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大藏經(jīng)首頁大乘般若部大乘寶積部大乘大集部 大乘華嚴部大乘涅槃部大乘五大部外重譯經(jīng)宋元入藏諸大小乘經(jīng)
小乘阿含部小乘單譯經(jīng)大乘單譯經(jīng)大乘律小乘律 大乘論小乘論宋元續(xù)入藏諸論 西土圣賢撰集此土著述

第六卷 釋迦譜

第六卷 釋迦譜 釋迦在七佛末種姓眾數(shù)同異譜第五(出長阿含經(jīng))

佛告諸比丘。過去九十一劫時。世有佛名毗婆尸如來至真。出現(xiàn)于世。復次過去三十一劫。有佛名尸棄如來至真。出現(xiàn)于世。復于彼三十一劫中。有佛名毗舍婆如來至真。出現(xiàn)于世。復次此賢劫中。有佛名拘樓孫。又名拘那含。又名迦葉。我今亦于賢劫中。成最正覺。

毗婆尸佛時人壽八萬歲。尸棄佛時人壽七萬歲。毗舍婆佛時人壽六萬歲。拘樓孫佛時人壽四萬歲。

拘那含佛時人壽三萬歲。迦葉佛時人壽二萬歲。我今出世人壽百歲。少出多減。

毗婆尸佛出剎利種。姓拘利若。尸棄佛毗舍婆佛種姓亦爾。拘樓孫佛出婆羅門種姓迦葉(增一阿含云姓婆羅墮)拘那含佛迦葉佛種姓亦爾。我今如來至真出剎利種。姓曰瞿曇。

毗婆尸佛。坐娑羅樹下成最正覺。尸棄佛坐分陀利樹下成最正覺。毗舍婆佛坐婆羅樹下成最正覺。拘樓孫佛坐尸利沙樹下成最正覺。拘那含佛坐烏暫婆羅門樹下成最正覺。迦葉佛坐尼拘律樹下成最正覺。我今如來至真。坐缽多樹下成最正覺。

毗婆尸如來三會說法。初會弟子有十六萬八千人。二會弟子有十萬人。三會弟子有八萬人。尸棄如來亦三會說法。初會弟子有十萬人。二會弟子有八萬人。三會弟子有七萬人。毗舍婆如來二會說法。初會弟子有七萬人。次會弟子有六萬人。拘樓孫如來一會說法。弟子四萬人。拘那含如來一會說法。弟子三萬人。迦葉如來一會說法。弟子二萬人。我今一會說法。弟子千二百五十人。

毗婆尸佛有二弟子。一名騫荼。二名提舍。諸弟子中最為第一。尸棄佛有二弟子。一名阿毗浮。二名三婆婆。諸弟子中最為第一。毗舍婆佛有二弟子。一名扶游。二名郁多摩。諸弟子中最為第一。拘樓孫佛有二弟子。一名薩尼。二名毗樓諸弟子中最為第一。拘那含佛有二弟子。一名舒槃那。二名郁多樓。諸弟子中最為第一。迦葉佛有二弟子。一名提舍。二名婆羅婆。諸弟子中最為第一。今我二弟子。一名舍利弗。二名目犍連。諸弟子中最為第一。

毗婆尸佛有執(zhí)事弟子。名曰無憂。尸棄佛執(zhí)事弟子。名曰忍行。毗舍婆佛有執(zhí)事弟子。名曰寂滅。拘樓孫佛有執(zhí)事弟子。名曰善覺。拘那含佛有執(zhí)事弟子。名曰安和。迦葉佛有執(zhí)事弟子。名曰善友。我執(zhí)事弟子名曰阿難。毗婆尸佛有子。名曰方膺。尸棄佛有子。名曰無量。比舍婆佛有子。名曰妙覺。拘樓孫佛有子。名曰上勝。拘那含佛有子。名曰導師。迦葉佛有子。名曰進軍。今我有子。名曰羅睺羅。

毗婆尸佛父名槃頭。剎利王種。母名槃頭婆提。王所治城名槃頭波提。尸棄佛父名明相。剎利王種。母名光曜。王所治城名曰光相。毗舍婆佛父名善澄剎利王種。母名稱戒所治城名曰無喻。拘樓孫佛父名禮得。婆羅門種。母名善枝。王名安和。隨王名故城名安和。拘那含佛父名內(nèi)德。婆羅門種。母名善勝。是時土名清凈。隨土名故城名清凈。迦葉佛父名曰梵德。婆羅門種。母名曰財主。是時王名波毗。王所治城名波羅捺。釋迦文佛父名凈飯剎利王種。母名大清凈妙。王所治城名迦毗羅衛(wèi)。

觀佛三昧經(jīng)云。毗婆尸佛身長六十由旬。圓光百二十由旬。尸棄佛身長四十二由旬。圓光四十五由旬。通身光一百由旬。毗舍佛身長三十二由旬。圓光四十二由旬。通身光六十二由旬。拘留孫佛身長二十五由旬。圓光三十二由旬。通身光五十由旬。拘那含牟尼佛身長二十由旬。圓光三十由旬。通身光長四十由旬。迦葉佛身長十六丈。釋迦牟尼佛身長丈六。圓光七尺佛身并紫金色。

