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乘阿含部小乘單譯經(jīng)大乘單譯經(jīng)大乘律小乘律 大乘論小乘論宋元續(xù)入藏諸論 西土圣賢撰集此土著述
毗尼關(guān)要卷第二
毗尼關(guān)要卷第二
清金陵寶華山律學沙門 德基 輯
二正釋戒相。有九。初四波羅夷至九七佛略教誡經(jīng)。
初波羅夷。分四。初總標。二別列戒相。三結(jié)問。四勸持。
今初。
諸大德。是四波羅夷法半月半月說。戒經(jīng)中來。
釋 僧只律云。波羅夷者。義當極惡。以三義釋之。一者退沒。由犯此戒。道果無分。二者不共住。非但失道果而已。不得于僧中羯磨說戒共住故。三者墮落。非唯退沒道果不共住。舍此形命。墮大叫喚地獄中受苦故。
律攝云。波羅市迦者。是極惡義。是他勝義。才犯之時。被他梵行者所欺勝故。出家近圓為除煩惱。今破禁戒。反被降伏。又能害善品使消滅故。又復能生惡趣之罪。故名波羅市迦。又被非法軍而來降伏。法王之子受敗于他。既失所尊。故云非沙門非釋子(出家。謂出煩惱家。入如來家。近圓者。圓謂涅盤。本為親近涅盤。出家受比丘戒。故云近圓。又云具圓。亦名圓具。以此具戒。乃具涅盤正因。故名具圓圓具也。煩惱即見修惑也)。律云。犯波羅夷者。譬如有人截斷其頭。終不能還活。斷多羅樹心。不復更生長。如針鼻缺。不堪復用。如大石破為二分。終不可還合一處。比丘亦如是。犯波羅夷罪。不復成比丘行(多羅梵語。此翻岸形。直而且高。葉可書經(jīng)。此樹若斷其心。即便枯死。永不復生也)。薩婆多論云。波羅夷者。名墮不如意處。如二人共斗。一勝一負。犯此戒者。不聽懺悔。畢竟永墮負處。又如焦谷種。雖種良田勤加溉灌。不生苗實。犯戒亦爾。雖勤加精進。終不能生道果苗實。
問曰。犯五篇戒。皆名墮落。何故此獨得墮落之名耶。答余篇戒中。當犯之時。亦名墮落。但尋生悔心。作法懺悔。罪即消滅。不同此篇才犯之時不通懺悔。永墮之墮。故獨得其名也半月半月說(如前)戒經(jīng)中來(謂所誦戒從戒經(jīng)中來。顯非臆說也)。
二別列戒相。有四。初淫。二盜。三殺。四妄。
問何此四他勝逆次而說。不如余處殺盜淫妄耶。答律攝云。先淫后殺。此依犯緣前后而說。
又復煩惱最強盛者。在前而制。此四他勝。其相云何。謂無厭離。不忍不證。然無厭離。最強盛者。立為初二。一于淫欲。二于資財。不忍故行殺。不證故妄語。
若以酌量人情。起淫多故。淫乃首制。又淫欲乃生死之原。聲聞不起大悲。惟怖生死。故淫戒為先。殺者慈悲之敵。大士不怖生死。大悲普度。故殺戒居首。故不同余處殺盜淫妄而說也。每戒釋文分為九科(或具或缺)。初總釋大義。二緣起處。三起緣人。四所立戒相。五解釋文義。六犯戒具緣。七定罪輕重。八隨緣別開。九會詳經(jīng)論。
○第一淫戒
初總釋。
淫非梵行事。此是共戒。尼犯亦同。大乘同制。
梵網(wǎng)經(jīng)云。一切女人不得故淫等。此是性罪。
律攝云。由癡故。因淫煩惱及淫事故。制斯學處(準瑜伽言。學處有七義。一自利處。二利他處。三真實義處。四威力處。五成熟有情處。六成熟自佛法處。七無上正等菩提處。由尸羅不清凈。三昧不現(xiàn)前。以依定故。方得發(fā)慧。是故偏得學處之名。根本能生。故名為處。是處應(yīng)學。故名學處也)此戒三緣合結(jié)。
二緣起處。
爾時佛在毗舍離(名義集云。毗耶離亦名維耶離。鞞舍隸。吠舍離。此云廣嚴。西域記云。吠舍離國。舊訛曰毗舍離。什師云。毗言稻。土之所宜也。離耶言廣嚴。其地平正莊嚴。凈名略疏云。此云廣博嚴凈。其國寬平。名為廣博。城邑華麗。故名嚴凈。有師翻為好稻。出好粳糧。勝于余國故也。有言好道。國有道砥直。有言好道。其國人民好樂正道。自敦仁義。不須君主。五百長者。共行道法。率土人民。莫不歸悅)。
三起緣人。
時迦蘭陀村須提那子(言迦蘭陀村者。善見律云。是山鼠之名也。時毗舍離王入山。于樹下眠。有毒蛇欲出害王。于此樹下。有鼠來鳴令王覺。王感其恩。將邨中食供此山鼠。乃號此邨。為迦蘭陀村。而此村中有一長者。居金錢四十萬億。王即賜于長者之號。由此邨故。所以立名。迦蘭陀長者也。為長者財富無量。唯無子息。求請神祇。而生須提那。此云求得)。于彼邨中。饒財多寶。持信堅固。出家為道。時世谷貴。諸比丘乞食難得。時須提那作是念。我今寧可將諸比丘詣迦蘭陀邨乞食。諸比丘因我故。得大利養(yǎng)。得修梵行。使我宗族快行布施。作諸福德。作是念已。即將比丘詣迦蘭陀邨。母聞子歸。即往子所。語其子言。可時舍道還家。何以故。汝父已死。我今單獨。恐家財物入官。即答言。我今不能舍道習此非法。今甚樂梵行。修無上道。母如是至三勸。其子再三不允。乃令與婦安子。使種子不斷。子白母言。此事甚易。我能為之。時佛未制戒前。不見欲過。便捉婦臂。將至園中。三行不凈行。時園中有鬼命終。即處其胎。九月生男。字為種子(問何故三行不凈。又不停二。復不至四耶。答薩婆多論云。為懷妊故。其母三反問。得子便止。如是至三。方得子故。三行不凈也)時須提那行不凈已來。常懷愁憂。同梵行者問知其故。往白世尊。
