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種念佛法
1、高聲念:若神志昏沉,或妄想紛起時,即振作精神,高聲念佛,念到數(shù)百聲,自換一番境界。業(yè)報差別經(jīng)云:‘高聲念佛有十種功德:一、能排睡眠。二、天魔驚怖。三、聲遍十方。四、三途息苦。五、外聲不入。六、令心不散。七、勇猛精進。八、諸佛歡喜。九、三昧現(xiàn)前。十、往生凈土。’若長用高聲,恐傷元氣,致喉痛音啞,不宜久行。
2、低聲念:若精神散失,或勞極疲倦時,即收斂神明,低聲細念;螂S人境好惡而輕重之,當沉大雅重,俾兩肩之人隱聞。若長用低聲,恐易昏沉,反起思慮。候氣息完固,精神勃興,人境無礙時,便可高聲念佛,使天神歡喜降護,鬼畜聞聲解脫,其功彌深。
3、金剛念:若心氣不適,或人地有礙,高聲低聲均覺不便時,但動口唇半明半默念,綿綿密密,聲在唇齒之間,咒家名為金剛持也。不拘多少,須字字從心里過,句句從耳里入,自易心定。
4、默念:若高聲低聲均不相宜,金剛念仍嫌著跡;或穢處及大小便時,不宜出聲念,即系心一緣,無聲默念。微以舌根敲擊前齒,心念隨應(yīng),音聲歷然,聲不越竅,聞性內(nèi)融,心印舌機,機抽念根,從聞入流,反聞自性,是三融會,念念圓通,久久遂成唯心識觀。惟女人生產(chǎn)時,宜出聲朗念南無觀世音菩薩,決無苦痛難產(chǎn)血崩等患。因默念心力小,故感應(yīng)亦小,或致閉氣受病也。
5、記數(shù)念:若防懈怠,須一串數(shù)珠不離手,一聲佛號不離口,念佛一聲,手過一珠,念得分明記得分明。單念四字,勿雜六字,以四字易成片也;蛟诎⒆稚线^珠,或在陀字上過珠,劃定規(guī)模,不得錯亂,此借珠束心之法;驎円故f聲,或五萬三萬聲,初少定數(shù),隨后漸增,克定課程,不得缺少,久久純熟,不念自念,然后記數(shù)可,不記數(shù)亦可。若靜坐養(yǎng)神,不宜掐珠,由手動故,神不能安,久必受病。
6、攝心念:若心難歸一,當攝心切念,先至誠懇切,攝耳諦聽,無論出聲或默念,皆須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聽得明明白白,如是攝心,妄念自息。如或末息,即用十念記數(shù)法,從一句至十句止,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若難十句直記,或分兩氣,從一至五、六至十。若仍費力,當從一至三、四至六、七至十,作三氣念。惟憑心記,不可掐珠,則全心力,施于一聲佛號,妄念無從著腳,一心不亂,久當自得。不但去妄,最能養(yǎng)神,隨快隨慢,了無滯礙,行住坐臥,皆無不宜,較彼掐珠記數(shù)者,利益天殊。
7、靜坐念:若靜坐時,先以左足押右股,后以右足押左股,令兩足掌仰于二股之上,名跏趺坐。手亦右押左,兩掌向上,大指相接,安于臍下跏趺上,名彌陀手印,亦名法界定印,能除一切妄想。如年老骨硬,半跏或端坐亦可,只要身體端正,不動不搖,合眼閉口,舌向上顎,想己身在圓光中,默觀鼻端,想出入息,每一息默念一聲。方便調(diào)息,不緩不急,隨其呼吸,心息相依,行住坐臥,皆可行之,常自密持,勿令間斷,此寶王隨息法門也,攝心既久,息念兩忘,即此身心與虛空等,久久純熟,心眼開通,三昧忽爾現(xiàn)前,即是唯心凈土。
8、睡眠念:若睡眠時,宜右側(cè)臥,右手枕頭,左手安左股上,名吉祥臥。觀想己身合掌跪在佛前,恭敬默念。不可出聲,一則不恭,二則傷氣。床頭如有時鐘,借以助念更妙。縱令昏昧,系念而寢,覺即續(xù)之。一生睡眠,耗去光陰大半,如此攝心念佛,是廢時利用,功效最大,必于夢中得見彼佛,夢之不已,三昧成焉,面睹玉毫,親蒙授記,萬無一失也。
9、追頂念:若要一心不亂時,即執(zhí)持四字佛名,一句頂一句,一聲追一聲,不可高聲傷氣,或逼氣動火:不可默努傷血,或輕松養(yǎng)識,沉靜墮昏。亦非窮年累月寬念得來,或念到老死才著緊成功。只在健時猛念一日,極力追頂,無少憩息,猛之又猛,情識一斷,便無心可亂,即名為一心不亂也。若一日不成,將養(yǎng)一日再念,或連念二日,消停再念;蜻B念三日四日以至七日、一七不成,調(diào)養(yǎng)精神,七之再七,以必得一心不亂為期耳。
10、臨終念:一句佛號,朝念暮念,行念坐念,乃至終日終年念念不休者,無非為熟此臨終之一念而已。因此一念,所系甚重,牽魂引魄,造命生身,莫不由此,念善上天堂,念惡下地獄,念魔便成魔,念佛便成佛。若非平時常念多念,熏習熟利,及臨終時,早已忘失念佛之正念,仍隨多生習熟之善惡等念而去矣!輪回六道!危哉危哉!佛說:‘人積善行,死無惡念,如樹西傾,倒必隨西。’故平時念佛,要作臨終時想,不得貪生怕死。當念此身即非我有,遑論親屬財產(chǎn)。前路茫茫,歸宿何方?惟有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始是安身立命之處。時時如此存心,萬緣自能放下,一念自然提起,何患凈業(yè)之不成耶?才有疾病,便念無常,一心念佛,期生凈土。于此身命世界及一切事務(wù),慎勿思念貪戀,偶一念及,但急念佛,只此一念,更無異念,決定往生。命若未盡,自得安寧,當存自存,當死須死,但求往生,切勿疑慮,百劫千生,在此一舉,努力直往,更勿猶豫!須知平生不知念佛,甚至作諸惡業(yè),應(yīng)墮惡道,如張善和等五逆:(一、出佛身血。二、破和合僧。三、殺阿羅漢。四、殺父。五、殺母。)十惡:(殺生、偷盜、邪淫、妄言、綺語、兩舌、惡口、貪欲、嗔恨、邪見。)臨終地獄相現(xiàn),遇善知識教以念佛,至心具足十念,乃至未滿十聲稱南無阿彌陀佛者,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即見化佛接引,往生極樂,況無逆惡等罪,一向念佛者耶?但此系宿種今熟,否則,恐為業(yè)障所牽,善友難值,病苦所逼,正念難成,十念雖易,實難幸致。當趁身強健,勇猛精進,早備凈土資糧,以免臨時自誤。
- 上一篇:印光大師:念佛人怎樣看待死亡?
