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四類型與死后去向之謎
編者按:死亡,是人類永恒的話題,也是一般人難以解開的疑團。唯有真正大智之人才能洞察生死奧秘,比如佛陀。在佛教經(jīng)典中有關于死亡的諸多解讀,可以讓人茅塞頓開。
頂圣眼天生,人心餓鬼腹,畜生膝蓋離,地獄腳板出。
死有,指有情一期生命形式死亡的那一剎那。醫(yī)學對死亡的判斷是瞳孔放大、腦干反應能力消失、腦波無起伏、呼吸停頓等,以上幾項連續(xù)出現(xiàn)六個小時而毫無變化。而佛教認為死亡是壽、暖、識的解體:有情生命由壽、暖、識三法組成,一旦壽命結(jié)束、識體離開、體溫消失,一期生命便宣告死亡。死亡是人生大事,也是有情生命的重要轉(zhuǎn)折。那么,佛教對死亡是如何看待的呢?
一、死有多種
生死無常,有生則必有死。但有情因為業(yè)力不同,死亡也有不同的因緣,《大毗婆沙論》將死亡分為四種類型。
一是有財而壽盡之死。財代表著福報,有情的生存需要福報來滋養(yǎng),福報有如銀行存款。我們來到這個世界,存款皆有限量,有些人懂得如何惜福,更懂得在消耗的同時不斷培福,這樣的人即使到壽盡時,福報不曾享用完。
二是有壽而財盡之死。雖然壽命還未結(jié)束,而福報卻已提前揮霍一空。就像那些年輕時驕奢淫侈、揮金如土的人,只知支取,不知積蓄,老來便在窮困潦倒中死去。福報是支撐生命的拐杖,倘若壽限未至而福報享盡,生命也會提前結(jié)束。
三是財壽具盡之死。即今生的福報和壽命都已耗盡。
四是財與壽命都未盡。然遇惡緣而死于非命。這種死亡方式又稱橫死,《藥師經(jīng)》說到九種橫死:一是生病未能及時治療,或因誤診等醫(yī)療事故造成死亡;二是觸犯國家法律,被判處死刑;三是荒淫無度,被鬼神吸干精氣;四是被虎狼之類的惡獸咬死;五是從懸崖峭壁上失足摔死;六是被火燒死;七是落水溺死;八是被毒藥毒死;九是饑渴而死。這九種情況比較特殊,都不是壽終正寢,而是因某種特別強大的業(yè)力因緣致死。讀誦《藥師經(jīng)》并修習藥師法門,可以避免橫死。
二、死時狀態(tài)
前面講到“生命的輪回”這部分時,引用了不少《死后見聞》中的資料,那是美國人穆迪博士對一百五十多位死而復生之人進行的關于死亡經(jīng)驗的調(diào)查研究。這也從一個側(cè)面說明:死亡有許多不同的境況。
《顯揚圣教論》告訴我們,人在死亡時有各種各樣的心態(tài):有些屬于善心死,臨終回憶起一生的善行,或由某種因緣引發(fā)起自身的善心,在祥和的心態(tài)中死去;有些則屬于惡心死,臨終時回憶起一生的惡行,或由某種因緣引發(fā)自身的惡念,在嗔恨心中死去;還有些屬于無記心死,臨終時的心念非善非惡。
在善心、惡心、或無記心之后,正要死亡的那一剎那都將進入無記心的狀態(tài)。在我們將要死亡時,意識還比較清醒,或在善心中,或在惡心中,或在無記心中。但在死亡的臨界點上則處于無知覺的狀態(tài),有如最深沉的睡眠,一覺醒來后,生命就轉(zhuǎn)入另一種狀態(tài),也就是中陰時期了。
死時的心態(tài)不同,經(jīng)歷與所見景象也大不相同:帶著善心走向死亡,就會有喜悅、安樂的感覺,見到種種美妙境界,聽到種種動聽音樂;帶著嗔心走向死亡,則會有痛苦、不安的感覺,見到種種恐怖景象,聽到種種嘈雜之聲;而無記心死的人,既無快樂也無恐怖。
三、臨終之念
有情在臨命終時帶著什么樣的心態(tài),會直接影響到未來生命的去處:臨終時生起善心,憶念平生所做善事,善業(yè)現(xiàn)前,會生于人道、天道、乃至佛國凈土等善處;臨終生起惡心,憶念自己平生所作之惡,不善業(yè)現(xiàn)前,則會墮落于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中。
