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原文、白話故事、圖片
第二十回 拜大光王
【原文】
爾時,善財童子一心正念彼王所得幻智法門,思惟彼王如幻解脫,觀察彼王如幻法性,發(fā)如幻愿,凈如幻法,普于一切如幻三世起于種種如幻變化,如是思惟。
漸次游行,或至人間城邑、聚落,或經曠野、巖谷、險難,無有疲懈,未曾休息。然后乃至妙光大城,而問人言:「妙光大城在于何所?」人咸報言:「妙光城者,今此城是,是大光王之所住處。」
時,善財童子歡喜踴躍,作如是念:「我善知識在此城中,我今必當親得奉見,聞諸菩薩所行之行,聞諸菩薩出要之門,聞諸菩薩所證之法,聞諸菩薩不思議功德,聞諸菩薩不思議自在,聞諸菩薩不思議平等,聞諸菩薩不思議勇猛,聞諸菩薩不思議境界廣大清凈!棺魇悄钜,入妙光城。
見此大城,以金、銀、琉璃、玻璃、真珠、硨磲、碼瑙七寶所成,七寶深塹,七重圍繞;八功德水盈滿其中,底布金沙,優(yōu)缽羅華、波頭摩華、拘物頭華、芬陀利華遍布其上;寶多羅樹七重行列,七種金剛以為其垣各各圍繞,所謂:師子光明金剛垣、無能超勝金剛垣、不可沮壞金剛垣、不可毀缺金剛垣、堅固無礙金剛垣、勝妙網藏金剛垣、離塵清凈金剛垣,悉以無數摩尼妙寶間錯莊嚴,種種眾寶而為埤堄。其城縱廣一十由旬,周回八方,面開八門,皆以七寶周遍嚴飾,毗琉璃寶以為其地,種種莊嚴甚可愛樂。
其城之內,十億衢道,一一道間,皆有無量萬億眾生于中止住。有無數閻浮檀金樓閣,毗琉璃摩尼網羅覆其上;無數銀樓閣,赤真珠摩尼網羅覆其上;無數毗琉璃樓閣,妙藏摩尼網羅覆其上;無數玻璃樓閣,無垢藏摩尼王網羅覆其上;無數光照世間摩尼寶樓閣,日藏摩尼王網羅覆其上;無數帝青摩尼寶樓閣,妙光摩尼王網羅覆其上;無數眾生海摩尼王樓閣,焰光明摩尼王網羅覆其上;無數金剛寶樓閣,無能勝幢摩尼王網羅覆其上;無數黑栴檀樓閣,天曼陀羅華網羅覆其上;無數無等香王樓閣,種種華網羅覆其上。
其城復有無數摩尼網、無數寶鈴網、無數天香網、無數天華網、無數寶形像網,無數寶衣帳、無數寶蓋帳、無數寶樓閣帳、無數寶華鬘帳之所彌覆,處處建立寶蓋、幢、幡。
當此城中,有一樓閣,名:正法藏,阿僧祇寶以為莊嚴,光明赫奕最勝無比,眾生見者心無厭足,彼大光王常處其中。
爾時,善財童子于此一切珍寶妙物,乃至男女、六塵境界,皆無愛著,但正思惟究竟之法,一心愿樂見善知識。
漸次游行,見大光王去于所住樓閣不遠四衢道中,坐如意摩尼寶蓮華藏廣大莊嚴師子之座,紺琉璃寶以為其足,金繒為帳,眾寶為網,上妙天衣以為茵蓐。其王于上結跏趺坐,二十八種大人之相、八十隨好而以嚴身;如真金山,光色熾盛;如凈空日,威光赫奕;如盛滿月,見者清涼;如梵天王,處于梵眾;亦如大海,功德法寶無有邊際;亦如雪山,相好樹林以為嚴飾;亦如大云,能震法雷,啟悟群品;亦如虛空,顯現種種法門星象;如須彌山,四色普現眾生心海;亦如寶洲,種種智寶充滿其中。
