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的開悟
禪是生命之學,那么學禪為了什么?為了悟。禪如何悟?悟的境界是什么呢?何以稱為‘頓悟’?頓悟的本質(zhì)是什么?
(一)悟有深淺
禪是生命之學,因此,禪的悟便是生命的覺醒。你以假為真,認賊為子,你把無常當作永恒,把虛偽當作真實,雖然你有價值標準,但那是自我意識,用自我意識所形成的主觀的價值標準衡量一切,發(fā)現(xiàn)一切都不能使你稱心滿意,你會活得很苦,只有悟了以后,生命才會覺醒,也才能過覺醒的生活。
所謂生命的覺醒,借用莊子的一句話,就是‘大清明’;借用孔子在易經(jīng)系辭上講的‘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也就是王陽明講的‘虛靈不昧’、‘眾理具而萬事出’,人到這個境界,不是佛是什么?
不過,悟不是各位所籠統(tǒng)講的,一悟便了,說頓悟馬上成佛,沒這回事!悟了以后,事情還很多。開悟前,就好比你在掘一口深水井,沒有悟以前你在這兒挖、那兒挖,沒有挖對地方而挖到石頭,吃力不討好,這叫前方便。
真正的悟有幾種,一個是理悟,從道理入,研究道理,也可以大悟。理悟就是正見。禪的根本結(jié)構有兩個,猶如禪有兩個翅膀,你若具備這兩個翅膀,就可以起飛了,要是只有一個翅膀的話,恐怕不管用,你若有這個翅膀,那個翅膀也慢慢會長出來。這兩個翅膀,一個是正見,一個是正受。正見,就是正確的見解。正確的見解層次很多,如因果不爽、菩薩畏因,是正見的一個層面,‘了了見,無一物,亦無人,亦無佛’,也是正見的一個層面。而正見的最究竟處,是見性,不見性不能成佛,所以正見的最高層面是見性。
有的人只有正見,好比只得半橛。另外有的人只得正受,得正受就保任,他不知道回頭轉(zhuǎn)腦,他不知道反身而誠、由誠而明,也是只得半橛。什么是正受?正受就是正確的感受,真正的受用。有的人得了真正的受用,對人沒有方便,也等于是自了,一個人能夠自了也很不錯。指月錄中一個老和尚說‘老僧四十年才打成一片。’意思是說他下了四十年功夫,才得到圓滿正受。
人有了正見以后修行,要比得正受更可貴,這話怎么講?因為人總是由認識指導行為,整個人生總是受思想支配的。假如行為不受認識的指導,他的行為是錯誤的、是低級的,沒有正見,一切修行都是盲行妄作,有如盲人騎瞎馬,瞎子去爬山,很危險。所以正見在佛教來講,是極為可貴的,布大講八正道也首先提出正見。
而正受也很難得,修正受的人,以誠、以反省可以得到。念金剛經(jīng)念得很誠,反省很徹底,他會很快得正受;可惜由于不自覺,往往當面蹉過,但是得到正見并不容易。就普通根器來說,常常打成兩橛,有的先有正見然后有正受,有的先有正受,然后才得正見。真正上根大器,他一悟之下,正見、正受都有了,不二法門哪里分什么正見、正受?一切具備。為什么一切具備?因為他到了實際理地,到了實際理地當然就享受到本地風光啦!實際理地就是理的極點,就是正見,而本地風光就是正受。
人為什么要得正見才能解脫呢?所謂凡圣的區(qū)分,只在于惑與斷惑。從早到晚,對任何事只要一留心,就會發(fā)現(xiàn)有很多問題,這些問題我們不知道的太多了;盍诉@么大,做了很多事,做完了以后常常后悔說‘這件事做錯了,要不這樣做,若那樣做更好。’所以我們還在惶惑,生活在惶惑之中。真正的圣人是斷惑的,得正見就可斷惑,就是智者,而智者不惑,他已經(jīng)不再惶惑,他的心只有光明,寂然不動,光明寂照。
頓悟的人是極少極少的,至于指月錄、五燈會元上講的‘大悟三次,小悟數(shù)十次’,那不算悟,那是有所會心,有所領會而已。
禪的悟,在座的各位人人有分。到了悟的時候,就不再有妄想。開悟以后,就完成了生命的覺醒,也把捉到生命的永恒,他的人生是個勝利的人生,因為他打了一次徹頭徹尾的勝仗,一勞永逸的收獲;所以悟是可貴的。
悟,并非不可能,只能說難。各位想悟的人都能悟,‘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也只有開悟,我們的人生才不是醉生夢死,只有開悟,才不會最可悲最徹底的把真實的自我埋沒。