爾時世尊以此因緣。集比丘僧。世尊知而問。知而不問。時而問。時而不問。義合問。義不合不問。世尊知時義合問。須提那。汝實與故二行不凈行耶。如是世尊。我犯不凈行(言故二者。梵語褒羅那地那。此云舊第二。以妻次于夫故。名故二也)。爾時世尊以無數(shù)方便。訶責須提那。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什法師云。佛法及外道。凡出家者。皆名沙門。肇法師云。出家之都名也。秦言義訓勤行。勤行取涅盤 阿含經(jīng)云。舍離恩愛。出家修道。攝御諸根。不染外欲。慈心一切無所傷害。遇樂不欣。逢苦不戚。能忍如地。故號沙門。后漢書郊祀志云。沙門漢言息心。削發(fā)去家。絕情洗欲。而歸于無為也 瑞應(yīng)云。息心達本源。故號為沙門。文本為絕情洗欲出家。今反為不凈事。非沙門也)。非凈行。非隨順行(謂非隨順涅盤之行)。所不應(yīng)為。汝須提那。云何于此清凈法中。乃至愛盡涅盤。與故二行不凈行耶(言愛盡涅盤者。善見律云。由三界愛欲。眾生所以不得出離。為愛欲所纏縛故。盡即滅也。愛盡者即涅盤也。又涅者不生。盤者不滅。謂不生不滅義)。告諸比丘。寧以男根著毒蛇口中。不持著女根中。何以故。不以此緣墮于惡道。若犯女人。身壞命終。墮三惡道。何以故。我無數(shù)方便說斷欲法(謂如來訶欲不凈。教諸有情斷除欲愛。若欲愛干枯。則盡此殘質(zhì)。不受后有矣)。斷于欲想。滅欲念。除散欲熱(薩婆多論云。欲想者。身口不動心想女人。欲念者。于諸淫欲。非但不動身口心念。亦當絕止也。欲熱者。二身交會。欲火熾然。故云欲熱也)。我說欲如火(不觸則已。觸則焦爛)。如把草炬(安得不燒身也)。亦如樹果(熟時即墮。犯淫亦爾。五陰熟時墮三惡趣)。又如假借。猶如枯骨。亦如段肉(謂男女形質(zhì)。假借四大和合而成。本是幻化。非實枯骨。及段肉者。謂皮肉包骨。而成人相。一朝散壞。皮肉脫落。白骨相現(xiàn)。如此不凈。何得染欲)。如夢所見(謂如夢中所見之事。不應(yīng)生喜而妄生喜心。不應(yīng)生嗔怖而妄生嗔怖。今淫欲亦復如是。不應(yīng)生染而妄生染著)。如履鋒刃(豈無傷身之患)。如新瓦器盛水著于日中(日及新瓦器。能消于水。淫欲亦爾。能消滅一切善法)。如毒蛇頭。如轉(zhuǎn)輪刀。如在尖標。如利戟刺(如毒蛇頭轉(zhuǎn)輪刀者。此物不可觸。觸則能害身命。淫欲亦爾。能害法身慧命。尖標戟刺者?嗤磪捇。淫欲亦然。深可患厭也)甚可穢惡。佛無數(shù)方便訶責已。告諸比丘。自今已去。與比丘結(jié)戒(薩婆多論云。問一切善法不言結(jié)。何故但言結(jié)戒。答戒是萬善之本。但言結(jié)戒。即一切結(jié)也)。
集十句義。一攝取于僧。二令僧歡喜。三令僧安樂。四未信者令信。五已信者令增長。六難調(diào)者令調(diào)順。七慚愧者得安樂。八斷現(xiàn)在有漏。九斷未來有漏。十正法得久住。
(二百五十戒中皆集此十句義結(jié)戒。以下更不重出)。
一攝取于僧(謂如來制諸學處。威儀細行。清凈護持。令居家男女見之。不生譏謗。譏謗不興。自然發(fā)心。發(fā)心即受化。受化即攝歸僧寶也)。
二令僧歡喜(謂如來制戒。令諸比丘住于戒中。蕩滌凡情。善法日茂。六和無違。極善安住。故云令僧歡喜)。
三令僧安樂(如來示諸比丘。此作不得罪。此作得罪。一切惡法制止令斷。不令比丘造作諸惡。而示行善道。勿令有惡趣之怖。今世后世令得安樂。故曰令僧安樂)。
四未信者令信(因制戒故。比丘戒律慎持。威儀清凈。若未信心。見之生信。而作是言。沙門釋子勤心精進。戒行威儀皆悉具足。見如是已而生信心。故云未信者令信)。
五已信者令增長(謂持信堅固出家者。隨諸禁戒如說而行。世人見聞。凈信重增。甚為恭敬。是名已信增長)。
六難調(diào)者令調(diào)順(謂不慚愧者。作不善法。不生羞恥。佛制戒已。若有犯者。眾僧以毗尼法治。令彼更不敢作。是名難調(diào)能調(diào))。
七慚愧者得安樂(謂佛制戒已。令不慚愧比丘不得入眾羯磨說戒。不得觸嬈如法比丘。故令慚愧者得安樂住也)。
八斷現(xiàn)在有漏(謂諸有情三毒不制。放縱六根。于非情境上有漏事興。如來依事制戒。斷除有漏。無令興起。是名斷現(xiàn)在有漏)。
九斷未來有漏(謂諸異生不斷五情。而行惡法。后身墮地獄中。受種種苦毒。非直一受而已。輪轉(zhuǎn)在中。無央數(shù)劫。如來為說此戒。依戒而修。令證道果。不受后有之身。故云斷未來有漏)。
十正法得久住(善見律云。正法有三。一者學正法久住。二者信受正法久住。三者得道正法久住。何謂學正法久住。謂學三藏。一切久住佛所說法。是名正法。于三藏中。十二頭陀威儀細行禪定三昧。是名信受正法久住。四沙門果及涅盤。是名得道正法久住。如來結(jié)戒。故令比丘隨順戒學。因?qū)W戒故正心持律。因持律故得入禪定。因禪定故而得道果正法久住。故學為初也)。
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犯不凈行。行淫欲法。是比丘波羅夷。不共住。如是世尊。與諸比丘結(jié)戒。時有?阇子比丘。愁憂不樂梵行。即還家。共故二行不凈行。彼作是念。將不犯波羅夷耶。當云何。即便語諸同學。善哉長老。為我以此事白佛。隨佛所教。我當奉行。時諸比丘白佛。佛言癡人。犯波羅夷。不共住(薩婆多論云。佛訶是愚癡人者。佛大慈大悲。兼無惡口。云何言愚癡人。答曰。佛是稱實之語。非是惡口。此具縛煩惱眾生。具足愚癡故。二慈悲心故訶責折伏。如今和尚阿阇黎教誡弟子故。稱言癡人。非是惡口)。若有余人。不樂凈行。聽舍戒還家。若復欲出家修梵行。應(yīng)度令出家受大戒。乃更結(jié)不還戒戒羸不自悔之語(此第二結(jié)戒也)。時有一乞食比丘。依林中住(薩婆多論云。林中住者。以在眾中多事多惱。妨修善法故。若以智慧偏多。以在眾中。多聞多見。多論多語。雖生智慧。少于禪定。宜在靜處以修其心。若定多者。則宜在眾廣求知見。以此義故。在林中住)。有一雌獼猴。先在彼林中。時乞食比丘到邨乞食。還在林中食。食已。余食與此獼猴。如是漸漸調(diào)順。逐比丘后行。乃至手捉不去。此比丘即捉獼猴。共行不凈。時有眾多比丘。案行住處。至彼林中。時彼獼猴在比丘前。現(xiàn)其淫相。時諸比丘作是念。將無余比丘作此不凈行耶。屏處伺之。見已。即來語言。如來不制言。比丘不得行不凈行耶。報言。如來所制男女。不制畜生。諸比丘往白佛。佛以無數(shù)方便訶責已。初入波羅夷。自今已去。當如是說戒。