臨終之念對于未來生命去向,具有決定性的影響。有些人雖然一生都在行善,但臨終因為某種違緣生起嗔惡心,使識田中的不善業(yè)現(xiàn)前,結(jié)果墮落于三惡道中,功虧一匱;有些人雖然一生都沒做過幾件好事,但臨終時因有善知識的引導,能夠如理作意,使善業(yè)現(xiàn)前,最后也能生于善處。或許有人會說,既然這樣,那么我們現(xiàn)在行善或作惡又有什么關系呢?當然是有關系。我們平時的行為,就是為臨終之念奠定基礎。在通常情況下,平日行善積德之人臨終自然會生起善念,為惡亦爾。而且,盡管由于某種特殊因緣而導致了意外,善惡業(yè)依然存在,將來還會繼續(xù)受報。
《楞嚴經(jīng)》則根據(jù)臨終時“想與情”的不同心態(tài)闡述來生去向:“想”是指理性、求真、向上的能力,“情”則是感官、物欲、向下的需求。臨終時的心態(tài)是情抑或是想,決定了未來生命的升墮,這也就是《楞嚴經(jīng)》中說的“純想即飛,純情即墮”。臨終時的心態(tài)是純想,就能生于天道或佛國凈土;純情,則將墮落于三惡道;經(jīng)中又曰“想情均等為人”,也就是說,若想與情各半,則生于人道中。
四、死后去向
死后將到哪里去?我們無從向死者詢問。世間的人,除了得道高僧,通常也無法知曉。不過,佛經(jīng)中告訴我們一些考察的方法!俱舍論》說:“死有兩種:一曰頓死,一曰漸死。”頓死,是意識和生命活動在色身迅速消失,于一瞬間死去。漸死,是指意識和生命活動逐漸消失,色身漸漸敗壞,意識慢慢離開。
有情的死亡,就是識和暖的離開。當識和暖漸漸離開身體,色身也就隨之敗壞。對于趣向不同法界的有情來說,識離開色身的處所也不相同,所謂“頂圣眼天生,人心餓鬼腹,畜生膝蓋離,地獄腳板出”,這是從識離開色身的不同部位來考察死者未來生命的去向。
有些人死時識從頭頂離開,那是成賢成圣,生于佛國凈土;有些人死時識從眼睛離開,則生于天道;有些人死時識從心口離開,則生于人道;有些人死時識從腹部離開,則生于餓鬼道;有些人死時識從膝蓋離開,則墮于畜生道;有些人死時識從腳板離開,則墮于地獄道。
那么,如何判斷識離開的部位呢?在識離開生命體的過程中,色身的體溫將逐漸降低乃至全身冰涼,唯有識的最后出口處保留一點余溫,那便是識離開之處。
- 最全的燒香圖解,燒香有何含義與講究?
- 皈依之后需要注意什么嗎 皈依佛門后的注意事項
- 開天眼后究竟能看到什么?
- 楞嚴咒簡介,什么人不能念楞嚴咒?
- 常犯邪淫者得十種苦報 從婚后出軌事件看出的因果報應
- 地藏經(jīng)簡介,地藏經(jīng)主要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簡介,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講什么?
- 佛教基礎知識
- 最簡單的三皈依儀式-如何授三皈五戒居士儀軌
- 持咒打坐的方法 持咒打坐的姿勢圖
- 為什么要學佛?有什么用呢?
- 心經(jīng)簡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內(nèi)容介紹
- 心經(jīng)入門
- 2020年佛教節(jié)日一覽表
- 佛教唱贊時法器打法
- 什么是佛教?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佛的定義呢?
- 為什么要燒香拜佛?燒香的含義是什么?
- 什么是咒語?佛教最神奇的九個咒語
- 佛教名詞
- 準提咒簡介,準提咒功德及妙用
- 學佛前要了解的基本內(nèi)容
- 佛教和印度教的區(qū)別
- 持咒是什么意思?如何持咒?
