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大藏經首頁大乘般若部大乘寶積部大乘大集部 大乘華嚴部大乘涅槃部大乘五大部外重譯經宋元入藏諸大小乘經
小乘阿含部小乘單譯經大乘單譯經大乘律小乘律 大乘論小乘論宋元續(xù)入藏諸論 西土圣賢撰集此土著述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會本第六十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會本第六十之一 起五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撰述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

  初來意者先辨分來夫行因證立證藉行深前分托法行成故此依人入證亦為遠答解脫海故會品于意不異分來無別會品故(初來意等者分來品來二意先約四分以明來意亦遠答下就前總別以明來意九會共答十海問故會品來下此中亦合有三來意然離世間雖亦一會分一品而其所對分會品差有三來意此中前無分會別對故但為一)二釋名有三初分名者謂依佛菩薩諸勝善友深證法界故名依人入證證法在己謂之成德。

  二會名約處名逝多林園重閣會林名戰(zhàn)勝以表依人園名給孤用表悲厚重閣之義以顯二智互嚴悲智并為能證亦為重義若兼取城名聞物亦表依人約法如品名釋。

  三品名者入通能所謂悟解證得之名法界是所入之法謂理事等別然法含持軌界有多義梁論十五云欲顯法身含法界五義故轉名法界一性義以無二我為性一切眾生不過此性故二因義一切圣人四念處等法緣此生故三藏義一切虛??法所隱覆故非凡夫二乘所能緣故四真實義過世間法以世間法或自然壞或對治壞離此二壞故五甚深義若與此相應自性成凈善故若外不相應自性成殼故上之五義皆理法界復有持義族義及分齊義然持曲有三一持自體相二持諸法差別三持自種類不相雜亂與法義同族者種族即十八界上二并通事理分齊者緣起事法不相雜故于中性通依主持業(yè)因唯依主后六唯持業(yè)心境合目名入法界始則相違終則持業(yè)入即法界故(梁論十五者彼本論云復次諸佛法界恒時應具五業(yè)釋論云此中明法身業(yè)而言諸佛法界者欲顯法身含法界五義等余同下結云由法身含法界五義諸菩薩應見法身恒與五業(yè)相應無時暫離其五業(yè)謂除有情災患業(yè)等上文引竟然正是此下論文若世親論無此五義但說五業(yè)耳五義可知復有持義下第二雙約事理以釋法界于中有二先標三義后然持下別釋持義及以法持自體義余二可知于中下三釋名然直語一法則無六釋故會六釋唯釋界字于前五中除前二兼依主后六義皆唯持業(yè)心境合目下即通品名會六釋耳)三明宗趣者分會品同既入法界為目即以為宗于中三門分別一約義二約類三約位初中有三先明所入總唯一真無礙法界語其性相不出事理隨義別顯略有五門一有為法界二無為法界三俱是四俱非五無障礙然五各二門初有為二者一本識能持諸法種子名為法界如論云無始時來界等此約因義而其界體不約法身二三世之法差別邊際名為法界不思議品云一切諸佛知過去一切法界悉無有余等此即分齊之義二無為法界二者一性凈門在凡位中性恒凈故真空一味無差別故二離垢門謂由對治方顯凈故隨行淺深分十種故三亦有為亦無為法界有二者一隨相門謂受想行蘊及五種色并八無為此十六法唯意所知十八界中名為法界二無礙門謂一心法界具含二門一心真如門二心生滅門雖此二門皆各總攝一切諸法然其二位恒不相雜其猶攝水之波非靜攝波之水非動故第四回向云于有為界示無為法而不滅壞有為之相于無為界示有為法而不分別無為之性此明事理無礙四非有為非無為法界二門者一形奪門謂緣無不理之緣故非有為理無不緣之理故非無為法體平等形奪雙泯大品三十九中須菩提白佛言是法平等為是有為為是無為佛言非有為法非無為法何以故離有為法無為法不可得離無為法有為法不可得須菩提是有為性無為性是二法不合不散此之謂也二無寄門謂此法界離相離性故非此二又非二諦故又非二名言所能至故是故俱非解深蜜第一云一切法者略有二種所謂有為無為是中有為非有為非無為無為非無為非有為等五無障礙法界二門者一普攝門謂于上四門隨一即攝余一切故是故善財或睹山;蛞娞糜罱悦敕ń缍圓融門謂以理融事故令事無分齊微塵非小能容十剎剎海非大潛入一塵也以事顯理故令理非無分謂一多無礙或云一法界或云諸法界然由一非一故即諸諸非諸故即一乃至重重無盡是以善財暫時執(zhí)手遂經多劫才入樓閣普見無邊皆此類也上來五門十義總明所入法界皆應以六相融之二明能入亦有五門一凈信二正解三修行四證得五圓滿此五于前所入法界有其二門一隨一能入通五所入隨一所入遍五能入二此五能入如其次第各入一門此上