祐尋。七佛相次化跡各殊。夫法身平等非有優(yōu)劣。眾生業(yè)異故現(xiàn)應不同耳。是以釋迦出世身相紫金。而一千比丘咸見赭容。十六信士偏睹灰色。色自彼異佛恒壹也。類此而言。可無惑矣。

釋迦同三千佛緣譜第六(出藥王藥上觀經(jīng))

釋迦牟尼佛告大眾言。我昔無數(shù)劫時。于妙光佛末法之中。出家學道聞五十三佛名。聞已合掌心生歡喜。復教他人令得聞持。他人聞已展轉(zhuǎn)相教乃至三千人。此三千人異口同音。稱諸佛名一心敬禮。以是因緣功德力故。即得超越無數(shù)億劫生死之罪。其千人者花光佛為首。下至毗舍。于莊嚴劫得成佛道。過去千佛是也。此中千佛者拘留孫佛為首。下至樓至如來。于賢劫中次第成佛。后千佛者日光如來為首。下至須彌相。于星宿劫中當?shù)贸煞稹,F(xiàn)在十方諸佛善德如來等。亦得聞是五十三佛名故。于十方世界各得成佛。過去五十三佛名。在藥王藥上觀經(jīng)。三千佛名在諸佛集功德花經(jīng)。千佛名號國土種姓。父母弟子眷屬眾會年歲在賢劫經(jīng)。釋迦在賢劫中千佛第四成佛。

祐仰惟。大覺之緣感也。至矣極矣。夫聞名致敬則勝業(yè)肇于須臾。憑心相化。則妙果成于曠劫。故五十三圣聲曖微塵之前。三千至真光鑠恒沙之后。雖合掌之因似賒。而樹王之報漸及。禮拜稱贊。豈虛棄哉。

釋迦內(nèi)外族姓名譜第七(出長阿含經(jīng))

釋種尸休羅王有四子(此出彌沙塞律。案長阿含經(jīng)曇無德律。大智論。并云師子頰生凈飯王)

一名凈飯(大智論同。十二游經(jīng)云。菩薩父名白凈王)

二名白飯(大智論同。十二游經(jīng)云。菩薩叔父。名甘露凈王)

三名斛飯(大智論同。十二游經(jīng)云。菩薩中叔名谷凈王)

四名甘露飯(大智論同。十二游經(jīng)云。菩薩小叔名設(shè)凈王)

凈飯有二子。一名菩薩(大智論同。十二游經(jīng)云。白凈王有二子。其太子名悉達)二名難陀(大智論同。十二游經(jīng)云。其小子名難陀)

白飯有二子。一名阿難。二名調(diào)達(大智論云。白飯二子跋提提沙。十二游經(jīng)云。甘露凈王二子。長子名調(diào)達。小子名阿難)

斛飯有二子。一名摩訶男。二名阿那律(大智論云。斛飯二子。提婆達多。阿難十二游經(jīng)云。谷凈王有二子。大子名釋摩納。小子名阿難律)

甘露飯有二子。一名婆婆。二名拔提(大智論云。甘露飯二子。摩訶男阿泥盧豆。有一女。名甘露味。雜阿含云。低沙比丘是佛姑子兄弟。十二游經(jīng)云。設(shè)凈王有二子。大子名釋迦王。小子名釋少王。尋此四王名號次序及生子名字互有同異。正其然否寄之來哲。其凈飯王白凈真凈悅頭檀輸頭檀眾經(jīng)名各不同。蓋是譯出致異。即是一人耳。阿泥盧豆。即阿那律。推例而求。類多如此)

調(diào)達。四月七日食時生。身長一丈五尺四寸(出十二游經(jīng))

菩薩四月八日夜半明星出時生。身長丈六(出十二游經(jīng))

佛弟難陀以四月九日生。身長一丈五尺四寸(出十二游經(jīng))

阿難以四月十日生。身長一丈五尺三寸(出十二游經(jīng))

菩薩外家去迦維羅閱城(晉言妙德)八百里。姓瞿曇氏作小王主百萬戶。名一億王(出十二游經(jīng)。釋迦托生王宮譜稱一億王。次釋少王下。又云菩薩母名摩耶。難陀母名憍曇彌。即大愛道也)

菩薩婦家姓瞿曇氏。舍夷長者名水光。其婦名月女。有一城居近其邊。生女之時日將欲沒。余明照其家室內(nèi)皆明。因字之為瞿夷(瞿夷晉言明女)。瞿夷是太子第一夫人(出十二游經(jīng))

太子第二夫人。生羅云者名耶惟檀。其父名移施長者。

祐案。瑞應本起善權(quán)眾經(jīng)。及大智論并云。羅睺羅是裘夷所生而十二游獨云。是第二夫人子。從多而斷則。宜以瑞應為正。

第三夫人名鹿野。其父名釋長者。以有三婦故。父王為立三時殿。殿有二萬婇女。以太子當作遮迦王(晉譯飛行皇帝)故三殿置六萬婇女(出十二游經(jīng))

