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佛法?
什么是佛法?
佛法與其它宗教的教義,不相同的地方很多,前面所列舉的七點,只是檢最普通及比較容易懂的來說,目的想用襯托的方法,幫大家對“什么是佛法”增加一些 了解,F(xiàn)在進一步從另一個方面來研究:(一)怎樣才是佛;(二)人類因什么缺憾所以不能顯現(xiàn)這本具的佛性;及(三)佛陀傳給我們什么方法使我們可以修煉以 達到理智、情感及能力都同時存在在最圓滿境地的人格?
前面我已對“佛”試下了一個定義:佛是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時達到最圓滿境地的人格。我這里必需說明一下,這個定義,并不能表示絕對的佛性,而只是憑 人的腦筋思想范圍內,想對佛性作一個比較容易了解的解釋罷了。說佛是理智、情感和能力都達到最圓滿境地的人格,也就是說:佛是全智、全悲和大能的人。什么 叫全智、全悲及大能呢?讓我逐一地解釋一下:
第一,什么叫做全智
佛的全智,包括兩方面的大智慧:一個是縱深的,一個是橫面的。這個縱深的智慧,佛家稱為“如所有智”;這個橫面的智慧,佛家稱為“盡所有智”。“如所有智”就是深入法性最深的一層的智慧;“盡所有智”就是遍知一切法相,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的智慧。
我們先來談談“如所有智”:我面前有一杯水,這杯水在常人的眼光看來,不過是一杯解渴的飲料而已?墒窃诨瘜W家的眼光看來,卻是氫二氧一的化合物。在 物理學家的眼光看來,是無數(shù)的電子活動,或更近代的看法,是能(Energy)的一種形體。在哲學家的眼光里,是一連串的因果關系,或本體的表現(xiàn)。在菩薩 的眼光看來,是心識變現(xiàn)的幻相。在佛的眼光里,卻是圓滿佛性的流露。因此證明,對同一事物,了解的深度,竟可以這樣的差別懸殊。佛的“如所有智”,不但要 透過凡夫、科學家、哲學家的境界,而且要透過圣哲們的境界!處于法性盡地,不可思議的如如境地——法性實相。這種境界,非語言思慮所能及到,只能以“如” 字來代表,所以這個智慧,佛法里名之曰“如所有智”。 什么是“盡所有智”呢?“盡所有智”就是無所不曉的智慧。這種智慧的說法,是很難為一般人所接受的。一個人怎能無所不知,無所不曉呢?莊子說得好: “吾生也有涯,知也無涯,以有涯逐無涯,殆矣!”廿世紀的人們,對于莊子這兩句話,尤具痛切的同感。從前的時候,也許還有所謂“通儒”,三教九流,無所不 知。在今天,一個人一輩子研究某一種學問的一個專題,就夠他一輩子的努力了,哪能談得上“無所不知”呢!因此一般人都認為這種智慧是不可能有的。其實說這 是不可能的人忽略了頂重要頂基本的一個關鍵,要曉得他之所謂不可能,是依據了人類習慣了的思想方法、特性及感覺來講的,而人類的心識形態(tài),思想方法卻正是 使人不能達到“盡所有智”,不能成佛的根本大障礙!這個毛病,如能根除,“盡所有智”,自能顯現(xiàn)。
第二、什么叫做全悲
全悲就是至上的、無比的和圓滿的慈愛。至上的慈悲,是應該有兩方面的:一個是視一切有情如自己,無差別,無厭倦的“平等大悲”;一個是顯、空雙融,無生心性中法爾流露出的“無緣大悲”。