四所立戒相。
若比丘共比丘同戒。若不還戒。戒羸不自悔。犯不凈行。乃至共畜生。是比丘波羅夷。不共住。
釋義 若比丘者。有八種比丘。一名字比丘(謂如世間人為欲呼召男女時。遂立名字。喚作比丘。又如檀越來請比丘。沙彌雖未受大戒。亦入比丘之數(shù)。是名字比丘也)。二相似比丘(謂如外道白衣。自剃須發(fā)。著袈裟。無師僧受具。形貌相似比丘。而實非比丘。故名相似比丘也)。三自稱比丘(如長老阿難夜行見一犯戒比丘。而問咄汝為是誰。犯戒比丘應(yīng)言。我是比丘。又如賊住之人。非是比丘。而自稱言我是比丘)。四善來比丘(謂如來觀其根性成熟堪可化度。欲求出家。佛便呼言善來比丘。于我法中?熳詩蕵。可修梵行。得盡苦源。佛語未竟。須發(fā)自落。袈裟在身。缽盂在手。如百臘老比丘)。五乞求比丘(謂不受請食盡形。乞食資身。遠離。邪命。故云乞求比丘)。六著割截衣比丘(謂衣。價直百千萬。比丘得已。便割截而著。壞衣價直。以針線刺衲。毀其細軟。遂成粗衣。而以樹皮壞其本色。便是故衣。能著割截衣者。是名著割截衣比丘)。七破結(jié)使比丘(結(jié)使者即見思煩惱。先明見惑。后明思惑。頌云。苦具一切集滅七身邊見取三使無 道諦雙除身邊二 上不行嗔八十八 謂分別我執(zhí)所惑者?傆惺N。謂五鈍使五利使。鈍者即遲鈍也。謂此五種妄惑由推身見等。五種利使而生。對利說鈍。故名鈍使。謂貪嗔癡慢疑 五利使者。利即快利之義。謂此五種妄惑動念即生。造次恒有也。謂身見邊見邪見見取戒禁取 今斷惑不出四諦。所謂苦集滅道。令知苦斷集慕滅修道。謂所取之惑。有障諦有不障諦。于四諦之中。有全具有不全具。云苦具一切者。謂苦諦下十使全具。集滅二諦各具七使。除去身邊二見與戒取。故云三使無也。道諦止具八使。除去身邊二見也。此約欲界四諦。共具三十二使。上界不行嗔者。謂色界無色界禪定力勝。所以嗔使不行。故于四諦之中。各除一嗔。謂苦下具九。集滅二諦具六。道諦惟七。是知上色界止有二十八使。無色界亦爾。三界共有八十八品。故云八十八使也。斷此惑已。即證初果 次明俱生我執(zhí)。細而難斷。故起修道方除也 思惑者有四。謂貪嗔癡慢。欲界四惑全具。上二界各除一嗔故。色界有三。貪癡慢。無色界亦爾?偯B思惟也。若將前八十八品見惑合說者。名九十八使也。又思惑難斷。故潤七生。今三界分為九地。欲界一地名為五趣雜居地 色界四地。初禪離生喜樂地。二禪定生喜樂地。三禪離喜妙樂地。四禪舍念清凈地 無色界四地者。一空無邊處地。二識無邊處地。三無所有處地。四非非想處地。故云三界九地也 又此思惑分為八十一品。一地之中而有九品。共為八十一品也。謂初果人已斷八十八使見惑。復起修道位。方斷欲界九品思惑。所以最強難斷者。以欲界五欲心強盛故。潤七生也。謂上上品獨潤二生。二生天上。二反人間。上中品上下品共潤二生方斷。中上品獨潤一生。中中品中下品共潤一生。斷此六品。方證二果。名為一來果。猶一來生;笪磾喙。下上品獨潤半生。下中品下下品共潤半生。如是合潤一生。此謂欲界九品思惑斷盡。方證三果。名曰不還果。住五不還天。不來人間受生也。已破欲界思惑盡故。余有上二界七十二品殘思。以三果圣人修滅盡定時。定力增勝。稍易斷故。若斷盡此惑。即出三界。名曰阿羅漢。此云無生。永不來三界受分段生死也 言分段者。分即分限。段即形段。謂三界果報。壽有長短分限。身有大小形段。皆不免于生死。是名為分段生死 已上二惑。八十八使名曰見惑。謂見一切住地 言一切者。通三界見惑也 上客下塵 謂見思等惑。皆由眾生不了外塵之境。種種妄想而生。若以智慧觀察;篌w本空。則法性理顯。惑亦何有。故經(jīng)云。不住名客。是名客義。二塵者。謂微細之惑而能染污清凈真性。譬如牖隙光流。諸塵相現(xiàn)。亦能亂于虛空之性。若智慧發(fā)明。了惑本無。則理現(xiàn)前。塵亦何有。經(jīng)云。澄寂名空。搖動名塵。是名塵義 三界思惑者。欲界九品名曰欲愛住地。色界三十六品名曰色愛住地。無色界三十六品名曰有愛住地?偯淖〉責⿶。感三界分段生死之果。若能三界果喪。四住因亡。則證有余涅盤。此二乘人極果也。名破結(jié)使比丘)。八受大戒白四羯磨如法成就得處所比丘。是中比丘。若受大戒。白四羯磨。如法成就得處所。住比丘法中。是名比丘義(是中取最后義)。共比丘者。如余比丘。受大戒。白四羯磨。如法成就得處所。住比丘法中。是名共比丘義。云何名為同戒。我為諸弟子結(jié)戒已。寧死不犯。是中共余比丘一戒(謂戒體無二故)同戒(謂戒相無別故)等戒(謂百臘老比丘及新受戒比丘。所行戒行俱等。更無有異故)。是名同戒。云何名為不舍戒(舍即還也)。顛狂舍戒。心亂舍戒。痛惱舍戒。啞舍戒。聾舍戒。啞聾舍戒。顛狂心亂痛惱啞聾人前舍戒。中國人邊地人前舍戒。邊地人中國人前舍戒。不靜靜想舍戒。靜作不靜想舍戒。戲笑舍戒。若天。若龍。若夜叉。若餓鬼。若睡眠人。若死人。若無知人。若自不語。若語前人不解。如是等不名舍戒。
