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凈土宗 > 凈土經(jīng)論 >

怎樣念佛是正念

  1、念佛心不動是得一心,得一心即可見佛。得理一心生實報莊嚴(yán)土,得事一心生方便有余土;二六時中,心中常有阿彌陀佛,即能帶業(yè)往生,生凡圣同居土,F(xiàn)在念佛人多,往生人少,是打妄想的時間多,念佛的時間少。故經(jīng)云:“若能念佛心不動,則常睹見無量佛。”

  2、念佛人講求一心不亂,一心即是心中沒有念,亦即是一真法界;諸佛菩薩弘法利生,并未動心起念,凡夫把動念與不動念分為兩個,而佛是無住生心,所生之心統(tǒng)是無住,所動之念統(tǒng)是無念,生心與無住不二,生心與無住同時,即無分別,能所均斷,才能念到一心不亂,即是見性。

  3、 四緣:(1)親因緣,又譯為因緣。謂六根為因,六塵為緣,如眼根對色塵時,識即墮生,余根亦然,是名因緣,亦即阿賴耶識中之種子。每一眾生均有十法界之種子,各各俱足,取什么緣即得什么果,若取成佛的緣,今生必定成佛,主宰命運(yùn)的在我們自己手中。(2)等無間緣,又名次第緣。謂心心所法,次第無間,相繼而起,相續(xù)不斷。(3)所緣緣,又名為緣緣,是心里攀緣之對象,不能間斷,是自己本身的力量。(4)增上緣,謂六根能照境發(fā)識,有增上力用,諸法生時,不生障礙,名增上緣。以念佛而言,唯心凈土、自性彌陀是親因緣;二六時中綿綿不斷是等無間緣;很想往生,念茲在茲是所緣緣;一切道場及善知識是增上緣。

  4、眾生心凈則見佛,佛無時無處不現(xiàn)身;聞法亦如是,如以清凈心看經(jīng),其義如泉涌。見解行持不同于世俗,一動感情即起障礙,如想得自在,無其他路可走,只有時時刻刻保持清凈心,此是過來人的經(jīng)驗談。

  5、念就是妄想,時刻不停,眾生從無始以來就是如此,只能將他轉(zhuǎn)換過來歸到凈念上,久久自然歸于無念。用功必須修至無念才能證性,方為究竟。

  6、 正念是無念,有念就不正,念佛念到無念而念是實相念佛,《楞嚴(yán)經(jīng)》上大勢至菩薩之“都攝六根,凈念相繼”,此凈念即正念,才是入于如來的大涅盤道。

  7、佛法就是求清凈心,凡夫不了解空相,以為打個妄念沒有關(guān)系,其實關(guān)系大了,息掉妄念很難,與其令阿賴耶識中種其他的種子,就不如種念佛的種子。凡夫執(zhí)有,錯了;二乘執(zhí)空,有體無用,也錯了;不執(zhí)空也不執(zhí)有,又錯了,恐怕走到無想定的路子,必須照金剛經(jīng)所說的修一切善、離一切相就對了。

  8、正念是沒有妄念,就是自性起用。此處最易錯認(rèn),因未離心意識故。以不正念還有個“念”,那就錯了。我們念這句“阿彌陀佛”算不算正念?如果以絕對的標(biāo)準(zhǔn)來講,這句“阿彌陀佛”還是妄念,清凈心中沒有阿彌陀佛。為什么凈宗將這句“阿彌陀佛”當(dāng)作正念?因阿彌陀佛名號雖是妄念,此一妄念最接近正念,故凈宗用此一妄念的方法達(dá)到正念。(無住生心集)

  9、真發(fā)心念佛,所得到的是理一心不亂。如果不能發(fā)菩提心,但有菩薩之大愿,用識去念佛,求帶業(yè)往生,謂之事念,專心即可。念佛求功夫打成一片,心中無雜事,今生即可以生凡圣同居土,凈土法門之殊勝在此。

  10、二六時中念念均有佛號謂之執(zhí)持,斷掉即為失念。失念時雖無妄想,但墮在無記性中,亦屬煩惱;若再起煩惱,則問題更多。故在行往坐臥中,心里要存有佛號。使用念珠原為記數(shù),手中持著念珠可隨時提高警覺以防失念。

  11、 以理心智心念佛必有成就,以散亂心念佛得福報而已。必須有恒心;一曝十寒,無濟(jì)于事。

  12、千經(jīng)萬論就是令人求清凈心,即無分別智,是真正的智慧;即是“照見五蘊(yùn)皆空”之“照”,一動分別心即照不了。心地染污即照不見,心放不下即是染污。念佛一心不亂即是信心清凈,一天念十萬聲而仍有煩惱,是培福報,不可能往生。

  13、念佛有止有觀,一切雜念萬緣統(tǒng)統(tǒng)放下是止,一心專念六字洪名清清楚楚是觀。念佛就是修定,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得不到受用。經(jīng)論上教我們要誠敬,誠在內(nèi)心,敬在外表,內(nèi)外徹底誠敬,自然與佛菩薩感應(yīng)道交。

  14、不念佛還好,愈念念頭愈多。不要怕!繼續(xù)念,慢慢地念頭就會熄滅了,千萬不要不念。

  15、不念佛還好,一念佛妄想更多,但是知道它是妄想即不要理它,仍然念佛。如果妄想不斷,距一心不亂還有一段路程,要照顧佛號,不要照顧妄念,久而久之,妄念自然會減少。

  16、自古以來,念佛人均是佛號與妄念同時而起,只要不理會妄念即是以清凈心念佛。有人臨終往往現(xiàn)起瑞相,他人看到自然生起信心,所以求生凈土,自利中便有利他作用。

  17、修行世間事盡量少管,佛門中事也少管。不要有是非人我,一心念佛,有空時間就看經(jīng),與佛菩薩交往談天,豈不甚好?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