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處部 第三章
住處部 第三章
如婆沙論說。餓鬼有二住。一正。二邊。第一正住者。證之不定。被論說云。此閻浮提五百由旬之下有餓鬼界。被閻羅王領(lǐng)。是其正處。
又善生優(yōu)婆塞經(jīng)亦同此說。五百由旬之下有閻羅鬼王城。周匝四面七萬五千由旬。王領(lǐng)鬼眾于中止住。
又如五道苦經(jīng)說。此之餓鬼。正住彼鐵圍兩山中間。故說偈言
鐵圍兩山間 不睹日月光
餓鬼聚其中 償其宿罪故
第二邊住處者。如婆沙論。說亦不定。有其二種。一有威德。二無威德。彼有威德者。住山谷。或住空中;蜃『_叀=杂袑m殿。果報過人。
彼無威德者;蛞啦粌艏S穢而住;蛞啦菽沮D苟;蛞榔翈蕝^(qū)而居。皆無舍宅。果報劣人。
又如論說。四天下中悉有鬼住。東西二方有威德鬼無威德鬼。于北方唯有威德鬼住。無有無威德鬼。以其報勝故如是。乃至忉利天中。亦有威德鬼神住。應(yīng)彼諸天所驅(qū)使故。自上諸天更無住處。
故新翻婆沙論亦云。四大天眾及三十三天中。唯有大威德鬼。與諸天眾。守門防邏。導(dǎo)從給使。
有說。于此贍部洲西有五百渚。兩行而住。于兩行渚中有五百城。二百五十城有威德鬼住。二百五十城無威德鬼住。
是故昔有轉(zhuǎn)輪王名爾彌。告御者摩怛梨曰。吾欲游觀。汝可引車從是道去。令我見諸有情受善惡果。時摩怛梨即如王教。引車從于二渚中過。
時王見彼有威德鬼。首冠華鬘身著天衣。食甘美食猶如天子。乘象馬車各各游戲。見無威德鬼。頭發(fā)蓬亂裸形無衣。顏色枯悴以發(fā)自覆。執(zhí)持瓦器而行乞丐。見已深信善惡業(yè)果。
問。鬼趣形狀云何。
答。多分如人亦有傍者;蛎嫠曝i;蛩品N種余惡禽獸。如今壁上彩畫所作。
問。語言云何。
答。劫初成時皆作圣語。后時隨處作種種言;蛴姓f者。隨從何處命終生此。即作彼形即作彼語。評曰。不應(yīng)作是說。若從無色界歿來生此趣?蔁o形無言耶。應(yīng)作是說。隨所生處。言形亦爾。
三、鬼神所住的地方
婆沙論說,餓鬼住在兩個地方,一個正,一個邊。第一、正住的地方,說起來也不一定。該論說閻浮提(即人類所謂的地球)五百由旬(一由旬有說四十里,有說三十里)的下面,是餓鬼住的地方,由閻羅王統(tǒng)領(lǐng),這是他們住得最集中的地方,叫做正住。
善生優(yōu)婆塞經(jīng)里也這么說,經(jīng)上說,五百由旬的下面,有閻羅王的鬼城,這個鬼城四周圍有七萬五千由旬。閻羅王帶領(lǐng)鬼眾住在里面。
五道苦經(jīng)里面說,餓鬼大多集中住在兩座鐵圍山的中間,所以有偈語是這么形容他們的
兩座鐵圍山的中間 不能得見日月光芒
餓鬼聚集居住其中 以便償還宿世罪業(yè)
