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思想 >

打坐與禪修

  打坐修道者的一門必修功課。歷代圣賢多是這么坐過來的,就連禪宗的祖師達(dá)摩大師也有9年面壁的盛傳。那么是不是打坐就是禪呢? “坐到忘時萬有空,渺渺冥冥一真中”?侦o當(dāng)中所有的感覺都消失了,甚至感覺到人都沒了……這個是真實的,許多打坐的人都會有這個體驗。非常的清凈,非常舒服,可以說是常俗沒有的享受!那時候沒有人愿意下座,很多平時沒有的奇妙體驗都是在空靜之后發(fā)生的,所以打坐的人對這個會有一種內(nèi)在牽引的依戀。人們通常認(rèn)為“本來無一物”的“明心見性”就是在這個空境里體驗到的,而遺憾于下了座就沒辦法把這個清凈美妙的世外桃源留住。所以就不斷地打坐以期再尋武陵舊夢。

  這樣一看,禪很嬌貴,經(jīng)不起紅塵滾滾的折磨,必須得辟靜室,屏蔽諸緣,凝神屏息,躡足牽蹤……才可以尋覓得到、也還沒一定。這個樣子的禪本人便不喜歡,為什么呢?不自在!在我的內(nèi)心世界里,凡是狹隘的、限制很多的就一并的不喜歡,因為直覺里感覺這個一定不是那個大道。

  還記得看電影《達(dá)摩祖師傳》里有這么一個片段:達(dá)摩住在咱們震旦一個很有名的大廟里,有一天晚上他老人家也跟著那幫坐禪僧混場。那幫身定心不定的和尚們,坐了一會就覺得心猿意馬了,借機(jī)說話、溜號的都出來了,然后他們就看達(dá)摩拿了個瓦片在桌子上一下一下磨了起來。其中那個自以為是的大和尚就問達(dá)摩在做什么?達(dá)摩說“磨瓦成鏡”。那和尚不屑地一撇嘴:磨瓦豈能成鏡?達(dá)摩立即接過他的話頭:——那坐禪又怎能成佛呢?!

  是啊,這個問題太關(guān)鍵了!那坐禪不能成佛,我們坐它作甚?那什么才能使我們獲得那個“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智呢?

  達(dá)摩“磨瓦成鏡”(原故事取材于馬祖道一的“磨磚成鏡”)實際上是想告訴我們:禪不等于工夫(功夫),禪是要開發(fā)那個智慧,如果智慧未開,也就是見地不到的話,你就是天天盤腿打坐也是無法達(dá)到目的的,那好比是緣木求魚和刻舟求劍,存在著根本方法上的錯誤。

  禪,本來是無所不在的,也就是說吃喝拉撒睡什么時候都在,如果下了座就不知禪為何物,那不叫修禪,也不是禪宗。如果按照狀態(tài)來分析,禪可分為動靜兩相。靜,那么就是空凈無物的狀態(tài),如我們座上所感受到的清凈相。那么“動”呢?就是我們?nèi)粘?a href="/remen/shenghuo.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生活的所有內(nèi)容,也即凡俗相。靜相禪大家都理解,那么動相禪呢?恐怕是知之者不多了!

  “動上有不動,”這個是六祖禪法的第一要義。什么在動?什么不動?我們的見聞覺知在動,也就是正常作用;我們在看,我們在聽,我們在感覺,我們在判知結(jié)果。但有一個東西是不動的,那就是我們的心不動!這個不動的解釋是: “雖有見聞覺知,然不染萬境。”關(guān)鍵把握心不動就在于這個“染”字。 “染”,就是污染,也就是說由于對事物的迷惑顛倒和私欲的蒙蔽,看那個問題和事物就不正常了,這個不正常是指失去了道的覺悟。好比人們常說的那句話:你動心了!

  什么叫動心?看見美好的人和物,本來不是歸你所有的可你也想占有,占有不了就雜念叢生;蛘咭驗槟撤N恐懼意識無謂地去擔(dān)心本不該擔(dān)心的事;對于切身利益過分地在意得到和失去……以及習(xí)慣性地攀緣、執(zhí)著于各種境界里,凡此種種都是。動心,使我們思維經(jīng)常出離本位,背覺迷塵,離本真的狀態(tài)越來越遠(yuǎn),所以就無法保持那個禪境的存在。我們占據(jù)了小有,而舍棄了大有。

  “般若無形象,智慧心即是。”在日常生活的動態(tài)中,我們怎樣找到那個禪境呢?就是要常行智慧,念念不愚。比如遇見那些沒有意義且消耗時間的應(yīng)酬閑聊,我們就應(yīng)該用智慧把它解除掉;遇見我們雖然喜歡但明知道沒有緣分的愛,就不要繼續(xù)胡思亂想,既妨礙自己又妨礙別人;看穿了生死聚散無常,就沒有必要過分的哀傷……只要我們時時以智慧心處事、生活,那么即是禪境不失了。

  可這智慧心的開發(fā)是個大問題,沒有幾個“生而知之”的。于是看書、聽經(jīng)、參話頭、打坐全都派上了用場。他們統(tǒng)統(tǒng)地是我們開啟智慧之心的手段而不是那個智慧本身。所以由此來看我們又不能執(zhí)于不坐,因為打坐確實可以不斷提升我們的身心素質(zhì)而使我們近道。不管是坐禪于心還是坐禪于體,都是我們需要的……

  今天,你坐禪了嗎?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