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無常

\

  時至深秋,天氣的寒涼催促著人們添加衣裳。那些在夏季里綠蔭婆娑的樹叢,也漸漸斑駁蒼黃起來。西風(fēng)過處,總會有枯葉撲簌簌地告別枝頭,回旋著,紛紛揚(yáng)揚(yáng)地飄墜下來。又是一年接近尾聲了。

  季節(jié)的變遷,草木的榮枯,時光的流逝,都在提醒我們無常的真理。無常無處不在。

  談到無常,人們常常覺得那是傷感的,充滿失落與無奈的一個詞,總是讓人恐懼和迷惘。在無常面前,生命似乎是那樣的渺小,微不足道,以至于甚至無法確定一個生命它存在的意義到底有多少。于是,人們苦苦地追尋著“天長地久”,夢想著“永葆青春”,互相承諾“永不分離”。與此同時,世上也多了很多的禁忌——“死”成了諸多場合不能提及的字眼,甚至與它諧音的“四”也讓很多人刻意回避;而看視病人要盡量安排在上午、參加完葬禮不可以說再見;乃至詢問別人的年齡也被認(rèn)為是一種失禮……人們處心積慮地要把無常的真相層層包裹起來,不敢面對,也不愿面對。

  佛陀似乎并沒在意我們有多恐懼,偏要把我們賴以偷安的層層包裝撕開,讓我們?nèi)ブ泵孢@無常的存在。告訴我們,無常本就是世間的真相,沒有誰可以逃避。不論是抵抗還是拒絕,否認(rèn)或是憤怒,只會徒然令自己身心疲憊而已。若能放棄排斥的心理,嘗試著去擁抱無常,反而會得到內(nèi)心的安寧與平靜。

  在巴利文的典籍《長老尼偈》中,記載了一位比丘尼。她出生貴族,婚后也曾擁有過一段快樂的家庭生活。然而愛子的不幸夭亡,無情地摧毀了她短暫的幸福,她陷入了無盡的悲痛之中,不能自拔。直到遇見一位尼師,為她開示了無常的道理,她才終于放下了長期以來的自我折磨,并因體悟無常的真諦證得阿羅漢。她在偈頌中說到:

  “我因殤子甚悲傷,解除悲苦靠高尼;痛似尖刺扎我心,尼將尖刺為拔去。

  如今尖刺已拔除,證得涅槃無貪欲。佛陀佛法和僧伽,虔誠篤信已皈依!”

  而《長老尼偈》中同樣證得阿羅漢的阿巴帕里長老尼,則是從另一個角度深刻地體驗了無常。她原本是芒果園里一位美麗的少女,命運(yùn)的捉弄使她淪為娼妓。她以美貌而聞名,甚至國王也對她鐘情有加,并同她生下一子。然而無常并不會放過任何一個人,即使是聲名遠(yuǎn)揚(yáng)的她,也終于要面對美人遲暮的到來。如果說,衰老對于普通人來說是一種無奈的話,對于一位曾經(jīng)明眸善睞的美人,那就簡直是意味著殘忍!然而聰慧的阿巴帕里并未沉溺于悲嘆和抱怨,也不愿靠著回憶往事來打發(fā)殘生。她選擇了出家,并且勇敢地以自己老朽的身體來作為禪觀的對象。在證悟以后,她寫道:

  “往昔我發(fā)美,色顏如蟻蜂;如今人衰老,變?nèi)琰S麻棕。佛語皆真諦,確實第一義。

  目如藍(lán)寶石,迷人亮晶晶;如今人衰老,濁眩無明睛。佛語皆真諦,確實第一義。

  昔似布谷鳥,高唱在森林;如今人衰老,作聲轉(zhuǎn)嘶鳴。佛語皆真諦,確實第一義。

  往昔我身軀,體美如金玉;如今人衰老,肌膚滿皺紋。佛語皆真諦,確實第一義……”

  在這個偈頌里,我們看不到痛苦和失落,能體味到只有坦然與平靜,和因領(lǐng)悟真理而滿溢的喜悅與感激。

  了知無常,讓我們放下恐懼和執(zhí)著,心無掛礙。但也有人懷疑,佛教的無常觀是否太過消極?

  事實上,觀察無常并非僅僅意味著放棄。恰恰正是因為無常,反而突顯了生命的價值之所在。因為,無常還意味著它不是一成不變,也因此我們才能不斷地成長,不斷地進(jìn)步,不斷地完善——佛說無常,最終是為了超越無常。

  無常,也為我們敲響警鐘,告訴我們生命的短暫與可貴,令我們從夢幻世界中清醒,從迷亂與放逸中擺脫。

  《長阿含經(jīng)》中記載,佛陀在入滅前,舉起右臂,告訴弟子:

  “右臂紫金色,佛現(xiàn)如靈瑞。去來行無常,現(xiàn)滅無放逸……我以不放逸故,自致正覺;無量眾善,亦由不放逸得。一切萬物無常存者,此是如來末后所說。”

  佛陀以無常作為最后的開示,確實值得每一個人深思……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