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與“廟”的區(qū)別

\

  夏日苦長,居士俗眾常來“寶塔寺籌委會”納涼。品茗沐法間,總有“昨日我去xx廟里燒香去了”的話題,我當然知道他們是去寺院燒香了。

  “寺”和“廟”是兩碼事,現(xiàn)如今大多數(shù)人已經(jīng)搞不清楚它們之間到底有什么區(qū)別了。似乎已然約定成俗都說成了“廟”,意思雖然明白終不成學術(shù),還是搞搞清楚的好。

  佛教傳入中國已經(jīng)有近2000年的歷史了,佛教在中華大地上能夠深深扎下根,并且枝繁葉茂綿綿不絕與遍布九州的寺院有很大的關系。在清朝之前,寺院并不僅僅是禮佛的所在,也是教育的場所。

咱們先說說這個“寺”。

  “寺”在古代是指皇帝的行政機構(gòu)。我們經(jīng)常在文學作品中看到“大理寺”這個詞,大理寺是干什么的呢?大理寺在中國古代是掌管審讞平反刑獄的官署。最早是從北齊開始設立,以后歷代王朝都延用此制,直至清朝。

  “寺”在古代漢語里有“持續(xù),相續(xù)”的意思。也就是說,皇帝設立的這個機構(gòu)是個永久性的機構(gòu),不是臨時性的機構(gòu),是要國祚綿綿、代代延續(xù)下去的,就叫“寺”。

  佛教傳入中國以后倍受歷代王朝重視,認為佛教的思想有利于國家統(tǒng)治,并且對民眾有教化作用。因此,中國歷代統(tǒng)治者就把教授佛法并且供僧團居住、學習、修行的場所稱為“寺”,希望這個場所能夠永久的存在下去。所以“寺”是辦事的機關,教育的機構(gòu)。

  確切地說,“寺”是和尚修行和居住的處所,供奉的是佛,建于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的白馬寺,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座佛寺。

  歷史上的佛寺相當于現(xiàn)在的大學,它的目的是普及教育。佛寺里面有藏經(jīng)樓,起到了現(xiàn)在公共圖書館的作用。很多讀書人,象王陽明、朱熹、范仲淹這些大儒,都曾長時間在寺院里掛單讀書。而且寺院定期有佛法的講座,當?shù)乩习傩斩伎梢匀ヂ,這是起到普及佛法的作用。也是大眾共同修行的一個場所。

  寺院里的出家人,相當于現(xiàn)在大學里的專職教授,出家只是選擇做專職弘揚佛法的工作而已。

再說“廟”。

  “廟”本是奉祀祖先的處所,即祖廟。迷信的人供神的地方亦稱廟,如龍王廟、土地廟等。帶有很濃厚的民間色彩。

  寺里的佛,是超然世外的;廟中的神,是人的偶像化。人們在寺里祈求,是精神的追求;在廟中祭祀,則往往是對功臣的緬懷。

  “廟”是中國古代祭祀天地鬼神的地方,“廟”在中國的歷史可能比“寺”更長遠,象大家都知道的:孔廟、武侯廟、關帝廟、岳王廟、龍王廟、孟姜女廟、屈原廟、媽祖廟、山神廟、土地廟、城隍廟等等。我們沒有聽說供關帝的叫“關帝寺”的,對不對?因為功能不一樣呀,所以稱謂也就不一樣了。

  了解了“寺”和“廟”的不同功能,我們應該明白了,去寺院其實是去學習的,不是祈求神明保佑的,也就應該明白,去寺院并不是去從事什么迷信活動,寺院是開啟人的智慧的地方。

  搞清楚一個稱謂的誤讀,也是學術(shù)嚴謹?shù)囊。不然?ldquo;寺”,“廟”不分的“混搭”下去,招致子孫后代們的“盤詰”是要誤人子弟的。

還要補充些歷史知識點——

  封建時代,所謂有德有才的人也可立廟奉祀,如關帝廟、岳廟。此外,帝王處理政事的地方還有一個名字叫“廟堂”。 “寺”,原意是官署,如漢代御史府,也稱御史大夫寺。寺也指中央機構(gòu)。

  一句話,“寺”是國家機構(gòu)名稱,是“政府行為”理當?shù)玫搅?ldquo;廣大人民群眾”的信任。

  如今,“七里海寶塔寺”的建設規(guī)劃,在佛教協(xié)會、寧河縣委、縣政府和廣大愿眾的積極努力下,正緊鑼密鼓的進行中,這座曠世寺院必將成為廣大僧眾學習、修行、休閑的好去處。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