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乾隆大藏經(jīng) > 此土著述 >
乾隆大藏經(jīng)首頁大乘般若部大乘寶積部大乘大集部 大乘華嚴部大乘涅槃部大乘五大部外重譯經(jīng)宋元入藏諸大小乘經(jīng)
小乘阿含部小乘單譯經(jīng)大乘單譯經(jīng)大乘律小乘律 大乘論小乘論宋元續(xù)入藏諸論 西土圣賢撰集此土著述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疏鈔會本第六十一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疏鈔會本第六十一之一 起九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撰述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普觀一切菩薩眾會。

  大文第七爾時普賢下普賢開發(fā)分現(xiàn)土顯于法界普賢主此方能開故于中長行與偈前中三初明開發(fā)意二能開方便三正明開顯今初觀眾會者上佛入定現(xiàn)相令眾睹親證今假言開顯使尋言契實。

  以等法界方便等虛空界方便等眾生界方便等三世等一切劫等一切眾生業(yè)等一切眾生欲等一切眾生解等一切眾生根等一切眾生成熟時等一切法光影方便。

  二以等法界下明能開方便有十一句初句總以含事理深廣故句初以字貫下十句謂顰申三昧業(yè)用深廣要以此十無分齊之方便方能開顯況十復(fù)表無盡余句別虛空明其廣無際限余八顯其多無分齊光影一種兼顯深義如光影清凈故又映光之影隨機別故揀異水鏡似本質(zhì)故。

  為諸菩薩以十種法句開發(fā)顯示照明演說此師子顰申三昧。

  三為諸菩薩下正明開顯分三初總標次徴釋后總結(jié)今初以十法句者此法望前方便即是所用望三昧境界即是能開(此法句望前方便即是所用者此有三重能所一普賢是能有方便是所有二方便是能用法句是所用三法句是能開三昧境為所開)。

  何等為十所謂演說能示現(xiàn)等法界一切佛剎微塵中諸佛出興次第諸剎成壞次第法句演說能示現(xiàn)等虛空界一切佛剎中盡未來劫贊嘆如來功德音聲法句演說能示現(xiàn)等虛空界一切佛剎中如來出世無量無邊成正覺門法句演說能示現(xiàn)等虛空界一切佛剎中佛坐道場菩薩眾會法句演說于一切毛孔念念出現(xiàn)等三世一切佛變化身充滿法界法句演說能令一身充滿十方一切剎海平等顯現(xiàn)法句演說能令一切諸境界中普現(xiàn)三世諸佛神變法句演說能令一切佛剎微塵中普現(xiàn)三世一切佛剎微塵數(shù)佛種種神變經(jīng)無量劫法句演說能令一切毛孔出生三世一切諸佛大愿海音盡未來劫開發(fā)化導(dǎo)一切菩薩法句演說能令佛師子座量同法界菩薩眾會道場莊嚴等無差別盡未來劫轉(zhuǎn)于種種微妙法輪法句。

  二何等下徴釋釋中一一法句皆用前來十種方便一一方便皆能演斯十句然此十句所開即前所現(xiàn)亦念請中果用十句文少開合不次而義無缺初二即凈佛國土一依正凈二法流布凈剎成壞即土佛于中興明是佛土前念欲知佛土之相今明一切佛剎塵中皆有佛土土無邊矣皆佛所凈下諸句例然皆一毛一塵即含攝無盡故次三即成等正覺一主一伴五即為一切眾生現(xiàn)諸佛影像六即入一切眾生所住處七八二句通顯能現(xiàn)神通即開智城而境粗塵細為別九即含前調(diào)伏眾生等四句十即轉(zhuǎn)法輪。

  子此十為首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shù)法句。

  皆是如來智慧境界。

  三佛子下總結(jié)。

  爾時普賢菩薩欲重宣此義承佛神力觀察如來觀察眾會觀察諸佛難思境界觀察諸佛無邊三昧觀察不可思議諸世界海觀察不可思議如幻法智觀察不可思議三世諸佛悉皆平等觀察一切無量無邊諸言辭法而說頌言。

  第二爾時普賢下偈頌中二先說儀意有十句初四句說儀后六觀其所說然多同前念請果德難思余如前辨。

  一一毛孔中微塵數(shù)剎海悉有如來坐皆具菩薩眾一一毛孔中無量諸剎海佛處菩提座如是遍法界一一毛孔中一切剎塵佛菩薩眾圍繞為說普賢行佛坐一國土充滿十方界無量菩薩云咸來集其所億剎微塵數(shù)菩薩功德海俱從會中起遍滿十方界悉住普賢行皆游法界海普現(xiàn)一切剎等入諸佛會安坐一切剎聽聞一切法一一國土中億劫修諸行菩薩所修行普明法海行入于大愿海住佛境界地了達普賢行出生諸佛法具佛功德海廣現(xiàn)神通事身云等塵數(shù)充遍一切剎普雨甘露法令眾住佛道。

  二正偈中頌十法句而開合不次初偈頌初句二頌第三三頌第二四頌第四五頌第五其六七二頌同頌第六八頌第九句九卻合頌第七八句十頌第十文并可知。

  爾時世尊欲令諸菩薩安住如來師子顰申廣大三昧故。

  大文第八爾時世尊下毫光示益分令尋智光為能證故文中四初毫光普示二時逝多林下依光見法三其有見者下顯見證因緣四是故皆得下明其得益今初有四一標光意。

  從眉間白毫相放大光明其光名普照三世法界門。

  二從眉間下主光體用表即法界中道無漏正智方能證前所現(xiàn)之法界故三世是相相即法界法界體用互為其門又通皆為門若見法界之性相即入三昧之體用故。

  以不可說佛剎微塵數(shù)光明而為眷屬。

  三以不可下光攝眷屬差別之智能入法界故。

  普照十方一切世界海諸佛國土。

  四普照下明光分齊。

  時逝多林菩薩大眾。

  第二依光見法中二先明此眾普見后如此會下類通十方前中亦二先能見人通新舊眾。

  悉見一切盡法界虛空界一切佛剎一一微塵中各有一切佛剎微塵數(shù)諸佛國土種種名種種色種種清凈種種住處種種形相如是一切諸國土中皆有大菩薩坐于道場師子座上成等正覺菩薩大眾前后圍繞諸世間主而為供養(yǎng)。

  后悉見下明見法亦二先見此會遍法界之塵剎。

  或見于不可說佛剎量大眾會中出妙音聲充滿法界轉(zhuǎn)正法輪。

  后或見于不可說下多類攝化遍周法界于中分三初明廣大會遍。

  或見在天宮殿龍宮殿夜叉宮殿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諸宮殿中或在人間村邑聚落王都大處。