云何名舍戒。若比丘不樂梵行。欲得還家。厭比丘法。常懷慚愧。貪樂在家。貪樂優(yōu)婆塞法;蚰钌硰浄ā;驑吠獾婪;驑吠獾赖茏臃;驑贩巧抽T非釋子法。便作如是語。我舍佛。舍法。舍比丘僧。舍和尚。舍同和尚。舍阿阇黎。舍同阿阇黎(同和尚者。謂同和尚一輩;蚪渑D同等;蛲瑤煴。阿阇黎亦爾)。舍諸梵行。舍戒。舍律。舍學事。受居家法。我作凈人。我作優(yōu)婆塞。我作沙彌。我作外道。及作外道弟子。我作非沙門非釋子。如是說而了了者。是名舍戒(根本律云。如有苾芻情懷顧戀。欲希還俗。于沙門道。無愛樂心。為沙門苦。羞慚厭背。詣苾芻所。如是言 具壽存念。我某甲今舍學處 薩婆多論云。若舍戒時。都無出家人。若得白衣。不問佛弟子。非佛弟子。但使言音相聞解。人情去就。亦得舍戒。一說便舍。不須三說 問曰。受戒時須三師七僧。舍戒何故一人便舍。答曰。求增上法故。則須多緣多力。舍戒如從高墜下。故不須多也。又云。受戒時如得財寶。舍戒時如失財寶。又如入海采寶。無數(shù)方便。然后得之。及其失時。盜賊水火須臾散滅。舍戒亦爾)。戒羸不自悔者(謂持戒心劣。非法心盛。故云羸也。不自悔者。不自悔改)。或有戒羸不舍戒。或戒羸而舍戒。何者戒羸不舍戒。若比丘愁憂不樂梵行。欲得還家。厭比丘法。常懷慚愧。意樂在家。乃至樂作非沙門非釋子法。便作是言。我念父母兄弟姊妹婦兒邨落城邑田園浴池。我欲舍佛法僧乃至學事。欲受持家業(yè)乃至非沙門非釋子。是謂戒羸不舍戒。
何者戒羸而舍戒。若作如是思惟。我欲舍戒。便舍戒。是謂戒羸而舍戒。
犯不凈行者。是淫欲法(律攝云。行謂圣道。凈謂涅盤。由八圣道。方能證會。作不凈行。正違彼故)。乃至共畜生者(薩婆多論云。畜生于六道中是邊鄙。故云下至畜生。既下至畜生。凡可淫處。一切盡結(jié)也)。是比丘波羅夷。不共住(是比丘指犯罪者言)。不共住者。有二。同一羯磨。同一說戒。不得于是二事中住。是名不共住。
犯緣 此戒具足四緣。方成本罪。若緣有缺。罪結(jié)方便。一有欲心受樂。二堪行淫境。三要根全。四入過限。復有五因緣。而犯諸罪。一無知故(無所知識)。二放逸故(放蕩縱逸不檢三業(yè))。三煩惱熾盛故(以貪嗔癡煩惱增盛不能制伏)。四不尊敬教故。五無慚愧故。以無慚愧故。不尊敬受持如來所制清凈禁戒。或可五義相躡而起。由無知故放逸。放逸故煩惱盛。煩惱盛故不尊敬教。不尊敬教故無慚愧也。
善見云。若長老聞此不凈行。慎勿驚怪。何以故。如來憐愍我輩。為結(jié)戒故。說此惡言。若不說者。云何得知波羅夷偷蘭遮突吉羅。若法師為人講聽者。慎勿露齒笑。若有笑者驅(qū)出。何以故。佛憐愍眾生。金口所說。汝等應(yīng)生慚愧心而聽。何以笑。
定罪 此中犯者。三種行不凈行。波羅夷。人。非人。畜生。
復有五種。行不凈行。波羅夷。人婦。童女。二形。黃門。男子。
于三種婦。行不凈行。波羅夷。人婦。非人婦。畜生婦。
如是三種童女。
三種二形。
三種不能男。
三種男子。
犯人婦。三處波羅夷。大便道。小便道。及口。
非人婦。畜生。婦人。童女。非人童女。畜生童女。人二形。非人二形。畜生二形。三處亦如是。
人黃門二處行不凈行。波羅夷。大便道。及口。
非人黃門。畜生黃門。亦如是。
人男。非人男。畜生男。亦如是。
比丘有淫心。向人婦女大便道小便道及口。若初入。波羅夷。不入不犯。有隔有隔(謂男女二根俱有衣隔)。有隔無隔(謂女根有衣隔男根無衣隔)。無隔有隔(女根無衣隔男根有衣隔)。無隔無隔(男女二根俱無衣隔)波羅夷。乃至畜生亦如是。
若比丘淫意向睡眠婦女。若死形未壞。大便道小便道。及口亦如是。
若比丘為怨家。將至人婦女所。強持男根。令入三處。始入覺樂。入已樂。出時樂。波羅夷。于三時中。隨有一時受樂。皆波羅夷。乃至男子亦如是。
若怨家強捉比丘。大便道中行不凈行。若初入時。入已出時。于三時中。隨有一時受樂。皆波羅夷(僧祗律云。受樂者。如饑得食。如渴得飲。不受樂者。譬如好凈之人。以種種死尸。系其頸上。又如破癰熱鐵燒身。不受樂者。亦復如是)。從道入道。從道入非道。從非道入道(從道入道者。謂二道合;驈男”愕廊。從大便道出。或從大便道入。小便道出。從道入非道者。始從大小便道入。從瘡穴中出。謂瘡穴與二道連合也。從非道入道者。先從瘡穴而入。后從二道中出)。若齊限入。若盡入。若語。若不語。皆波羅夷(齊限者。謂作齊限不盡入也。語者告知也。不語者不告彼人知。如眠等人)。若比丘。方便求欲行不凈行。成波羅夷。不成偷蘭遮。
若比丘教比丘行不凈行。彼比丘若作教者。偷蘭遮。若不作教者。突吉羅。
比丘尼教比丘行不凈行。若比丘作。尼偷蘭遮。不作尼突吉羅。
除比丘比丘尼。余眾相教行不凈行。作不作盡突吉羅(余眾者小三眾)。若死尸半壞行不凈行。入便偷蘭遮。
若多分壞。
若一切壞。偷蘭遮。
若骨間行不凈行。偷蘭遮。
若穿地作孔。摶泥作孔。若君持口中犯。偷蘭遮(謂作大小便道想行淫。偷蘭遮。若不作道想。僧殘)。若道作道想。波羅夷。
道疑。波羅夷。
道非道想。波羅夷。
非道道想。偷蘭遮。
非道疑。偷蘭遮。
僧祗律云。若比丘以染污心。欲看女人。得越毗尼心悔(即責心突吉羅)。若眼見。若聞聲。犯越毗尼罪。
相觸得。偷蘭遮。乃至入如胡麻。波羅夷。
若身大雖入不觸其邊者。得偷蘭遮(謂身根大)。若女人裂為二分。就二分行淫者。偷蘭遮。
系令合行淫者。波羅夷。
薩婆多論云。欲作重淫。若起還坐。輕偷蘭遮。
發(fā)足趣女人。未捉已還。及捉已失精。乃至共相嗚抱。輕偷蘭。
男形垂入女形已來。未失精。亦輕偷蘭。
若失精。重偷蘭。
若男形觸女形。及半珠已還不問失精不失精。盡重偷蘭。
若生女死女三處行淫。若壞墮蟲食。于中行淫。俱得重偷蘭。
若生女死女非處行淫。腋下股間行淫。得重偷蘭。
若發(fā)足向死人女非人女畜生女二根。欲作重淫。得罪如前。
發(fā)足向人男非人男畜生男黃門。欲作重淫。得罪同前。
若先正為女人上出精而已。除三瘡門。一切身分處精出。僧殘。
若先為摩捉嗚抱而已。若摩若捉。盡僧殘。
若欲女人身上出精。手已摩捉。精未出。便止四人。偷蘭。
比丘尼波羅夷。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滅擯。是謂為犯。
開緣 不犯者。若睡眠無所覺知。不受樂。一切無有淫意。不犯。