心境二義十門六相圓融總為一聚無障礙法界(無始時來界已見問明及五種色并八無為者五種色即雜集第一云法界處所攝色者略有五種謂極略色極迥色受所引色遍計所起色定自在所生色極略色者謂極微色極迥色者謂離余礙觸色受所引色者謂無表色遍計所起色者謂影像色定自在所生色者謂解脫靜慮所行境色前釋迥色云謂離余礙觸方所可得又釋空一顯色云謂上所見青等顯色就此二色析至極少名極迥色余之色義已見上文言八無為者已見十藏謂六中開真如為三性故其無礙門亦見問明不合不散即不一不異義也二無寄門者然形奪者要二相假無寄則當法自離故不同也相及俗諦皆有為性及真諦皆無為又非二名言所能至者言語道斷故表義名言不能至也心行處滅故顯境名言所不能至解深密下引證俱非一普攝門者謂不壞前四門之相而為一致故故引善財隨事差別皆入法界二圓融門才舉一門即融諸門然以理融事令事如理以事顯理令理如事故云理非無分謂理即事事既有分理亦有分不爾真理不即事故理既如事隨舉一法即一法界若舉多法即多法界然由一非一故下復融上一異一若定一不能即諸以一即理故即非一以非一故能即諸也以非一故與諸不異下句翻此準事顯理既互相即則涉入重重方成無障礙義引善財證暫時執(zhí)手明時圓融才入樓閣明處圓融上來五門下總結圓融總即法界別有五種同即十門皆同法界異則有為與無為等相望有差成則五義共成法界壞則有為自住有為余四亦爾如其次第各是一門者一有為法界本有種子差別之法但在明信二無為之理性凈妙絕皆須明解三亦有為亦無為法界事理有異必須雙行四非有為非無為法界雙遣玄寂唯證方契五無障礙非滿不窮顯義多門為此別配取義圓備互遍方周若無信心安能見理況無障礙無信安窮)第二法界類別亦有五門謂一所入二能入三無二四俱泯五存亡無礙初所入中亦有五重一法法界二人法界三俱融四俱泯五無障礙初中有十一事法界謂十重居宅等二理法界謂一味湛然等三境法界謂所知分齊等四行法界謂悲智廣深等五體法界謂寂滅無生等六用法界謂勝通自在等七順法界謂六度正行等八逆法界謂五熱無厭等九教法界謂所聞言說等十義法界謂所詮旨趣等此十法界同一緣起無礙镕融一具一切二人法界亦有十門謂人天男女在家出家外道諸神菩薩及佛此并緣起相分參而不雜善財見已便入法界故名人法界三人法俱融法界者謂前十人十法同一緣起隨義相分融攝無二四人法俱泯法界者謂平等果海離于言數(shù)緣起性相俱不可說五無障礙法界者謂合前四句于彼人法一異無障存亡不礙自在圓融如理思之二明能入亦有五重一身二智三俱四泯五圓謂入樓觀而還合身證也鑒無邊之理事智證也同普賢而普遍俱證也身智相即而兩亡俱泯也一異存亡而無礙自在圓融也余可準知三能所渾融無二際限不分就義開殊理仍不雜此五能所如次及通可以意得四能所圓融形奪俱泯五一異存亡無礙具足如理思之上來約類辨竟(第二法界類別者上來雖有五界通該諸法今于總法開從別類然類開五門五門各五初二文顯后三文隱五無礙法界亦有五義一前四融為一味二四相歷然故云一異無障礙三一異雙存四一異互奪雙泯絕故云存亡不礙五自在圓融謂欲一則一欲異則異欲存即存欲泯便泯異不礙一泯不礙存方為自在常一常異常存常泯名為圓融此五能等者通則隨一能入遍入五所入隨一所入皆用五能斯為正意言如次者一身入法法界二智入人法界三身智俱存入無二法界四身智俱泯入人法俱泯法界五人法圓融入無障礙法界此為第三能所渾融無二中之五句也四能所圓融形奪俱泯者此亦有五一以所奪能唯法界二以能奪所唯能入三能所俱存四能所俱泯五此四圓融無有前后五一異存亡無礙具足者亦有五句一能所一味二能所歷然三一異雙存四一異雙泯五上之四句無礙具足故令如理思之)第三約位明入法界者準下文中所入法界大位有二即因與果于前人法無不皆是佛果所收即如來師子顰申三昧所現(xiàn)法界自在是也又于前人法無不皆屬因位所攝即文殊普賢所現(xiàn)法界法門是也因中曲有信等五位法界不同二明能入準文亦二對前果位明諸菩薩頓入法界對前因位寄顯善財漸入法界三因果既其無礙漸頓亦乃圓融但以布教成詮寄斯位別耳(第三約位明入法界者標也于中有三初約所入有因有果次明能入唯漸與頓)次正釋文一品大分為二初明本會二爾時文殊師利從善住樓閣出下明末會亦前明果法界后明因法界又前頓入法界后明漸入法界又前總后別總別圓融本末無礙又前即亡修頓證是正宗之極后是寄人修入以辨流通通正圓融中后無礙就本會中長科十分一序分二請分三三昧現(xiàn)相分四遠集新眾分五舉失顯得分六偈頌贊德分七普賢開發(fā)分八毫光示益分九文殊述德分十無涯大用分今初雖義貫末會以從處別獨判在初文分為三初智正覺世間圓滿二在室羅下器世間圓滿三與菩薩下眾生世間圓滿(次正釋文然科二會總有四義從總別圓融下融上四義一總別圓融融第四總別本末無礙融第一本末二會略無第二因果相即第三漸頓該羅至下末會之初重會釋之又前即亡修下通正圓融兼前五對而前四唯對本會故一時并舉后一通對諸會正宗故別明之)。