  二或見在天宮下明遍處不同并在前塵剎之內(nèi)。

  現(xiàn)種種姓種種名種種身種種相種種光明住種種威儀入種種三昧現(xiàn)種種神變或時自以種種言音或令種種諸菩薩等在于種種大眾會中種種言辭說種種法。

  三現(xiàn)種種姓下別彰所現(xiàn)亦通答前諸所念請故云種種。

  如此會中菩薩大眾見于如是諸佛如來甚深三昧大神通力。

  第二類顯十方則十方眾會同見于中二先舉此顯彼。

  如是盡法界虛空界東西南北四維上下一切方海中依于眾生心想而住始從前際至今現(xiàn)在一切國土身一切眾生身一切虛空道其中一一毛端量處一一各有微塵數(shù)剎種種業(yè)起次第而住悉有道場菩薩眾會皆亦如是見佛神力不壞三世不壞世間于一切眾生心中現(xiàn)其影像隨一切眾生心樂出妙言音普入一切眾會中普現(xiàn)一切眾生前色相有別智慧無異隨其所應(yīng)開示佛法教化調(diào)伏一切眾生未曾休息。

  后如是盡下以彼類此于中亦二先舉能見分齊謂彼十方微細大會并同此會之見后皆亦如是下明其所見自在謂雖廣現(xiàn)而不壞本相故。

  其有見此佛神力者皆是毗盧遮那如來于往昔時善根攝受或昔曾以四攝所攝或是見聞憶念親近之所成熟或是往昔教其令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或是往昔于諸佛所同種善根或是過去以一切智善巧方便教化成熟。

  第三明見證因緣謂頓爾證見非無宿因然成前為見因順下為證因皆是如來所攝受故可知。

  是故皆得入于如來不可思議甚深三昧盡法界虛空界大神通力或入法身或入色身或入往昔所成就行或入圓滿諸波羅蜜或入莊嚴清凈行輪或入菩薩諸地或入成正覺力或入佛所住三昧無差別大神變或入如來力無畏智或入佛無礙辯才海。

  第四明其得益中二初明因見得法二爾時諸菩薩下荷恩興供前中二先略明后廣顯前中三一明所入初句為總言是故者是前宿因之故或入下別列十門以顯無盡。

  彼諸菩薩以種種解種種道種種門種種入種種理趣種種隨順種種智慧種種助道種種方便種種三昧。

  二彼諸菩薩下顯前能入亦列十門一解者鑒達分明種種不同如發(fā)心品二道謂一道二道乃至無量正道三門謂無常門夢境界門等四入謂所證差別五理趣謂意旨不同六機法萬差并皆隨順余四可知即此能入亦是所益(即此能入亦是所益者此有兩重能所一遮那光照是其能益得解等十即是所益二此解三昧等是其能入法身色身等即是所入不因佛光不得能入不得能入安得所入故能所入皆是成益也)。

  入如是等十不可說佛剎微塵數(shù)佛神變海方便門。

  三入如是等下結(jié)其所入謂用前解等入前法身等前略列十實有不可說塵數(shù)等。

  云何種種三昧所謂普莊嚴法界三昧普照一切三世無礙境界三昧法界無差別智光明三昧入如來境界不動轉(zhuǎn)三昧普照無邊虛空三昧入如來力三昧佛無畏勇猛奮迅莊嚴三昧一切法界旋轉(zhuǎn)藏三昧如月普現(xiàn)一切法界以無礙音大開演三昧普清凈法光明三昧無礙繒法王幢三昧一一境界中悉見一切諸佛海三昧于一切世間悉現(xiàn)身三昧入如來無差別身境界三昧隨一切世間轉(zhuǎn)大悲藏三昧知一切法無有跡三昧知一切法究竟寂滅三昧雖無所得而能變化普現(xiàn)世間三昧普入一切剎三昧莊嚴一切佛剎成正覺三昧觀一切世間主色相差別三昧觀一切眾生境界無障礙三昧能出生一切如來母三昧能修行入一切佛海功德道三昧一一境界中出現(xiàn)神變盡未來際三昧入一切如來本事海三昧盡未來際護持一切如來種性三昧以決定解力令現(xiàn)在十方一切佛剎海皆清凈三昧一念中普照一切佛所住三昧入一切境界無礙際三昧令一切世界為一佛剎三昧出一切佛變化身三昧以金剛王智知一切諸根海三昧知一切如來同一身三昧知一切法界所安立悉住心念際三昧于一切法界廣大國土中示現(xiàn)涅盤三昧令住最上處三昧于一切佛剎現(xiàn)種種眾生差別身三昧普入一切佛智慧三昧知一切法性相三昧一念普知三世法三昧念念中普現(xiàn)法界身三昧以師子勇猛智知一切如來出興次第三昧于一切法界境界慧眼圓滿三昧勇猛趣向十力三昧放一切功德圓滿光明普照世間三昧不動藏三昧說一法普入一切法三昧于一法以一切言音差別訓(xùn)釋三昧演說一切佛無二法三昧知三世無礙際三昧知一切劫無差別三昧入十力微細方便三昧于一切劫成就一切菩薩行不斷絕三昧十方普現(xiàn)身三昧于法界自在成正覺三昧生一切安隱受三昧出一切莊嚴具莊嚴虛空界三昧念念中出等眾生數(shù)變化身云三昧如來凈空月光明三昧常見一切如來住虛空三昧開示一切佛莊嚴三昧照明一切法義燈三昧照十力境界三昧三世一切佛幢相三昧一切佛一密藏三昧念念中所作皆究竟三昧無盡福德藏三昧見無邊佛境界三昧堅住一切法三昧現(xiàn)一切如來變化悉令知見三昧念念中佛日常出現(xiàn)三昧一日中悉知三世所有法三昧普音演說一切法性寂滅三昧見一切佛自在力三昧法界開敷蓮華三昧觀諸法如虛空無住處三昧十方海普入一方三昧入一切法界無源底三昧一切法海三昧以寂靜身放一切光明三昧一念中現(xiàn)一切神通大愿三昧一切時一切處成正覺三昧以一莊嚴入一切法界三昧普現(xiàn)一切諸佛身三昧知一切眾生廣大殊勝神通智三昧一念中其身遍法界三昧現(xiàn)一乘凈法界三昧入普門法界示現(xiàn)大莊嚴三昧住持一切佛法輪三昧以一切法門莊嚴一法門三昧以因陀羅網(wǎng)愿行攝一切眾生界三昧分別一切世界門三昧乘蓮華自在游步三昧知一切眾生種種差別神通智三昧令其身恒現(xiàn)一切眾生前三昧知一切眾生差別音聲言辭海三昧知一切眾生差別智神通三昧大悲平等藏三昧一切佛入如來際三昧觀察一切如來解脫處師子顰申三昧。