第四分云。佛在舍衛(wèi)國。有比丘住阿蘭若處。晝?nèi)彰邥r。有取薪女人。于比丘上行淫已。去比丘不遠而住。比丘覺已。見身不凈污。念言。此女必于我身上行淫。生疑問佛。佛言。汝覺不。答言。我不覺。佛言。不犯。比丘不應(yīng)如是處晝眠。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善見律云。初者于行淫中之初。如須提那子。不犯波羅夷。余者犯)。
(十誦律云。有五相名狂人。即癡狂也。親里死盡故狂。財物失盡故狂。田業(yè)人民失盡故狂;蛩拇箦e亂故狂;蛳仁罉I(yè)報故狂。若雖有如是狂病。自知我是比丘作淫欲。得波羅夷)。
(有五種因緣。令心散亂。為非人所打。故心散亂;蚍侨肆钚纳y。或非人食心精氣。故心散亂;蛩拇箦e。故心散亂;蛳仁罉I(yè)報。故心散亂。若雖有如是散亂。自知是比丘作淫欲。犯波羅夷有五種病壞心;蝻L發(fā)故病壞心。或熱發(fā)故病壞心;蚶浒l(fā)故病壞心;蛉N俱發(fā)故病壞心;驎r節(jié)氣發(fā)故病壞心。雖有如是病壞心。若自覺是比丘作淫欲。得波羅夷。若不自知不犯 病壞心。即痛惱所纏)。
(又云。若此顛狂。失本心故。見火而捉。如金無異。見糞而捉。如旃檀無異。如是顛狂犯戒無罪)。
會詳 楞嚴經(jīng)云。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xù)。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v有多智禪定現(xiàn)前。如不斷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又云。當觀淫欲。猶如毒蛇。如見怨賊。先持聲聞四棄八棄。執(zhí)身不動。后行菩薩清凈律儀。執(zhí)心不起。禁戒成就。則于世間。永無相生相殺之業(yè)。又云。必使淫機身心俱斷。斷性亦無。于佛菩提。斯可希冀。
梵網(wǎng)經(jīng)云。持佛禁戒。作是愿言。寧以此身。投熾然猛火。大坑刀山。終不毀犯。三世諸佛經(jīng)律與一切女人。作不凈行。
法苑珠林云。二種淫報。一婦不貞潔。謂因前世犯他妻妾。邪行穢污。故感今生婦不貞艮端潔也。二得不順意眷屬。謂因前世邪淫奪人所寵。令不如意。故感今生眷屬常不順意也。
○第二盜戒
初總釋。
盜乃最為不良之事。此是共戒。尼犯亦同。大乘同制。
梵網(wǎng)經(jīng)云。自盜。教人盜。方便盜。咒盜。乃至鬼神有主物。劫賊物。一切財物不得故盜等。此是性罪。然菩薩見機。得作戒本。經(jīng)云。菩薩凈戒律儀。善權(quán)方便。為利他故。于諸性罪。少分現(xiàn)行。由是因緣。于菩薩戒。無所違犯。生多功德。
律攝云。此由癡故。因積畜事。畜積煩惱。制斯學處。
二緣起處。
爾時佛游羅閱城耆阇崛山中(言羅閱者。此云王舍域。大論云。昔有須陀摩王。精進持戒。常依實語。晨朝乘車。與諸婇女。入園游戲。出城門時。一婆羅門來乞財物。而語王言。王是大福德人。我身貧窮。當見愍念。賜我少多。王言。當相布施。須我出還。作此語已。入園澡浴嬉戲。時兩翅王名曰鹿足空中飛來。捉王將去。至所住處。置九百九十九王中。須陀摩王言。我不畏死。自恨失信。我從生來。初不妄語。即語前事。鹿足王言。汝意欲爾。聽汝還去。七日布施婆羅門訖。當便來還。若過七日。我有翅力。取汝不難。須陀摩王得還本國。恣意布施。立太子為王。大會人民。懺謝之言。我智不周。初治多不如法。當見忠恕。如我今日。身非己有。正爾還去。舉國人民及諸親戚叩頭留之。愿王留意。慈蔭此國。勿以鹿足鬼王為慮。當設(shè)鐵舍奇兵。鹿足雖神。不畏之也。王言不得。而說偈言 實語第一戒 實語升天梯 實語為大人 妄語入地獄 我今守實語 寧棄身壽命 心無有悔恨 如是思惟已。即發(fā)去到鹿足所。鹿足喜言。汝是實語人。不失信。要一切人皆惜身命。汝從死得脫。還來赴信。汝是大人。今相放舍九百九十九王。亦布施汝。隨意各還本國。由此千王共居。故名王舍。此城有三名;蜓粤_閱城。亦言摩竭提。亦言摩竭陀。此三義一名異。漢言王舍城。羅者言王。閱者言舍。故言王舍。又翻無害。從劫初以來。無刑害故。中印度境 善見律云。王舍城國邑人民有八億萬戶。邑外屬王舍城者。有八萬聚落。國土縱廣三百由旬 耆阇崛山者。耆者鷲鳥。崛者頂也。耆阇鳥食竟。還就山頂棲。故名耆阇崛山。又有一解。山頂名崛。形似鷲鳥。是故名耆阇崛山也)。
三起緣人。
時羅閱城中有比丘。字檀尼迦。陶師子(陶師者。即瓦師。此比丘是瓦師之子)。在閑靜處。止一草屋。入邨乞食。后有取薪人。破其草屋持歸。比丘乞食。還作是念。我今自有伎藝。寧可和泥作全成瓦屋。取薪牛糞燒之。屋成赤色如火。爾時世尊從耆阇崛山下。遙見此舍色赤如火。知而故問。諸比丘以此因緣。具白世尊。世尊以無數(shù)方便訶責。自今已去。不得作赤色全成瓦屋。作者突吉羅。時世尊敕諸比丘。汝等共集。相率速詣打破(善見律云。檀尼迦比丘作屋。自用物。作屋成。如來何故打破。答曰。所以破者。此屋不凈故。是外道法。復有余義。無慈悲眾生作此瓦屋。檀尼迦是瓦師家子。善能和泥。作屋窗牖扄。悉是泥作。唯戶扇是木。取柴薪牛糞及草。以赤土污涂外。燒之熟已。赤如火。打之鳴喚。狀如鈴聲。風吹窗牖。猶如樂音也)。檀尼迦見屋破已。時摩竭國王有守材人。與檀尼迦親厚知識。乃語守材人。汝知王瓶沙。與我材木不。彼人言。若王與者。好惡多少。隨意自取王所留要材。比丘輒斫截持去(梵語瓶沙。此翻模實。身模充實故。又翻形牢。亦云影堅。影謂形影。亦云影勝。又名頻婆娑羅。此云顏色端正。皆取強壯姝好為義。其形長大。性行雄猛。常自躬為征戰(zhàn)也)。時有一大臣。