祐觀大覺俯應跡均俗典。所以胤裔繼哲姻亞重明。并緣發(fā)曠。劫故能翼贊靈化耳。

釋迦弟子姓釋緣譜第八(出增一阿含經(jīng))

佛告諸比丘。有四大河水。從阿耨達泉出。云何為四。所謂恒伽。新頭。婆叉。私陀波。恒伽水東流牛頭口出。新頭南流師子口出。私陀西流象口中出。婆叉北流從馬口出。是時四大河水。繞阿耨達泉。已恒伽入東海。新頭入南海。婆叉入西海。私陀入北海。爾時四大河入海已。無復本名字同名為海。此亦如是有四姓。云何為四。剎利婆羅門長者居士種。于如來所剃除須發(fā)。著三法衣出家學道。無復本姓。但言沙門釋迦子。所以然者。如來眾者其猶大海。四諦其如四大河。除去結(jié)使入于無畏涅槃城。是故諸比丘諸有四姓。剃除須發(fā)以信堅固。出家學道者。彼當滅本名字。自稱釋種中出家學道比丘。當欲論生子之義者。當名沙門釋種子是。所以然者。生由我生成從法而成。是故比丘當求方便得作釋種子。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彌沙塞律云。汝等比丘雜類出家。皆舍本姓稱釋子沙門。長阿含經(jīng)云。彌勒出世。諸比丘弟子。皆稱慈子。如我今弟子稱為釋子。

祐尋。四河入溟。俱名為海。四族歸道。并號曰釋?芍^總彼殊源。同乎一味者矣。

釋迦四部名聞弟子譜第九(比丘一百人出增一阿含經(jīng))

