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學入門 > 入門須知 >

信佛是不是迷信?信佛是迷信嗎?佛教是不是迷信?

信佛是不是迷信?信佛是迷信嗎?佛教是不是迷信?

  在近現(xiàn)代特別是五十年代以后,有一部分人以為佛教迷信的,信仰佛教的人們也是被迷住了等等,產(chǎn)生了諸多不客觀公正而又很是幼稚的看法,現(xiàn)在也有一些不懂佛法的人持這種相當輕率的態(tài)度。但真正有智慧的人們當中,沒有人說佛教是迷信的,雖然他們自己并不信仰佛教,但在他們的心目當中,都以為佛教是很高深博大,是相當了不起的,只不過現(xiàn)在暫時還沒有時間去進行深入研究,或者自己還沒有緣份加入到佛教信仰者的行列之中。中國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章太炎先生說:“佛教的理論,使上智人不能不信,佛教的戒律,使下愚不能不信,通徹上下,這是最可貴的。”張東蓀先生說:“我對于佛家,卻相當?shù)木粗,以為他所提出的問題是對的,他的動機是大勇大智大仁。”楊振寧,1944年獲碩士學位,1948年獲物理學博士學位,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他說:“佛教是世界上偉大的宗教之一,兩千多年前傳入中國之后,對中國文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1985年9月12日,在美國紐約的大乘寺玉佛塔落成典禮上,楊振寧說:“我是一個信奉佛教的科學家。”李叔同(弘一大師)說“出家人是最高尚、最偉大的。”

  所以,他們有智慧的人,雖然不一定對所有的事物都能精通,但卻對佛教文化都抱著尊重的態(tài)度。然而恰恰是那些沒有智慧的人,尤其是對世間及出世間法都不懂的人,反倒會說佛教是很迷信的,這種說法在六、七十年代相當流行。那時候的人們普遍陷入于一種愚昧而又瘋狂的狀態(tài),不管是對西方的現(xiàn)代文明還是對東方的傳統(tǒng)文化都是踐踏得一塌糊涂,特別是對西方的人文科學和華夏的傳統(tǒng)文化,基本都掛上了“資本主義”、“封建主義”、“迷信”等封資修的招牌,現(xiàn)在繼續(xù)這樣癡迷不悟的人不是很多了,但希望那些還在說佛教是迷信的人們首先應該作一些觀察,如果對一個事情不作任何觀察就隨隨便便地下結(jié)論,那不管您是什么樣層次的人,以您自己所崇拜和信服的比如說是某一個學問或主義,別人若也不加深究、思辨就說成是迷信,想必您也不會茍同。說佛教是迷信,其實就和說科學是迷信一樣荒謬。

  事實上人類歷史上包括現(xiàn)在社會上的許多著名的學者和科學家們,也尊崇佛教為智信而不是迷信的。比如中國近代著名學者梁啟超,曾和康有為一起宣導變法維新,世稱“康梁”,他曾說:“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乃兼善而非獨善,乃入世而非厭世。”中國現(xiàn)代科學家尤智表也說:“佛教不但不是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最徹底的學理,佛教不是神道設(shè)教,不是精神痛苦時的麻醉劑,乃是宇宙人生的真理,處世接物的實用之學,佛教是理智的,平等的,自由的,客觀的,徹底的,具體的,積極的,入世的,實用的宗教。”又說:“科學愈昌明,佛教的教義愈發(fā)揚光大。近年來世界各地佛教的日漸興盛,實與科學之進步成正比,即如我國近年來佛教徒中,就有不少是科學家和工程師,這是因為佛法的理論,都能透過科學的考驗,故凡對于科學造詣愈深者,愈能解釋佛經(jīng)中素不能解的真義,知佛教中一切事相,在常人視為迷信者,都有其健全而堅強的理論基礎(chǔ)。”張君勱,曾任大理“民族文化學院”院長,他說:“蓋世尊之說法,因眾生而起大悲心,因大悲心而生菩提心,而成正覺。既有覺,自然不離智慧。悲智雙修者,佛教之最大特色,為世界其他宗教之所不及。他教之教徒,謂起于迷信可也;歸依佛法,則智者之事也。”

  中國著名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學家魯迅先生在閱讀了《賢愚經(jīng)》、《瑜伽師地論》等佛經(jīng)論典后,對佛的智慧感嘆不已,對他的朋友許壽棠說:“釋迦牟尼真是偉大的圣哲,我平常對人生有許多難于解決的問題,而他居然大部分早已明白啟示了,真是偉大的圣哲。”不必說人們送給魯迅先生多少個美稱,只是他一生中所寫的等身著作一般人已望塵莫及的了,以他如此的智慧也是對釋迦牟尼佛贊嘆不已,那我們有些對世間上的文學、哲學等也不怎么了知通達的人,憑什么說佛教是迷信的呢?否則,魯迅先生等偉大的文學家、革命家反倒有宣揚迷信之嫌,而您卻在堅持正信了。所以那些說佛教是迷信的人們應該好好地反省自己,是不是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太過于孤僻淺陋了,就像藏族人諷刺那些孤陋寡聞的人所常說的那樣:“這種人除了自家的鍋灶沒有見過別的地方,除了母親以外沒有見過別的人。”