(二)悟后起修──言所悟、行所言
修行并不是悟了以后就沒事可做了,大事了畢不是這樣解釋。你原來的修是前方便,并沒有上路。譬如說要登山,你不要以為準備行囊、鞋子、包裹、口糧、水壺、爬山工具等,就算爬山了,這個只是爬山的準備而已。等你悟了,得了正見,才是真正的上路,才是真正的修行。
修行并不含神秘色彩,修行只是不斷的修正想念、行為。用什么標準修正呢?就是言所悟──我領悟了什么,就說什么;而行所言──我說什么,就做什么;這才是完整的人格。
開悟了以后為什么要修行?若不修行就變成了知行分離。而修行的目的是什么?簡單的說:修行者,修正不正確的想念、行為之謂也。不斷的修正想念、行為,使不合法的變成合法,如果所想、所行都合法,久而久之,就完成真理人格化的熔鑄,生命的再造。得到了法的人格化的完成,就得到了法身。何以稱為法身?法的人格化,整個生命的內(nèi)涵都是法,沒有自我、沒有欲望、沒有對立。既然他是法的人格化,當然他的身體就叫做法身。所以佛、菩薩都有法身,法身就是金剛不壞身,就是永恒的生命,就是盡此一報身,盡此一世就完成生命永恒的把捉,就是勝利成功者。
如果各位能夠理解我所講的,那么對外道稀奇古怪那一套,就不再迷惑,因為真理是一般的、普遍的,不是特殊的,你若執(zhí)著那些稀奇古怪的外道,不但不是真理,反而大背真理。
(三)修的歷程
1.離粗執(zhí)──離我執(zhí)、離法執(zhí)
修行必須很誠心的反省,很熱衷的念念不忘一件事,就是‘什么是原來的自我?’父母未生我以前,如果沒有我,那我就是虛幻的、無中生有的,不值得修行;如果生命是永恒的,是布大講的‘常、樂、我、凈’,那么父母沒有生我以前,我的生命是什么?今天我知道這、知道那,是因為我們學的不同,學歷不同,專長就不同,每個人生活背景、遺傳因子不同,他的性格就不同,這都是生下來以后的事。沒有加這些因素以前又是什么?真實的必定是原本的,把原本沒有的東西抽出來以后,看剩下不可抽的是個什么?各位念念不忘的作這個功夫,將會感覺很有趣味,也有理路可循,并不是盲目、顢頇,也不是籠統(tǒng)的。常常把原來沒有的東西擺脫、甩掉,久而久之,原來沒有的都拿掉了,看剩下的是什么?就會恍然大悟,原來如此。這是法的人格化的熔鑄。
修行的歷程當中,我們首先會經(jīng)過一種離執(zhí)禪定的階段。何謂離執(zhí)禪定?譬如平常走在街上,男的、女的、大人、小孩,這個小孩讀國小,那個念國中,都很清楚,歷歷在目;當進入禪的第一階段以后,走在街上,雖然人很多,感覺好像沒有人,好像一個人獨行獨步,也就是說外在的一切客觀的因子,已經(jīng)不能對他形成干擾,他已經(jīng)有部分自由自在了,這姑稱為離執(zhí)禪定。
2.斷命根──法無我、人無我
像這樣外境不能干擾,過去疑心多,煩惱重重,凡是別人的存在,對我都不好,后來外境對我不發(fā)生關聯(lián),不影響內(nèi)心的安祥,但是偶然自己心里會出毛病,忽然間想起陳年爛帳;例如某某人對我不起,他怎么這樣?明天我調(diào)到這個單位跟他同事,我和這個人同事真倒楣,他整不整我呢?我還是先下手為強吧!……為什么會這樣呢?很多人到達離執(zhí)禪定,認為已經(jīng)了畢大事,那是得少為足,其實事情還多著呢!這時還要繼續(xù)反省,要把命根斷掉,要把我執(zhí)整個拔掉。
去執(zhí)禪定,要先反省你一生中最執(zhí)著的是什么?有的是淺執(zhí),如愛打打小牌、喜歡喝紅標米酒等。有的是深執(zhí),如仇恨、貪戀等,是從過去世所帶來的很深的病根。當你反省懺悔,用你最深的理智觀察,徹底見到本來面目以后,把這些執(zhí)著逐一的揚棄,把病根都拔掉就是去執(zhí)。
3.桶底脫落──歸無所得
拔掉執(zhí)著的病根,必須在定中才行;拔掉了執(zhí)著就是無執(zhí)禪定──再沒有執(zhí)著了。沒有執(zhí)著就是大解脫。禪宗有一個術語叫做‘桶底脫落’,挑水的兩個桶底都掉了,你想桶中還有什么?什么都沒有了,豈不輕松!