于王座前,有金、銀、琉璃、摩尼、真珠、珊瑚、琥珀、珂貝、璧玉諸珍寶聚,衣服、瓔珞及諸飲食無量無邊種種充滿。復見無量百千萬億上妙寶車、百千萬億諸天妓樂、百千萬億天諸妙香、百千萬億病緣湯藥資生之具,如是一切悉皆珍好。無量乳牛,蹄角金色;無量千億端正女人,上妙栴檀以涂其體,天衣、瓔珞種種莊嚴,六十四能靡不該練,世情禮則悉皆善解,隨眾生心而以給施。
城邑、聚落、四衢道側,悉置一切資生之具。一一道傍皆有二十億菩薩,以此諸物給施眾生,為欲普攝眾生故,為令眾生歡喜故,為令眾生踴躍故,為令眾生心凈故,為令眾生清涼故,為滅眾生煩惱故,為令眾生知一切義理故,為令眾生入一切智道故,為令眾生舍怨敵心故,為令眾生離身、語惡故,為令眾生拔諸邪見故,為令眾生凈諸業(yè)道故。
時,善財童子五體投地,頂禮其足,恭敬右繞,經無量匝,合掌而住,白言:「圣者!我已先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云何修菩薩道?我聞圣者善能誘誨,愿為我說!」
時,王告言:
「善男子!我凈修菩薩大慈幢行,我滿足菩薩大慈幢行。善男子!我于無量百千萬億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佛所,問難此法,思惟觀察,修習莊嚴。
「善男子!我以此法為王,以此法教敕,以此法攝受,以此法隨逐世間,以此法引導眾生,以此法令眾生修行,以此法令眾生趣入,以此法與眾生方便,以此法令眾生熏習,以此法令眾生起行,以此法令眾生安住思惟諸法自性,以此法令眾生安住慈心,以慈為主,具足慈力;如是,令住利益心、安樂心、哀愍心、攝受心、守護眾生不舍離心、拔眾生苦無休息心。我以此法令一切眾生畢竟快樂,恒自悅豫,身無諸苦,心得清涼,斷生死愛,樂正法樂,滌煩惱垢,破惡業(yè)障,絕生死流,入真法海,斷諸有趣,求一切智,凈諸心海,生不壞信。善男子!我已住此大慈幢行,能以正法教化世間。
「善男子!我國土中一切眾生,皆于我所無有恐怖。善男子!若有眾生貧窮困乏,來至我所而有求索。我開庫藏恣其所取,而語之言:『莫造諸惡,莫害眾生,莫起諸見,莫生執(zhí)著。汝等貧乏,若有所須,當來我所及四衢道,一切諸物種種具足,隨意而取勿生疑難!
「善男子!此妙光城所住眾生,皆是菩薩發(fā)大乘意,隨心所欲,所見不同,或見此城其量狹小,或見此城其量廣大;或見土沙以為其地,或見眾寶而以莊嚴;或見聚土以為垣墻,或見寶墻周匝圍繞;或見其地多諸瓦石高下不平,或見無量大摩尼寶間錯莊嚴平坦如掌;或見屋宅土木所成,或見殿堂及諸樓閣、階墀、窗闥、軒檻、戶牖──如是一切無非妙寶。
「善男子!若有眾生其心清凈,曾種善根供養(yǎng)諸佛,發(fā)心趣向一切智道,以一切智為究竟處,及我昔時修菩薩行曾所攝受,則見此城眾寶嚴凈;余皆見穢。
「善男子!此國土中一切眾生,五濁世時樂作諸惡。我心哀愍而欲救護,入于菩薩大慈為首隨順世間三昧之門。入此三昧時,彼諸眾生所有怖畏心、惱害心、怨敵心、諍論心,如是諸心,悉自消滅。何以故?入于菩薩大慈為首順世三昧,法如是故。善男子!且待須臾,自當現見!