  由巴厘文《增支部》的《迦摩羅經(jīng)》,佛陀對迦摩羅人開示十項不迷信的守則,可以供給你我檢視是否迷信,也可當做戒惕之用。“迦摩羅人!你們的懷疑、你們的迷茫是正當?shù)模灰驗閷τ谝患梢傻氖,是應當生起懷疑的。迦摩羅人啊!你們要注意不可被流言、傳說、及耳食之言所左右,也不可依據(jù)宗教典籍,也不可單靠論理或推測,也不可單看事物的表像,也不可溺好由揣測而得的臆見,也不可因某事物之似有可能而信以為實,也不可作如此想:”他是我們的導師。“迦摩羅人!只有在你自己確知某事是不善、錯誤、邪惡的時候,你才可以革除他們……而當你自己確知某事是善良的、美好的,那時你再信受奉行。”(《迦摩羅經(jīng)》)

  由此來看,我們要完全免除迷信須具備正確的知識與圓滿的智慧。而佛陀就是福德與智慧圓滿的人。佛陀最大的愿望也就是希望我們眾生都成佛,都成為福德與智慧圓滿的人。

  佛準許他的弟子們自由思想,這在宗教史中是前所未聞的。這種自由是必要的,因為,根據(jù)佛陀的話,人類的解脫全賴個人對真理的自覺。

  佛陀所教的尚不只此。他告訴他的比丘們:弟子甚至須審察如來(佛)本身。這樣,他才能充分地相信他所追隨世尊的真正價值。

  根據(jù)佛的教誨,疑是五蓋之一,能覆蔽人心,使之不得如實見到真理,并能障礙一切進步。疑卻不是一種罪惡,因為在佛教里沒有盲信這一條。事實上,佛教里一切惡法的根本是無明與邪見。不可否認的是:只要有疑、迷惑、意志不堅定,就不可能有進步。但同樣不可否認的,在沒有確實明了之前,疑是一定存在的?墒窍肭筮M步,就絕對必須祛除疑惑;而要祛除疑惑,又必須確實明了。

  叫人不懷疑,叫人必須要信,是沒有道理的。僅僅說一聲“我相信” ,并不能表示你已有了真正之信。一個學生做數(shù)學題目的時候,到了某一階段,他不知道該怎么演算下去。這時他就生起疑慮和惶恐,只要此疑不除,他就不能進步。想進一步演算下去,他就必須解除疑惑。解除疑惑的門徑很多,僅靠說一聲“我相信”或“我不懷疑” ,并不能解決問題。強迫自己去相信與接受某些不明了的事物,是迷信,不是佛教,也不是睿智。

  佛陀為了祛疑解惑,素極熱切。就在他圓寂前幾分鐘,他還數(shù)度要求他的弟子們,如果他們對他的教誡仍有所疑的話,應向他提出問題,而不要到后來再后悔沒有把這些疑問搞清楚?墒撬牡茏觽兌紱]有出聲。那時他所說的話極為感人。他說:假使你們因為尊敬你們的師尊而不肯提出問題的話,甚至有一個人肯告訴他的朋友也好。(這意思就是說:他可以將所疑的告訴他的朋友,而由后者代替他向佛陀發(fā)問。)

  總之,佛教是一種以實證經(jīng)驗為基礎(chǔ)的思想信仰體系,它要求人們培養(yǎng)美德,開發(fā)真智,用自己的智慧抉擇是非,認識對錯,反對盲目迷信。佛曾對弟子們說:“眾比丘,善知識,你們要像煅、切、磨、試黃金以鑒別其真假那樣,對我的言教進行鑒別,不能因尊重我而盲目信從。”

  迷信是經(jīng)不起研究和考察的,因此,凡是迷信都不允許人們懷疑,要求絕對地信從;不讓人們學科學,用科學的方法研究教理;要求信徒越愚越好。因為迷信說不出合乎邏輯,合乎客觀規(guī)律的教理,因此,就要借裝神弄鬼,故弄玄虛的手法博得一些頭腦簡單的群眾的信仰。佛經(jīng)中的有些說法,在人類認識發(fā)展的過程中已得到了證實,如元子論、相對論、事物緣起論、無常論等等。有些原理雖然用感性為基礎(chǔ)的實驗方法解決不了,但卻可以用推理的方法得出合理的即合乎邏輯的證明。所以有人說“佛教是科學的宗教”,并不是沒有根據(jù)的贊美之詞。

  在佛教里,一向是由智慧得正見、正信,而不是由盲信生信仰。盲信就是迷信!如果我告訴你:我握緊的掌中有一顆寶石,這就產(chǎn)生了信與不信的問題,因為你看不見。但是如果我張開手掌讓你看這寶石,你親見之后,相信與否的問題便無從產(chǎn)生了。因此,佛典中有這樣一句話:“悟時如睹掌中珍。”

  悟就是智慧的開啟!悟者就是要做一個福德與智慧圓滿的人,一個利益一切眾生的人。

  在智慧的燦爛陽光下,沒有絲毫迷信的陰影!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