如果以為桶底脫落就是心里什么都不要裝,那你便上當了。若果桶里什么都不裝,桶底是不會脫落的。拿兩個空桶,桶底會自己脫落嗎?那是不可能的。一定要拚命地裝,要讀指月錄、五燈會元、碧巖集、圜悟心要,要把六祖壇經(jīng)看得滾瓜爛熟,把每個大禪師得道的機緣都記得;然后你分析其中的道理,分析再分析,物極必反,窮理至極處,到了山窮水盡的時候,自然會有柳暗花明的出現(xiàn)。所以修行的最大目標就是無執(zhí)禪定,就是出牢關,就是到達大解脫的境地。
而修行最大的障礙,一個是我執(zhí),一個是法執(zhí)。認為有個道理,這個道理顛撲不破,認為有個我,怎么會沒有我呢?其實,你自以為的我,也只是接近電腦而已,而電腦只會處理資料,填裝了物理的資料,你問它化學問題,它不能答覆;填了土木工程的資料問它平面設計,它也不答覆。同樣的,為什么要把類似電腦的我當作自己呢?如果真正去掉自我,我、法二執(zhí)都去掉,法無我、人無我,能做到這,就必須要能桶底脫落,桶底脫落后還有什么東西呢?我想是沒有了,而且再也裝不進了。
真正到了桶底脫落的境界,你就知道自他不二、生佛平等。眾生和布大的確平等。何以平等?你慢慢研究就可以發(fā)現(xiàn)毫無疑問。但是基本的要先了解,然后你再上路開始修行,若沒有正見,你努力修行都是錯的。你沒有看清道路,亂走一通,要到臺北結(jié)果反而到了高雄,所以首先要有正見。
- 上一篇:關于禪宗影響古典詩歌的研究
- 下一篇:體驗人生
- 佛說人生哲理 佛說人生感悟的句子
- 維摩詰所說經(jīng)原文
- 這樣回向最有效
- 打坐的方法 初學打坐的正確方法
- 禪宗小故事十三則
- 神奇的求財方法
- 馬祖道一:想盡辦法令弟子開悟
- 《信心銘》釋義
- 禪宗公案大全
- 禪修打坐時是睜眼好還是閉眼好?
- 令人開悟的佛教禪詩一百首!
- 為什么要上香
- 如何戰(zhàn)勝心魔?
- 《金剛經(jīng)》的十大威力
- 景德傳燈錄
- “即心是佛”的參禪之道
- 慧可斷臂求法是真的嗎?二祖斷臂求法的故事
- 六祖慧能_禪宗慧能大師的一生
- 打坐導致性欲沖動,怎么辦
- 臨濟宗歷代傳人
- 十惡八邪
- 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修養(yǎng)不夠
- 《禪門日誦》簡介
- 千休萬休皆不如一休
- 參透生死令人動容 圣嚴法師圓寂前曾拒絕換腎
- 禪定境界分別為哪九個層次呢?
- 佛教中的禪宗五祖是誰?禪宗五祖弘忍大師介紹
- 佛家經(jīng)典禪語
- 一生絕不能做的兩件事
- 心口不一 貴耳賤目
- 馬祖道一:對佛像吐痰也是菩薩境界
- 指月錄
- 野狐禪公案三則
- 龐蘊居士的神奇故事
- 上無片瓦蓋頭,下無寸土立足
- 聽雞蛋和你講話
- 在修道路上,管好你的這些動物和這條蟲子
-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
- 大和尚“絕情”度貧母
- 禪宗七祖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說別人時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xiàn)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內(nèi)外是空無物的
- 佛法講最后圓滿身不依據(jù)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參心行處
- 從禪詩《飯覆釜山僧》看詩人王維供養(yǎng)僧人飯食
- 持佛號的心是始覺 所持的佛號是本覺
- 白話詩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蘊蓄的佛理和處世哲理
- 自己要覺悟好人生
- 時而轉(zhuǎn)彎,時而放平
- 學會自利利他
- 詩僧王梵志詩作《城外土饅頭》解說
- 從有求到無求 從有學到無學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
- 唐代詩人綦毋潛夜宿龍興寺的的所見所聞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