)境雖然復雜,總不外善與惡兩方面,就是順境與逆境。處逆境時,樣樣不稱心不如意,周邊所遇到的都是惡人。所處順境時,萬事順心如意,所遇也就都是善人和善事。

  永遠保持自己的真誠心、清凈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能保持住,心在道上,道就是“清凈、平等、正覺、慈悲”——這是大道、性德,這是自己的真心本性。一切時一切處,不失真心,不失本性,在日常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之中,一切隨緣而不攀緣。  重要的是,順境也要做到“無我”,遠比逆境的“無我”要難得多。

  身處紛擾,繁忙的名利場中,倘若能常得片刻清閑,放松身心,靜心體悟,日久功深,你便會識得自己放下諸緣后的本來面目:生動的、活潑潑的、清靜無染的菩提覺性。我們“俘獲”緣不是靠奮斗和創(chuàng)造,而是用本能的智慧去領悟,去判斷。

  林則徐曾于府衙門前書楹聯(lián)——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林少穆是否篤修佛陀尚不得而知,但這句流傳千古的至理名言確實為我們今天“隨緣和攀緣”的話題做了深刻的注解。

  無欲則剛,無求則貴,攀緣莫要強求,隨緣無需等待,緣動則心動,心動則緣起;緣來好好珍惜,緣去淡淡隨緣。隨緣一世,一世隨緣。

  【菜根譚】上說,“萬事皆緣,隨遇而安。”

  這是一種為人處世的方式,是一種安詳恬淡的心態(tài),是一種處變不驚的風范,深陷攀緣之中,很難體味隨緣的快樂和幸福。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