  三云何下廣明得法先廣能入后其諸菩薩皆悉下廣其所入前中但廣三昧一門例余九句文中三初句徴起次所謂下別列一百一門皆從業(yè)用受名并以法性真如為三昧本隨一一事皆能契實正受現(xiàn)前故于中前百一門別別業(yè)用后一總相同果初言普莊嚴法界三昧者入此三昧能令法界普妙嚴飾故斯即顰申現(xiàn)凈土之一義下諸三昧皆是顰申大用別義故以多別入佛之總諸門別義說者隨宜后師子顰申者若不總相分同無以能究佛境故。

  菩薩以如是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shù)三昧入毗盧遮那如來念念充滿一切法界三昧神變海。

  三菩薩如是下總結(jié)能所上略列百門如前之例有多塵數(shù)方能入佛神變之海三昧既爾解等九門亦然文略不結(jié)二廣所入中二先別列后其諸菩薩具如是下總結(jié)前中有其十德廣前十門別句而小不次總句即前三昧結(jié)中(總句即前三昧結(jié)中者前總明所入有十一句初一是總今不別廣即前三昧結(jié)中是廣上總上總云是故皆得入于如來不可思議甚深三昧盡法界虛空界大神通力今廣中三昧結(jié)云菩薩以如是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shù)三昧入毗盧遮那如來念念充滿一切法界三昧神變海是故三昧結(jié)即前總句此下但廣前別十句耳而言不次者此一即前六二即前五三即前四四即前九五即前一六即前三七即前二八即前十九即前八十即前七文并可知)。

  其諸菩薩皆悉具足大智神通明利自在住于諸地以廣大智普觀一切從諸智慧種性而生一切智智,F(xiàn)在前得離癡翳清凈智眼。

  一智位高深德即前諸地。

  為諸眾生作調(diào)御師住佛平等于一切法無有分別了達境界知諸世間性皆寂滅無有依處普詣一切諸佛國土而無所著悉能觀察一切諸法而無所住遍入一切妙法宮殿而無所來教化調(diào)伏一切世間普為眾生現(xiàn)安隱處。

  二為諸眾生下調(diào)生無染德即三輪嚴凈。

  智慧解脫為其所行恒以智身住離貪際超諸有海示真實際智光圓滿普見諸法住于三昧堅固不動于諸眾生恒起大悲知諸法門悉皆如幻一切眾生悉皆如夢一切如來悉皆如影一切言音悉皆如響一切諸法悉皆如化善能積集殊勝行愿智慧圓滿清凈善巧心極寂靜善入一切總持境界具三昧力勇猛無怯獲明智眼住法界際到一切法無所得處修習(xí)無涯智慧大海到智波羅蜜究竟彼岸般若波羅蜜之所攝持以神通波羅蜜普入世間依三昧波羅蜜得心自在。

  三智慧解脫下成滿諸度德。

  以不顛倒智知一切義以巧分別智開示法藏以現(xiàn)了智訓(xùn)釋文辭以大愿力說法無盡以無所畏大師子吼常樂觀察無依處法以凈法眼普觀一切以凈智月照世成壞以智慧光照真實諦福德智慧如金剛山一切譬喻所不能及善觀諸法慧根增長勇猛精進摧伏眾魔無量智慧威光熾盛其身超出一切世間得一切法無礙智慧善能悟解盡無盡際住于普際入真實際無相觀智,F(xiàn)在前。

  四以不顛倒下智力無畏德雖有四辯意在于智。

  善巧成就諸菩薩行以無二智知諸境界普見一切世間諸趣遍往一切諸佛國土智燈圓滿于一切法無諸闇障放凈法光照十方界為諸世間真實福田若見若聞所愿皆滿福德高大超諸世間勇猛無畏摧諸外道演微妙音遍一切剎。

  五善巧下成就昔行德。

  普見諸佛心無厭足于佛法身已得自在隨所應(yīng)化而為現(xiàn)身一身充滿一切佛剎。

  六普見諸佛下法身圓滿德。

  已得自在清凈神通乘大智舟所往無礙智慧圓滿周遍法界譬如日出普照世間隨眾生心現(xiàn)其色像知諸眾生根性欲樂入一切法無諍境界知諸法性無生無起能令小大自在相入。

  七已得自在下色身自在德。

  決了佛地甚深之趣以無盡句說甚深義于一句中演說一切修多羅海獲大智慧陀羅尼身凡所受持永無忘失一念能憶無量劫事一念悉知三世一切諸眾生智恒以一切陀羅尼門演說無邊諸佛法海常轉(zhuǎn)不退清凈法輪令諸眾生皆生智慧。

  八決了下辯才自在德。

  得佛境界智慧光明入于善見甚深三昧入一切法無障礙際于一切法勝智自在一切境界清凈莊嚴普入十方一切法界隨其方所靡不咸至。

  九得佛境界下三昧神變德。

  一一塵中現(xiàn)成正覺于無色性現(xiàn)一切色以一切方普入一方。

  十一一塵中下成等正覺德。

  其諸菩薩具如是等無邊福智功德之藏常為諸佛之所稱嘆種種言辭說其功德不能令盡靡不咸在逝多林中深入如來功德大海悉見于佛光明所照。

  第二總結(jié)可知。

  爾時諸菩薩得不思議正法光明心大歡喜各于其身及以樓閣諸莊嚴具并其所坐師子之座遍逝多林一切物中化現(xiàn)種種大莊嚴云充滿一切十方法界所謂于念念中放大光明云充滿十方悉能開悟一切眾生出一切摩尼寶鈴云充滿十方出微妙音稱揚贊嘆三世諸佛一切功德出一切音樂云充滿十方音中演說一切眾生諸業(yè)果報出一切菩薩種種愿行色相云充滿十方說諸菩薩所有大愿出一切如來自在變化云充滿十方演出一切諸佛如來語言音聲出一切菩薩相好莊嚴身云充滿十方說諸如來于一切國土出興次第出三世如來道場云充滿十方現(xiàn)一切如來成等正覺功德莊嚴出一切龍王云充滿十方雨一切諸香出一切世主身云充滿十方演說普賢菩薩之行出一切寶莊嚴清凈佛剎云充滿十方現(xiàn)一切如來轉(zhuǎn)正法輪是諸菩薩以得不思議法光明故法應(yīng)如是出興此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shù)大神變莊嚴云。