佛言。我聲聞弟子中。第一初受法味思惟四諦。寬仁博識善能勸化。將養(yǎng)圣眾不失威儀。即阿若拘鄰比丘。

善能勸導福度人民。即優(yōu)陀夷比丘。

速成神通中不有悔。即摩呵男比丘。

恒飛虛空足不蹈地。即善肘比丘。

乘虛教化意無榮冀。即婆破比丘。

居樂天上不處人中。即牛跡比丘。

恒觀惡露不凈之想。即善勝比丘。

將護圣眾四事供養(yǎng)。即優(yōu)留毗迦葉比丘。

心意寂然降伏諸結(jié)。即江迦葉比丘。

觀了諸法都無所著。即象迦葉比丘。

威容端正行步庠序。即馬師比丘。

智慧無窮決了諸疑。即舍利弗比丘。

神足輕舉飛到十方。即大目干連比丘。

勇猛精勤堪任苦行。即二十億耳比丘。

十二頭陀難得之行。即大迦葉比丘。

天眼第一見十方域。即阿那律比丘。

坐禪入定心不錯亂。即離曰比丘。

能廣勸率施立齋講。即陀羅婆摩羅比丘。

安造房室與招提僧。即小陀羅婆摩羅比丘。

是貴豪種族出家學道。即羅吒婆羅比丘。

善分別義敷演道教。即大迦旃延比丘。

堪任受籌不違禁法。即軍頭婆嘆比丘。

降伏外道履行正法。即賓頭盧比丘。

四事供養(yǎng)衣被飯食。又瞻視疾病供給醫(yī)藥。即讖比丘。

言論辯了而(無)疑滯。又能造偈誦嘆如來德。即謂鵬耆舍比丘。

得四辯才觸難答對。即摩訶拘絺羅比丘。

清凈閑居不樂人中。即堅牢比丘。

乞食耐辱不避寒暑。即難提比丘。

獨處靜坐專意念道。即金毗羅比丘。

一坐一食不移于處。即施羅比丘。

守持三衣不離食息。即浮彌比丘。

樹下坐禪意不移轉(zhuǎn)。即狐疑離曰比丘。

苦身露坐不避風雨。即婆蹉比丘。

獨樂空閑專意思惟。即陀素比丘。

著五納衣不著榮飾。即尼婆比丘。

常樂冢間不處人中。即優(yōu)多羅比丘。

恒坐草蓐曰福度人即盧醯寧比丘。

不與人語視地而行。即優(yōu)鉗摩居汦比丘。

坐起行步常入三昧。即那提比丘。

好游遠國教授人民。即曇摩留支比丘。

喜集圣眾論說法味。即伽杰比丘。

壽命極長終不中夭。常樂閑居不處眾中。即婆拘羅比丘。

能廣說法分別義理。即滿愿子比丘。

奉持戒律無所觸犯。即優(yōu)波離比丘。

得信解脫意無猶豫。即婆迦利比丘。

天體端正與世殊異。諸根寂靜心不變易。即難陀比丘。

辯才卒起解人凝滯。即婆陀比丘。

能廣說義理不有違。即斯尼比丘。

喜著好衣行本清凈。即天須菩提比丘。

常好教授諸后學。即難陀迦比丘。

善誨禁戒比丘尼僧。即須摩那比丘。

功德盛滿所適無短。即尸婆羅比丘。

具足眾行道品之法。即優(yōu)波先迦蘭陀子比丘。

所說和悅不傷人意。即婆陀先比丘。

修行安般思惟惡露。即摩訶延那比丘。

計我無常心無有想。即優(yōu)頭槃比丘。

能雜種論暢悅心識。即拘摩羅迦葉比丘。

著弊惡衣無所羞恥。即面王比丘。

不毀禁戒誦讀不懈。即羅云比丘。

以神足力能自隱曀。即般兔比丘。

能化形體作若干變。即利般兔比丘。

豪族富貴天性柔和。即釋王比丘。

乞食無厭足教化無窮。氣力強盛無所畏難。即婆提婆羅比丘。

音響清徹聲至梵天。即羅婆那婆提比丘。

身體香潔熏于四方。即鴦迦阇比丘。

知時明物所至無疑。所憶不忘多聞廣遠。堪任奉上即阿難比丘。

莊嚴服飾行步顧影。即迦持利比丘。

諸王敬待群臣所宗。即月光比丘。

天人所奉恒朝侍省。以舍人形像天之貌。即輪提比丘。

諸天師導旨受正法。即天比丘。

自憶宿命無數(shù)劫事。即果衣比丘。

體性利根智慧深遠。即央掘魔比丘。

能降伏魔外道邪業(yè)。即僧迦魔比丘。

入水三昧不以為難。廣有所識人所敬念。即質(zhì)多舍利弗比丘。

入火三昧普照十方。即善來比丘。

能降伏龍使奉三尊。即那羅陀比丘。

降伏鬼神改惡修善。即鬼地比丘。

降伏沓和勤行善行。即盧遮比丘。

恒樂空定分別空義。志在空寂微妙德業(yè)。即須菩提比丘。

行無想定除去諸念。即耆利魔比丘。

入無愿定意不起亂。即炎盛比丘。

入慈三昧心無恚怒。即梵摩達比丘。

入悲三昧成就本業(yè)。即須深比丘。

得喜行德無若干相。即娑彌陀比丘。

常守護心意不舍離。即曜波迦比丘。

行炎盛三昧終不解脫。即曇彌比丘。

言語粗獷不避尊貴。入金光三昧。即比利陀陀婆遮比丘。

入金剛?cè)敛豢删趬摹<礋o畏比丘。

所說決了不懷怯弱。即須泥多比丘。

恒樂靜寂意不處亂。即陀摩比丘。

義不可勝終不可伏。即須羅陀比丘。

曉了星宿豫知吉兇。即那伽波羅比丘。

恒喜三昧禪悅為食。即婆私吒比丘。

常以法喜為食。即謂須夜奢比丘。

恒行忍辱對至不起。即滿愿盛明比丘。

修習日光三昧。即彌奚比丘。

明算術(shù)法無有差錯。即尼拘留比丘。

分別等智恒不忘失。即鹿頭比丘。

得雷電三昧不懷恐怖。即地比丘。

觀了身本。即那比丘。

最后取證得漏盡。即須拔比丘。

名聞比丘尼五十人。

久出家學國王所敬。即大愛道瞿曇彌尼。

智慧聰明。即讖摩尼。

神足第一感致諸神。即優(yōu)缽花色尼。

行頭陀法無一限礙。即機梨舍瞿曇彌尼。

天眼第一所照無礙。即奢拘利尼。

坐禪入定意不分散。即奢摩尼。

分別義趣廣演道教。即波頭蘭阇那尼。

奉持律教無所加犯。即波羅遮那尼。

得信解脫不復退還。即迦旃延尼。