- 下一篇:念佛在胸膛以下,肚臍以上(圖文)
-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jīng)》原文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全文
- 佛說長壽滅罪護諸童子陀羅尼經(jīng)全文
- 佛說高王觀世音經(jīng)全文
- 如何修法才能得神通?神通怎么修?
- 十八層地獄分別叫什么?十八層地獄詳細圖解
- 戒除邪淫得清涼
- 《佛說圣者無量壽智大乘陀羅尼經(jīng)》原文
- 在家居士修凈土宗早晚課的內(nèi)容
- 讀誦無量壽經(jīng)的利益
- 念佛怎樣“發(fā)愿和回向”?
- 最常用回向偈、回向文
- 佛前懺悔發(fā)愿文
- 凈土五經(jīng)一論是什么?有哪些內(nèi)容?
- 簡單的早晚課
- 《太上感應(yīng)篇》原文及白話譯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全文
- 佛說十善業(yè)道經(jīng)原文
- 凈土宗歷代祖師是誰?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介紹
- 曹操投胎轉(zhuǎn)世變?yōu)樨i 因果輪回不可思議
- 印光大師十念法(文白對照)
- 生死關(guān)全集
- 凈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師簡介
- 今生做眷屬,必有前世因緣
- 凈宗朝暮課本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
- 凈修捷要
- 極樂輔臣觀世音菩薩
-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
- 徐清賢往生紀實,亂心念佛佛也迎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講義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
- 凈土十要
- 《凈土圣賢錄》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實例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全文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嗎?趁年輕先走可以嗎?
- 觀經(jīng)四帖疏
- 西方發(fā)愿文(圖文)
- 娑婆教主釋迦牟尼佛
- 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 一朵蓮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開的解釋
- 凈土三經(jīng)是指哪三經(jīng)?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實故事
- 瀟灑的東門乞丐往生記
- 百歲老居士崔成貴往生紀實
- 慈母虔誠念佛,終微笑往生凈土
- 今生做眷屬,必有前世因緣
- 兩位法師一同發(fā)愿,感佛來迎同時往生
- 無神論者歸彌陀,敬禮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認果不認因
- 曹操投胎轉(zhuǎn)世變?yōu)樨i 因果輪回不可思議
- 持燭專注觀想憶念佛,往生三天后身體依然散發(fā)奇香
- 將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極樂世界
- 念藥師佛能不能往生呢?
- 對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嗎?
- 因果是行事的準則,不可不信
-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
- 專心一志念佛,體發(fā)異香往生
- 徐清賢往生紀實,亂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閻王——平等王
- 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凈土宗早晚課的內(nèi)容
- 欲決定往生者,請從持戒念佛真實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觀世音菩薩圣號
- 《了凡四訓》:功名富貴能向外求嗎?
- 什么是因緣果報?因果是如何運行的?
- 民國一貧婦往生記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嗎?趁年輕先走可以嗎?
- 百歲老人往生記
- 《太上感應(yīng)篇》原文及白話譯文
- 《凈土圣賢錄》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實例
- 凈土宗歷代祖師是誰?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介紹
- 為什么要見到自己的過失,不要看別人的不是?
- 往生論節(jié)要
- 因果輪回及天堂地獄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師十念法(文白對照)
- 十念記數(shù)念佛方法
- 蓮池大師發(fā)愿文
- 拜佛與醫(yī)學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全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全文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講義
- 凈土十要
- 觀經(jīng)四帖疏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
- 大般涅槃經(jīng)全文
- 《佛說長阿含經(jīng)》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表解
- 《悲華經(jīng)》原文
- 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導(dǎo)讀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 心經(jīng)的理論和實踐
- 當代往生紀實
- 拜佛與醫(yī)學
- 往生紀實
- 谷響集
- 早吃素
- 五福臨門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法藏法師:凈土深義
- 凈土十疑論
- 諦閑法師:普賢行愿品輯要疏
- 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jīng)
- 正信的佛教
- 凈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jīng)
- 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圖說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義疏
- 蕅益大師法語
- 《賢劫經(jīng)》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
-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jīng)》原文
- 印光大師文鈔
- 臨終關(guān)懷
- [放生起源]寺院設(shè)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yīng)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yīng)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