第二、邊住的地方,照婆沙論講,也是沒有一定的。邊住又分兩種,一種是有威德鬼的住處,一種是沒有威德鬼的住處。有威德鬼有的住在山谷里,有的住在空中,有的住在海邊。他們都住在宮殿里,比人住的還要好。
沒有威德之鬼,有的依附在不干凈糞尿污穢之處居住,有的依附草木墳?zāi)咕幼。械囊栏郊S坑或廢墟居住,他們都沒有房屋舍宅可住,比人住的要差。
婆沙論又說,東勝神洲,南贍部洲(閻浮提),西牛貨洲,北俱盧洲,這四個洲都有鬼居住。東西兩個洲,住有威德及無威德兩種鬼。北洲只住有威德鬼,不住無威德鬼,因?yàn)楸敝薜墓麍蟊容^殊勝之故。甚至到忉利天中,都有有威德鬼神居住,因?yàn)樗麄冊谔焐弦┲T天差遣辦事。忉利天之上的諸天,就沒有鬼神了。
新翻譯的婆沙論也說,四大天王天及三十三天(忉利天)中,只有大威德鬼。這些鬼替諸天眾守門,防衛(wèi),巡邏,引導(dǎo)客人,或供給使喚等。
也有的說,贍部洲的西邊,有五百個小洲,餓鬼分兩行住。在這兩行小洲中,有五百座城,其中二百五十城是有威德鬼的住處,二百五十城是無威德鬼的住處。
以前有位轉(zhuǎn)輪王,名叫爾彌,他告訴車夫摩怛梨說:‘我想要四處游觀一下,你駕車從這條路走,好讓我看看有情眾生造善造惡所受到的善惡果報。’于是車夫就按照國王的吩咐,駕車從二行小洲中間過。
這時轉(zhuǎn)輪王見到那些有威德鬼,頭上戴著華鬘、身上穿著天衣,吃的飲食十分甘美,好比諸天的天子,他們乘著大象拉的車,或馬拉的車,各自在玩各種的游戲。而見到的無威德鬼則是頭發(fā)蓬亂,個個裸體無衣可穿,臉色憔悴,個個拿頭發(fā)來遮蓋自己的身體,手里拿著陶瓦器皿,到處去行乞。轉(zhuǎn)輪王見到這兩極化的情形,深深相信造善或造惡,絕對會獲得快樂或痛苦的果報。
問:鬼到底長什么樣子?
答:鬼大部分和人長得一樣,也有和畜生長得一樣的,有的臉像豬,或像其他種種兇惡的禽獸,就像現(xiàn)今墻壁上所畫的彩畫是一樣的。
問:鬼講那一種語言呢?
答:世界剛形成,可以住眾生的劫初,鬼和人一樣都說梵天的語言,后來人類的語言開始有種種變化,鬼的語言也就隨之而變。也有人說,鬼從那里死,就保持那一道的形體及語言。有人批評這種說法不對,因?yàn)槿绻麩o色界的眾生若是死了的話,不是就無形體也無語言了嗎?因此應(yīng)該說,眾生死了之后,投胎到那一道,就講那一道的語言,及變成那一道的形體。
- 上一篇:一夜風(fēng)流讓他失去一切
- 下一篇:身量部 第六章
- 第一節(jié) 愚人食鹽喻
- 第一回 拜眾童子
- 1.為步行而行
- 第二節(jié) 愚人集牛乳喻
- 第二回 拜文殊師利
- 第三節(jié) 以梨打破頭喻
- 第三回 拜德云比丘
- 摩登伽女與阿難(一)
- 第一回 溯源流書生說法 警癡頑菩薩化身
- 第五節(jié) 渴見水喻
- 第四節(jié) 婦詐稱死喻
- 第四回 拜海云比丘
- 第五回 拜善住比丘
- 第一節(jié) 千金小姐!萬金和尚!