得四辯才不懷怯弱。即最勝尼。

自識宿命無數(shù)劫事。即拔陀毗離尼。

顏色端正人所愛敬。即醯摩阇尼。

降伏外道立以正教。即輸那尼。

分別義趣廣說分部。即曇摩提那尼。

著粗弊衣不以為愧。即優(yōu)多羅尼。

諸根寂靜恒若一心。即光明尼。

衣服齊整常如法教。即單頭尼。

能雜種論亦無疑滯。即檀多尼。

堪任造偈贊如來德。即天與尼。

多聞廣博恩惠接下。即瞿卑尼。

恒處閑靜不居人間。即無畏尼。

苦體乞食不擇貴賤。即毗舍佉尼。

一處一坐終不移易。即拔陀婆羅尼。

遍行乞求廣度人民。即摩怒呵利尼。

速成道果中間不滯。即陀摩尼。

執(zhí)持三衣終不舍離。即須陀摩尼。

恒坐樹下意不改易。即珕那尼。

恒居露地不念覆蓋。即奢陀尼。

樂空閑處不在人間。即優(yōu)迦羅尼。

長坐草蓐不著紋飾。即離那尼。

著五納衣以次分衛(wèi)。即阿奴波摩尼。

樂空冢間。即優(yōu)伽摩尼。

多游于慈愍念生類。即清明尼。

悲泣眾生不及道者。即素摩尼。

喜得道者愿及一切。即摩陀利尼。

護守諸行意不遠離。即迦羅伽尼。

守空執(zhí)虛了之無有。即提婆修尼。

心樂無想除去諸著。即日光尼。

修習無愿。心恒廣濟。即末那婆尼。

諸法無疑度人無限。即毗摩達尼。

能廣說義分別深法。即普照尼。

心懷忍辱如地容受。即曇摩提尼。

能教化人使立檀會辦具床座。即須夜摩尼。

心以永息不興亂想。即因提阇尼。

觀了諸法而無厭足。即龍尼。

意強勇猛無所染著。即拘那羅尼。

入水三昧普潤一切。即婆須尼。

入火光三昧。悉照萌類。即降提尼。

觀惡露不凈分別緣起。即遮波羅尼。

育養(yǎng)眾人施與所乏。即守迦尼。

最后取證。即拔陀軍陀羅拘夷國尼。

名聞優(yōu)婆塞四十人。

初聞法藥成賢圣證。即三果商客。

第一智慧。即質(zhì)多長者。

神德第一。即干提阿藍。

降伏外道。即掘多長者。

能說深法。即優(yōu)波掘長者。

恒坐禪思。即呵侈阿羅婆。

降伏魔官。即勇健長者。

福德盛滿。即阇利長者。

大檀越主。即須達長者。

門族成就。即泯逸長者。

好問義趣。即生漏婆羅門。

利根通明。即梵摩俞。

諸佛信使。即御馬摩納。

計身無我。即喜聞琴婆羅門。

論不可勝。即毗裘婆羅門。

言語速疾能造偈頌。即優(yōu)波離長者。

喜施好寶不有吝心。即殊提長者。

建立善本。即優(yōu)迦毗舍離。

能說妙法。即最上無畏優(yōu)婆塞。

所說無畏。即頭摩大將。

領(lǐng)毗舍離。好喜惠施。即毗沙王。

所施俠少。即光明王。

建立善本。即王波斯匿。

得無根善信。起歡喜心。即王阿阇世。

至心向佛意不變易。即優(yōu)填王。

承事正法。即月光王子。

供奉圣眾意恒平等。即造只桓王子。

常喜濟彼不自為己。即師子王子。

善恭奉人無有高下。即無畏王子。

顏貌端正與人殊勝。即雞頭王子。

恒行慈心。即不尼長者。

心恒悲念一切之類。即摩訶納釋種。

常行喜心。即拔陀釋種。

恒行護心不失善行。即毗阇先優(yōu)婆塞。

堪任行忍。即師子大將。

能雜種論。即毗舍御優(yōu)婆塞。

賢圣默然。即難提波羅優(yōu)婆塞。

勤修善行無有休息。即優(yōu)多羅優(yōu)婆塞。

諸根寂靜。即天優(yōu)婆塞。

最后受證。即拘夷那竭摩羅。

名聞優(yōu)婆夷三十人。

初受道證。即難陀難陀婆羅優(yōu)婆夷。

智慧第一。即久壽多羅優(yōu)婆夷。

恒喜坐禪。即須毗耶女優(yōu)婆夷。

慧根了了。即毗浮優(yōu)婆夷。

堪能說法。即央竭阇優(yōu)婆夷。

善演經(jīng)義。即跋陀娑羅優(yōu)婆夷。

降伏外道。即婆修陀優(yōu)婆夷。

音響清徹。即無憂優(yōu)婆夷。

能種種論。即婆羅陀優(yōu)婆夷。

勇猛精勤。即須優(yōu)婆夷。

第一供養(yǎng)如來。即摩利夫人。

承事正法。即須賴婆夫人。

供養(yǎng)圣眾。即舍彌夫人。

瞻視當來過去賢士。即月光夫人。

檀越第一。即雷電夫人。

恒行慈三昧。即摩訶先優(yōu)婆夷。

行悲哀愍。即毗提優(yōu)婆夷。

喜心不絕。即拔陀優(yōu)婆夷。

行守護業(yè)。即難陀母優(yōu)婆夷。

得信解脫。即照曜優(yōu)婆夷。

恒行忍辱。即無憂優(yōu)婆夷。

行空三昧。即毗仇先優(yōu)婆夷。

無相三昧。即優(yōu)那陀優(yōu)婆夷。

行無愿三昧。即無垢優(yōu)婆夷。

好教受彼。即尸利夫人優(yōu)婆夷。

善能持戒。即央竭摩優(yōu)婆夷。

形貌端正。即雷炎優(yōu)婆夷。

諸根寂靜。即最勝優(yōu)婆夷。

多聞博智。即泥羅優(yōu)婆夷。

能造頌偈。修摩迦提無所怯弱。即須達女優(yōu)婆夷。

最后取證優(yōu)婆夷者。即藍優(yōu)婆夷。

祐歷觀學者。業(yè)盛則聲流。其在悠悠未足算也。故十大第子以第一為標。四部之眾以名聞自顯。所謂眾所知識出乎其類者也。嗟夫后進。思自勖焉(比丘尼優(yōu)婆夷數(shù)各長一人)

釋迦從弟調(diào)達出家緣記第十(出中本起經(jīng))