統(tǒng)知城事。至材坊見王所留要材斫截狼籍。問知其故。白王。檀尼迦比丘后往王所。王言。大德。應(yīng)死。王自念言。何以少材而斷出家人命。是所不應(yīng)訶責已放去。諸臣不平。羅閱城中居士譏嫌。少欲比丘聞白佛。佛以此因緣。集比丘僧。知而故問。檀尼迦比丘。汝審爾不。答言實爾世尊以無數(shù)方便訶責。有一比丘。名曰迦樓。本是王大臣。善知世法(迦樓或作迦留;蜃麇攘_。秦言黑。此比丘是王瓶沙舊大臣。善知世法。故佛問之。然后隨國法制戒)。去佛不遠。在眾中坐。世尊知而故問。王法不與取。幾許物應(yīng)死。比丘言。若取五錢。若直五錢物。應(yīng)死。世尊告諸比丘。檀尼迦癡人(善見律云。因癡故掘土蹋泥。取火燒多。諸眾生因此而死。故云癡人也)。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諸比丘結(jié)戒。
四所立戒相。
若比丘。若在邨落。若閑靜處。不與盜心取。隨不與取法。若為王王大臣所捉。若殺。若縛。若驅(qū)出國。汝是賊。汝癡。汝無所知。是比丘波羅夷。不共住。
釋義 邨者有四種。一者周匝垣墻。二者柵籬。三者籬墻不周。四者四周有屋(律攝云。聚落者。中有巷陌店肆。名之為聚。落者邨外之家。名之為落。故云聚落也)。閑靜處者。邨外靜地(僧祗云?盏卣。垣墻院外。除聚落界。盡名空地。聚落界者。去籬不遠。多人所行。蹤跡到處。盡名聚落界 五分云。聚落外盡一箭道。有慚愧人。所便利處。是名聚落。所行處即界也)。不與者。他不舍。盜者。盜心取隨。不與取法者。若五錢若五錢直(薩婆多云。于閻浮提。一切國法禮樂。以王舍城為正。王舍國法。盜五錢已上。入重罪中。佛依此法。盜至五錢。得波羅夷。如閻浮提內(nèi)現(xiàn)有佛法處。限五錢得波羅夷罪。若國不用錢。準五錢成罪 善見律云。二十摩娑迦成一迦利沙盤。分一迦利沙盤。分為四分。一分是五摩娑迦。過去未來諸佛皆以一分。結(jié)波羅夷。一切諸佛不異結(jié)四波羅夷。不增不減。是故如來以一分。結(jié)第二波羅夷也。十誦云。一銅錢。直十六小錢)。王者。得自在。不屬人(貫三才。主萬物。無為化。世有道。恩民)。大臣者。種種大臣輔佐王。
捉者(僧祗云。王使人執(zhí);蜃狡涫。及余身分。是名捉)。殺者(奪其命根)?`者(僧祗律云;蛞晕菘`;蛞猿强`。或以材縛;蛑i絆;蛑鴸冃。是名為縛)驅(qū)出國者(驅(qū)出聚落。驅(qū)出城。驅(qū)出國。是名驅(qū)出)。汝是賊。汝癡。汝無所知(此訶責之詞 律攝云。汝是賊者。是總標癡。無所知等。是別釋無明。是賊因正作業(yè)時。由癡無所知故。方便興盜。無現(xiàn)行法怖。及未來怖。應(yīng)知為盜因也。作如是盜者。正明盜業(yè)。不告主知。若強若竊。并名為盜)。
犯緣 此戒具足五緣。方成本罪。若緣有缺。罪便開輕。一有盜心。二有主物。三有主想。四直五錢。五離本處。
定罪 此中犯者。共有七十二句。今去復存單。合有十句。若自手取。若看取。若遣人取。非己物想取。非暫用取。非本意取(本字該同字?止P誤耳)。他物他物想取。若離本處。有主有主想。取他護他護想取。波羅夷。
處者。若地處。若地上處。若乘處。若擔處。若虛空。若樹上。若邨。若阿蘭若處。若田。若處所。若舡。若水處。若私度關(guān)塞不輸稅。若取他寄信物。若水楊枝樹果草木。無足二足四足多足眾生。若同財業(yè)。若要。若伺候。若守護。若邏要道。是謂處。
地處者。地中伏藏。未發(fā)出七寶。金銀真珠。琉璃璧玉。硨磲碼瑙。生像金銀衣被。若復有余地中所須之物屬主者。若以盜心取五錢。若過五錢。若牽挽取(言牽者連也。挽者引也。著地牽引而去。名牽挽取)。若埋藏。若舉離本處。初離波羅夷。方便欲舉而不舉。偷蘭遮(自下結(jié)罪皆同)。
地上者。金銀乃至所須之物屬主。
乘處者。乘有四種。象乘。馬乘。車乘。步乘。若復有余乘。盡名為乘。乘上若有金銀七寶。乃至所須之物有主。
若取乘從道至道。從道至非道。從非道至道。從坑中至岸上。從岸上至坑中。
擔處者。頭擔。肩擔。背擔。若抱。若復有余擔。此諸擔上有金銀七寶。乃至所須之物有主。
若取擔者。從道至道。乃至坑中。
空處者。若風吹毳。若劫貝。若拘遮羅。若差羅波尼(此云灰水乃衣名也)。若芻摩。若麻。若綿。若缽耽嵐婆(漢言絹)。若頭頭羅(此云細布)。若雁。若[鴳-女+隹]。若孔[少/隹]。鸚鵡。鸜鵒。若復有余所須之物有主。
上處者。若舉物在樹上。墻上;h上。杙上。龍牙杙上。衣架上。繩床上。木床上。若大小褥上。枕上地敷上。有金銀七寶。乃至所須之物有主。
邨處者。邨有四種如上。若邨中有金銀。乃至所須之物有主。
若以機關(guān)攻擊破村。若作水澆。或依親厚強力;蛞匝赞o辯說。誑惑而得。得者波羅夷。不得偷蘭遮。
若處者。邨外有主空地。彼空處有金銀七寶。乃至所須之物有主。
若以方便壞他空地。若作水澆。或依親厚強力;蛞匝赞o辯說而得。
田處者。稻田。麥田。甘蔗田。若復有余田。彼田中有金銀七寶。乃至所須之物有主。
若方便壞他田。若作水澆。若依親厚強力;蛞匝赞o辯說。誑惑而得。
處所者。若家處所。若市肆處。若果園。若菜園。若池。若庭前。若舍后。若復有余處。彼有金銀七寶。乃至所須之物有主。
船處者。小船。大船。壺船(以形似壺)。一木船(以大木刳空。以為船也)。舫船(即方船也)。櫓船(櫓即進船之器具。以為名)。龜形船。鱉形船(謂形似龜鱉也)。皮船(用皮為之)。浮瓠船(瓠即瓢也。又瓠者瓦器。并可浮物也)果船(亦以形為名也)。懸船(今時神廟中多以船懸。于梁上供神)。筏船(郭璞曰。木曰??。竹曰筏。編竹渡物也)。若復有余船上有金銀七寶。乃至所須之物有主。
