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居士的故事
在毗耶離城里,有一位名叫維摩詰(居士)的長者。他是釋尊的崇拜者,長期以來,就對佛做各種供養(yǎng),常常行善,聆聰佛的深奧義理。所以,他現(xiàn)在不但精通深不可測的大乘之道,也因懂佛的教理,而開悟了。得悟後的維摩詰。慈心悲愿有如大海般浩瀚無際,他是位很難得的在家信徒。因此,以釋尊為首的一群佛弟子,帝釋天王、梵天王,和凡界的人士,無不稱贊他的德行,以示敬意。
有一次,維摩詰為了方便引導世人,乃示現(xiàn)病重,躺在床上,痛苦呻吟叫著。那些崇敬他的人聽說他患病在床,上至國王大臣,下至富翁,居士和波羅門等,舉凡有聲望和地位的人,都紛紛前來探病。他對這群訪客說∶
「蒙你們來看我的病,我十分感激。不過,諸位要明白,人的身禮并不能永遠存活。它不是永恒的,它既不強大,也無力量,更非牢不可破,總有一天會腐朽消失。大家不要對這個無法依賴的肉體,執(zhí)著不放。我們的肉體正像泡沫的聚集,既不能拿,也不能扎。我們的肉身只不過像從業(yè)緣露出的一個影子。它像浮云般,頃刻間會變化消失,也像閃電般片刻不留。這具身軀可說不是統(tǒng)率一切的我,既無壽也無知,它是充滿污穢的肉體。
諸位不要執(zhí)著於這樣既不凈,而又像浮云般捉摸不定的肉體,應該追求更永恒,并且充滿生命與光輝的佛身。諸位不需要擔心我這種像泡沫般的疾病,你們特地來探病,我反而說一些怠慢的話,也許令大家不高興。不過,我也是為諸位著想,完全沒有惡意!
訪客聽見他的說法,一種渴求佛道的菩提心,立刻洶涌而出。訪客離去後,病房頃刻就寂靜下來,他在病床上暗想∶「我現(xiàn)在生病痛苦,何以大慈大悲的佛陀不來探望、安慰我呢?」實則,還在精舍里為群弟子們說法的釋尊,早已知曉他的心意,就命令智慧第一的弟子--舍利弗∶
「舍利弗,你不妨去看看維摩居士的病」
「世尊的教示,我本不敢抗命。但是,我實在不想去看他!
「為什麼呢?」
「說來不好意思。以前,我隱居在山林深谷里,正打坐修養(yǎng)身心時,維摩居士走上前來,指責我修行不當∶『舍利弗,你逃避人世,跑來深山閑居,只知打坐靜修,這種念頭怎麼行呢?大乘的探妙哲理是指所有場所皆是空,不承認彼此的相對待才有價值。像你那樣認同一切事物的存在,卻跑來深山里隱居,而心神散亂,無法離開這顆心。』
由於這段不愉快的經(jīng)驗,現(xiàn)在要我探望他的病,總覺得很不自在!
「原來如此,那就不勉強你了!
佛回頭命令目犍連說∶
「目犍連,你去安慰他好嗎?」
目犍連被佛一問,躊躇地說∶
「世尊,您要我去恐怕不方便!
「怎麼,你也不去?」
「世尊,以前,我正在毗耶離城郊外對一群居士們說法時,維摩居士走來指責我說∶『大目犍連,你雖然向居士們說法。其實,你這種弘法方法不恰當。像你這樣知識淵博的人,可不能說出低俗的教理。那樣說法不能給予大家任何好處。本來,所謂法者,倒不是一定要做聲聞、緣覺和菩薩之類的法,因為宇宙萬物的實體皆是空的,而且一律平等。所以,眾生、我、壽命、人、美與丑等等區(qū)別全不存在。你應該要從這個現(xiàn)實來說法!
當時,我不曾反唇相譏,現(xiàn)在要我去看他,實在心有疙瘩!
「迦葉,你辛苦一趟,去探訪維摩的病況好嗎?」
「世尊,我也不方便去。當年我正在一個貧苦村莊托缽時,維摩居士特地蓄意深刻地回頭看我,并指責我的托缽行為∶『大迦葉,你雖然滿懷慈心,但令人覺得你的愛,好像很不平等、不公平。因為你不向富家去托缽,卻專門往窮人家去托缽,既不向窮人廣行布施,也不培植富人的善根,這就是慈悲不平等。所以,你若不能平等地本著慈愛之心去托缽,你的行為沒有意義!