是時父王往詣佛所。見迦葉千人形體至陋。每心不平。此等比丘雖復心精無表容貌。當勸宗室樂無為者。令作沙門擇取端正。即令宗族明日會殿。受命即到。王告宗室曰。阿夷相言。佛不出家當作圣王。君四方天下左右侍從率當端正。今諸弟子類無恣觀。欲聘有道儀容足者。充備僧數(shù)光暉世尊。咸言大善聽令歡喜。乞退嚴辦七日乃行。調(diào)達便告行者。吾等王者子弟。今棄世榮出家居道。整頓服飾極世之妙。象馬車乘價直萬金。其日嚴出觀者填路。調(diào)達冠幘自然墮地。衢和離所可乘象。四腳布地而作鳥鳴。相工占曰。余皆得道一人不吉。俱詣佛所求作沙門。剛強降伏莫不樂受。調(diào)達亦名提婆達多。齊言天熱。以其生時人天心皆忽驚熱。故因為名。增一阿含經(jīng)云。提婆達兜白佛言。愿聽在道次。佛言。汝宜在家分檀惠施。夫為沙門實為不易。復再三白。復告不宜出家。提婆達兜便生惡念。此沙門懷嫉妒心。我今宜自剃頭善修梵行。何用是沙門為。提婆達兜后犯五逆罪。惡心欲至如來所適。下足在地地中有大火。風起生繞提婆達兜。身為火所燒。便發(fā)悔心稱南無佛。然不究竟適得稱南無。便入地獄中。阿難悲泣言。提婆達在地獄中為經(jīng)幾時。佛言。經(jīng)一大劫命終生四天王上。展轉(zhuǎn)至他化自在天。經(jīng)六十劫不墮三惡趣。最后受身成辟支佛。名曰南無。由命終之時稱南無故。時大目犍連言。我欲至阿鼻獄中。見提婆達慰勞慶賀。佛言。阿鼻罪人不解人間音響。目連白言。我解六十四音。當以此音往語彼人。目連如屈伸臂頃。至阿鼻獄上虛空中曰。提婆達兜。獄卒曰。此間亦有拘樓秦佛迦葉佛時提婆達兜。今命何者。目連曰。吾命釋迦文佛叔父兒提婆達兜。獄卒燒炙彼身使令覺悟曰。汝仰觀空中。見大目連坐寶蓮華。語目連曰。尊者何由屈此。目連曰。如來記汝。欲害世尊。緣入阿鼻。最后成辟支佛。號名南無。提婆達聞已歡喜言。我今日以右脅臥阿鼻獄中。經(jīng)歷一劫終無勞倦。目連復問苦痛有增損乎。提婆達報以熱鐵輸轢我身壞。復以鐵杵哺咀我形。有黑暴象蹈蹋我體。復有火山來鎮(zhèn)我面。昔日袈裟化為銅鍱極為熾然。今寄頭面禮世尊足。復禮尊者阿難。目連即攝神足遠世尊所。大智論稱提婆達弟子。俱迦離謗舍利弗及目犍連。命終墮蓮華地獄中。即衢和離也。祐拾檢調(diào)達之歷緣也。亟為戚屬恒結(jié)仇仇。豈以標明善惡影響秘教乎。是故經(jīng)言。若言提婆達多造逆罪墮阿鼻者。無有是處。斯乃諸佛境界非二乘所測也。

釋迦從弟阿那律跋提出家緣記第十一(出曇無德律)

釋種兄弟二人。一名摩訶男。一名阿那律。阿那律者。其母愛念常不離目前。與作三時殿婇女娛樂。摩訶男言。諸釋多出家。而我一門獨無。兄營家業(yè)弟當出家。若不能者。弟營家業(yè)兄當出家。那律以家事煩碎。遂欲出家。往白其母乞求出家。乃至三反母不聽許。種種方便斷之。以釋種有跋提。其母愛重必不聽出家。便言。若跋提出家者當聽汝耳。那律便求跋提。跋提不許。復種種方便云。我今出家一由汝耳。跋提遂許還求其母。其母亦不許。復作方便言。若阿那律母許兒者。當聽汝耳。遂兩彼許跋提言。且當七年受五欲樂然后出家。那律言。人命無常難可得保。不宜淹留。更求一年乃至七日。那律許之。過七日已釋子等八人。及優(yōu)波離第九。各好莊嚴乘寶象馬。出迦毗羅衛(wèi)。齊至其界脫其寶衣。以象馬付優(yōu)波離。令還語言。汝常依我等以自存活。今者出家。以此寶衣大象相遺。與自資生遂便前去。優(yōu)波離思惟。亦欲隨出家。便即以寶衣等懸著樹上。念言。其有來取之者與之。于是便共至佛所。求索出家言。我父母已許。愿聽出家乞先度優(yōu)波離。何以故。以除我等憍慢心故。爾時世尊先度優(yōu)波離。次度那律。次度跋提。次更度難提。次度金毗羅。次度難陀等六人。優(yōu)波離受大戒。最為上座。時有大上座。名毗羅荼別度阿難陀。余次上座度跋難陀及調(diào)達。時跋提獨在樹下冢間思惟夜分過已。高聲稱言甚樂其邊。比丘白佛。佛呼跋提。問何故自言甚樂耶。跋提言。我本在家時。內(nèi)外常以刀杖而自衛(wèi)護。猶有恐懼念念憂畏。今獨冢間無有恐懼。身毛不豎。我念出離之樂故稱甚樂。佛言善哉。