  爾時世尊。

  今初言世尊者梵云薄伽梵包含六義如佛地論一自在義永不系屬諸煩惱故二熾盛義猛焰智光所燒煉故三端嚴義三十二相所莊嚴故四名稱義一切殊勝功德圓滿無不知故五吉祥義一切世間親近供養(yǎng)咸稱贊故六尊貴義具一切功德常起方便利益世間安樂一切無懈廢故今舉后該初亦是標人取法具無盡德故曰世尊。

  在室羅筏國逝多林給孤獨園大莊嚴重閣。

  二器世間圓滿中有三一國城此云聞者西域記云昔有古老仙人住于此處后有少仙名為聞者于彼稟學老仙沒后少仙于此建立城郭故取其名亦云聞物以此城多出聰敏博達名聞人物故即中印度境二逝多下明林園逝多者梵音華言戰(zhàn)勝即太子之名給孤獨者梵云須達多正言賑濟無依義云給孤獨也即長者之稱長者仁而聰敏積而能散拯乏濟貧哀孤恤老時美其德故立斯稱長者側金買地太子施樹同成功業(yè)二人式崇共立伽藍之號三明重閣即說法之所表所證法界體無不周曰大德無不備曰嚴依體起用為重閣(昔有古老仙人等者即第六卷然室羅筏即舍衛(wèi)國梵音楚夏耳多出聰敏博達人物者總相言耳然其此城有四德一者塵德五塵之境多美麗故二財物德七寶珍奇無不有故三圣法德三藏圣法無不備故四解脫德人人皆有解脫分善得解脫者實繁廣故具此四德遠聞諸國故人物言為道相耳亦表此經具此四德一五種法界皆佛境故二七圣財寶無不備故三因果能證皆圣法故四契入法界真解脫故廣說如來解脫海故言逝多梵音華言戰(zhàn)勝者即波斯匿王所生太子太子初生王戰(zhàn)得勝故以為名表依善友勝出魔軍及凡小故故上文云以表依人給孤獨者梵云須達多者經出太子梵語?出長者西音舉長者德表具法財能令一切證法界故長者側金下出雙舉二人之由西域記智度論莊嚴論等皆說只桓記中其事更廣)。

  與菩薩摩訶薩五百人俱。

  第三眾生世間即輔翼圓滿于中三一菩薩二聲聞三世主初中亦三一舉數(shù)二列名三嘆德今初此會菩薩標名乃少列名乃多者有所表故數(shù)中欲顯五位同證入故位各十度一一相融成五百故第六妙覺是所入故又表解行者多證者稀故。

