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凈土宗 > 凈土旨歸 >

修持方法問答——持戒淺問

  佛法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苏撈湟、唯戒定慧三法而已。然此三法、互攝互融、不容獨立。而初心入道、則持戒一事、尤為要務。故楞嚴云。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fā)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出自《印光大師全集問答擷錄》)

佛教請問戒律中的“開、遮、持、犯”,其意義何在?

  開遮持犯是持戒者所應有的共識,為了能持戒解脫,圓滿戒法,成就持戒功德,必須深入戒律的開遮持犯,何謂開遮持犯?開者允許之義,遮者禁止之義,持者堅持戒律之義,犯者毀犯戒律之義。學佛持戒有如是正確的認識,持戒修行,必因戒(梵語sila)得度生死苦海,共登覺悟彼岸。(如本法師著《佛學問答》)

佛教何謂“譏嫌戒”?何謂“根本重戒”?

  譏嫌戒即是息世譏嫌戒的簡稱,是停止做讓人家說壞話之事,如此所立之戒,是名譏嫌戒。佛陀大慈悲,深怕修行者被人家誹謗或起譏嫌,因此所制定的戒律。

  根本重戒即是殺、盜、淫、妄等四重戒,犯此四重戒,必墮落三惡道。所有輕重之戒,乃至微細戒,一切諸戒無不由此演化而成,是圣戒之根本戒也。(出處同上)

何謂持“滿分戒”與“不滿分戒”?

  若以在家五戒(梵語panca silani)而言,能持圓滿五條戒法(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是名持滿分戒;若五條戒有一條至四條戒不能持者,不能全部持滿戒法,是名持不滿分戒。若持一條戒,稱一分戒;若持二條戒,稱少分戒;若持三、四條戒,稱多分戒。(出處同上)

為什么說:“唯佛一人具凈戒,余人皆名污戒者”?

  十法界中有四圣六凡,四圣是聲聞、緣覺、菩薩、佛等,此四圣皆已出三界六道之圣者,當中以佛的戒行、戒法、戎相、戒體四科門最為究竟、圓滿、清凈、光明、解脫,已達到無學果地故,若有所學,若有一法未解脫者,不名為佛。

  大般若經云:“菩薩若有一法未得解脫,不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梵語anuttara-samyak-sambodhi)。”菩薩要成佛,六度萬行要修行圓滿,戒定慧三無漏學要具足成就,一切清凈戒亦應究竟圓成。倘若尚有任何一法無解脫,乃至究竟凈戒未得清凈者,終不得成佛,故名唯佛一人具凈戒,這是站在圓滿究竟地而論。

  余人皆名污戒者,這是站在因地、漸次地而論。依小乘(梵語hinayana)初果、二果、三果來說,雖已得圣位,但尚未得到四果極位;縱得小乘四果極位,依大乘(梵語maha-yana)法義論及,二乘人對受持甚深微妙正法,乃至受持凈戒尚未得究竟清凈,亦有微細惑未得凈盡,故依佛地觀視二乘行者,皆名污戒者。

  六道即六凡,是受業(yè)報,享盡福業(yè),或沉淪諸苦,對正法與凈戒,迷惑無知焉得受持!亦免不了余人皆名污戒之稱。

  若論凈戒深淺高低之次第,即是佛、菩薩、緣覺、聲聞、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是也。(出處同上)

  提問:受了戒而不持戒,未受戒心里持戒,兩者哪一種有功德?(衡鈺)

  李炳南答:未受戒者,而能持戒,當然具有功德!惟不如正式壇受多益耳。蓋正受之時,舉行懺悔,講解律儀,能睹三寶莊嚴,轉變境界,以及諦聽信受,至誠所感,加被得戒。其受戒而不持者,心存輕慢,知法犯法,造惡而兼破戒,不免罪上加罪矣,遑再論功德哉。(李炳南老居士《佛學問答類編》)

  提問:在家學佛法要合刊本中,釋太虛大師著‘居家士女學佛程式’第一一頁第六行‘故當向菩薩沙門乞受瓔珞之十重戒而嚴持之可也’,此則希詳細說明,而瓔珞之十重戒是指何種戒?(李榮棠)

  李炳南答:殺、盜、淫,(在家二眾邪淫)妄語、酤酒,說四眾過,自贊毀他,慳惜加毀,嗔心不受悔,謗三寶等。(出處同上)

  提問:五戒中單守一戒,得戒神之擁護嗎?(李永茂)

  李炳南答:一戒便有五位善神守護。(出處同上)

  提問:實有戒神嗎?要守到甚么程度方獲得五戒神之保佑?此人有病障嗎?(李永茂)

  李炳南答:經云如是,豈有虛妄,嚴持不破,即邀戒神加護。病是業(yè)果,安能不受,但持戒之人,無形之中,業(yè)已轉重為輕矣。(出處同上)

  提問:對于戒律有何參考書?(蔡明谷)

  李炳南答:律為三藏之一,書籍甚多;在家初機,宜先看十善業(yè)道經,梵網經,瓔珞經,古德所集之在家戒律等書。(出處同上)

  提問:在家佛子只需研習佛書,心存敬意即可?是否須正式受戒?(胡正臨)

  李炳南答:學佛者,貴在‘行解相應’,如說食數寶,行而不解,易入歧途。解能開慧,行方成定,尤貴乎定慧勻稱,然二者又依乎戒,此之謂三學,無戒即是無根,定恐邪定,慧恐狂慧矣。(出處同上)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