現(xiàn)在如去訪問他,恐怕會遇到更多難題。所以,我還是不去的好!
「既然這樣,那也沒有辦法!
接著,第四位被指名的是,十大弟子中,對於諸法皆空最能領悟與理解的須菩提。
「須菩提,你去一趟如何?」
「世尊,別處我可以去,惟有維摩家里去不得。當初,我正到他家門前托缽時,他把我的鐵缽拿去,裝滿一缽飯給我。但是,他卻對我說∶『須菩提,托缽修行固然可以。不過,你的修行有缺陷。佛的所有教理全是空的,萬物一律平等,所以托缽也必須平等。你在現(xiàn)世里貧困落魄,系因為你自已前世不曾布施,才會淪落到這種地步。此事你應該有所自覺,為了悔改前生的行為,不該心懷吝嗇。相反地,即使富人在現(xiàn)世享受榮華富貴,倘若在現(xiàn)世里仍不肯布施,來世將淪落為貧困落魄,為了體恤富人來世的惡報,只到富家去讓他們布施,免得讓他們來世狼狽落魄,你的托缽修行是有差別性,不公平的。你年紀還輕,應該多加注意,但不要誤解我的意思。」
當時,我不知所措,一句話也沒說,就捧著缽盂,勿匆逃離居士家,回想起來很難為情,而且很惶恐。」
「既然有過這段苦惱的經(jīng)驗,那麼,我找別人去好了。」
佛說∶「富樓那,你去一趟如何?」
富樓那彌多羅尼子一向被稱為說法第一,現(xiàn)在卻聽他說∶
「世尊,我也一樣有苦衷!
「你能言善辯,連居士也得讓你三分!
「我的辯才在居士面前,無法運用。雖然往事已矣,但是,我仍記得當年在森林里一棵大樹下,還向一群新進修道者,滔滔不絕地說法時,居士走上前來,當我說法一結(jié)束,他就指責我∶『富樓那,很佩服你滔滔不絕的口才。但在弘法以前,你得進入禪定,統(tǒng)一心神,好好觀察聽眾的心理狀態(tài)與知識水準,而後才開始說法。否則會像骯臟的食物放進寶器里,或把琉璃與水晶混同般,你現(xiàn)在雖然向大眾說法,殊不知遠里的群眾參差不齊,有些人為了想聽大乘的甚深佛理,而且也在實際修行中,如果你用低微的小乘之法,來教導這些對信仰與深奧教理有高程度見解的人,無異把穢物放入寶器里,或像把水晶與琉璃混同,百般說法也無益於他們。其所以如此,在於你說法以前,不曾先入禪定,觀察其根本義理?傊,以後也會如此,你應多加注意才好!
由於這個緣故,恕弟子不能前去!
結(jié)果,富樓那也婉言拒絕了。佛只好問∶
「迦旃延,你呢?」
論議第一的摩訶迦旃延被佛一問,也坦然表示∶
「我也一樣,恕弟子不能從命!
「他怎麼責備你呢?」
「有一次,世尊講完法義的要領以後,我也敘述這些義理的含義,講解無常、苦、空、和無我。不料,正在聽講的維摩居士,走上前來為難我說∶
『迦旃延,你現(xiàn)在講得不錯,可惜,你的解說仍嫌不夠充實。諸法是不生、不滅的常住,也就是涅盤境界的意思,稱為無常;諸法里一無所有之處,稱為空,我與無我為一體不二,是為無我。你所說的是小乘中無常與無我,其與大乘究竟的法門,意議相差很遠!