- 佛咒入門
- 文殊菩薩心咒簡介
- 皈依是什么意思?皈依三寶又是什么意思?
- 誦經(jīng)有訣竅嗎?誦經(jīng)的十二條訣竅
- 初入佛門該怎樣修行?
- 在家燒香有什么講究?一些禁忌千萬不要觸碰!
- 皈依證怎么辦理?辦皈依證后的忌諱是什么?
- 女眾出家前須知,一生只有一次出家機會
- 往生咒簡介,念往生咒要注意什么?
- 給去世的人上香的規(guī)矩
- 楞嚴經(jīng)簡介,楞嚴經(jīng)大致在講什么?
- 求佛有沒有用?為什么說佛菩薩可以保佑人?
- 觀自在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
- 金剛經(jīng)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清心咒簡介
- 涅槃是什么意思?涅槃的四種分類分別指什么?
- 知足少欲少煩惱
- 多也足,少也足
- 什么是滿足?
- 容易知足是不求上進?
- 知足就不會抱怨
- 現(xiàn)在擁有的就是最好的
- 最自在的生活享受
- 真正的解脫
- 幸福是什么?
- “忙”不是問題
- 都是新的
- 忙中有序地趕工作
- 快不一定就好
- 把工作當成趣味的生活
- 保持平靜的心
- 好壞不放心上
- 工作要懂得隨順因緣
- 面對工作調(diào)整,要能夠隨遇而安,別挑三揀四
- 放下身段大有可為
- 別做一行怨一行
- 以諒解解開壓力
- 把希望當成壓力
- 少一點得失心
- 轉(zhuǎn)壓力為自我期許
- 盡其在我
- 把自己放空一下
- 壓力是成長助力
- 心甘情愿就不苦
- 挫折是正常的
- 不和過去比較
- 化解壓力
- 不求人關心
- 堅持走下去
- 機會總會輪到你
- 讓彈力球變成棉花
- 在機會中發(fā)展與成長
- 盡其在我,雖敗猶成,僥幸而得,雖成實敗
- 自我激勵是成功不可或缺的元素
- 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培養(yǎng)健全的性格
- 對于生活要心存感恩之心
- 佛教基礎知識
- 心經(jīng)入門
- 佛教名詞
- 佛咒入門
- 金剛經(jīng)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地藏經(jīng)入門
- 怎樣讀懂佛經(jīng)
- 佛教基本教義
- 佛咒簡介
- 楞嚴經(jīng)入門
- 妙法蓮華經(jīng)入門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入門
- 十小咒入門
- 佛教修行及戒律
- 藥師咒入門
- 六字大明咒入門
- 無量壽經(jīng)入門
- 華嚴經(jīng)入門
- 藥師經(jīng)入門
- 阿彌陀經(jīng)入門
- 佛教僧侶與居士及其源流
- 普賢行愿品入門
- 佛經(jīng)簡介
- 虛云法師入門
- 六祖壇經(jīng)入門
- 佛教傳播與發(fā)展
- 楞伽經(jīng)入門
- 圣嚴法師入門
- 宗派簡介
- 凈慧法師入門
- 解深密經(jīng)入門
- 佛經(jīng)入門
- 濟群法師入門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入門
- 法增法師入門
- 昌樂法師《人生是道場》
- [弘一法師]心念不亂 煩惱自斷
- [烏龍茶]武夷巖茶與安溪鐵觀音在制作工藝上有何區(qū)別?
- [生活故事]損失了兩個馬克
- [生活故事]燈芯將盡
- [哲理故事]學會知足,別讓欲望毀了生活
- [佛與人生]知足少欲少煩惱
- [佛學常識]什么是正宗
- [弘一法師]從容是一種修煉
- [普洱茶]家里的普洱茶長霉了,還能喝嗎?
- [禪宗文化]李商隱《錦瑟》的禪意
- [生活故事]天堂與地獄只一線之隔
- [哲理故事]享受寂寞,修煉德行
- [妙法蓮華經(jīng)]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 [佛與人生]多也足,少也足
- [佛學常識]什么是頭頭是道
- [弘一法師]放下心中的“怕”
- [紅茶]紅茶文化對英國文化有著怎樣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