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生活故事 >

第五十回

  第五十回

  歸納.單純

  修行人能有最健康的情感。

  這在阿明來說是一個很重大的發(fā)現(xiàn)。他感到鼓舞,尤其是與師父更深入相處之后。他明白黃師父為什么如此費心給他說了那么多的法嘗試留住他。當(dāng)再也留不住他時,卻絲毫也不動心。在他回頭時,又能好像什么也沒發(fā)生地教導(dǎo)他。他若不是有健康的情感,怎么可能做到這一點呢?原來黃師父能隨時應(yīng)弟子的情況變化、受法的能力與需要,善巧教化應(yīng)變。需要堅持時,他堅持。不能堅持時,他也不會堅持到底。阿明怎么才能這么靈活應(yīng)用「法」呢?

  他向師父請教他的疑問。

  「放下我,真心慈悲,依法如實,正念正知,活在當(dāng)下──如此而已!勾髱熁卮稹

  就只是這么簡單!看來這點簡單的法,卻有無限的深度與運用。

  「師父啊!放下我,真心慈悲,依法如實,活在當(dāng)下,弟子都明白了一些。但『正念正知』就不太明白了,請師父指教!

  「這可是佛陀的教法中特別可貴的,你要用心聆聽!

  「好,弟子恭聽!

  「先說『正念』,簡單說『正念』就是一種了了分明的醒覺心,不失念,明記不忘,這與『活在當(dāng)下』有密切關(guān)系,只是分開來強調(diào)而已。一個人必須有正念才可能活在當(dāng)下,不然就如做白日夢,聽而不聞,視若無睹!

  「啊!我知道了,就像貓捉老鼠一樣的那種醒覺心,對不對?」

  「有點像。但真正有正念的心是不會造惡的,因為真正的正念會如法地醒覺最重要的、有利于凈化的目標!

  「例如呢?」

  「在佛經(jīng)里,佛陀說明了有四種正念的目標,也就是正念之『處』,就是『身、受、心、法』。身是身體,受是感受,心是心,『法』是種種心的目標與狀態(tài)。詳細的你可讀《大念處經(jīng)》,簡單說就是身心的一切!

  「因為只是以身心為目標,所以不會生起惡念,對嗎?」

  「不一定是如此。也有人對身心起煩惱的,那時就可能有醒覺,卻沒有正念了。正念是如法如實的,不執(zhí)目標為『我』、『我的』。所以說是了了分明。當(dāng)一個人有正念的時候,他也必然會有『如理作意』!

  「『如理作意』又是什么呢?」

  「就是對的、如法的、有智慧的、帶來清凈與增長善法的注意方式。」

  「那也必然有『不如理作意』了?」

  「對!相反的,不對、不如法、沒有智慧、帶來染污及增長惡法或不善法的注意方式,就是『不如理作意』!

  「守著正念、了了分明,就必然有『如理作意』,那又何必多加一個名詞呢?」

  「這是因為有時我們需要從另一個角度來學(xué)法,這樣更能產(chǎn)生兼顧各方面的整體效果!

  「哦?」

  「這就好比你拉一個大網(wǎng),當(dāng)你拉一邊時,整個網(wǎng)都在動,但不會全面打開,因為你沒兼顧到其他各個角。若從各面都一起拉,它就平衡及均勻地拉起來了!

  「啊!」

  「所以,正念與如理作意是互相輔助的。其實,每一種善法都會幫到其他的善法,比如『正知』與『正念』就息息相關(guān)!

  「網(wǎng)的另一邊?」

  「對。正知是一種明覺,如伸手、屈手、站起、坐下……一切動作,若了了分明,徹底明覺,就是有『明覺』或『正知』。」

  「那正知與正念有什么不同呢?似乎都一樣。」

  「正念是清凈的醒覺,正知是一種智慧性的明覺。經(jīng)文里提到四種正知,即『目標正知』、『合適正知』、『行處正知』與『無癡正知』!耗繕苏患床徽撃阕鍪裁矗肆朔置鞯刂滥愕哪康;『合適正知』即不論你做什么,很清楚地知道適當(dāng)不適當(dāng),符不符合你的目的。有時我們的目的是對的,做的東西卻不適合,導(dǎo)致弄巧成拙,就沒有『合適正知』了!盒刑幷皇菚r時刻刻不離『行處』,在修行人來說,就是修行功課,或業(yè)處、禪法等!簾o癡正知』就是在做一切事時,不會墮入錯見,特別是『我見』!

  「看來『正知』涉及更洞察性的知道。」

  「所以說它屬于智慧的一種。在經(jīng)文里,佛陀常把正念與正知連合在一起講,所以是息息相關(guān)的!

  「師父啊!我想,我上回學(xué)了許多法,回去卻完全用不上,就是失去正知與正念的緣故了!

  「對,你能看到這點是好的,以后你會更珍惜守護它們!

  「似乎學(xué)了很多,有時也不知要顧哪一樣!

  「串在一起運用就會很單純。單純就有力量,就容易生起定與慧。」

  「哦?」

  「開始因為不熟練,必須一樣一樣來。熟悉了你會發(fā)覺到,只要保持了了分明,正念、正知與各種善法同時存在,『我』不生起,心也真,心自然容易依法如實與慈悲,也能自然活在當(dāng)下!