時,大光王即入此定。其城內外六種震動,諸寶地、寶墻、寶堂、寶殿、臺觀、樓閣、階砌、戶牖,如是一切咸出妙音,悉向于王曲躬敬禮。妙光城內所有居人,靡不同時歡喜踴躍,俱向王所舉身投地。村營、城邑一切人眾,咸來見王,歡喜敬禮。
近王所住,鳥獸之屬,互相瞻視,起慈悲心,咸向王前恭敬禮拜。一切山原及諸草樹,莫不回轉向王敬禮。陂池、泉井及以河海,悉皆騰溢,流注王前。十千龍王起大香云,激電震雷,注微細雨。有十千天王,所謂:忉利天王、夜摩天王、兜率陀天王、善變化天王、他化自在天王……如是等而為上首,于虛空中作眾妓樂。無數天女歌詠贊嘆,雨無數華云、無數香云、無數寶鬘云、無數寶衣云、無數寶蓋云、無數寶幢云、無數寶幡云,于虛空中而為莊嚴,供養(yǎng)其王。伊羅婆拏大象王,以自在力,于虛空中敷布無數大寶蓮華,垂無數寶瓔珞、無數寶繒帶、無數寶鬘、無數寶嚴具、無數寶華、無數寶香,種種奇妙以為嚴飾,無數采女種種歌贊。
閻浮提內復有無量百千萬億諸羅剎王、諸夜叉王、鳩槃荼王、毗舍阇王,或住大海,或居陸地,飲血噉肉,殘害眾生;皆起慈心,愿行利益,明識后世,不造諸惡;恭敬合掌,頂禮于王。如閻浮提,余三天下,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乃至十方百千萬億那由他世界中,所有一切毒惡眾生悉亦如是。
時,大光王從三昧起,告善財言:「善男子!我唯知此菩薩大慈為首隨順世間三昧門。如諸菩薩摩訶薩為高蓋,慈心普蔭諸眾生故;為修行,下、中、上行悉等行故;為大地,能以慈心任持一切諸眾生故;為滿月,福德光明于世間中平等現故;為凈日,以智光明照耀一切所知境故;為明燈,能破一切眾生心中諸黑闇故;為水清珠,能清一切眾生心中諂誑濁故;為如意寶,悉能滿足一切眾生心所愿故;為大風,速令眾生修習三昧入一切智大城中故。而我云何能知其行,能說其德,能稱量彼福德大山,能瞻仰彼功德眾星,能觀察彼大愿風輪,能趣入彼甚深法門,能顯示彼莊嚴大海,能闡明彼普賢行門,能開示彼諸三昧窟,能贊嘆彼大慈悲云?
「善男子!于此南方,有一王都,名曰:安;有優(yōu)婆夷,名曰:不動。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時,善財童子頂禮王足,繞無數匝,殷勤瞻仰,辭退而去。
【白話故事】
善財在路上走著、想著:王者威嚴獄吏嗔,剜心剖腹太愁人。
那吊眼輪睛的獄吏,那剜心破腹的場面,的確有些令人心寒。他離開福城一年多,所參拜的善知識者,都是些善良的比丘、居士、長者,這是第一次參拜王爺。為王者大概都是這樣兇暴、殘忍、才能治服兇頑之徒。大光王,大概也不例外,可能還要兇狠。思想上作好挨打、被呵斥的準備。來到妙光城界,遠遠望見祥光炯炯,瑞氣盈盈。善財向著那個方向走去。
行不多遠,果然一座城池。城門上斗大“妙光”二字,金光閃爍。善財小心翼翼地走到城邊,準備挨守城軍卒的喝斥。
善財走到城門,并無一兵一卒,老百姓自由出入,無有阻攔。他也混入人群。
進得城來,滿城祥光瑞氣,滿街喜氣盈盈,市場繁榮,人群擁擠,都往市中心走去。善財也跟著人走。
走到十字街前,聳立著一座華麗的宮殿,宮門無卒守護,人們自由出入。善財即跟人流走進宮去。
走進宮門,兩旁擺滿糧食衣物,以及一切資身之具,凡所應有無所不有,無人守護,人們隨意拿取。
再往裡走,兩旁擺滿纓絡珠寶,妝飾之物,凡所應有無所不有,也無人守護,人們隨意拿取,無有乏少。
再往裡走,兩旁擺滿紙筆、書籍等學習之物,凡所應有無所不有,亦無人守護,人們隨意拿取,無有少缺。
再往裡走,兩旁廳堂、桌椅、幾凳、排列整齊,堂內坐滿男女老幼,專心聽老者講說各種理論、學術、道德。
再往裡走,是正宮殿,殿上一寶座,七寶所成,上懸幢幡寶蓋。座上一人,頭戴寶冠,身穿龍袍。侍女嬪妃,美顏端莊。文武大臣分列兩邊。眾多百姓擠滿宮庭,靜聽王者解說疑難,一堂和樂氣象。
善財見此情景,知是大光王,心頭疑慮頓消,上前施禮道:“大王,我已發(fā)菩提心,利樂有情造福人間,但不知如何行,愿大王慈悲教誨,當無忘失。”
大王和顏悅色,歡喜答道:“善哉,來者。我的國土,清淨莊嚴。我的臣民,善樂可親,互相謙讓,互相尊敬。沒有貪財利己,勾心斗角,是非爭訟之事。所以我宮殿中所有衣服飲食,珠寶纓絡,都是我國民眾共同所有,大家隨意取捨,共同享受。
善財問:“難道他們不貪多圖求嗎?”