  第二荷恩興供中三初總次所謂下別后是諸菩薩下結(jié)結(jié)其所因由得前十種德故。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承佛神力欲重宣此逝多林中諸神變事觀察十方而說頌言。

  大文第九爾時文殊下文殊述德分文殊主智故光后述德光本令證三昧智本為顯法界尋智得理故述嘆林中又前普賢門以行顯理此則以解顯理解行無二方能入故通明即以文殊權(quán)實無二之大智普賢體用之理行此二無二共顯如來三昧之果德文中二先述意。

  汝應(yīng)觀此逝多林以佛威神廣無際一切莊嚴皆示現(xiàn)十方法界悉充滿。

  十方一切諸國土無邊品類大莊嚴于其座等境界中色像分明皆顯現(xiàn)。

  二正頌頌中十三偈通贊一會三種世間自在之用分之為六初二總嘆初一普遍后一廣容。

  從諸佛子毛孔出種種莊嚴寶焰云及發(fā)如來微妙音遍滿十方一切剎。

  次一偈贊眾生世間即通前諸來及向得益菩薩興供之事。

  寶樹華中現(xiàn)妙身其身色相等梵王從禪定起而游步進止威儀恒寂靜。

  如來一一毛孔內(nèi),F(xiàn)難思變化身皆如普賢大菩薩種種諸相為嚴好。

  次二偈贊依正互在初偈依中有正后偈正中有正。

  逝多林上虛空界所有莊嚴發(fā)妙音普說三世諸菩薩成就一切功德海。

  逝多林中諸寶樹亦出無量妙音聲演說一切諸群生種種業(yè)海各差別。

  林中所有眾境界悉現(xiàn)三世諸如來一一皆起大神通十方剎海微塵數(shù)。

  四三偈述上林空。

  十方所有諸國土一切剎海微塵數(shù)悉入如來毛孔中次第莊嚴皆現(xiàn)睹。

  所有莊嚴皆現(xiàn)佛數(shù)等眾生遍世間一一咸放大光明種種隨宜化群品。

  香焰眾華及寶藏一切莊嚴殊妙云靡不廣大等虛空遍滿十方諸國土。

  五有三偈述于正覺依正無盡。

  十方三世一切佛所有莊嚴妙道場于此園林境界中一一色像皆明現(xiàn)。

  一切普賢諸佛子百千劫海莊嚴剎其數(shù)無量等眾生莫不于此林中見。

  六末后二偈總顯普收。

  爾時彼諸菩薩以佛三昧光明照故即時得入如是三昧一一皆得不可說佛剎微塵數(shù)大悲門利益安樂一切眾生。

  大文第十爾時彼諸下無涯大用分開必得益益必利生于中二先總顯用因謂由佛三昧得前三昧成此悲門故能有用。

  于其身上一一毛孔皆出不可說佛剎微塵數(shù)光明一一光明皆化現(xiàn)不可說佛剎微塵數(shù)菩薩其身形相如世諸主普現(xiàn)一切眾生之前周匝遍滿十方法界種種方便教化調(diào)伏。

  后于其身下依體起用中二初別明毛孔世主化后佛子此逝多林下通顯分身多類化今初分二一總明。

  或現(xiàn)不可說佛剎微塵數(shù)諸天宮殿無常門或現(xiàn)不可說佛剎微塵數(shù)一切眾生受生門或現(xiàn)不可說佛剎微塵數(shù)一切菩薩修行門或現(xiàn)不可說佛剎微塵數(shù)夢境門或現(xiàn)不可說佛剎微塵數(shù)菩薩大愿門或現(xiàn)不可說佛剎微塵數(shù)震動世界門或現(xiàn)不可說佛剎微塵數(shù)分別世界門或現(xiàn)不可說佛剎微塵數(shù)現(xiàn)生世界門。

  二或現(xiàn)下別顯于中四一明能化法二以如是等下所化處三以平等大悲下能化心四或有見已下明所化益今初總有二十五門分二初八門雜明欣猒等門化。

  或現(xiàn)不可說佛剎微塵數(shù)檀波羅蜜門或現(xiàn)不可說佛剎微塵數(shù)一切如來修諸功德種種苦行尸波羅蜜門或現(xiàn)不可說佛剎微塵數(shù)割截支體羼提波羅蜜門或現(xiàn)不可說佛剎微塵數(shù)勤修毗梨耶波羅蜜門或現(xiàn)不可說佛剎微塵數(shù)一切菩薩修諸三昧禪定解脫門或現(xiàn)不可說佛剎微塵數(shù)佛道圓滿智光明門。

  余門明十度門化于中前六門各一度可知。

  或現(xiàn)不可說佛剎微塵數(shù)勤求佛法為一文一句故舍無數(shù)身命門或現(xiàn)不可說佛剎微塵數(shù)親近一切佛咨問一切法心無疲厭門或現(xiàn)不可說佛剎微塵數(shù)隨諸眾生時節(jié)欲樂往詣其所方便成熟令住一切智海光明門。

  次三門明方便度。

  或現(xiàn)不可說佛剎微塵數(shù)降伏眾魔制諸外道顯現(xiàn)菩薩福智力門。

  次降魔一門是力度。

  或現(xiàn)不可說佛剎微塵數(shù)知一切工巧明智門或現(xiàn)不可說佛剎微塵數(shù)知一切眾生差別明智門或現(xiàn)不可說佛剎微塵數(shù)知一切法差別明智門或現(xiàn)不可說佛剎微塵數(shù)知一切眾生心樂差別明智門或現(xiàn)不可說佛剎微塵數(shù)知一切眾生根行煩惱習(xí)氣明智門或現(xiàn)不可說佛剎微塵數(shù)知一切眾生種種業(yè)明智門或現(xiàn)不可說佛剎微塵數(shù)開悟一切眾生門。

  余七門皆智度前欣猒中已明于愿故此略無。

  以如是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shù)方便門往詣一切眾生住處而成熟之所謂或往天宮或往龍宮或往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宮或往梵王宮或往人王宮或往閻羅王宮或往畜生餓鬼地獄之所住處。

  第二化處中二先結(jié)前生后后所謂下別明所在。

  以平等大悲平等大愿平等智慧平等方便攝諸眾生或有見已而調(diào)伏者或有聞已而調(diào)伏者或有憶念而調(diào)伏者或聞音聲而調(diào)伏者或聞名號而調(diào)伏者或見圓光而調(diào)伏者或見光網(wǎng)而調(diào)伏者隨諸眾生心之所樂皆詣其所令其獲益。