佛的大悲,不只是單純的高度情感,而是最極情感與最極理智,融為一體,不可分的“智慧”。佛的理智和情感,是和普通眾生不一樣的。眾生的理智和情感, 是相消而不相成的;是時高時低,此起彼伏的,是不能并起的。佛的情感和理智(悲智),卻是相成而不相消的,是同時并起的;是永遠保持在最高級而不退失的。 理智與情感,在眾生位,是水火不相容;在佛陀位,卻成為水火相濟。理智與情感,在眾生位,是兩個東西;在佛陀位,卻融成了一個整體。這個不可分開的理智和 情感,佛法上叫做“無緣大悲”。無緣是理智之極,大悲是情感之極。至極的理智與至極的情感,化合為一,就是所謂“無緣大悲”;而其表現(xiàn)出來的慈愛,則是平 等一律,不分怨親,不分種族,不分教派,甚至于不分動物植物,悲愛所庇,如陽光普照,所以叫“平等大悲”。
第三、什么叫做大能
佛的“大能”,與其他宗教中所宣傳的上帝“萬能”,是有很大的不同的。萬能者,無所不能也。換句話說,萬能的上帝,如果高興,他有能力把所有的人類, 一并帶到天堂,去享天福;可是佛陀卻沒有這樣大的能耐。佛的能力,雖然是無限的,卻不是人類思想中的所謂萬能。佛的能力,只能做助緣,而不能做“親因”。 其它宗教卻說:神不但能為一切做助緣,亦為一切的“親因”。這是違背因果律,違反理性的說法。
剛才我說佛的能力,是無限的,但卻不是萬能的,這句話需要解釋一下,我用一個譬喻來說:
太陽的熱能,是廣大無限的,但是我們的吸收或利用多少太陽能,則要看我們自己的努力及條件來決定。用一個普通的放大鏡,可以吸收太陽熱能來燃著一枝火 柴;用一個較大較強的放大鏡,可以吸收太陽熱能來燃著一根木頭;現(xiàn)在科學家工程師可以用吸收境,吸收太陽熱能來充作工廠的能力。佛的能力與加持,應該用這 個譬喻去了解,在不壞緣起,不壞因果法則之下,去了解佛的大能。
人類思想的病態(tài)
以上我把佛的全智、全悲及大能大略地解釋了一下,同時也提到人類的心識形態(tài)及思維方法實在是障礙成佛的主要因素。那么,究竟人類的心識形態(tài)及思維方法有什么缺點或特性,障礙人類原具的佛性呢?人類的思想大致講來,有六種特性:
第一、人類的思想方式是累積性的
這話怎樣講呢?我們在兒童時代,父母教我們認字,認一個個的字,例如一、二、三、四。長大一點,進小學,先生教我們一句句的句子。進中學,先生教我們 讀文章。進了大學,我們研究論文。再拿數(shù)學來做例,我們先學加減乘除,再學代數(shù)幾何,三角微積分。我們學習的方法是漸進的,是一點點積聚起來的;亦即是我 所謂的累積性的方式。用這種累積性的方式,是否能得到“盡所有智”呢?當然是不可能的。這不是因為知識太多了,我們不能完全知道,而是因為我們求知的方法 不對。試問用累積性的方式,怎能達到盡頭呢?一點點的往上面堆,是永遠也堆不到頂?shù)摹?/p>
第二、人類的思想方式是有限性的
人類的心,只能在一個時間內,思想一件事物或幾件事物,而不能思想無限的事物。依佛教唯識學者的看法,人有八識,也就是說,人的“心”有八種不同的功 能。這八種不同的功能皆有其先天的有限性。如眼識,只能見色法中的某一部分,色法中的無表色,是普通肉眼所不能見到的。用近代科學常識來說,普通眼識及耳 識,所能見到與聽到的,只是在波長中極小的一段,在眼識及耳識中所感覺出來的顏色和聲音,高波及短波的“色”及“聲”,就都看不見聽不到了。鼻、舌、身三 識,也是一樣。至于第六意識,表面上雖較其它前面所講的五識活躍銳利,實際上它的功能,也是很有限的。第七識只緣假像的我,使什么都以我為中心,當然更屬 有限性的。至于第八根本識,是否有限一點,許多人的看法,頗不一致,我認為說第八識的功能,在眾生位是有限的,恐亦不太過;如果從“大圓鏡智”的無限性來 看這第八識——阿賴耶識,就很明顯的反映出阿賴耶識的有限性了。
第三,人類的思想方式是矛盾性的