大光王道:“貪者人之惡習,惡習薰習,貪心故重。為王者不貪,則臣不貪。臣不貪則民不盜。何貪之有?王與民親如手足。民不以我為王,我不以民為民。民以我為師,我以民為友。故我的臣民,有道德,知慚愧,互敬如賓,互尊如師。我自己雖為王者,不過給他們解釋一下疑難。不以為自己是管教者,他們也不需要我管教。”
善財道:“人的心究竟不一樣,萬物也不停變化的,難道你的臣民永遠都是這樣善良嗎?”
大光王道:“正因為事物變化,才在變化中求得善良。若不變化,惡人就不會變成善人了。”
善財大悟,知識在變化中來改善百姓意識,是使之善良的真理。一言不發(fā),默然領會。大光王又說:“利樂有情造福人間的事,你再往南走,在安住王都,有個不動優(yōu)婆夷,她可以告訴你如何修菩薩行,如何造福人間的事。”
善財拜了兩個王者,聽了兩個王的不同教誨,心裡有一個王的概念。王者也有不同的王法。又繼續(xù)往南行。
- 上一篇:白話華嚴經
- 下一篇:《華嚴經》是阿難尊者記錄的嗎?
- 地藏經注音版
- 無量壽經注音
- 妙法蓮華經全文
- 《心經》誦讀、讀誦的步驟
- 《金剛經》全文-金剛經原文、譯文及釋意
- 地藏經原文
- 楞嚴經白話文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念誦及回向儀軌
-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
- 佛說阿彌陀經注音版
- 普賢行愿品原文
- 藥師經原文
- 金剛經注音版
- 妙法蓮華經注音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注音版
- 無量壽經原文
- 楞嚴經注音
- 金剛經原文
- 圓覺經原文
- 無量壽經原文
- 妙法蓮華經原文與白話文對照版
- 楞嚴經全文
- 普賢行愿品注音版
- 《心經》全文-心經全文注音及譯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文
- 普門品儀軌,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完整儀軌
- 金剛經全文及譯文
- 華嚴經原文
- 無量壽經全文
- 地藏經解釋-地藏經全文白話解釋
- 心經注音版
- 維摩詰經原文
- 十善業(yè)道經原文
- 心經的作用和好處,心經有什么作用?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
- 佛說阿彌陀經原文
- 《心經》全文、心經譯文解釋
- 無量壽經白話文
- 金剛經譯文
- 圓覺經講的是什么內容?圓覺經概說
- 《大寶積經》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是怎么來的?楞嚴經的由來故事
- 佛經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講記
- 念地藏經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是大乘經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偈頌:人生在世間,應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誰翻譯的?心經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注音版
- 法華經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的解讀
- 《心經》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
- 《父母恩重難報經》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注音版
- 從《壇經》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
- [感應故事]心經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