依我看來,他實在不懷好意,提出難題來指責我。」
迦旃延也低著頭退下來。
「阿那律,你怎麼樣?」
釋尊只好命令以通曉萬物著稱的阿那律了。
「世尊,我也不能去探望居士的病情。記得以前在某地,我穿著端莊一面走著一面讀經(jīng),剛好一位名叫嚴凈的大梵天王,與一群部下,共同放出清凈的光明,走到我身邊,合掌問訊∶
「阿那律,據(jù)說你能洞悉萬物,你究竟能看透多大的范圍呢?」
我說∶「釋迦牟尼佛的國土,三千大千世界,看來像掌上的芒果,觀察一清二楚!惯@時候,維摩居士走來反問我∶
「阿那律,你的眼力果然不同凡響,你竟連普通肉眼無法看到的事物,也能看得明明白白。據(jù)你所見,那些東西是有形的?還是無形的呢?依照你現(xiàn)在的說明,好像是有形的,但依我有來,凡真用天眼能看穿一切事物者,乃超越一切,亦是洞悉真理的巨高眼識,你想是否無形的呢?」
我默然無語,嚴凈梵王問維摩居士說∶
「在這個世界上,有幾個人能具真正的天眼呢?」
「梵王,全世界只有佛才具真正的天眼!咕邮炕卮稹
「在梵王面前,我被居土羞辱一番,實在難為情。因此,我不好意思再去看他!
佛環(huán)視一下左右說∶
「那麼,憂婆離呢?」
「世尊,弟子恕難從命。往事不堪回首,記得以前有兩位修道者因為犯戒,非常難為情,又不便去請教世尊如何懺悔消罪。於是跑來求我說∶
我就按照經(jīng)文上所說,為他們詳加解釋一番。不料,維摩居士正好走來,當面指責我說∶
『憂婆離,你可不要加重這兩位修道者的罪孽。罪性既無內(nèi)外,亦無生滅,即無所謂罪的實性。只因為許多人的內(nèi)心骯臟,才會犯罪,只要內(nèi)心清凈,那麼,萬物都會清凈。因為心是無內(nèi)外,所以,不論叫做罪或污穢,其體本空。你怎能跟他們說明消除罪孽的方法呢?』
兩位修道者說∶
『智慧卓越的維摩居士,竟然不亞於憂婆離呢! 』
他們竭力贊揚維摩居士的智慧卓越,卻加深了我的羞愧。由於有過這段經(jīng)驗,現(xiàn)在不便前去,敢祈世尊原諒!
憂婆離坦述自己過去的失敗後,自行離去。釋尊又把密行第一的羅(目+侯)羅叫來,說∶
「你去看他好不好?」
「世尊我也不能去。那是很久以前的事。有一天,毗耶離城有一群富家子弟來訪∶
我出家的諸項功德,解說一番,不料,維摩居士突然走來反駁我∶
『羅(目+侯)羅,你不能只說明出家的功德和好處。真正的出家,乃在超越利益或功德。所謂出家,在於領悟不會生滅變化之法,因為在這個不生滅,不變化之法里,才沒有利益與功德的分別心。』
接著,他又勸告一群富家子∶
『居士,佛說出家必須得到父母的許可,我們?nèi)粝朐谡ㄉ铣黾,誠非易事!
『只有剃去三千煩惱絲而披上袈裟,并不算出家。任何人只要能有上求菩提,下化眾生的大道之心,就是出家了。可見一點兒也不難。在家也照樣能夠真正出家,諸位不妨即刻發(fā)這種卓越教法之心。』維摩居士說明給他們聽。三十二位富家子弟聽了,果然起了求道心。我當時沒有反駁的馀地,而當眾受辱。」
羅(目+侯)羅也自行離去了。釋尊回頭對阿難說∶
「阿難,現(xiàn)在輪到你了,你去一趟如何?」
「我也不能去。當初世尊患病在床時,要喝牛奶,我托缽到大婆羅門家,站在門外乞食,剛巧維摩詰經(jīng)過那里,就走過來問我∶
「阿難,你為什麼一大早來托缽呢?」
「世尊患病,為了要喝牛奶,我才特地前來化緣!刮一卮鹚
「阿難,因為世尊的身體屬於不壞之身,斷棄諸般要求,兼?zhèn)涠囗椛菩信c功德的殊勝果報之身,根本無所謂疾病,或情緒不佳等凡人所有的苦惱。你實在不必為世尊稍微不舒適,就焦慮萬分,你不如快回精舍去。轉(zhuǎn)輪圣王僅有少許福德,尚且不怕生病。何況,世尊的福德無量,更無患病的道理。趕緊回去吧。」他當面斥責我一頓。此時,空中傳來一陣聲音∶
「維摩居士說得不錯。但是,佛得病系因為時、煩惱、惡人、惡見和人們壽命的縮短等五種污濁出世。所以,阿難,你要求牛奶也沒有什麼不對!
