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要發(fā)展 需要兩序大眾共同努力
佛教要發(fā)展 需要兩序大眾共同努力
記者:據(jù)我所知,臺灣的佛教徒大多會積極做義工,您是怎么看待這個問題的?
依空法師:在佛教界四個菩薩里面,只有地藏菩薩像出家人的樣子,其他什么文殊菩薩、觀世音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是各位居士的榜樣。其實,一個佛教團要發(fā)展,不能僅僅依靠我們出家人,因為出家人畢竟是少數(shù),還要很多居士、社會精英、各行各業(yè)的人來參與,大家共同來為佛教事業(yè)服務(wù),貢獻自己的力量。
剛剛您那個問題非常好,臺灣是一個佛教徒積極做義工的社會。還有一點,臺灣的佛教徒已經(jīng)做到了生活佛法化、佛法生活化,他們把佛法跟生活結(jié)合得非常好。比如說結(jié)婚,過去常在基督教堂、天主教堂用基督教儀式舉行婚禮,牧師、神父來祝福;現(xiàn)在已有好多人舉行佛化婚禮。又比如現(xiàn)在佛教機構(gòu)辦的很多兒童夏令營、小孩子童子軍,在寒暑假時,許多孩子就被父母送來參加活動,來學(xué)規(guī)矩——吃飯要有規(guī)矩,不能挑食,學(xué)會為別人服務(wù),這有利于孩子成長。孩子們都學(xué)了規(guī)矩回去,效果非常好。這就是佛教講的佛教現(xiàn)代化,跟現(xiàn)代結(jié)合。
記者:請問以后的論壇有沒有可能繼續(xù)由兩岸合辦,或者單獨由臺灣來辦。
依空法師:這就要看因緣,必須眾緣和合、隨勝的因緣非常好才可以。我跟各位報告,佛教的隨勝的因緣就是我們的主觀去努力,我們的愿力,我們的心愿,也就是客觀條件,當(dāng)然,我們會積極創(chuàng)造因緣,培養(yǎng)好的因緣。
記者:現(xiàn)在,中國很多年輕人的信仰存在問題,其精神世界是缺失的,您是怎么看待年輕人的信仰問題,尤其是大陸這邊年輕人的信仰問題的?
依空法師:這個我要跟各位報告,佛教的基本精神其實在于三句話:一是諸惡莫做,不可以做壞事;二是眾善奉行。我們要積極去做好事,單純地不殺生是消極的,還要積極愛護動物。不去偷盜也是消極的,還要積極幫助別人,比如賑災(zāi)、積極布施。三是自盡其義,就是讓我們的心、我們的念頭、我們的行為保持干凈。星云大師有三句話最簡明,我送給各位,那就是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說好話,比如你早晨看到別人,可以問:“您好,有什么需要服務(wù)的嗎?”或“對不起,我耽誤了你什么?”做好事,比如你看到有人提的東西很重,就替他提一下。就這樣隨手、隨緣地去幫助人家。存好心很重要,比如我們水庫的水污染了,那么源頭污染了,下面的流域就不好了。我們各位年輕的朋友都用電腦,大家都知道電腦的終端機中毒就糟糕了。這三句話很簡單,但卻是佛教的根本教義,即身口意三業(yè)。說好話,存好心,我覺得這不僅是年輕人,我們每個人都應(yīng)該這么做。
記者:最后一個問題,您剛才曾說到敦煌,我們大陸這邊曾經(jīng)到臺灣舉辦過一個促進兩岸交流的展覽——敦煌古展,我想問一下您個人對此的感受。在兩岸的宗教交流方面,尤其是佛教,您覺得帶有標志性意義的事件,您印象最深刻的有嗎?
依空法師:因為佛教很豐富,很多源,中國大陸有很多佛教的瑰寶財產(chǎn),敦煌古展讓我們很感動,因為我們不可能到敦煌去,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因緣。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宗教交流活動是陜西西安法門寺的佛指舍利到臺灣去的那次,我剛才都忘了報告,那是一次很盛大的交流,很了不起,有500萬人次去看。大家看了很感動,有個坐在輪椅上的老人家,多年站不起來,她看到佛指舍利后竟然站起來了。我覺得宗教教義把人性里面最善良的東西——善念就是這樣激發(fā)出來的,所以我們還是要多舉辦這樣的交流活動。
記者:您是在從事教育事業(yè),我還想問您一個問題,在居士教育方面,您覺得臺灣的模式有什么可以值得我們大陸借鑒的地方?
依空法師:我剛才講了,臺灣的居士教育模式,就是讓居士們來做義工,他們來學(xué)佛的同時還做義工,我覺得這種方式是很好的。星云大師創(chuàng)辦了一個,就是我們這個主辦單位,叫國際佛光世界總會。傳統(tǒng)的佛教是以僧團出家人為主,像我剛才說的,佛教里面四個菩薩,只有地藏菩薩是出家人,其他三個菩薩都是在家人,佛教這雙筷子力量太小了,所以也要有很多在家的居士共同參與佛教事業(yè),就是以出家人為主,再擴充到全社會的精英,大家共同參與。居士們在這里學(xué)了佛,他們了解佛教非常好的思想,剛才我講的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影響了他們的身心行為,他們就會去影響社會,甚至帶到各自的家庭去,從而創(chuàng)造一個和樂的家庭,這樣就會有一個好的磁場出現(xiàn),去影響社會,把社會帶到真善美的方向去。我們國際佛光世界總會其實就是在家居士共同建設(shè)的一個團體。謝謝你們!
- 上一篇:運用現(xiàn)代傳播方法 讓佛法走入人間
- 下一篇:彌勒凈土的人間佛教性格探微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覺真法師: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濟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本源法師:佛教不是消極避世,而是積極入世的
- 太虛大師:學(xué)佛者第一步需要對佛與佛教有種認識
- 界文法師:佛教的慈悲觀怎么理解?
- 妙江法師:“科學(xué)”、“貿(mào)易”、“單位”這些名詞都出自佛教
- 大安法師:佛教“牧!笔鞘裁匆馑迹烤褪窃谛扌
- 大安法師:佛教經(jīng)典與道教經(jīng)典可以同時誦嗎?
- 印光大師:佛教以孝為根本在大乘經(jīng)中多有闡發(fā)顯明
- 宏海法師:佛教宗派是怎么形成的?
- 凈界法師:佛教天乘四空定之空無邊處定
- 覺真法師:佛教因果論的社會功能和倫理價值
- 界文法師:佛教是如何看待慈心禪的?
- 宏海法師:佛教為什么不殺生?戒殺是首善
- 印光大師:佛教往生的故事,佛力加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 覺真法師:佛教的平等思想,是科學(xué)而又偉大的
- 圣嚴法師:真的有世界末日的一天嗎?佛教有世界末日嗎?
- 明海法師:佛教為什么提倡吃素?
- 本源法師:佛教中有“女神”嗎?大愛道比丘尼的故事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fēng)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guān)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yīng)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fēng)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xué)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dāng)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如瑞法師: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師: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本源法師: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靜波法師:跳出三界得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覺真法師: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本源法師: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濟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本源法師: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師: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師:學(xué)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界文法師: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師: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西行法師: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懺云法師: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道堅法師: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西行法師: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夢參法師: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夢參法師: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天因法師:學(xué)法就是為了導(dǎo)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放生起源]寺院設(shè)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yīng)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yīng)該怎么做?
- [佛學(xué)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xué)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xué)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xué)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