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容易遇師難,不遇明師總是閑

星云大師:修行容易遇師難,不遇明師總是閑

  修行容易遇師難,不遇明師總是閑;自作聰明空費力,盲修瞎練也徒然。

——〈費閑歌〉明·憨山德清

  這段詩偈,是明代憨山大師所寫。

  “修行容易遇師難”,修行容易,但要能遇到明師指點,卻不容易。古德有云:“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中國難生,明師難遇”,說明善知識并不是輕易就能尋獲。一個人是不是善知識,可以從很多方面觀察。例如:

  有的人論議高深,有的學養(yǎng)豐富,有的心胸慈悲,總說善知識必須具備:一、自己要有證悟;二、要能通達真理;三、有慈悲心肯教人;四、要能方便權巧為人解說等條件。

  “不遇明師總是閑”,不遇明師可惜,好不容易遇到明師,卻又“自作聰明空費力”更可惜。有的人自視很高卻沒有師承指點,往往容易被自己的聰明所誤。

  比方佛門的早晚課誦,維那師會敲大磬引領大眾唱誦,維那的“那”讀作“nuo”,不是“na”,如果沒有人指導,一定不知道它的正確念法;又如佛陀弟子迦葉尊者,這里的“葉”要讀梵音“she”,不是樹葉的“ye”,讀錯了,表示沒有人指導,所以有明師教導,還是很重要的。

  “盲修瞎練也徒然”,一個人如果認不清目標,很容易走錯路,一錯謬之千里,一錯難以回頭。如果半途中有人引路、指點,不就事半功倍了嗎?所以在《佛遺教經(jīng)》里,佛陀說:“我如善導,導人善路,汝若不行,過不在導;我如良醫(yī),應病予藥,汝若不服,咎不在醫(yī)。”

  意思是:我如同一個引路的人,可以引導你走向正道,你若不循著這條道路去走,我也莫可奈何;我像一名醫(yī)生,可依照你的病情給予藥方,你不吃,舊疾新病都好不了,那也不能怪我呀!

  人來到世間,從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就必須不斷跟隨父母、師長學習,才能慢慢進步、成長;進入社會,各行各業(yè)都有專門的老師,好比韓愈在《師說》里提到:“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

  如果自視太高,不肯尋求善知識的指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終究還是徒然無功的。所以人生當中,最要緊的是學習前人的經(jīng)驗,在善知識的指導下依教奉行。否則盲修瞎練,不僅空費心力,也增加幾分的危險,那就枉然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