若從此岸至彼岸。從彼岸至此岸。若順流。若逆流。若沉著水中。若移著岸上。若解移處。
水處者。若藏金銀七寶衣被。沉著水中。若水獺。若魚。若鱉。若失收摩羅(收字或作守字。善見律云。鱷魚長二丈余。有四足似鼉。齒至利。禽鹿入水。嚙腰即斷。又翻殺子魚。廣州有之)。若優(yōu)缽羅華(此云青蓮華)。缽頭摩華(此云紅蓮華)。拘物頭華(此云地喜華。亦云拘某陀。此云黃蓮華)。分陀利華(此云白蓮華。睿師云。未敷名屈摩羅。將落時名迦摩羅。處中盛時名分陀利。體逐時遷名。隨色變故。有三名也)。及余水中之物有主。
若以方便壞他水處。直五錢波羅夷。減五錢偷蘭遮。
輸稅者。比丘無輸稅法。若白衣應(yīng)輸稅物。比丘以盜心為他過物。若擲關(guān)外。若五錢。若過五錢。若埋藏舉。若以辯辭言說誑惑。若以咒術(shù)過。
取他寄信物者。持寄信物去。作盜心取五錢。若過五錢。頭上移著肩上。若從右手移著左手。從左手移著右手。若抱中。若著地。舉離本處。
水者。若大小甕。及種。種水器。若眾香水。若藥水。以盜心取五錢。若過五錢。
楊枝者。若一。若兩。若眾多。若一抱若一束。若一擔。若香所熏。若藥涂。若盜心取五錢。若過五錢。若牽挽。取離本處。
園者。一切草木藂林華果有主。
無足眾生者。蛇魚。及余無足眾生。有主。
二足眾生者。人非人。鳥。及余二足眾生有主。
四足眾生者象馬馲駝驢鹿羊。及余四足眾生有主。
多足眾生者。蜂。[郁-山+止]周隆伽(此蟲身有多毛。而復多足。類似毛蟲)。若百足。及余多足眾生有主。以盜心取。直五錢。若過五錢。
同財業(yè)者。同事業(yè)得財物。當共以盜心取五錢。若過五錢。
共要者。共他作要。教言某時去。某時來。若穿墻取物。若道路劫取。若燒從彼得財物來。共以盜心取。直五錢。若過五錢。
伺候者。我當往觀彼邨。若城邑。若船渡處。若山谷。若人所居處。市肆處。作坊處。于彼所得物。一切共以盜心取。直五錢。若過五錢。
守護者。從外得財物來。我當守護。若所得物一切共。若以盜心取。直五錢。若過五錢。
看道者。我當看道。若有王者軍來。若賊軍來。若長者軍來。當相告語。若有所得財物一切共。若以盜心取。直五錢。若過五錢。如上一切初離本處。波羅夷。方便欲舉而不舉。偷蘭遮。
方便求過五錢。得過五錢。
得五錢。皆波羅夷。
得減五錢。不得。皆偷蘭遮。
方便求五錢。得過五錢。得五錢。波羅夷。
得減五錢。不得。偷蘭遮。
方便求減五錢。得過五錢。得五錢。波羅夷。
得減五錢。偷蘭遮。
不得。突吉羅。
教人方便求過五錢。得過五錢。得五錢。二俱波羅夷。
得減五錢。不得。二俱偷蘭遮。
方便教人求五錢。得過五錢。得五錢。二俱波羅夷。
得減五錢。不得。二俱偷蘭遮。
方便教人求減五錢。得過五錢。得五錢。取者波羅夷。教者偷蘭遮。
得減五錢。二俱偷蘭遮。
不得。二俱突吉羅。
方便教人求五錢。若過五錢。受教者取異物。取者波羅夷。教者偷蘭遮。
方便教人求五錢。若過五錢。受教者異處取物。受教者波羅夷。教者偷蘭遮。
方便教人求五錢。若過五錢。受教者謂使取物。無盜心而取得五錢。若過五錢。教者波羅夷。受使者無犯。
若教人取物。受教者謂教盜取。若取得直五錢。若過五錢。受教者波羅夷。教者無犯。
有主有主想。不與取五錢。若過五錢。波羅夷。
有主疑。偷蘭遮。
無主有主想。偷蘭遮。
無主疑。偷蘭遮。
有主有主想減五錢。偷蘭遮。
有主疑減五錢。突吉羅。
無主有主想減五錢。
無主疑減五錢。盡突吉羅。
根本律云。起盜心興方便。得惡作罪。觸彼物。窣吐羅底也(即偷蘭遮罪)。舉離處滿五錢。波羅市迦。
不滿者。得粗罪(亦偷蘭罪)。若是畜生邊物觸彼物。惡作罪。舉離處滿五錢者。得粗罪。
不滿者。惡作罪。
僧只律云。有比丘多有衣缽。大畜弟子。彼諸弟子不修戒行作是念言?赏蜕邪㈥^黎房中盜諸衣缽。自己衣缽亦在師房中。便共作要汝得衣物者。與我共分。若我得者。亦共汝分。便入房中。就衣架上。捉和尚阿阇黎衣。徙就己衣。衣不離本架者。犯偷蘭遮。
若舉師衣離架。著己衣中者。波羅夷。
若師衣帶衣角。若線縷未離衣架者。未波羅夷。
一切離已。波羅夷。
若彼和尚阿阇黎疑是弟子;蚰芡滴乙吕。便自藏衣缽。更著余處。其弟子便入暗中。誤偷自己衣缽。出外不分。故是中半衣邊滿者。波羅夷(以先共要。凡所得物。一切共既誤。盜己衣亦準分半。既不與分滿五錢。波羅夷)。若比丘在道行。為賊所劫;蛸\少比丘多;蛸\藏物已。更往余處。是比丘若未作失想。還奪還取。無罪。
若已作失想。還奪還取。便為賊復劫。賊滿五錢。波羅夷。
又或順道去。漸近聚落。持物將分。比丘還從乞。得無罪。
若以勢力恐怖令還。無罪。
若告聚落主。方便慰令還。無罪。
若知令彼或殺或縛。則不應(yīng)告。
若比丘作摩摩帝(言摩摩帝者;蛟婆橇_莎弭。此云寺主)。塔無物。眾僧有物。便作是念。天人所以供養(yǎng)眾僧者。皆蒙佛恩供養(yǎng)佛者。便為供養(yǎng)眾僧。即持僧物。修治塔者。此摩摩帝得波羅夷。
若塔有物。眾僧無物。便作是念。供養(yǎng)眾僧者。佛亦在中。便持塔物。供養(yǎng)眾僧。摩摩帝用者。得波羅夷。
若塔無物。僧有物。得如法貸。但分明疏記言。某時貸用某時得當還。
若僧無物。塔有物。亦如是。
若交代時。應(yīng)僧中讀疏。分明付授。若不讀疏。越毗尼罪。
若有二比丘共財應(yīng)分。一比丘盜心。獨取除自。分他分滿。波羅夷。
若同意取者。無罪。
若作是念。我今用。后當償還。無罪。
第四分云。眾多比丘遣一人。取他物。得五錢以上。共分雖各得減五錢。盡波羅夷(以各具盜心取他物。離本處時。滿五錢故)。于彼處得直五錢物。到此處直減五錢。波羅夷(至此處雖得減五錢。初離本處時。已得波羅夷。唯取當時得罪耳)。于彼處得減五錢。物到此處。直過五錢。偷蘭遮(至此處雖直過五錢。離本處時。減五錢故。又物主只失減五錢物。故得偷蘭遮)。知前人以盜心。使我取物。先可之。后悔不往。突吉羅。