人生的苦痛,原是多端的。這千萬種不同的苦痛當中,有許多苦痛,是因了理智和情感的沖突所產生的。我們的情感,要我們這樣做,可是我們的理智,卻告訴 我們不應該這樣做。人生的悲喜劇,無非是冷酷的理智和熱烈的情感這兩個導演沖突決斗之下的產品?蓱z的人類,在這兩大相反的巨流沖激之下,真是嘗盡了辛 酸。如果我們說人生一生的經歷,無非是情感和理智反復消長的紀程,亦不為太過。理智和情感,在人類的心中,是兩個水火不相容的東西:一個是冷的,一個是熱 的,情感是先天本能的沖動,理智卻大半是后天學習及經驗的結論。人類心中的理智和情感,還有一個特性,就是這個冷的理智,和這個熱的情感,不能在同一時間 存在。理智到了高潮的時候,情感總是低潮。例如:我們專心地思想一個數(shù)學題目,或哲理上的困難問題時,我們當時的情感總是很微弱的。可是當我們與人戀愛, 或是吵架的時候,那也就是情感發(fā)揮到高潮的時候,那時的理智,總是非常低弱的。因此我們證明,理智和情感這兩個東西,在眾生位時,是互相抵消,同時不并起 的。以這樣一個水火矛盾的心,怎能達到悲智無礙的佛境地呢?這是決不可能的事。 大悲與大智并起,是諸佛的不可思議境界,也是我們學佛的所努力的目標。如果我們的心是矛盾性的,悲智不能并起,圓滿佛位是無法成就的。
第四,人類的思想方式是顛倒性的
我面前有一張桌子,靜靜地站在那兒,我們看不出這張桌子,有任何的動態(tài),換句話說,眼識告訴我們,這張桌子是靜止的?墒俏覀兊囊庾R卻告訴我們說,根 據科學的證明,這張桌子不但時時刻刻跟著地球在太空中運動,而且組成桌子的原子電子更是時時刻刻的在那兒運動。眼識和意識,及其他各識之間,其實是經常在 那兒打架的。打架打得太多了,人類就養(yǎng)成了一種協(xié)調的本能,不去追究各識之間爭斗沖突的孰是孰非,只要各識能相安無事,各盡其能就算了!如果我們認真推 敲,人類的心識,真是一堆亂糟,一篇糊涂帳!這種各識各自為政,各是其是,先入為主,不求真理的現(xiàn)象,我稱之為“顛倒性”。
第五、人類的思想方式是虛弱性的
人如果不能集中力量,來應付一切事,是很難成功的。力量集中,實在是成功的必要條件;力量分散,也是失敗的主因。人類心識既有八個(注:八識是一抑 異,為一頗費推敲之問題,此處所謂八個,亦只是為了說明而已,并不執(zhí)定人真有八個心識,特此聲明)。這八個識,又各行其是,力量自然就分散了。我們工作最 有效率的時候,也就是諸識集中力量,向某一問題進攻的時候。我們在應付一個大問題時,或遇見一個重大難關時,我們總是全神貫注的。普通人的心識力量,有百 分之九十的時間,是分散的或消費了的。再進一步說:人的行動與思想,是都受“習氣”所支配的。無量的“習氣”或“潛能”,都潛伏在含藏識之內,一遇機緣, 這種潛伏著的種子,即會發(fā)生作用(名為現(xiàn)行),于同一剎那,各識的種子,既都能遇緣而現(xiàn)行,而事實上又往往是諸識并起,因此力量自然分散。諸“智”同時并 起,在“佛位”是妙用功德;諸“識”同時并起,在“眾生位”卻成了過患,這是一個很奇妙的事情。佛法里有一句話:“眾生以菩提為煩惱,諸佛以煩惱為菩 提。”是很有意義的。話不要扯得太遠?傊祟惖男淖R,是虛弱性的,沒有大力量的。要成就諸佛的大力用,以這樣虛弱的心識形態(tài),是絕對不行的。
第六,人類的思想方式是執(zhí)實性的
這一點,是六種特性中最重要的一點。簡單說來,就是人類的思想,無論何時,都是“執(zhí)實”的,執(zhí)實者,執(zhí)萬法為實有,或執(zhí)萬法有定相及自性。至于怎樣 “執(zhí)”,又怎樣的“執(zhí)以為實”,卻是個極復雜的心理問題及哲學問題。西藏中觀學派及無上密宗,對這一問題,有獨到的精辟論說,希望以后有機會和大家再研 討。在這個廣泛的園地里,今天只想提出一點來談談。