  第三化心及第四化益文并可知。

  佛子此逝多林一切菩薩為欲成熟諸眾生故或時現(xiàn)處種種嚴飾諸宮殿中或時示現(xiàn)住自樓閣寶師子座道場眾會所共圍繞周遍十方皆令得見然亦不離此逝多林如來之所。

  第二通顯多類化中二先明住處化異結(jié)不離逝多林者明不動而普遍繁興而恒靜末不離本故下文殊游行亦不離于本會本末事理非即離故。

  佛子此諸菩薩或時示現(xiàn)無量化身云或現(xiàn)其身獨一無侶所謂或現(xiàn)沙門身或現(xiàn)婆羅門身或現(xiàn)苦行身或現(xiàn)充盛身或現(xiàn)醫(yī)王身或現(xiàn)商主身或現(xiàn)凈命身或現(xiàn)妓樂身或現(xiàn)奉事諸天身或現(xiàn)工巧技術(shù)身往詣一切村營城邑王都聚落諸眾生所隨其所應(yīng)以種種形相種種威儀種種音聲種種言論種種住處于一切世間猶如帝網(wǎng)行菩薩行或說一切世間工巧事業(yè)或說一切智慧照世明燈或說一切眾生業(yè)力所莊嚴或說十方國土建立諸乘位或說智燈所照一切法境界教化成就一切眾生而亦不離此逝多林如來之所。

  二佛子此諸下明現(xiàn)身化異于中五一能化身異有十二種初二總余十別此中多同善財所見故知善財諸友即此會之菩薩二往詣下化處異三隨其下化類異四或說下化法異五教化下總結(jié)末不離本上來本會竟(故知善財諸友即此會之菩薩者如獨一無侶即德云等二沙門即海云善住等三婆羅門即最勝寂靜等四苦行即勝熱等五充盛即善見休舍等六醫(yī)王即普眼彌伽等七商主即無上勝等八凈命亦婆羅門義當(dāng)不動具足等八妓樂者義當(dāng)婆須等九奉事天身即大天等十工巧伎術(shù)即自在主童子等故皆同也)。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鈔會本第六十一之一

  音釋

  顰

  (毗賓切)。

  奮迅

  (奮方問切迅息??切)。

  繒

  (疾陵切)。

  翳

  (于計切障也)。

  怯

  (去劫切畏懦也)。

  摧

  (昨回切挫也)。

  鈴

  (力膺回似鐘而小曰鈴)。

  羼提

  (梵語也此云忍辱羼初限切)。

  練

  (力彥切精熟也)。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疏鈔會本第六十一之二 起十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撰述

  大文第二末會起亦即一部流通略啟十門一總顯會意二會數(shù)開合三會主多少四定會名義五二位統(tǒng)[(冰-水+〡)*ㄆ]六五相分別七圓攝始終八會主類別九法界事義十隨文解釋。

