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對「生命教育」的看法

  人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必須為生命的存在與意義而奮斗。因為,人活著不應該只是追求尸位永存,生活也不能只是為了三餐溫飽;生命的可貴,在于活得對自他有益,也就是要能活出生命的意義、生命的價值與生命的尊嚴。

  生命的意義、生命的價值在哪里?如何才能活得有意義、有價值、有尊嚴?乃至生命的本質為何?生命的真相是什么?這些都是提倡「生命教育」的重要課題。甚至當我們在實現自我生命意義的同時,如何與宇宙眾生、自然環(huán)境等外在因緣展現同體共生,彼此尊重和諧的共存共榮,這都是生命教育所應涵蓋的范疇。

  生命教育是近幾年來才受到社會關切的重要議題,然而在佛教里,早在二千多年前佛陀宣說的「緣起法」,就已說明生命是彼此相互關系的存在。佛陀以「十二因緣」說明生命的由來與三世輪回的關系,幫助我們解答「生從何來,死往何去」的生命之謎;佛教的「三法印」、「四圣諦」、「八正道」、「緣起」、「中道」、「空性」等真理,都能幫助我們認識生命的本質、了解生命的意義、創(chuàng)造生命的價值,活出生命的希望。

  由于佛教的教義最能貼近「生命教育」的意涵,所以多年來每逢寒暑假,教育部與國際佛光會合辦的「全國教師生命教育研習營」,總是選擇在佛光山上課。二○○三年八月二十三日,二千多名參加「生命教育研習營」的老師們,就在這樣的因緣下,與佛光山海內外主管共同在如來殿大會堂,參與了一場由星云大師主持的「佛教對『生命教育』看法」的座談會。

  談到生命,星云大師首先開宗明義說:「人活在世間,就是因為有一條命,沒有命,也沒有身體,就沒有活動;因為有命,才有世界、才有人我、才有幸福、才有歡喜,生命的重要于焉可見!

  生命不僅僅限于人類,廣義來說,星云大師認為,他就是每一個眾生的心。例如,宇宙世間,山河大地、一花一草、一沙一石,甚至一件衣服、一張桌子,都有它的生命。一件衣服,如果不懂愛惜的人只穿三個月就壞了;懂得愛惜它,可以穿上十年、二十年,它的生命自然比較長久。一張桌子,小心搬動,好好愛護,可能幾十年不壞;假如才買回來的新沙發(fā),讓小孩子在上面蹦蹦跳跳,不要幾天就壞了,它的生命也等于死亡了。不過,這還是浮面的,真正的生命是「心」,這是死不了的。因此大師認為,在大自然里,到處都有生命,生命就在時間之流、空間之流,乃至情愛之流中,就看你用什么樣的眼光去認識它。

  大師并且強調,佛教提倡不殺生,不殺生是一種慈悲;不殺生而護生,進而倡導生權平等,這是最合乎現代舉世所關心的生態(tài)保育,也是最積極的生命教育。

  在二個小時的問題座談里,星云大師從佛教的觀點,指導大家重新認識生命,進一步尊重生命、愛護生命,繼而創(chuàng)造生命的價值、圓滿生命的意義。以下是當天問題座談的紀實。

提問一:

  現在教育部積極在推動「生命教育」,但是談起生命,一般人常有「生從何來,死往何去」的迷惑。請問大師,生命到底從何而來?佛教的教義能否為我們解答生死之謎?

星云大師答:

  「生從何來,死往何去?」自有人類文化以來,生命的起源就一直困擾著無數的思想家、哲學家。雖然有不少人窮其一生努力在探究,急欲解開這個謎題,但千古以來唯有釋迦牟尼佛和歷代悟道的禪師們道出了原委,卻又不易為人所了解。一般人對生命到底從何而來?如古人云:「齊生齊死,齊賢齊愚,齊貴齊賤;十年亦死,百年亦死,仁圣亦死,兇惡亦死;生則堯舜,死則腐骨;生則桀紂,死則腐骨;腐骨一矣,孰知其異?」

  由于古今人士對生命的所以然,大都所知不多,因此有人把人生的歷程看成「來是偶然,去是必然,盡其當然,順其自然」。也有人說:「人是在無可選擇的情況下接受了生命,然后在無可奈何的條件下度過了生命,最后在無可抗拒的掙扎下交還了生命!股踔吝B孔子都教誡他的門人子路說:「未知生,焉知死?」何況是一般人?

  其實,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應該懂得尋找生命的根源,提起「生從何處來,死往何處去」的疑情。生,不會像孫悟空一樣,突然之間從石頭里蹦出來。人既不是石縫里蹦出來的,也不會無緣無故從天上掉下來,那么人到底是從哪里來的呢?依一般世俗的說法,人是父母所生!父母從哪里來?從祖父母來!祖父母從哪里來?從曾祖父母來!曾祖父母從哪里來?……,一代一代往上追溯,最后就不得而知了。

  人從哪里來?人類學家說,人是由猿猴進化而來的!猿猴從哪里來?從爬蟲類演變而來!爬蟲從哪里來?從細胞繁殖而來!細胞從哪里來?再往上推進,也是找不出一個最后的答案。

  人從哪里來?基督教說,人是上帝創(chuàng)造的!但是上帝又是從哪里來的呢?人從哪里來?印度外道說,人是從梵天的口中生出來的!同樣的,梵天又是從哪里來的呢?人從哪里來?佛教說,生命是緣起而有的。緣起是什么?就是由很多的條件因緣合和而有,他不是單一存在,也不是突然而有。