此時,我才明白居士的智慧,以及無礙的辯才,他通達佛教的奧義,以及信佛的虔誠,都令我吃驚。由於這段經(jīng)過,現(xiàn)在去看他的病,無異被鞭打一樣難受。所以恕我不便去!拱㈦y也辭退了。
在釋尊的弟子中,有十位屈指可數(shù)的高足,都吃過維摩詰的苦頭。所以,都不敢單獨前去探病或慰問他。由此不難想像他們的確被對方嚴厲責備過。
因為這群聲聞的弟子都婉言拒絕,所以,佛只好把彌勒菩薩找來。不論在知織、功德或修行方面,彌勒菩薩都勝過前者,他并以未來佛自居,佛也予以認同,一般弟子們皆承認。佛吩咐∶
「彌勒菩薩,你知道舍利弗等人都不肯去。那麼,由你去看他一趟好嗎?」
「世尊,我也有難處。以前,當我正向以兜率天王為主,及其一族的天王們,講述不退轉(zhuǎn)的行法時,維摩居士走來指責我∶
『彌勒圣者,你雖然將來要繼承世尊的佛位,任重道遠。但是,這到底是未來的事。你似乎把菩提的智,煩惱的惑,視為兩事。實則,依我看,智與惑才是根本執(zhí)著。』
有了這段經(jīng)驗,我實在沒有勇氣去探病!箯浝掌兴_也拒絕了。
「先嚴,你去如何?」佛指名先嚴菩薩。
「世尊,我也不能去。以前,我剛從毗耶離城走出,適逢維摩詰正要進城,彼此偶然相遇,我向他禮拜,聊表敬意,同時向他問訊∶
「居士,您打從那兒來呀?」
「我從道場出來的。」居士回答。
「請問居士,在道場方面,以那一點最正確呢?」
「以純潔正真的心即是道場,乃至付諸於行,深切的信心、善心,乃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和智慧等,也全是正確的道場。所謂道場者,并非指修行場所的正邪,凡是修行人的正直心,都是修行上最正確的道場。像你這樣的身份,委實不該有如此糊涂的問題!
被他這麼一說,我再也不敢再提出問題,有過這樣的經(jīng)驗,我的確心里不舒服!瓜葒榔兴_也辭退了。
佛又回顧持世菩薩說∶
「持世菩薩,你去探病如何?」
「世尊,我也不去。以前,當我住在安靜的房朋間裹時,魔王率領自己族屬一萬二千名魔女,化成帝釋天王的外表,一面奏起鼓樂和弦歌,一面跟一族魔女朝我禮拜,合掌站在我的前面。當時,我還以為他是真正的帝釋天王,所以才對他們提出忠告∶
「 尸迦,你來啦!你縱然有福力,也不要為所欲為,常常要觀察五欲。和無常等事,切勿沈迷於五欲,應該追求善法!勾藭r,這位帝釋一面指著一族天女,一面對我說∶
「持世,你就把這一萬二千名天女召來做女仆吧!」
我拒絕說∶「帝釋,說這種非法的事,可要特別小心。你豈不知道出家人身邊,嚴禁美女作陪嗎?」正談論時,維摩詰走來說∶
「持世,眼前這位不是真帝釋,而是魔王率領族屬來戲弄你的,你要注意啦!」
我聽了目瞪口呆,居士竟盛氣 人地朝著魔王走去。魔王也吃了一驚,勉為其難地說道∶
「維摩居上,請您別這樣為難我好嗎?」
魔王打算逃走,正要竭力表現(xiàn)神通時,不知何故,卻始終走不了。驚慌失措之下,突然空中傳來一陣聲音∶
「魔王,放棄你的族屬吧!惟有這樣才能逃走!
魔王終於把一萬二千名魔女給了維摩詰,脫身逃去。
此時,維摩詰勸告眼前的魔女們說∶
「你們的主人只顧自己逃走,卻把你們丟下給我。從現(xiàn)在起,你們得服從我,F(xiàn)在,你們不妨把此刻的惡念,轉(zhuǎn)為大慈大悲的善心!