  今初夫圓滿教海攝法無遺漸頓該羅本末交映人法融會貴在弘通故非頓無以顯圓非漸無以階進非本無以垂未非末無以顯本非人無以證法非法無以成人故前明不異漸之頓多門而眾人同契此明不異頓之漸一人而歷位圓修前則不異末之本雖卷而恒舒此即不異本之未雖舒而恒卷本末無礙同入法界今托人進修以軌后徒使大教弘通即斯本意(非頓下釋前摽有二對今?釋有二一出三對之由若無頓證法界豈顯此經(jīng)圓妙若無善財漸進眾生如何趣入若無本會佛為其主何有未會皆得成經(jīng)若無末會善財成益豈顯本會頓證之實然此一對語出肇公維摩注序彼以不思議中以分本末云此經(jīng)所明統(tǒng)萬行則以權(quán)智為主??德本則以六度為根濟蒙惑則以慈悲為首語宗極則以不二為言凡此眾說皆不思議之本也至若借座燈王請飯香土手接大千室包乾象不思議跡也然幽關(guān)難啟圣應(yīng)本同非本無以垂跡非跡無以顯本本跡雖殊不思議一也今但借其言不取其義自以二會為本末耳非人無以證法者法無廢興弘之由人故非法無以成人者不證性原豈名菩薩故中論云以法知有人以人知有法離法何有人離人何有法故前明不異漸之頓下第二明該羅等義三對為三二明漸頓該羅一互不異即該羅義其多門而眾人同契即不異漸之頓相也上不壞多門入法身等十種別故即是頓義或一人證多或多人同證故即頓也一人歷位即是漸相而圓修故不異頓也前即不異末之本等者明本末交映也雖卷而恒舒即不異末之本相也卷謂不離祗園而恒舒者羅身云于法界也言雖舒而卷者謂雖羅形于法界而未動足于祗園是不異本之末也本末無礙下結(jié)第二門今托人進修下三釋人法融會也語則不似前二但似結(jié)成今會意亦具矣謂托人修進者人融法也使大教弘通法成人也言即斯本意語則正結(jié)第三意則通結(jié)上三成總顯會意)二會數(shù)開合者若約所攝之機唯有三會一比丘二諸乘人三善財會若約能所通辨有五十五會善財自有五十三故雖人有五十四文殊一人四會說故德生有德同一間答遍友無答不成會故若以遍友承前指后得名會者善財則有五十四會是以唯就能化不足定會若約主伴成百一十會至下當(dāng)辨若約散說則佛剎塵數(shù)會尚順三乘若約普賢德則無盡會如普賢結(jié)通處說(二諸乘人會者即初至福城東會也若約能所下明通于中三一標數(shù)就第三會開五十三成五十五雖人有五十四下次釋成上義言五十四者善財初遇文殊從德云至瞿波有四十人寄于三賢十圣摩耶已下天主光等有十一人已五十二及彌勒普賢故五十四舉此五十四者乃成會違一向都望人五十四兼比丘諸乘二會則合有五十六會若望善財并見五十四人即合自有五十四會何以惟五十三故下釋云文殊一人四會說故故雖五十四人有五十五會若爾一人四會即五十四中加三成五十七何言五十五故次下云德生有德同一會故又減其一遍友不成會減其一人亦五十五若取遍友成一會故善財有五十六兼前五十六為遍友不成主伴但標五十五耳若約主伴下開成百一十下有三釋正義一人當(dāng)兩故故前案定為五十五若約散說下三約教結(jié)成)三會主多少若以人克定唯五十四若以會顯人則五十七文殊分四故或剎塵數(shù)或無盡無盡思之(三會數(shù)多少如上開合應(yīng)自知之)四定會名義者此下諸會雖無佛說以本[(冰-水+〡)*ㄆ]末亦得名經(jīng)謂文殊濫觴出此會故諸友皆本會得益菩薩不離而周故若爾下文善財應(yīng)[(冰-水+〡)*ㄆ]歸重閣何乃見在菩提場耶以菩提為諸會本故所為既終攝末歸本況諸眾會不動覺場(四定會名義者謂無佛說而稱經(jīng)會者以本統(tǒng)末故言濫者濫泛也觴杯也謂江出岷山初出之源但可泛一杯而已所出雖少源在于此故雖千里萬里而云江出岷山故雖散在諸方而云經(jīng)會若爾下解妨可知)五二位統(tǒng)[(冰-水+〡)*ㄆ]者此中諸會不出文殊普賢略有二門一相對明表二互融顯圓今初略明三對一以能所相對普賢表所依法界即在纏如來藏故理趣般若云一切眾生皆如來藏普賢菩薩自體遍故初會即入藏身三昧故文殊表能信之心故佛名經(jīng)說一切諸佛皆因文殊而發(fā)心故善財始見發(fā)大心故二以解行相對普賢表所起萬行上下諸經(jīng)皆說普賢行故文殊表能起之解通解理事故慈氏云汝見善友皆文殊力等故三以理智相對普賢即所證法界善財入身故又云得究竟三世平等身故普賢身相如虛空故文殊即能證大智本所事佛名不動智故見后文殊方見普賢故又理開體用智分因果二互融顯圓者亦二先以二門各自圓融謂解由前信方離邪見信解真正成極智故依體起行行必稱體由行證理理行不殊故隨一證即一切證二以二圣法門互融謂始信必信于理故能所不二稱解起行行解不二智與理??則理智無二是以文殊三事融通隱隱即是普賢三事涉入重重由此故能入遮那顰申之境故前本會明二圣開顯序分之中標為上首余如別說(五二位統(tǒng)收者別有三圣圓融觀大意此已??矣但普賢所信所證雖是一理約生約佛位分染凈異故分之成二又理開體用等者此即三圣觀中會歸經(jīng)題理開體用即大方廣大即體性包含方廣業(yè)用周遍故智分因果即佛華嚴佛是果智華即因故先以二門各自圓融者初融文殊信解智三后依體起行下后融普賢所信及行并所證三是以文殊三事下總結(jié)上三雖開兩假義有三重一二圣三事各自圓融二二圣三事各對圓融三總?cè)诙ブ^初三事既自圓融次以三事各對圓融故其六法但成一味而言文殊三事融通隱隱者信智圓融不壞相故普賢三事涉入重重者以理融事事不泯故若二不二成毗盧遮那則文殊是華嚴普賢是大方廣??合為佛為佛已竟更無二味故故前本會下引文證成非情見故)六分五相者若意法師及臺山論但隨文散釋更無別配光統(tǒng)等師皆配地位二皆有理謂隨一一位具多法門豈容凡心不得習(xí)求善友之法故不配有理然無次位中不礙次位顯位是常規(guī)配亦無失橫豎無礙且依古德配為五相謂初四十一人名寄位修行相寄四十一人依人求解顯修行故二從摩耶下九會十一人明會緣入實相即會前住等成普別兩行契證法界故初得幻智后得幻住該于中間如幻之緣入一實故三慈氏一人名攝德成因相會前二門之德并為證入之因故故法門名三世不忘念則攝法無遺四后文殊名智照無二相謂行圓究竟朗悟在懷照前行等唯一圓智更無前后明昧等殊五普賢一人名顯因廣大相始覺同本圓覺現(xiàn)前稱周法界無不包含故其后四相亦得稱為寄位前三義同等覺故摩耶慈氏并入重玄門文殊表菩薩地盡心無初相普賢義同妙覺才見普賢便等佛故今從別義且為五相此五亦是菩薩五種行相一高行二大行三勝行四深行五廣行(照前行等唯一圓智者行即寄位修行等取次二四其后四相下此立別理則不壞相依五相中三一寄位修行今從下二且為五相卻歸前釋三此五下別義料揀言五行者一歷位上升故云高行二同入一實故為大行三具上高大成補處因故名勝行四般若絕相故稱為深五一一稱性故云廣也)七圓攝始終者上寄法顯異布之前后據(jù)實圓融一位即一切位乃至無盡故所歷差別并一中之多一多同時無有障礙。

  八法界人類于中有二先明類別謂知識雖多不出二十類一菩薩二比丘三尼四優(yōu)婆塞五優(yōu)婆夷六童男七童女八天九天女十外道十一婆羅門十二長者十三先生十四醫(yī)人十五船師十六國王十七仙人十八佛母十九佛妃二十諸神二顯義相有四一約果攝化并是如來海印所現(xiàn)二約因成行皆是菩薩隨力現(xiàn)形三約義顯法總是緣起法界之人法四約相辨異不出菩薩五生所[(冰-水+〡)*ㄆ]一息苦生如良醫(yī)等二隨類生如外道等三勝生如善見比丘等四增上生如無猒足王等五最后生如慈氏等通即前四各具五生可知于中菩薩有六三處現(xiàn)身一初文殊信位劣故唯顯一人二中間漸進現(xiàn)于二人謂大悲正趣三位后成滿顯于三人謂彌勒等(不出二十類者此二十類攝五十四人一菩薩有五一文殊二觀自在三正趣四彌勒五普賢二比丘攝五一德云二海云三善住四海幢五善見三尼唯一即師子顰申四優(yōu)婆塞唯一即明智居士五優(yōu)婆夷攝五一休舍二具足三不動四婆須蜜五賢圣六童男攝三一自在主二善知眾藝三德生七童女?dāng)z二一慈行二有德八天唯一即大天九天女亦一即天主光十外道亦一即是遍行十一婆羅門攝二一勝熱二最寂靜十二長者攝九一解脫二法寶髻三普眼四優(yōu)缽羅華五無上勝六鞞瑟??羅七堅固解脫八妙月九無勝軍十三先生唯一即遍友十四醫(yī)人亦一即彌伽十五船師婆施羅十六國王攝二一無猒足二大光十七仙人唯一謂毗目瞿沙十八佛母唯摩耶夫人十九佛妃唯瞿波二十諸神攝其十一安住地神二婆珊婆演底夜神三普德凈光夜神四喜目觀察夜神五普救眾生妙德夜神六寂靜音海夜神七守護一切城增長威力夜神八開敷一切??華夜神九大愿精進力救護一切眾生夜神十嵐毗尼林神即圓滿光故二十類攝五十四四約相辨異不出菩薩五生者即瑜伽四十八品中辨一息苦生亦名除災(zāi)如為大魚等即饑世救苦海中救苦等二隨類者一切類故三勝生亦名大勢生謂形色族姓富貴等四增上生從初地至十地為諸王等五最后生即最后身菩薩今小不同者意將彼義攝此友故攝論第六明勝生亦名最勝生謂諸世間安樂生處應(yīng)知此是說法功德通即前四各具五生者向就第四約相有五今通于前果因及義亦各具五于中菩薩有六者即就最后而辨異也等取文殊及普賢也)九法界事義者通下諸位總有十門一正報法界二依報法界三現(xiàn)相四表義五言說六義理七業(yè)用八說往因九結(jié)自分十推勝進此十門法界同一緣起互融無礙(三現(xiàn)相者如大天等四表義者如山表位如海表悲等)。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從善住樓閣出。