  「這便自然歸納了各種『法』的實踐?」

  「對。歸納帶來單純,單純帶來力量。」

  「但我常常因為關(guān)心太多的東西而分心。」

  「這是因為你沒有把無關(guān)目標的東西排除掉,沒有把有關(guān)目標的東西與正念正知串在一起。」

  「怎么說呢?」

  「比如說你想說幾句廢話。如果你放逸去說它,就沒有正念正知了,就落入愚癡了。但是如果你看到心里生起想說廢話的念頭,這念頭可以作為正念的目標。你一以它為觀照的目標,這就符合你凈化內(nèi)心尋求解脫的修行目標,是很適合的修行法。這沒脫離你的修行,甚至也不會生起『我見』或其他錯見,你只會發(fā)覺到這念頭一生就滅。于是,正念與正知皆同時具足。你也是活在當(dāng)下,沒有追悔自己的過失,或作無謂的難過與自責(zé)。這樣也依了佛陀的教法,也就是如實的態(tài)度與如實的觀照!

  「原來各種善法息息相關(guān)。如果我們輕視一種善法,或傾向一種不善法,不是要失去很多?」

  「對。比如說,如果一個人放縱自己去妒忌或嗔恨別人,這一切善法都不會生起。分開來教與學(xué)只是一種善巧。實修時就像駕車一樣,只要保持了了分明正念于心,所有的操作技巧是共同進行的。雖然還是會一時著重某一方面,但卻會自然和諧流暢與統(tǒng)一!

  「這么聽起來就單純多了!

  「開始一樣一樣來,是簡。多了就繁。熟練時,能整體連貫時,有整體觀時,一切又回歸單純,但那是精通所帶來的單純!

  「目標全都為了滅苦?」

  「對。你若明白整個六根世界的一切經(jīng)驗,不論苦樂都可用作為修行的目的時,你就會珍惜它們。把它們與滅苦的目標串在一起,那么一切障礙皆轉(zhuǎn)化成工具,時時刻刻都可以修行,一切都可善用,一切都歸納起來了,一切都單純了,真正的定慧也就容易生起了,凈化滅苦的目的自然就達到了!

  離別

  七年過去了,阿明跟在黃師父身邊,陪師父行腳、住山洞、修禪,學(xué)習(xí)人生已經(jīng)小有所成。《清凈道論》中的戒定慧三學(xué)已完成了許多,已可以自己獨立深造了。

  這一天,他來到師父跟前。

  「弟子想要離開一陣子,回去看看父母、親人與朋友,與他們分享一些自己所學(xué)所悟,以了當(dāng)初自己開始修學(xué)時想要以法惠益眾生的心愿,請師父允許!

  「好,也是時候了,往后再有不明之處再到師父這里來,你還有一些功課未做,還有使命未了。記得,不論做什么,不論走到哪里,不可忘了修行!

  「弟子一定記得師父的教誨。還請師父給于弟子最后的教誡!

  「放下我,真心慈悲,依法如實,正念正知,活在當(dāng)下──如此而已!

  「!」

  愛與被愛

  雁兒從震撼中醒來,也不知道睡了多久,只覺得很饑餓。正好有一只麻雀飛進洞來,看到雁兒,就把喙里銜著的食物放在雁兒口里。

  放下我,真心慈悲,依法如實,

  正念正知,活在當(dāng)下

  吃飽了,雁兒深思著,回憶起自己那很長很奇異的夢。夢見做人倒沒什么,他上回看「緣起宿命鏡」時,已回憶過許多過去做人的經(jīng)歷。但那種「戒定慧」的修行還真不容易,卻也感到熟悉。有沒有可能達到夢里的那種境界呢?似乎做不到。

  雁兒有點困惑了,但忘不了的是:

  「放下我,真心慈悲,依法如實,正念正知,活在當(dāng)下!

  他想回去與小燕分享,但小燕此時能受教嗎?或許她會取笑說這只是夢中的東西;氐窖阕迦褐懈嬖V他們?但是看來他們只對食物感興趣與得過且過。

  「法」的深義誰會明白呢?

  世間是否真有像夢中無名菩薩一樣的圣者?像帝釋與妙音天女那樣好的天神?

  無名菩薩知道了雁兒的疑惑,但他不愿意揭開這個謎!笗r候還沒到。」大菩薩的因緣智慧永遠是那么奧妙。

  有一點,雁兒開始肯定了。冥冥之中,有一股超凡的力量一直在護著他。從他走入彩虹橋開始,那聽到卻看不見說話者的聲音,夢中的圣歌……這一切一切都太神奇了!

  想到這里,他不禁感動。感動那冥冥之中的智慧與慈悲的力量一直在護著他。于是便很深情地唱了起來。

  愛的理想

  是誰在 是誰在 牽著我

  是誰在 是誰在 護著我

  好像有一個冥冥中的力量

  指引著我生命

  用一個愛的理想

  指引著我的生命

  這是一個永恒的信念

  度苦到永遠

  突然間,他聽到那很熟悉的聲音在唱著。啊,就像那夢中的妙音天女!

  愛的指引

  用愛心 用愛心 牽著你

  用信心 用信心 護著你

  給你真希望敢夢想的力量

  指引著你生命

  用一個愛的力量

  指引著你的生命

  這是一個永恒的信念

  愛你到永遠

 。ㄉ喜客辏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