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茶茶藝(十二道)
禪茶是古代禪宗修行人飲用的茶,后來擴大到佛教用茶,發(fā)展到今天已經(jīng)成為使人靜心,開啟智慧的茶。禪茶是采用嚴格的融于佛法的生產(chǎn)加工工藝,經(jīng)過特殊的茶藝表演,從而啟迪佛性,昭示佛理的茶。
一、焚香備器
焚香“爐香乍爇 法界蒙熏諸佛海會悉遙聞隨處結祥云 誠意方殷 諸佛現(xiàn)全身 南無香云蓋菩薩摩訶薩(三稱)”。焚香是禪茶演示的第一道程序,通過焚香,表達出我們對茶的尊重、對茶器的尊重、對生命的尊重和對禪的感悟。
二、煮水 調(diào)整坐姿
昌緣居士懷著一顆感恩的心與大家結緣這款蓮緣茶,希望一杯茶能給您帶來身的健康、心的愉悅和一生的好運。同時也希望您把喜悅分享給您的家人、朋友。昌緣自號正學是正在學習的人,在表演中的不足,望大家能包容!請大家端坐,微必雙目,舌抵上顎,全身放松,做深呼吸,吸長呼短,氣從眉心連綿而出。
三、洗杯 轉正法輪
轉法輪比喻佛法住世,正法末法,唯人心所現(xiàn),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但人心有優(yōu)劣,所謂法的不同時期是人不同時期的心的表相。非法弘人,是人弘法。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今天每個人都有責任匡正社會風氣,為構建和諧社會奉獻自己的力量(按順時針方向出水,洗杯)。洗杯時眼前轉的是杯子,心中動的是佛法,洗杯的目的是使茶杯潔凈無塵,旨在告誡大家在時間要常常覺而不迷!
四、賞茶 青青翠竹
。ㄓ貌枭讓⒉枋⒊,讓大家觀看),禪宗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一次眾僧請虛云禪師開示,師云:佛菩薩及祖師對諸人時時在開示,每日殿堂課誦各種經(jīng)咒及鐘鼓磬錘等,無一不是至誠至貴之語,諸人若能耳聞口誦、心惟行篤,成佛有余,豈待多說?說若不行,說亦無益。
五、沖茶 沙滿水滲
有位學僧向老禪師告別說,我在您這里學的可以了,我要到別的地方去參學,禪師觀察學僧日常情況認為他還沒有見性,就告訴學僧,在你走之前請幫個忙,拿石子把眼前這個缽裝滿,學僧照做,禪師又讓他拿來粗砂子倒進去,“滿了”!學僧說,禪師又能讓他拿來細沙子,依然倒進去,“滿了”學僧又說,禪師又讓他拿來石灰,依然倒進去,石灰滿了之后,禪師順手把水倒進去了,學僧無語。沖茶是門技術,品茶是門藝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沖法,不同的人品茶品茶有不同的感受,豈能一概而論, 我們不能因為自己手熟一些、能品出點茶味就驕傲得不得了。到處炫耀,要知道,虛懷若谷方能海納百川。
六、洗茶 理事無礙
茶本純凈仍須洗,洗去塵勞不凈心,在禪宗大家都非常推崇六祖“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之句,而對神秀大師的“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勒拂拭,莫使惹塵埃”認為不好,可是六祖之偈究竟好在哪里,神秀之偈不好在哪里有幾個人認真的去參究過。六祖偈用五祖的話說是見性。而神秀偈當時五祖就讓全寺的人傳誦,修行和見性在凡夫地是不同的,見到自性仍須修行。六祖得法后隱居獵人隊中,十五載常養(yǎng)善根卻被人忽視。古人有“縱然吸盡曹溪水,也當空山坐十年”之說。
七、泡茶 持戒分明
泡好一杯茶,講究水、茶、溫度、時間的合理搭配,幾個要素如果搭配的不合理,茶的韻味驟減,有經(jīng)驗的茶師總是會很好的把握幾個要素的度,這就是佛法中的持戒。
八、分茶 慈悲平等
分茶時,平等的給予,不能厚此非彼,不論新朋舊友,職位高低,品茶時一律平等。每次出湯斷流時,幾滴茶汁滴進杯子里,可以聯(lián)想如來慈悲的淚水。當魔王波旬被如來挫敗以后,說未法時期我讓我的魔子魔孫披上你的僧衣,擾亂你的佛教,當時,佛流淚了,很多人認為這是佛無奈的眼淚,許多祖師大德為了警醒后世學人,也常常這樣解釋,其實,佛的心量無量寬廣,非凡夫所能測度。他流淚是為波旬而流,是慈悲的眼淚。到現(xiàn)在你仍不開悟,還牽連你的魔子魔孫和你一起下地獄受苦。
九、敬茶 普通供養(yǎng)
南無靈山會上佛菩薩(三稱)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消災延壽藥師佛。南無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南無當來下生彌勒尊佛。南無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南無大行普賢菩薩。 南無大愿地藏王菩薩。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南無大勢至菩薩。南無清凈大海眾菩薩。南無護法韋馱尊天菩薩。南無護法諸天菩薩。南無伽藍圣眾菩薩。南無歷代祖 師菩薩。(三遍)
變食真言:曩謨薩嚩怛他誐多。嚩嚧枳帝。唵。三跋啰。三跋啰。吽。
甘露水真言:曩謨蘇嚕婆耶。怛他誐多耶。怛侄他。唵。蘇嚕。蘇嚕。缽啰蘇嚕。缽啰蘇嚕。娑婆訶。
此茶色香味。上供十方佛。中奉諸賢圣。下及六道品。等施無差別。隨愿皆飽滿。令今施者得。無量波羅蜜。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法界有情。普同供養(yǎng)。
普供養(yǎng)真言:唵。誐誐曩。三婆嚩!焊锩铩蝗諉。
唱贊:天廚妙供。禪悅酥酡。戶唵蘇嚕薩哩嚩。怛他阿誐多。怛你也他。蘇嚕娑嚩訶。
南無禪悅藏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十、品茶 隨緣而安
無論你以前品嘗過多么長年代的普餌,以及獲過什么獎的觀音,但今天的茶,當下的茶絕對是唯一的。希望大家能珍惜難得的機遇放下萬念,跟隨昌緣靜下心來細細品味這美好的剎那。紅塵滾滾,財色名食睡,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人生如品茶,就是在不斷地放下拿起放下中品味!