- 第一卷:法戒錄 總勸
- 前言
- 第八節(jié) 山羌偷官庫衣喻
- 第六節(jié) 子死欲停置家中喻
- 第六回 拜彌伽
- 第九回 拜休舍優(yōu)婆夷
- 第七回 拜解脫長者
- 第七節(jié) 認(rèn)人為兄喻
- 第八回 拜海幢比丘
- 第五十三回 拜普賢菩薩
- 摩登伽女與阿難(二)
- 第十節(jié) 三重樓喻
- 摩登伽女與阿難(三)
- 第十回 拜毗目瞿沙
- 第一節(jié) 序說
- 第十一回 拜勝熱婆羅門
- 第十五節(jié) 醫(yī)與王女藥令卒長大喻
- 第十二回 拜慈航童女
- 第九節(jié) 嘆父德行喻
- 第一章 我的生命被顛覆了
- 第三章 一兩個鐘頭走完一生(2)
- 第十五回 拜具足優(yōu)婆夷
- 2.牧牛
- 第十三回 拜善見比丘
- 第十四回 拜自在主童子
- 哲理故事300篇(1-5)
- 持蓮觀音是什么菩薩?持蓮觀音的故事
- 三歲小孩都懂得的道理,八十高齡也未必做得到
- 愚人食鹽的原文和譯文及道理
- 迦旃延尊者度化惡生王的故事
- 心平氣和 自度度人
- 馬需調(diào)教,樹要修剪,人需約束
- 心性要平和柔和
- 用實(shí)際行動展現(xiàn)自己的魅力、體現(xiàn)自己價值
- 從來不丟東西的婦人,只因她前世做了這件事
- 世俗王子從圣人走向神壇,釋迦牟尼佛的一生簡介
- 盲人摸象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萎花喻的故事
- 人生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都要用好心情來對待
- 借花獻(xiàn)佛的由來,釋迦牟尼前身以花供養(yǎng)燃燈佛
- 以感恩的心面對世界
- 以平等心面對蕓蕓眾生,是菩薩的道德
- 梁武帝與佛教有什么關(guān)系,四次舍身入寺的是哪個寺?
- 佛陀度化慳貪長者修大布施
- 宋文帝問法求那跋摩的故事
- 知足并感恩,要知道別人的好并懂得回報
- 盲人打燈籠,即與人方便,也與己方便
- 禪師救蝎子,不因天性而放棄天性
- 從惜?锤F三代還是富三代
- 大乘心難發(fā),不愿再發(fā)大乘心的舍利弗
- 聽經(jīng)的蛤蟆,命終后脫離畜生道,上升四天王宮
- 學(xué)佛貴在實(shí)行,堅(jiān)持不懈地去修一個法門,終會成功
- 熟悉經(jīng)藏的比丘與精進(jìn)修道的比丘
- 佛教歷史上與水陸法會有因緣的高僧
- 借事磨練,善用其心,讓心走出煩惱的牢獄
- 薄拘羅尊者,五次被后母加害,卻都毫發(fā)無損
- 馬鳴菩薩抵億金的故事
- 人活著根本不需要很多,少欲知足自得安樂
- 九月初四,弘一大師圓寂日,德行與精神常存我們心間
- 釋迦牟尼佛修忍辱,忍辱仙人與歌利王的故事
- 舍棄對五欲的貪著,成功飛出籠子的鴿王
- 寺廟為什么喜歡種銀杏?佛珠變銀杏的故事
- 鳩摩羅什是誰?東晉高僧鳩摩羅什的一生
- 短暫的快樂與長久的快樂,你選擇哪個?
- 三年不吃飯的出家人
- 急性子與慢性子,人與人要學(xué)會理解和忍耐
- 因果報應(yīng)
- 佛典故事
- 禪宗公案
- 佛學(xué)故事
- 百喻經(jīng)故事全集譯注
- 阿彌陀佛的故事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簡介
- 民間故事
- 地藏經(jīng)感應(yīng)
- 金剛經(jīng)感應(yīng)事跡
- 一行禪師:《故道白云》
- 孝的故事
- 金剛經(jīng)故事
- 人和動物的感人故事
- 佛咒感應(yīng)
- 智慧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戒邪淫故事
- 地藏經(jīng)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十大弟子傳
- 地藏王菩薩的故事
- 大悲咒感應(yīng)事跡
- 楞嚴(yán)經(jīng)故事
- 觀世音菩薩傳
- 480位禪宗大德悟道因緣
- 感恩的小故事
- 玉琳國師
- 禪理故事
- 《欲海回狂》白話解
- 動物寓言故事
- 藥師佛感應(yīng)錄
- 因果日記
- 心經(jīng)感應(yīng)事跡
- 百業(yè)經(jīng)故事集
- 改變命運(yùn)的方法
- 禪宗開悟
- 觀音心咒感應(yīng)錄
- 放下就是快樂
- 念佛感應(y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