我們看見這是一張桌子,那是一根柱子。我們任何人都會肯定的說:這張桌子不是那根柱子,那根柱子也不是這張桌子。人類思想的執(zhí)實性,說來雖千頭萬緒, 但如能了解,“這個是這個,那個是那個;這個不是那個,那個不是這個”,這一基本執(zhí)實形態(tài),也就對執(zhí)實性有一相當?shù)牧私饬。人們出生之后,所受的教育,?是教你執(zhí)實。教你這個是這個,那個是那個;是是是,非是非。一天到晚,盡是裝些這種執(zhí)實的觀念。我想再舉一個有趣的故事,來幫忙各位了解人類思想的執(zhí)實 性。
從前有一個老和尚,在房中無事閑坐著,身后站著個侍者小沙彌。那時門外有甲乙兩個和尚在爭論一個問題,雙方堅持不下。一會兒,甲和尚氣沖沖的跑進房 來,對老和尚說:“師傅,我說這個道理,是應該如此這般的,可是乙卻說我說的不對,您看是我說的對,還是他說的對?”老和尚對甲說:“你說的對!”甲和尚 很高興的出去了。過了幾分鐘,乙和尚氣憤憤的跑進房來,他質問老和尚道:“師傅,剛才甲和我辯論,他的見解根本錯誤。我是根據佛經上說的。我的意思是如此 這般。您說還是我對呢,還是他對?”老和尚說:“你說得對!”乙和尚也歡天喜地的出去了。乙走后,站在老和尚背后的小沙彌,悄悄地在老和尚耳邊說:“師傅,要就是甲對,要就是乙對,甲如對,乙就不對;乙如對,甲就不應該對;您怎么可以向兩個人都說你對呢?”老和尚掉過頭來,對小沙彌望了一望,說:“你也對!”
這是一個很有趣味,同時也極為深刻的故事。這個故事,活現(xiàn)的說明了佛的無礙境界,與眾生的實執(zhí)境界的大不相同。把華嚴的無礙哲學,描寫得淋漓盡致!
由于以上所分析人類思想的六大特性,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結論,就是:以人類現(xiàn)有的思想方式,是絕不能得到佛果的。用人類現(xiàn)有的思維方法,心識形態(tài),是決 不能得到佛的“如所有智”、“盡所有智”,佛的“無緣大悲”,和佛的“無邊大能”的!然而大智、大悲和大能,是不是不可能達到呢?釋迦牟尼佛以身作則,拿 他自己的修行過程作榜樣,明白的指示我們:如果我們能將現(xiàn)有的心識形態(tài)、思維方法轉變一下,把六個毛病都治好,本來具有的佛性,就能自然顯露。
基于這個道理,佛法不教人在“所知的境”上努力,如科學家對于研究現(xiàn)象界的努力,或佛學家們對于考據經典的努力;佛法卻教人在“能知的心”上下功夫,把“能知的心”擴大和發(fā)展到最高峰,大智、大悲和大能,都會自然而然的顯現(xiàn)。
- 上一篇:拜佛的方式與意義
- 下一篇:什么是“結夏安居”?
- 最全的燒香圖解,燒香有何含義與講究?
- 皈依之后需要注意什么嗎 皈依佛門后的注意事項
- 開天眼后究竟能看到什么?
- 楞嚴咒簡介,什么人不能念楞嚴咒?
- 常犯邪淫者得十種苦報 從婚后出軌事件看出的因果報應
- 地藏經簡介,地藏經主要講什么?
- 《華嚴經》簡介,大方廣佛華嚴經講什么?
- 佛教基礎知識
- 最簡單的三皈依儀式-如何授三皈五戒居士儀軌
- 持咒打坐的方法 持咒打坐的姿勢圖
- 為什么要學佛?有什么用呢?
- 心經簡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內容介紹
- 心經入門
- 2020年佛教節(jié)日一覽表
- 佛教唱贊時法器打法
- 什么是佛教?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佛的定義呢?
- 為什么要燒香拜佛?燒香的含義是什么?