祐以為。俗滯難啟而法緣易感。二釋蘄道克意實深。故始也互塞。終然兩開矣。夫苦逼不生是謂至樂。林下之唱豈外適哉。

釋迦從弟孫陀羅難陀出家緣記第十二(出普曜經(jīng))

佛在迦維羅竭國尼拘類園。將侍者阿難入城乞食。童子難陀在高樓上遙見。即下來至佛所。作禮白言。如來之姓轉(zhuǎn)輪圣王。何謂自辱持缽乞食。自取佛缽入家。內(nèi)盛甘美飲食。佛即還尼拘類園。即語侍者。難陀若出勿自取缽。敕語難陀躬自送來。難陀受教從后送缽。婦出語言。速還勿久須還。乃食前進。未久重更遣信時還勿停。所以鄭重恐出家故。難陀至佛所。手自奉缽唯愿時受。今欲還家。佛告難陀。卿已至此。今宜剃除須發(fā)。服三法衣。何為欲還。是時如來以威神力。逼迫難陀度令出家。閉在靜室。久久之后。次第當直。難陀歡喜。我今當直事。因此閑暇逃走還家。是時難陀隨所應作。事事不闕天神侍衛(wèi)。難陀汲水至滿。自然翻棄。凈地之中草土更滋。關(guān)閉門戶戶自然開。難陀自念。我家王種多饒財寶。設(shè)有漏失即可償之。今當竊隨小徑還家。行大涂者儻值如來。即脫三法衣更被余衣而去。行未經(jīng)時正值如來。奔趣大樹欲自隱身。佛神力故。樹神拔樹懸在虛空。難陀入樹根處隱蔽自身。如來尋往問言何為至此。默然慚愧。佛再三告汝欲何趣。難陀言。暫欲還家與婦相見。佛告難陀。夫人學道貪著欲心。不顧后世燒身之禍。我今將汝天上游觀。宜自專心勿懷恐怖。佛以神力接至天上。見一宮殿眾寶莊嚴。玉女營從不可稱計。唯無夫主。難陀問佛。此何天宮。種種娛樂快樂昔所未見。而無夫主唯愿說之。佛告難陀。汝可自問。難陀奉教自往。問之。天女答曰。汝不知乎。迦維羅竭國釋迦文佛并父弟難陀。后當生此為我夫主。難陀聞之密自歡喜。還至佛所具以白佛。佛告難陀。快修梵行如是不久。當來至此受福自然。是時世尊。復以神力接引難陀。將至地獄路經(jīng)鐵圍山。表見瞎獼猴。佛問難陀。汝婦孫陀利何如瞎獼猴。難陀白佛。止止勿復說。此孫陀利者。女中英妙。百千萬倍豈得類乎。佛言。以孫陀利比諸天女。亦億千萬倍不可為比。于是世尊復接難陀。遍至地獄見種種苦痛。有一大鑊獄卒圍繞。湯沸火熾不見罪人。難陀白佛。是何人獄不見罪人。佛言。汝自問之。難陀往問獄卒。報言。閻浮利地真凈王家兒。得成佛道。并父弟甘露王兒。名曰難陀。為人放逸淫欲情多。自恃豪族輕忽萬民。彼命終后當來此中。難陀聞已。衣毛皆豎顏色變異。往趣世尊白言。唯然大師三界大護。今睹此變倍懷恐懼。求離地獄愿說泥洹。爾時世尊。漸與難陀說微妙法。安處無為令至道場。