我親眼看見維摩詰的自在神通、智慧與無礙的辯才,所以,一聽到維摩居士的名字就有焦慮之咸。世尊,恕我不去探他的病!
持世菩薩坦述往事,而後婉言拒絕了。
由此可見,佛依序令菩薩們?nèi)タ淳S摩詰的病。不料,他們都吐露自己以往受過的呵責,而堅辭不去。佛只好把最後一位文殊菩薩召來問∶
「文殊師利,你知道他們都怕去見維摩詰,你就代表大家去安慰他幾句話,好嗎?」
「世尊,要與維摩居士應答,確是不易。因為居士深知諸法的真理,善述法要,能言善辯,既有無礙的智慧,又通曉菩薩的法義,深入諸佛的秘藏,降伏許多惡魔,領悟神通,誠然是一位罕見的上人,所以我也不敢與他匹敵。不過,我看在佛弟子們的面上,領受世尊的旨意去慰問他好了。」
最後,智者文殊菩薩,才拜領這項艱巨的使命。諸位菩薩,聲聞和其他弟子,乍聞文殊的慷慨承諾,都聞聲表示∶
「文殊師利與維摩居士兩位對謀,必有一場高深微妙的佛法理解說!
大家對於兩位大士的會合,都寄予厚望。於是,八千菩薩,五百聲聞,一萬天子等,都希望與文殊菩薩隨行。文殊知道諸位的愿望,就與許多佛弟子浩浩蕩蕩地向比亞利城前去。
此時,維摩長者早已預知文殊師利率領大眾前來,他立刻大顯神通,把方丈室改成空室,只留下一張病床,居士躺在床上。文殊到了居士家里,直入病房,既不見室內(nèi)有任何侍者,也不見室內(nèi)有任何設備。但見居士一人躺在床上,口瞪口呆。對方一見文殊進來,立刻親切的招呼∶
「歡迎之至,文殊師利菩薩。(不來之相光臨,不見之相駕到)!
「維摩居士,來者不再來,一去不復返。來者無來處,去者無所至。居士近況怎樣呢?據(jù)說您疏於治療,病況沒有起色,世尊很擔心。您的病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呢?該如何治療才能痊愈呢?」
「你說病因嗎?根本在於愚癡,才滋生愛欲,而導致我的病情。當世人因為迷妄而苦惱時,我也會得病,當他們的迷妄消威時,我的病也痊愈了。就像長老有個獨子,一旦愛子生病,父母也焦慮得病,待愛子病愈,父母的病況也好轉(zhuǎn)了,同樣地,菩薩憐憫世人,就像父母疼愛子女。所以,許多人患病時,菩薩也得病,待世人病愈時,菩薩的病也好了。因此我的病只待世人的迷妄消失,自然痊愈,請毋須擔心!
「那麼,菩薩的病又是什麼原因呢?」
「那是出自大惡大悲之心。世上傳說,先天下之憂而憂,才是大丈夫,其實,這就是菩薩的大慈大悲,看見世人沈迷不悟,因生慈悲心而焦慮,因而致病!
「我知道病因了,但你房里既無桌椅,亦無看護的人影,又是怎麼回事呢?」
「諸佛的國土,也全都是這樣空的!
「為什麼?」
「倒沒有為什麼,而是因為空才空。你問我為什麼沒有侍者?就像信仰惡魔或邪教之徒,懷有執(zhí)迷的現(xiàn)實,耽溺於流轉(zhuǎn)生活的人,全是人們的仆傭,因為我既無一點兒迷妄現(xiàn)實,也無耽溺之物。所以也不需要親近的侍者!
「你的病相呢?」
「我的病無形,故無病相之事!
「究竟是出自身體的病呢?抑或從心里發(fā)出的病呢?」
「既非來自身體,亦非出山心理。」
「屬於地、水、火、風四大因素里的那一類呢?」
「不屬其中任何一類,就像許多人患病一樣,我也會患病。」
文殊與居士兩人的問答,遂漸深入大乘法門的精髓,但見他們一直討論下去。
當他們反覆問答之際,舍利弗在室內(nèi)看不到床鋪,心想∶「來訪的菩薩和佛門弟子要坐在那里呢?」眼看自己的同參無處可坐,不禁疑心重重,維摩居士馬上懂得舍利弗的意思∶「舍利弗,你是來這裹求法,抑或找床鋪坐呢?」他的一語道破舍利弗的心思。舍利弗對於居士的敏銳觀察力,心服口服,但仍故作鎮(zhèn)靜地回答∶
「我當然來求法,不是專來找床鋪或座位!