十一、回味 苦空無我
中醫(yī)學認為茶味苦﹑甘﹐性涼﹐入心﹑肝﹑脾﹑肺﹑腎五經(jīng)?嗄転a下﹑燥濕﹑降逆﹐甘能補益緩和﹐涼能清熱﹑瀉火﹑解毒。茶苦后回甘,人生如茶。不歷一番寒徹骨,哪來梅花撲鼻香。宇宙間萬事萬物包括人類自身在內(nèi)它的本體都是四大所成,即地、水、火、風這四大所成,在禪茶茶道中四大均有所表,即茶具表地大,沏茶之水表水大,給茶水加溫之熱力表火大,行茶道之動作或品茶表風大。禪茶雖然是“空”,但禪茶含萬法。佛法講“四大皆空”的用意是要人們認清宇宙人生的真相,以解除身心的束縛,獲得解脫和自在。能積極進取、淡泊名利、樂于助人、不圖回報,既利于社會,又體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有些人因不了解“有”的空性本質,過分執(zhí)著“有”,把“有”當作一種永恒不變的存在,這是一種貪欲的人生,一個人對“有”看得太重,貪得無厭,欲壑難填,那么他就會煩惱痛苦。佛法就用“四大皆空”、“萬有性空”來破除他們對世間假“有”的常見。世間還有一些人,他們雖能看出“有”的虛幻實質,但因不了解緣起事物的作用不空,相續(xù)不空,認為世界一切萬物既然是虛幻的,那么生存還有什么意義呢?于是他們中有的人不顧家庭倫理、社會道德,放縱自己、為所欲為;還有的人則是消極厭世、頹廢悲觀。這兩種人生態(tài)度才是虛無主義。佛法就以“性空妙有”、“相續(xù)不空”來破除他們執(zhí)著“空”的斷見。
十二、謝茶 再吃茶來
五百年的回眸才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大家能相聚在一起共同品茶,更是難得的殊勝的緣份。因為有了互相的理解和幫助生活才有意義,修身養(yǎng)性、品茶參禪,希望大家再吃茶來!
- 上一篇:禪茶一味,無茶有禪
- 下一篇:禪茶七日談之泥中蓮花
- 佛說人生哲理 佛說人生感悟的句子
- 維摩詰所說經(jīng)原文
- 這樣回向最有效
- 打坐的方法 初學打坐的正確方法
- 禪宗小故事十三則
- 神奇的求財方法
- 馬祖道一:想盡辦法令弟子開悟
- 《信心銘》釋義
- 禪宗公案大全
- 禪修打坐時是睜眼好還是閉眼好?
- 令人開悟的佛教禪詩一百首!
- 為什么要上香
- 如何戰(zhàn)勝心魔?
- 《金剛經(jīng)》的十大威力
- 景德傳燈錄
- “即心是佛”的參禪之道
- 慧可斷臂求法是真的嗎?二祖斷臂求法的故事
- 六祖慧能_禪宗慧能大師的一生
- 打坐導致性欲沖動,怎么辦
- 臨濟宗歷代傳人
- 十惡八邪
- 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修養(yǎng)不夠
- 《禪門日誦》簡介
- 千休萬休皆不如一休
- 參透生死令人動容 圣嚴法師圓寂前曾拒絕換腎
- 禪定境界分別為哪九個層次呢?
- 佛教中的禪宗五祖是誰?禪宗五祖弘忍大師介紹
- 佛家經(jīng)典禪語
- 一生絕不能做的兩件事
- 心口不一 貴耳賤目
- 馬祖道一:對佛像吐痰也是菩薩境界
- 指月錄
- 野狐禪公案三則
- 龐蘊居士的神奇故事
- 上無片瓦蓋頭,下無寸土立足
- 聽雞蛋和你講話
- 在修道路上,管好你的這些動物和這條蟲子
-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
- 大和尚“絕情”度貧母
- 禪宗七祖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說別人時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xiàn)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內(nèi)外是空無物的
- 佛法講最后圓滿身不依據(jù)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參心行處
- 從禪詩《飯覆釜山僧》看詩人王維供養(yǎng)僧人飯食
- 持佛號的心是始覺 所持的佛號是本覺
- 白話詩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蘊蓄的佛理和處世哲理
- 自己要覺悟好人生
- 時而轉彎,時而放平
- 學會自利利他
- 詩僧王梵志詩作《城外土饅頭》解說
- 從有求到無求 從有學到無學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
- 唐代詩人綦毋潛夜宿龍興寺的的所見所聞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