雜寶藏經(jīng)云。佛在迦毗羅衛(wèi)國。入城乞食到難陀舍。會值難陀與婦作[米*壯]香涂眉間。聞佛門中欲出外看。婦共要言出看如來。使我額上[米*壯]未干頃。便還入來。難陀即出見佛作禮。取缽向舍盛食奉佛。佛不為取過與阿難。阿難亦不為取。阿難語言。汝從誰得缽還與本處。于是持缽詣佛。至尼拘樓精舍。佛即敕剃師與難陀剃發(fā)。難陀不肯。怒拳而語剃發(fā)人言。迦毗羅衛(wèi)一切人民。汝今盡可剃其發(fā)也。佛問剃發(fā)者。何以不剃。答言。畏故不敢為剃。佛共阿難自至其邊。難陀畏故不敢不剃。雖得剃發(fā)恒欲還家。佛常將行不能得去。后于一日次守房舍。而自歡喜。今真得便可還家去。待佛眾僧都去之后我當還家。佛入城后作是念言。當為汲水令滿澡瓶。然后還歸。尋時汲水一瓶適滿一瓶復翻。如是經(jīng)時不能滿瓶。便作是言俱不可滿。使諸比丘來還自汲。我今但著瓶屋中而棄之去。即閉房門。適一扇閉一扇復開。適閉一戶一戶復開。便作是念俱不可閉。就置而去?v使失諸比丘衣物。我饒財寶足有可償。即出僧房。而自思惟。佛必從此來。我則從彼異道而去。佛知其意亦異道來。遙見佛來大樹后藏。樹神舉樹在虛空中。露地而立。佛見難陀將還精舍。而問之言。汝念婦也。答言實爾。即將難陀向阿那波山上。又問難陀汝婦端正不。答言端正。山中有一老瞎獼猴。又復問言。汝婦孫陀利面首端正。何如此獼猴也。難陀懊惱便作念言。我婦端正人中少雙。佛今何故。以我之婦比瞎獼猴。佛復將至忉利天上。遍諸天宮而共觀看。見諸天子與諸天女共相娛樂。見一宮中有五百天女。無有天子。尋來問佛。佛言。汝自往問。難陀往問言。諸宮殿中盡有天子。此中何以獨無天子。諸女答言。閻浮提內(nèi)佛弟難陀。佛逼使出家。以出家因緣。命終當生于此天宮。為我天子。難陀答言。即我身是。便欲即住。天女語言。我等是天汝今是人。還舍人壽更生此間。便可得住。便還佛所。以如上事。具白世尊。佛語難陀。汝婦端正。何如天女。難陀答言。比彼天女。如瞎獼猴比于我婦。佛將難陀還閻浮提。難陀為欲生天故勤加持戒。阿難爾時為說偈言。

譬如羯羊斗將前而更卻

汝為欲持戒其事亦如是

佛將難陀復至地獄。見諸鑊湯悉皆煮人。唯見一鑊炊沸空停。怪其所以而來問佛。佛告之言。汝自往問。難陀即往問獄卒言。諸鑊盡皆煮治罪人。此鑊何故空無所煮。答言閻浮提內(nèi)。有如來弟名為難陀。以出家功德當?shù)蒙臁R杂T道因緣之故。天壽命終墮此地獄。是故我今炊鑊而待難陀。難陀恐怖畏獄卒留。即作是言。南無佛陀南無佛陀。唯愿將我擁護還至閻浮提內(nèi)。佛語難陀。汝勤持戒修汝天福。難陀答言。不用生天。今唯愿我不墮此獄。佛為說法。一七日中成阿羅漢。諸比丘嘆言。世尊出世甚奇甚特。佛言。非但今日。乃往過去亦復如是。諸比丘言。過去亦爾。其事云何。請為我說。佛言。昔迦尸國王。名曰滿面。比提希國有一淫女。端正殊妙。爾時二國常想怨嫉。傍有佞臣向迦尸王。嘆說彼國有淫女。端正世所希少。王聞是語心生惑著。遣使從索彼國不與。重遣使言求暫相見。四五日間還當發(fā)遣。時彼國王約敕淫女。汝之姿態(tài)。所有伎能好悉具備。使迦尸王惑著于汝。須臾之間不能遠離。即遣令去經(jīng)四五日尋復喚言。欲設(shè)大祀須得此女。暫還放來后當更遣。時迦尸王即遣歸還。大祀已訖遣使還索。答言。明日當遣。既至明日亦復不遣。如是妄語經(jīng)歷多日。王心惑著。單將數(shù)人欲往彼國。諸臣勸諫不肯受用。時仙人山中有獼猴王。聰明博達多有所知。其婦適死取一雌獼猴。諸獼猴眾皆共嗔。訶責此淫獼猴。眾所共有何緣獨。當時獼猴王將雌獼猴。走迦尸國投于王所。諸獼猴眾皆共追逐。既到城內(nèi)發(fā)屋壞墻不可料理。迦尸國王語獼猴王言。汝今何不以雌獼猴還諸獼猴。獼猴王言。我婦死去更復無婦。王今云何欲使我歸。王語之言。今汝獼猴破亂我國。那得不歸。獼猴王言。此事不好耶。王答言不好。如是再三王故言不好。獼猴王言。汝宮中有八萬四千夫人。汝不愛樂。欲至敵國追逐淫女我今無婦唯取此一。汝言不好。一切萬姓視汝而活。為一淫女云何捐棄。大王當如。淫欲之事。樂少苦多。猶如逆風而執(zhí)熾炬。愚者不放必見燒害。欲為不凈如彼屎聚。欲現(xiàn)外相薄皮所覆。欲無反復如屎涂毒蛇。欲如怨賊詐親附人。欲如假借必當還歸。欲為可惡如廁生華。欲如疥瘡而向于火。把之轉(zhuǎn)劇。欲如狗嚙枯骨。涎唾共合謂為有味。唇齒破盡不知厭足。欲如渴人飲于堿水。逾增其渴。欲如段肉眾鳥競逐。欲如魚獸貪味。至死其患甚大。爾時獼猴王者我身是也。爾時王者難陀是也。爾時淫女者孫陀利是也。我于爾時欲淤泥中拔出難陀。今亦拔其生死之苦。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