欲盜他衣。錯取己衣。偷蘭遮。
他盜取物。而奪取。彼盜者波羅夷。
前后取滿五錢者。波羅夷(此謂盜心相續(xù))。若自受用。若令他損減。一切波羅夷(此謂貪嗔二盜)。
律攝云。獵師逐鹿走入寺中。隨傷不傷不還。無罪(謂慈護眾生。非同盜故也)。若鹿被箭入寺便死。應(yīng)還勿留。
若與賊同心。示彼舍處。后時受分。隨得招罪(問此與教他取。有何差別。倘不受分。豈無罪耶。答教他為我取。則決定得物之心。物離本處。即成本罪。此示彼舍處。不決生得物之心。雖賊劫去彼物時不結(jié)罪。待后受分時滿五錢。方結(jié)本罪。雖不受分。亦結(jié)偷蘭遮罪)。若后生悔。向彼物家。報遣防護。勿令失脫。設(shè)彼賊偷。皆得方便罪(亦偷蘭遮)。后雖受分。亦窣吐羅。
與賊同行欲為盜事。中路而退。但得惡作。
同心作賊。為他守道。分物受分者。成犯。
由怖為伴。無心共盜。彼雖偷得。苾芻非犯。
若持自物;蚴撬。作如是語。欲偷稅。得越法罪。
教偷稅者。從異道去。得惡作罪。
若作惡心。指他異道。冀免稅直。得窣吐羅罪。
若持他物。過彼稅處。無心取分者。粗罪。
未至稅處。或取半分;蛉∪。而未過稅處。得窣吐羅(問此既得稅直。已滿五錢。何不得本罪。而結(jié)方便耶。答雖得稅直。未過稅處?趾筮^稅。而有阻隔。未作實得之心。先結(jié)方便。待過稅已方結(jié)本罪)。若過稅處數(shù)滿。本罪。
若持己物到于稅處。使他越過。亦得本罪。
實是己財。決心回與父母兄弟等。告掌稅者。此非我物。不與汝稅;虺丝杖;蚩诤;蛞吕;虮苈贰2⒌么肿(問此亦仍同為他越稅。云何不得本罪答為他過物。利必歸己。故結(jié)本罪。今是己物決心回施。無利歸己。罪結(jié)方便也)。若為父母及三寶事。持物過稅處。應(yīng)為稅官種種說法。稱贊三寶。說父母恩。彼不取直者。無犯。
若猶索者。應(yīng)與。
盜事略有五種。一對面強取。二竊盜取。三調(diào)弄取。四恩寄取。五與更奪取。此之五事咸是盜收。
有施物來知非己分。言我合得者。窣吐羅罪。
若受其分。準數(shù)成犯。
他不請食。輒去食者。得惡作罪。
若興方便。欲盜他財。觸著之后。便從主乞。彼與得時。得前粗罪。
初為貸借。后欲不還。決絕之時。便得本罪。
若他寄物。先作盜心。得窣吐羅。后時移處。便得本罪。
若先移處。后心決絕。亦得本罪。博奕偷子。迷惑取物。準數(shù)成犯。
凡是賭物。皆得惡作。
意偷彼物。而錯偷此。既乖本心。但得粗罪。
五分云。非同意人。輒作同意。取其衣食。突吉羅。
善見云。若受人寄物。物主還取。答言。我不受汝寄。突吉羅。
令物主狐疑。偷蘭遮。
主言我不得此物。波羅夷。
若偷人取物。比丘以偷心奪取物。離偷人身分。若此人健又奪物去。比丘雖不得物。波羅夷。以決定得偷心。離本處故。
若檀越施眾僧果樹;驍M衣服;驍M湯藥。眾僧不得分食。若以果樹為四事。布施比丘。以盜心過分食。隨直多少。結(jié)罪。
若為作房舍。施眾僧;厥车谩M堤m遮。應(yīng)還直。
若為衣施應(yīng)作衣。若饑儉時。眾僧羯磨和合食用。無罪。
以衣施作房舍。以房舍施作衣食。亦如是。
寺中房舍多無人修治敗壞。應(yīng)留好者。余粗敗得壞。賣為食用。為護住處故。
十誦云。若水中浮物來。比丘以偷奪心取。選擇時。偷蘭遮。
若捉留住。后水到前;虺林;蚺e離水。直五錢以上。波羅夷。
盜佛舍利。偷蘭遮。
若尊敬清凈心取。無罪(尊敬者。謂見佛舍利。如見佛身。心生尊敬。清凈心者。謂無盜心。以恭敬供養(yǎng)心取去。供養(yǎng)無罪)。
盜經(jīng)卷。隨計直犯。
盜塔寺中供養(yǎng)具。若有守護。隨計直犯。
奪神像物。偷蘭遮。
薩婆多云。若自盜他物。欲取五錢。五錢已上從始發(fā)足。步步輕偷蘭。乃至選擇取三錢已還。得輕偷蘭。四錢成重偷蘭。
若取一錢乃至四錢亦爾。
若遣使取他物。當教時。得輕偷蘭。取五錢已上。離本處時。得重罪。
若盜僧物五錢已上。得重偷蘭。
四錢已下。得輕偷蘭。而報罪甚深。
若舍屬一主。物不異主。若不離地。未出家界。步步輕偷蘭。
若入女姊妹奴婢房中。得波羅夷。
若入兄弟兒房中。得輕偷蘭。
若出主地相。亦波羅夷。
比丘尼波羅夷。三小眾突吉羅滅擯。是謂為犯。
開緣 不犯者。與想。取己有想。取糞掃想。暫取想。親厚意想。一切無罪(第三分云。有七法。是親友利益慈愍故。何等七難。與能與難。作能作難。忍能忍密事。相語不相發(fā)露。遭苦不舍。貧賤不輕 根本雜事云。凡是親友可委寄人有其五種。一心相愛愍。二近為得意。三是所尊重。四久故通懷。五聞用己財心生歡喜)。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等。
會詳 首楞嚴經(jīng)云。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偷。則不隨其生死相續(xù)。汝修三昧。本出塵勞。偷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xiàn)前。如不斷偷。必落邪道。上品精靈。中品妖魅。下品邪人。
法苑珠林云。偷盜二報。一貧窮。謂因前。世盜他財物。令彼空乏。故感今生自亦貧窮也。二不得自在。謂因前世劫奪他財。而令他人不得自在。故感今生雖有財物。而屬五家。不得自在受用也。
- 上一篇:毗尼關(guān)要卷第一
- 下一篇:毗尼關(guān)要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