  十隨文釋依五相中今當(dāng)?shù)谝患奈恍扌邢喾治宄跷氖庖蝗思氖判盼闯晌还实蝗擞嗨氖思氖〉任桓饔惺^二從德云至慈行寄十住位三善見至遍行寄十行四鬻香長者至安住地神寄十向五婆珊夜神至瞿波寄十地今初信中分二先明能化發(fā)起二爾時尊者舍利弗下成彼化事前中分三初標主出閣二與無量下別明伴從三文殊下總顯出儀今初文殊菩薩本是童子而前列菩薩此彰童子者表創(chuàng)入佛法故亦顯非童真行不能入故權(quán)實相依悲智無住名善住閣從此利生為出非離此矣。

  與無量同行菩薩及常隨侍衛(wèi)諸金剛神普為眾生供養(yǎng)諸佛諸身眾神久發(fā)堅誓愿常隨從諸足行神樂聞妙法主地神常修大悲主水神智光照耀主火神摩尼為冠主風(fēng)神明練十方一切儀式主方神專勤除滅無明黑闇主夜神一心匪懈闡明佛日主畫神莊嚴法界一切虛空主空神普度眾生超諸有海主海神常勤積集趣一切智助道善根高大如山主山神常勤守護一切眾生菩提心城主城神常勤守護一切智智無上法城諸大龍王常勤守護一切眾生諸夜叉王常令眾生增長歡喜乾闥婆王常勤除滅諸餓鬼趣鳩盤茶王恒愿拔濟一切眾生出諸有海迦樓羅王愿得成就諸如來身高出世間阿修羅王見佛歡喜曲躬恭敬摩?羅伽王常厭生死恒樂見佛諸大天王尊重于佛贊嘆供養(yǎng)諸大梵王。

  二伴從中初一同生余皆異生并約通稱表法之名以明般若導(dǎo)萬行故隨一一類各有眾多故云諸足行等或缺諸言蓋文略耳余如初會。

  文殊師利與如是等功德莊嚴諸菩薩眾出自住處來詣佛所右繞世尊經(jīng)無量匝以諸供具種種供養(yǎng)供養(yǎng)畢已辭退南行往于人間。

  三總顯出儀中前約無住化生名善住閣出今約依自利而利他云出自住處又前依佛法界流此依自所證出二文影略(又前依佛法界流者約表說法也)。

  爾時尊者舍利弗承佛神力見文殊師利菩薩與諸菩薩眾會莊嚴出逝多林往于南方游行人間作如是念我今當(dāng)與文殊師利俱往南方。

  第二成彼化事中通有三會一比丘會顯回小入大故二諸乘人會顯通[(冰-水+〡)*ㄆ]諸權(quán)入一實故三善財會顯純一乘機一生成辦故又前二會表居信未久尚不定故善財信終可入證故今初有二一明助化攝機二正明化益今初小乘之智亦助大故文中亦二先明睹緣興念。

  時尊者舍利弗與六千比丘前后圍繞出自住處來詣佛所頂禮佛足具白世尊世尊聽許右繞三匝辭退而去往文殊師利所。

  二時尊者下攝眾同游于中亦二先總辨攝儀舍小趣大為出自住處向文殊所。

  此六千比丘是舍利弗自所同住出家未久所謂海覺比丘善生比丘福光比丘大童子比丘電生比丘凈行比丘天德比丘君慧比丘梵勝比丘寂慧比丘如是等其數(shù)六千悉曾供養(yǎng)無量諸佛深植善根解力廣大信眼明徹其心寬博觀佛境界了法本性饒益眾生常樂勤求諸佛功德皆是文殊師利說法教化之所成就。

  后此六千下別明所化于中三初指數(shù)辨位比丘義如常六千者表六根性凈可入法界故自所同住者同居權(quán)小故同住法界故出家未久者未證實際易可回故信心尚微須誘化故二所謂下列名三悉曾下嘆德文有十句初二嘆宿因次七明現(xiàn)德后一結(jié)德屬緣既皆約大乘以嘆明本大器托跡比丘顯[(冰-水+〡)*ㄆ]諸類非小乘矣結(jié)屬文殊今成其善非無因矣(比丘義如常者古有五義一曰怖魔初出家時魔宮動故二言乞士下從居士乞食以資身上從諸佛乞法以練神故三名凈戒持戒漸入僧?dāng)?shù)應(yīng)持戒故四云凈命既受戒已所起三業(yè)以無貪故不依于貪邪活命故五曰破惡漸依圣道滅煩惱故新云苾芻苾芻草名具五德故)。

  爾時尊者舍利弗在行道中觀諸比丘告海覺言海覺汝可觀察文殊師利菩薩清凈之身相好莊嚴一切天人莫能思議汝可觀察文殊師利圓光映徹令無量眾生發(fā)歡喜心汝可觀察文殊師利光網(wǎng)莊嚴除滅眾生無量苦惱汝可觀察文殊師利眾會具足皆是菩薩往昔善根之所攝受汝可觀察文殊師利所行之路左右八步平坦莊嚴汝可觀察文殊師利所住之處周回十方常有道場隨逐而轉(zhuǎn)汝可觀察文殊師利所行之路具足無量福德莊嚴左右兩邊有大伏藏種種珍寶自然而出汝可觀察文殊師利曾供養(yǎng)佛善根所流一切樹間出莊嚴藏汝可觀察文殊師利諸世間主雨供具云頂禮恭敬以為供養(yǎng)汝可觀察文殊師利十方一切諸佛如來將說法時悉放眉間白毫相光來照其身從頂上入。