  根據佛教的「十二因緣」說,有情眾生由于累劫的「無明」煩惱,造作各種「行」為,因此產生業(yè)「識」。隨著阿賴耶識在母體子宮里漸漸孕育成色心和合的生命體,是為「名色」;名是生命體的精神部分,色則指物質部分。數月之后,生命體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成熟,稱為「六入」;胎兒脫離母體后漸漸開始接「觸」外境,并對外界的苦樂感「受」產生「愛」與不愛,進而有了執(zhí)「取」所愛的行動,結果由于身、口、意行為的造作,又種下了后「有」的生命體,有了「生」終將難免「老死」,「死」又是另一期生命的開始。

  于是「因為『無明』的關系而有了『行』為,有了行為就產生業(yè)『識』,有了業(yè)識,所以有精神與物質的『名色』,有了名色故而有眼耳鼻舌身心等『六入』,透過六入與外境接『觸』,有了觸覺就有苦樂的感『受』,有了感受就會揀擇貪『愛』,有了貪愛進一步就會執(zhí)『取』,執(zhí)取的結果有了后『有』的生命,因為后有的因緣而出『生』,生命又會隨著緣滅而『老死』」。因此在十二因緣的循環(huán)之下,有情眾生一期又一期的生命便因此流轉不已。所以佛教的「十二因緣」,明示一個人的生命是三世流轉的,從過去到現在,從現在到未來,循環(huán)不已,這也是佛教和其他宗教對生命看法的最大不同。

  一般宗教對生命的思考模式都是直線式的,佛教講生命則是環(huán)型的。譬如基督教講:「人從哪里來?」「人從上帝來!埂干系蹚哪睦飦?」「上帝本來就有,不需要從哪里來!惯@種道理不能普遍而平等,無法令人信服。佛教的主張是:「人從哪里來?」「人從死來。」「死從何來?」「死從生來!」人有生老病死,世界有成住壞空,我們的心則有生住異滅,生死永遠不停止,就像時鐘一樣,從一點走到十二點,再由十二點走到一點,循環(huán)不已,哪里是開始?到哪里才能結束?事實上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就等于常有人問:「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如果先有雞,沒有蛋,怎么會有雞呢?先有蛋,沒有雞,怎么會有蛋呢?

  佛教認為「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佛教對生命的看法是「無始無終」,佛教把人定位在六道輪回、五趣流轉的樞紐地位。五趣六道就是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人在六道里輪回,就是靠著「業(yè)」這條線來維系生命。業(yè)的生命線猶如念珠的線一樣,一顆念珠等于一期的生命,一期一期的生命靠著「業(yè)」來串連,就像一條線把念珠串成,不會散失。所以佛教說生命的流轉,是無始無終的「生死輪回」。

  過去有一首歌〈一江春水向東流〉,不管流到哪里,又會再流回來。生命之流不但在五趣六道里流轉不停,而且佛經說「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我們的生命不是突然而有,也無法單獨存在。例如,我們要仰賴農人耕種,才有飯吃;要有工人紡織,才有衣穿。甚至父母養(yǎng)我、老師教我、社會大眾共同成就之外,還要自然界的陽光、空氣、水分等宇宙萬有「眾緣和合」,我才能存在;如果宇宙萬有缺少了一個因緣,我就無法生存了。

  也就是說,吾人的生命不是建筑在自己的身體上,而是必須仰賴士農工商、社會大眾的眾緣成就;失去大眾的因緣,吾人的生命就難以維系。尤其在眾多因緣當中,因為父母相愛,有緣結合,再加上我的業(yè)「因」和他們?yōu)椤妇墶,因此生養(yǎng)了我。所以,我們要研究生命從哪里來?簡單說,生命是從因緣所生,人是從業(yè)感而來,由于我們的行為造下各種業(yè),最后就會隨業(yè)而受報,所以生命就在「因緣果報」里隨著業(yè)力流轉不停,這就是生命的去來。

  人,生從何來?死了又往何處去?宇宙人生是怎樣形成的?其實天臺宗的「百界千如」最能回答這個問題。我們每一個人的心都具足「十法界」,每一個法界又都具有「十如是」,所以「百界」、「千如」都在我們的自心里。我們的心,就時間來說是「豎窮三際」,就空間來說是「橫遍十方」,所以能「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宇宙萬有的根源,都在我們的心中。

  佛教有一部《大乘起信論》,就是要我們相信自己的真心。真心就如一塊黃金,把黃金做成戒子、耳環(huán)、飾物、碗筷等,甚至把它丟進陰溝里,或棄置垃圾堆中,它的形態(tài)雖然千變萬化,但是黃金的本質卻永遠不變。正如一個人的生命,雖然在中陰身時不得不受生,已生不得不變老,已老不得不生病,已病不得不死亡,但是在生老病死的不停流轉中,我們的「真心」卻是圓成周遍,恒常不變的。

  所以,世界可以毀滅,而我們的真心不會毀滅;生命的形相雖有千差萬別,生命的理性則是一切平等。只是凡夫在分段生死中,一期一期的生命因有「隔陰之迷」,也就是說換了身體就不知道過去的一切,致使千古以來生命之源一直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是生命本來就沒有所謂的起源、終始,生命只是隨著因緣而有所變化,隨著我們的業(yè)力而相續(xù)不斷,因此只要我們對佛教的緣起性空、三法印、業(yè)識、因果等義理能通達明白,則生從何來?死往何去?即不問自明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