「舍利弗,求法可不是追求身家性命。因為法的內(nèi)涵,系指萬物皆非實體,亦非常住,如果執(zhí)著於生死或涅盤一途來求法,可不是求真的態(tài)度。求法的根本精神,不是全都在佛法裹可找尋,最好自己去體會。你說要來求法,更不宜馬虎。」
維摩居士警告了舍利弗之後,回頭看文殊菩薩∶
「文殊菩薩,您曾經(jīng)教化諸國,可曾記得佛土裹,有過成就無上功德的師子座嗎?」
居士聽到文殊菩薩的回答,即刻運用神通,使須彌燈王佛,以崇高寬大的莊嚴,把清凈的三萬二千師子座,運到維摩詰的房間來,這個房間原本空著,現(xiàn)在竟能置放三萬二千部,高寬八萬四千由旬的師子座。跟隨文殊前來的一群佛門弟子,目睹這樣奇妙的現(xiàn)象,無不驚異。
「文殊菩薩,遠來的諸位佛門弟子,請諸位隨意坐在這個高床上吧!」維摩催促大家就座。
已經(jīng)修得神通的諸位菩薩,無不各顯神通,紛紛就坐在這高尚莊嚴的床上。然而,舍利弗等佛門弟子,不論如何高飛,皆因床位太高太寬,而一直無法飛到床上,只有眼睜睜地以羨慕與奇異的眼光,看著諸菩薩表現(xiàn)非凡的能力。百般無奈之下,使旁觀的維摩詰居士目睹舍利弗等人的表現(xiàn),就譏諷地催促說∶
「舍利弗,你怎麼飛升不起來呢?剛剛不是埋怨沒有床位嗎?現(xiàn)在趕快飛起來呀!」
「居士,床位又高又寬,我實在飛不起來!
「如果靠自身的力量飛不起來,不妨一心禮拜和祈念須彌燈王佛,自然就能騰身飛躍!
舍利弗和其他聲聞,果然依照居士的指點,一心禮拜,和祈念須彌燈王佛,在佛的加護下,果然飛到高床上坐了。此時,聲聞等人更加相信佛陀的力量。舍利弗吃驚地說∶
「居士,我們以前不曾看過這麼小的房間,竟能安放這麼多又高又寬,而又莊嚴清凈的師子座,實在不可思議!
「舍利弗,諸佛菩薩全都脫離百般的束縛,到達超俗無憂的境界,乃意指涅盤的奇妙。倘若菩薩得此涅盤,再高大的須彌山,也能收進微細的芥子里;四大海的水,也能被放入毛穴中。舍利弗,凡獲得涅盤的菩薩,只要大顯神通,就能呈現(xiàn)佛身,帝釋天王,或梵天王等身形,隨心所欲,因時因地,變化全世界各種聲聞,其神通無邊,奧妙無窮,不勝枚舉,菩薩的功德實在偉大呢?」
居士把菩薩的功德實例,親自顯現(xiàn)給大家觀賞,并加以稱贊。諸位聽到他的說法,無不心懷感激,皆大歡喜。
此時,大迦葉對舍利弗說∶
「多麼令人驚訝,既然大家都看到了各種情況,然而,就像在瞎子面前展示各種顏色或形狀,瞎子也不能分辨,我們這群聲聞即使聽到這種奇妙的涅盤法門,也照樣難以理解。我們何以會永遠斷送這種菩薩的根性,好像脫離大乘法門,變成如此無德無行而被他指責呢?如今我們都聽見大乘法門,就該為自己的無明放聲大哭。我們的哭聲也許會震動全世界。」
果然,感嘆自身糊涂的聲音,到處可聞,好像震撼天地似地發(fā)出來。
此話結(jié)束後,文殊與維摩居士又對菩薩的慈悲等問題,繼續(xù)各種有益的交談。
居士房里有天女,她們聽見居士動人的說法,始知奧妙高深的教理,她們感激之馀,遂讓百花盛開,就像天樹開花般,大大地歡娛了菩薩及大眾。只見紅白諸色的天界鮮花,紛紛散落在大眾身上,但奇怪得很,凡散落在菩薩身上的鮮花,都不沾身而落地,惟獨散落在舍利弗等聲聞身上,卻緊緊貼住,不曾飄落?v使舍利弗等人一心想拿下,卻不能如愿。天女見他們?nèi)绱耍蛦枴谩干崂,為什麼要將花朵撥開呢?」
「因為那種花飄落在我們身上是不如法的,因此才想把它拿下!