  第二爾時尊者舍利下正明化益于中二先以身儀攝益則令根熟起欲二爾時文殊告諸下語業(yè)攝益正授法門前中四一示勝境二得勝益三詣勝人四蒙勝攝今初有三初標告二海覺汝可下正教觀察有十勝德一身相勝二常光勝三放光勝四眾會勝五行路勝表常依八正故六住處勝舉足下足無非道場隨心轉(zhuǎn)故七福嚴勝常觀空有二邊心地之下具如來藏恒沙萬德無心忘照任運寂知而顯現(xiàn)故八林樹勝樹立萬行嚴法體故九自在勝于我無我得不二解自在主中為最尊故十上攝勝此有二意一約事心常上攝諸佛法故二約表諸佛顯揚皆依般若究竟至于一切智故(于我無我得不二解等者即釋經(jīng)諸世間主雨供具云等以主即自在義既我無我不二方為自在此即凈名迦旃延章五非常義前三地已引即于我無我而不二是無我義無我法中有真我故二約表者文殊表般若若無般若不能說故究竟下又表所說雖復(fù)千差究竟至于一切種智故放光還入智頂后句即法華意)。

  爾時尊者舍利弗為諸比丘稱揚贊嘆開示演說文殊師利童子有如是等無量功德具足莊嚴。

  三爾時下結(jié)略顯廣可知。

  彼諸比丘聞是說已心意清凈信解堅固喜不自持舉身踴躍形體柔軟諸根悅豫憂苦悉除垢障咸盡常見諸佛深求正法具菩薩根得菩薩力大悲大愿皆自出生入于諸度甚深境界十方佛海,F(xiàn)在前于一切智深生信樂。

  二彼諸比丘下得勝益中上既勸觀義兼修觀益相可知。

  即白尊者舍利弗言唯愿大師將引我等往詣于彼勝人之所時舍利弗即與俱行至其所已白言仁者此諸比丘愿得奉覲。

  三即白尊者下明詣勝人可知。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無量自在菩薩圍繞并其大眾如象王回觀諸比丘。

  四爾時文殊下蒙勝攝于中二先示攝相以回觀法器故如象王回者身首俱轉(zhuǎn)無輕舉故。

  時諸比丘頂禮其足合掌恭敬作如是言我今奉見恭敬禮拜及余所有一切善根唯愿仁者文殊師利和尚舍利弗世尊釋迦牟尼皆悉證知如仁所有如是色身如是音聲如是相好如是自在愿我一切悉當(dāng)具得。

  后時諸比丘下設(shè)敬興愿為后正說之由。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告諸比丘言比丘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十種趣大乘法則能速入如來之地況菩薩地何者為十所謂積集一切善根心無疲厭見一切佛承事供養(yǎng)心無疲厭求一切佛法心無疲厭行一切波羅蜜心無疲厭成就一切菩薩三昧心無疲厭次第入一切三世心無疲厭普嚴凈十方佛剎心無疲厭教化調(diào)伏一切眾生心無疲厭于一切剎一切劫中成就菩薩行心無疲厭為成就一眾生故修行一切佛剎微塵數(shù)波羅蜜成就如來十力如是次第為成熟一切眾生界成就如來一切力心無疲厭。

  第二語業(yè)攝益中二先受自分法后爾時文殊下受勝進法前中亦二先受法后時諸比丘下得益前中三初舉益標告二何者下別示行法皆言無疲厭者法門無盡眾生無邊取相而修多生疲厭厭則退墮二乘若無愛見而修則無疲矣無疲則佛果非遠況我身耶十句攝為五對一內(nèi)因外緣二求法成行三深定妙智智入三世故四嚴剎調(diào)生五長時廣大廣大亦勝進修也(若無愛見而修則無疲矣即凈名問疾品意前文已引)。

  比丘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深信發(fā)此十種無疲厭心則能長養(yǎng)一切善根舍離一切諸生死趣超過一切世間種性不墮聲聞辟支佛地生一切如來家具一切菩薩愿學(xué)習(xí)一切如來功德修行一切菩薩諸行得如來力摧伏眾魔及諸外道亦能除滅一切煩惱入菩薩地近如來地。

  三比丘若善男子下舉益勸修中亦為五對一長善離生二超凡越小三生家具業(yè)四習(xí)果修因五摧邪入證。

  時諸比丘聞此法已則得三昧名無礙眼見一切佛境界得此三昧故悉見十方無量無邊一切世界諸佛如來及其所有道場眾會亦悉見彼十方世界一切諸趣所有眾生亦悉見彼一切世界種種差別亦悉見彼一切世界所有微塵亦悉見彼諸世界中一切眾生所住宮殿以種種寶而為莊嚴及亦聞彼諸佛如來種種言音演說諸法文辭訓(xùn)釋悉皆解了亦能觀察彼世界中一切眾生諸根心欲亦能憶念彼世界中一切眾生前后十生亦能憶念彼世界中過去未來各十劫事亦能憶念彼諸如來十本生事十成正覺十轉(zhuǎn)法輪十種神通十種說法十種教誡十種辯才。

  第二得益中二先別明一定后又即成下通顯多門前中亦二先明所得定體言無礙者略有三義一能見離障故二所見無擁故故云見一切佛境三一具多用故雖具此能而無見相故名三昧二得此三昧下別明定用有四一正明天眼用二及亦聞下天耳用三亦能觀下他心用四亦能憶下宿住用一眼具斯四用故稱無礙(一眼等正是上第三義)。

  又即成就十千菩提心十千三昧十千波羅蜜悉皆清凈得大智慧圓滿光明得菩薩十神通柔軟微妙住菩薩心堅固不動。

  二通顯多門者上一定之用既爾多門無盡例然此顯圓教攝機創(chuàng)立大心乃得十地之后十通之用以始攝終故如發(fā)心功德品等辨。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勸諸比丘住普賢行住普賢行已入大愿海入大愿海已成就大愿海以成就大愿海故心清凈心清凈故身清凈身清凈故身輕利身清凈輕利故得大神通無有退轉(zhuǎn)得此神通故不離文殊師利足下普于十方一切佛所悉現(xiàn)其身具足成就一切佛法。

  第二受勝進法中亦二先教勸上但明大心無疲今令廣住行愿進趣普修后以成就下明展轉(zhuǎn)獲益。

  上來初會竟。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鈔會本第六十一之二

  音釋

  杯

  (晡回切音杯義同)。

  岷

  (音民蜀山名)。

  嵐

  (音藍大風(fēng)也)。

  鬻

  (音欲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