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香和打坐是一體的且都是照顧自己的心念

明憨大和尚:行香和打坐是一體的且都是照顧自己的心念

  “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這是說行香行好才能坐好,坐和行是一體的。行是照顧自己的心念,照顧外在的環(huán)境,坐更是這樣。行的時候要知道自己在行香,了解行香的時間大概有多長,也要知道這個行香環(huán)境的大小,人的多少,要主動跟著圈子。

  知道行香時間的長短,主動地由慢變快,既不能過分得快,也不能動作太拖。坐也是這樣,要知道自己是在禪堂里坐,而不是獨自在那里坐,要照顧周圍環(huán)境,因為自己是大眾中的一員。

粗細狀態(tài)的對應

  打坐以數呼吸、觀呼吸這個方法較為穩(wěn)當。首先是數呼吸,等純熟了,就來觀呼吸。觀,就是看。看,就是要看住它,不要讓它跑了。當然大家知道這就叫悟。這里有個“節(jié)點”。呼吸它不會跑的,你數或不數,觀或不觀,呼吸就在那里的。

  但是,你的注意力,意念力能不能觀照它,這就是“節(jié)點”的所在之處。只要觀,你就清清楚楚地知道它。知息出(入),知息入(出),就是要求你知道,要求你主動地去觀。息在出在入,而你不知道,那么雖然息還在那里,但你的意念就流失了。

  在行香的時候我們是動態(tài)的,不妨要求得粗一點,坐下來是單純的,要求就細一點。觀呼吸、數呼吸,是把你的意念集中到這個點上,這個點它不會跑,而是你的意念,注意力會跑。

  主動關注它,讓它不要向外跑,或者是盡量不要向外跑,隨時注意它跑了沒有,隨時把它拉回來。這個掌握了,熟了,是不會影響其他行為的。

  不會因為走路的時候,觀這個呼吸而跟別人撞了頭,也不會因為觀呼吸而不會邁臺階了,下樓梯不知道下樓梯了。它是很輕松的,而不是呆板的。所以大家的行或坐,都要來數呼吸或者是觀呼吸。

  正常情況下,自己的呼吸是平靜的,是細長的。而我們在著急、發(fā)火、想跟人打架的時候,這個時候的呼吸,肯定是急促的。由于你的注意力,集中在對方身上,要跟對方發(fā)作,這個時候呼吸急促不急促,你不知道,這就是粗狀態(tài)。

  細的狀態(tài),一是知道自己的呼吸,二是知道自己的呼吸是又細又長的,所以要行住。我們這里面“住”的一個層面是指打了站板大家要停住,這都是祖師立的這個規(guī)矩。

  打了站板以后,大家都要安靜地“住”一下。在這個之前,維那當值,要把這個搞得緊湊一點,使禪堂有氣氛。在大眾心中,對行香這件事,有一個印象就行了。

  行香的十幾分鐘內不要東張西望,看看有沒有到點,有沒有打站板,或者打妄想,他打站板,我站在東邊還站在西邊,我趕這個路,趕這個位置,這些都是妄想。

  他什么時候打,你聽到你就站下,站下也不要管它什么時候頓香板,你得回本位了。你停下的這個“住”的時候也是觀心、觀呼吸的一個環(huán)節(jié)。

  日常中,包括睡覺也應該是這樣的。只是如果狀態(tài)是動態(tài)的,那么就要求得少一點,粗一點;如果狀態(tài)是靜態(tài)單純的,要求就細一點。

取舍的智慧

  佛教能教導人們科學地生活、智慧地生活。我們不僅要認識佛學、認識佛教,更重要的是要將其在實際生活中落實。

  科學智慧的生活,是指我們在繁雜的生活中,也就是在佛教講的各種“境”的狀態(tài)中要懂得取舍,該取的要取,該舍的要舍。

  取舍的前提是要懂得我們每一個眾生都有佛性,要完全信佛性,信因緣法,當然也包括信佛法里邊的懺悔、修福修慧

  如果修福修慧、懺悔不起作用,那么佛教講的這一堆就都沒有了用處。佛教講佛性,講因果、因緣法,目的就是讓我們去落實止惡修善。止不住的惡要懺悔,修善不夠,就要主動去找修;的因緣。在這個前提下,該舍得就要舍,有取有舍。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