「不如法是指..」
「佛制比丘是不準香華著身,香華著身是犯戒。如今這樣捉弄我們,豈非違背諸法無差別的花嗎?」
「聽如此一說,想請問天女在居士家住多久了呢?」
「十二年」天女為舍利弗辯論一番妙理後回答。
「據(jù)我所知,女身成佛時,必先轉(zhuǎn)為男相,你為何沒有改變呢?」故問∶(舍利弗因襲蔑視女性的思想)。
「我不曾想過這件事。毋寧說,十二年來,我一直仍求做女相,到目前仍然不 能如愿,感到十分懊惱,所以更不曾想過把女相轉(zhuǎn)為男相。正像魔術師以幻術幻化 出的女性。而有人問這個幻女∶『何故不轉(zhuǎn)為女身呢?』」
「我不以為然,因為幻術沒有固定形相,不能以轉(zhuǎn)女或男作答覆!
「諸法也一樣,沒有固定相。因此,問我為何不轉(zhuǎn)女身為男身,乃是違背法理的。」
天女的口氣咄咄逼人,連舍利弗也不敢與她爭辯。雙方問答後,天女大顯神通,竟將舍利弗也變成天女,天女反化身為舍利弗,她問化身為天女的舍利弗說∶
「為何不轉(zhuǎn)變成男身呢?」
「我要怎樣轉(zhuǎn)變呢?我在不知不覺間變成女身了。」
「舍利弗,如果你能轉(zhuǎn)這個女身的話。那麼,所有女性也全都能轉(zhuǎn)變得了,如同舍利弗,現(xiàn)女相,所以,佛說∶『一切諸法,非男非女!弧
話一說完,天女就攝回神通力,使舍利弗恢復原形。
「舍利弗,女身的色相何在?」
「女身色相,無在無不在!
「一切諸法也一樣,并沒有定相,與個性等!
維摩居士聆聽天女與舍利弗的質(zhì)疑應答,兩人的對話一止,居士就說∶「舍利弗,你似乎把天女看成普通的女子了。實則她天女是已供養(yǎng)過九十二億佛。而獲有菩薩的神通力,凡事如愿以償,已得無生法忍,并能隨心所欲地現(xiàn)身來教化。若要今後要理解其智慧,實非你所能意會。不過,你大概能了解諸法的本質(zhì)了吧!只盼更努力修行!
維摩居士將天女的來龍去脈介紹清楚了。舍利弗也自以為徹底體會了。
接著,維摩詰又說明數(shù)種深奧而珍貴的法門。說明後,他才陪同文殊菩薩等眾,一齊到釋尊所在的庵羅樹園中恭恭敬敬地向佛禮拜,呈獻供養(yǎng)。
- 上一篇:誰都不能改變我的承諾
- 下一篇:乞富不乞貧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
猜你喜歡
精彩推薦
- 因果報應
- 嫖娼有報應嗎?真實的嫖娼報應
- 佛典故事
- 禪宗公案
- 邪淫現(xiàn)世報:二男女車上縱欲釀車禍被燒死
- 我懺悔,我的報應來了-淫人妻者,妻淫人
- 學佛與富貴
- 與賣淫女風流一次 70歲花心老漢染惡疾
- 被燒死的蛇
- 佛學故事
- 百喻經(jīng)故事全集譯注
- 阿彌陀佛的故事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簡介
- 邪淫的隱形果報 誰都逃不掉
- 念地藏經(jīng)招鬼?不敢念地藏經(jīng)的請進來
- 民間故事
- 地藏經(jīng)感應
- 金剛經(jīng)感應事跡
- 大難不死 意外獲得足以致富的特異功能
- 一行禪師:《故道白云》
- 鳥為食亡,人為色死
- 孝的故事
- 金剛經(jīng)故事
- 一盆洗腳水的警示
- 損友導淫 精盡喪命
- 佛教因果報應的真實案例
- 淫色最容易觸犯,不斷淫欲心難清靜
- 人和動物的感人故事
- 念誦《心經(jīng)》,心想事成
- 念誦地藏經(jīng)的真實感應六則
- 佛咒感應
- 善護口業(yè),免遭大難
- 智慧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戒邪淫故事
- 這兩個因果故事,讓你了解什么是業(yè)障