- 什么是咒語?佛教最神奇的九個咒語
- 佛教名詞
- 準提咒簡介,準提咒功德及妙用
- 學佛前要了解的基本內容
- 佛教和印度教的區(qū)別
- 持咒是什么意思?如何持咒?
- 佛咒入門
- 文殊菩薩心咒簡介
- 皈依是什么意思?皈依三寶又是什么意思?
- 誦經有訣竅嗎?誦經的十二條訣竅
- 初入佛門該怎樣修行?
- 在家燒香有什么講究?一些禁忌千萬不要觸碰!
- 皈依證怎么辦理?辦皈依證后的忌諱是什么?
- 女眾出家前須知,一生只有一次出家機會
- 往生咒簡介,念往生咒要注意什么?
- 給去世的人上香的規(guī)矩
- 楞嚴經簡介,楞嚴經大致在講什么?
- 求佛有沒有用?為什么說佛菩薩可以保佑人?
- 觀自在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
- 金剛經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清心咒簡介
- 涅槃是什么意思?涅槃的四種分類分別指什么?
- 放松對修行有什么幫助?
- 佛教和佛像什么時候傳入中國?
- 明末四大高僧是誰?明末四大高僧簡介
- 鹿野苑是佛的什么地方?
- 為什么要修習八正道?八正道的重要性
- 怎么知道一個人有沒有大福報?
- 為什么得道的人很自在而普通人不能?
- 心存佛念 不忘念佛
- 弘法利生道場的人才應當順于法去成就保護
- 假如有人問自己幸福嗎?怎么回答才好?
- 怎么轉煩惱?
- 佛法里怎么看待人與人交往?
- 佛教法器磬的作用是什么?
- 生病后感覺沒精進、學習落后了,對不起師父怎么看?
- 慧遠大師的《廬山東林雜詩》解釋
- 什么叫做“三藏法師”?
- 妨礙善行,損耗錢財?shù)牧N過失,在家佛教徒要防范
- 世間的孝有幾種,子女怎么做才是世間最圓滿的孝道?
- 放下過去,期待明天,對未來心存一份期望
- 四真道行是什么意思?佛說四圣諦的目的
- 有方法抹去過去的記憶嗎?
- 佛教的橫三世佛指的是哪三個佛?
- 感覺勸別人念佛很難,怎么辦?
- 父母與孩子是什么關系,佛弟子如何與家人相處?
- 信仰的核心是以利益安樂眾生
- 圓滿供養(yǎng)一切成就供養(yǎng)的因緣
- 能無欲無求地度過此生挺好,可做起來不容易怎么辦?
- 舉心動念成善惡,善觀其心,止惡念向善念
- 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的區(qū)別
- 佛教忍辱法門的五個層次
- 一切的煩惱皆源于心,心態(tài)決定你所看到的世界
- 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一生簡介
- 什么是和尚,和尚的稱謂是如何來的?
- 應該怎樣做慈善,平衡與工作生活的關系?
- 如何勸說愛說臟話的親友?
- 彌勒菩薩為什么是未來佛?
- 普皆回向是什么意思?凈業(yè)行人如何回向?
- 居士每日應該做哪些功課、定課?如何實修?
- 何謂慈悲?
- [夢參法師]念經時忽然看見異相是怎么回事?
- [黑茶]黑茶是怎么做出來的?
- [禪宗思想]禪門機鋒盛行于唐宋兩朝原因是什么?
- [生活故事]我欠乞丐一塊錢!
- [人物故事]以「慈悲觀」離「瞋念」
- [在家修行]放松對修行有什么幫助?
- [入門須知]佛教和佛像什么時候傳入中國?
- [凈界法師]念佛是心力帶動佛力,還是佛力帶動心力?
- [黃茶]黃茶是怎么做出來的?
- [禪宗公案]親者不問,問者不親
- [生活故事]一串佛珠 無限祝福
- [哲理故事]事從容則有余味,人寬容則有余年
- [心經]《心經》的大智慧(一百四十四)
- [佛與人生]寬恕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佛學常識]《宋高僧傳》是怎樣一部書?
- [凈界法師]煩惱罪業(yè)生起的病根是什么?
- [白茶]白毫銀針是白茶嗎?白毫銀針名字的由來與沖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