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性與業(yè)力有什么關系?業(yè)力會遮蔽佛性嗎?

照愿法師:佛性與業(yè)力有什么關系?業(yè)力會遮蔽佛性嗎?

問題:

  至誠頂禮法師!弟子在誦經過程中有個疑問,《地藏經》第五品《地獄名號品》中,講到南閻浮提眾生的“業(yè)力”問題,即“業(yè)力甚大,能敵須彌,能深巨海,能障圣道”。在此前的答疑中,師兄們有問及“佛性”,后者“不增不減,不生不滅”。那么,如此“深重”的“業(yè)力”是否會遮蔽、損及“佛性”呢?或者說,“佛性”與“業(yè)力”之間,是否存在著聯系?弟子愚鈍,請師父開示。

照愿法師:

  這個問題問到了佛法的核心,說明有人是在用心學佛,在探究人生真理和解脫的原理。如此的思維學佛,才會得到真正的利益。

  這個問題涉及到了兩個關鍵詞:第一是“佛性”,第二是“業(yè)力”。到底什么是“佛性”,什么是“業(yè)力”呢?二者又有什么關系呢?我們簡單談一下。

  “佛性”,是指有情眾生的清凈本性,其性真覺湛明,無染無凈,離過絕非,無生無滅,不變不遷。“業(yè)力”,指的是有情眾生由善惡之因而能延續(xù)現起因緣果報的勢力,也是眾生輪回生死的業(yè)果因緣。在佛法中,“佛性”是從勝義諦的角度,對有情眾生“性體”的一面而言;“業(yè)力”是從世俗諦的角度,對有情眾生“業(yè)用”的一面而言。前者講的是眾生的“性體之理”,后者講的是眾生的“輪回業(yè)用”。

  那么,這個“性體”又指向何處呢?它指向了萬物究竟的“實相”之處。佛法在詮釋一切事物本質的時候,用“實相”來表達世間萬物的終極真相,而對于有情眾生而言,這份“實相”就是這里所說的“佛性”了。“佛性”也是指眾生本具的“清凈心”,禪宗經典當中提到“本性”、“本心”、“自性”的概念,指的就是“明心見性”之時所見到的那個“性”,它即是實相,清凈無染,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業(yè)力”則是指在“佛性基礎模型的構造”下(所謂基礎模型的構造,即非是真實構造,這里方便名為構造),眾生無始以來經過種種分別造作而形成的“種種因緣的集合”。所以“佛性”是眾生的理體,“業(yè)力”是眾生輪回的業(yè)用。之所以把“業(yè)力”稱為“業(yè)用”,是緣于“因果法則”中以“如是之因”就有“如是之果”的原理。而這份因果的成立,恰恰是基于眾生本有的那份自性清凈的“佛性”,正所謂“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這里的“空”指的就是“實相”。換言之,只有清凈無污染的“體”才能成就萬法“相”。

  好,安立了佛性與業(yè)力這兩個概念呢,我們再來看待這個問題。這位居士問:“如此深重的業(yè)力會不會遮蔽佛性?”答案是:不會。為什么呢?“佛性”與“業(yè)力”雖然是“二”,但“體”卻是“一”,兩者是“二”而“不二”的關系。這位居士又問:“‘佛性’與‘業(yè)力’之間是否存在著關聯”?答案是肯定的,這個關聯就是“不二”的道理。既然如此,那“不二”是不是就是“一”呢?回答:也不是“一”,二者是“不一不異”的關系。

  大家聽到這里也許會有一頭霧水的感覺,很難體悟到其中的意涵,但卻又很想知道其中的道理,此刻也許會心急。但體解這個道理,或是說體悟這種境界,其實不是僅靠問了某個問題、或期許得到一個答案就能了知的。因為,對這些問題的思維,還都免不了是在“分別妄念”中的周旋酬對。而這份對法的真實體證,卻是需要我們在“聞思修”的過程中慢慢“體悟清凈”。繼而能以真摯的信心,發(fā)愿行持,漸漸才能證得這份真理。有人也許會問:若如此,那我們又怎么才能明心見性,體解諸法實相呢?這也是所有學佛人都在關心的問題。我們不妨從以下兩個方面來入手:

  第一,聽經聞法,如理思維。

  我們之所以無法理解“實相”、“佛性”、“業(yè)力”、“空性”等道理,主要是由于賴以思維的佛學線索還不夠充足。目前我們還不具足像維摩詰居士、慧能大師那樣的善根,自然就無法通過“只言片語”式幾句經文、幾篇文章就能了悟實相。即便是像虛云長老這樣精進修行一生的大修行人,也是六十多歲才開悟的。由此可見,明心見性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是要能先體解大道,發(fā)無上心;還要能深入經藏,智慧如海,才能漸入薩婆若海。

  第二,精進行持,知行合一。

  聞、思佛法是前提,但只有聞、思還不能夠,還需要持續(xù)不斷的實踐——就是修行。修行,是要從轉變從前一貫的心念和言行入手,止息紛紛雜亂的妄想,遠離念念分別的顛倒,通過精進的持戒和修定,以此能令自己的內心導向清凈,并以此清凈方生智慧。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道山cl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