- 兩性關系
- 地藏經(jīng)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十大弟子傳
- 持蓮觀音是什么菩薩?持蓮觀音的故事
- 三歲小孩都懂得的道理,八十高齡也未必做得到
- 愚人食鹽的原文和譯文及道理
- 迦旃延尊者度化惡生王的故事
- 心平氣和 自度度人
- 馬需調(diào)教,樹要修剪,人需約束
- 心性要平和柔和
- 用實際行動展現(xiàn)自己的魅力、體現(xiàn)自己價值
- 從來不丟東西的婦人,只因她前世做了這件事
- 世俗王子從圣人走向神壇,釋迦牟尼佛的一生簡介
- 盲人摸象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萎花喻的故事
- 人生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都要用好心情來對待
- 借花獻佛的由來,釋迦牟尼前身以花供養(yǎng)燃燈佛
- 以感恩的心面對世界
- 以平等心面對蕓蕓眾生,是菩薩的道德
- 梁武帝與佛教有什么關系,四次舍身入寺的是哪個寺?
- 佛陀度化慳貪長者修大布施
- 宋文帝問法求那跋摩的故事
- 知足并感恩,要知道別人的好并懂得回報
- 盲人打燈籠,即與人方便,也與己方便
- 禪師救蝎子,不因天性而放棄天性
- 從惜?锤F三代還是富三代
- 大乘心難發(fā),不愿再發(fā)大乘心的舍利弗
- 聽經(jīng)的蛤蟆,命終后脫離畜生道,上升四天王宮
- 學佛貴在實行,堅持不懈地去修一個法門,終會成功
- 熟悉經(jīng)藏的比丘與精進修道的比丘
- 佛教歷史上與水陸法會有因緣的高僧
- 借事磨練,善用其心,讓心走出煩惱的牢獄
- 薄拘羅尊者,五次被后母加害,卻都毫發(fā)無損
- 馬鳴菩薩抵億金的故事
- 人活著根本不需要很多,少欲知足自得安樂
- 九月初四,弘一大師圓寂日,德行與精神常存我們心間
- 釋迦牟尼佛修忍辱,忍辱仙人與歌利王的故事
- 舍棄對五欲的貪著,成功飛出籠子的鴿王
- 寺廟為什么喜歡種銀杏?佛珠變銀杏的故事
- 鳩摩羅什是誰?東晉高僧鳩摩羅什的一生
- 短暫的快樂與長久的快樂,你選擇哪個?
- 三年不吃飯的出家人
- 急性子與慢性子,人與人要學會理解和忍耐
- 因果報應
- 佛典故事
- 禪宗公案
- 佛學故事
- 百喻經(jīng)故事全集譯注
- 阿彌陀佛的故事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簡介
- 民間故事
- 地藏經(jīng)感應
- 金剛經(jīng)感應事跡
- 一行禪師:《故道白云》
- 孝的故事
- 金剛經(jīng)故事
- 人和動物的感人故事
- 佛咒感應
- 智慧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戒邪淫故事
- 地藏經(jīng)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十大弟子傳
- 地藏王菩薩的故事
- 大悲咒感應事跡
- 楞嚴經(jīng)故事
- 觀世音菩薩傳
- 480位禪宗大德悟道因緣
- 感恩的小故事
- 玉琳國師
- 禪理故事
- 《欲;乜瘛钒自捊
- 動物寓言故事
- 藥師佛感應錄
- 因果日記
- 心經(jīng)感應事跡
- 百業(yè)經(jīng)故事集
- 改變命運的方法
- 禪宗開悟
- 觀音心咒感應錄
- 放下就是快樂
- 念佛感應
相關名詞
推薦內(nèi)容
熱門推薦
最新更新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