  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而為上首。

  二普賢下列名分三初標上首二列別名三總結數(shù)今初以二大圣是助化主故又有所表故至下當明。

  其名曰光??幢菩薩須彌幢菩薩寶幢菩薩無礙幢菩薩華幢菩薩離垢幢菩薩日幢菩薩妙幢菩薩離塵幢菩薩普光幢菩薩。

  二其名曰下別列中有十四位位各有十其間亦有增減成百四十一人名各一義皆有深旨今且寄表大分為二前四十一人通表住等四位后天冠下十位百人別表十地十度今初十幢表向行德高出故。

  地威力菩薩寶威力菩薩大威力菩薩金剛智威力菩薩離塵垢威力菩薩正法日威力菩薩功德山威力菩薩智光影威力菩薩普吉祥威力菩薩。

  二有九威力者表行能進修故。

  地藏菩薩虛空藏菩薩蓮華藏菩薩寶藏菩薩日藏菩薩凈德藏菩薩法印藏菩薩光明藏菩薩?藏菩薩蓮華德藏菩薩。

  三十藏表地義如前釋。

  善眼菩薩凈眼菩薩離垢眼菩薩無礙眼菩薩普見眼菩薩善觀眼菩薩青蓮華眼菩薩金剛眼菩薩寶眼菩薩虛空眼菩薩喜眼菩薩普眼菩薩。

  四有十二眼者表解能照法故所以不次者欲表圓融之位無前后故。

  天冠菩薩普照法界智慧菩薩道場冠菩薩普照十方冠菩薩一切佛藏冠菩薩超出一切世間冠菩薩普照冠菩薩不可壞冠菩薩持一切如來師子座冠菩薩普照法界虛空冠菩薩。

  后十位中如次別表行布十地十度一十冠者初地冠于諸地之首檀冠眾行之先故又一一位中各具十者一地之中具足一切諸地功德故一度之中具足十度為莊嚴故。

  梵王髻菩薩龍王髻菩薩一切化佛光明髻菩薩道場髻菩薩一切愿海音寶王髻菩薩一切佛光明摩尼髻菩薩示現(xiàn)一切虛空平等相摩尼王莊嚴髻菩薩示現(xiàn)一切如來神變摩尼王幢網(wǎng)垂覆髻菩薩出一切佛轉法輪音髻菩薩說三世一切名字音髻菩薩。

  二十髻者持戒無垢檢束尊高故。

  大光菩薩離垢光菩薩寶光菩薩離塵光菩薩焰光菩薩法光菩薩寂靜光菩薩日光菩薩自在光菩薩天光菩薩。

  三十光者發(fā)聞持光照法忍故。

  福德幢菩薩智慧幢菩薩法幢菩薩神通幢菩薩光幢菩薩華幢菩薩摩尼幢菩薩菩提幢菩薩梵幢菩薩普光幢菩薩。

  四十又名幢者焰慧精進超世高出故又道品伏惑精進伏慢故。

  梵音菩薩海音菩薩大地音菩薩世主音菩薩山相擊音菩薩遍一切法界音菩薩震一切法海雷音菩薩降魔音菩薩大悲方便云雷音菩薩息一切世間苦安慰音菩薩。

  五十音者禪定發(fā)生難勝悅機故。

  法上菩薩勝上菩薩智上菩薩福德須彌上菩薩功德珊瑚上菩薩名稱上菩薩普光上菩薩大慈上菩薩智海上菩薩佛種上菩薩。

  六十上者般若現(xiàn)前最尊上故。

  光勝菩薩德勝菩薩上勝菩薩普明勝菩薩法勝菩薩月勝菩薩虛空勝菩薩寶勝菩薩幢勝菩薩智勝菩薩。

  七十勝者遠行方便有中殊勝行故。

  娑羅自在王菩薩法自在王菩薩象自在王菩薩梵自在王菩薩山自在王菩薩眾自在王菩薩速疾自在王菩薩寂靜自在王菩薩不動自在王菩薩勢力自在王菩薩最勝自在王菩薩。

  八有十一自在王者相用不動大愿無礙故。

  寂靜音菩薩無礙音菩薩地震音菩薩海震音菩薩云音菩薩法光音菩薩虛空音菩薩說一切眾生善根音菩薩示一切大愿音菩薩道場音菩薩。

  九十又名音者善慧演法自力生故。

  須彌光覺菩薩虛空覺菩薩離染覺菩薩無礙覺菩薩善覺菩薩普照三世覺菩薩廣大覺菩薩普明覺菩薩法界光明覺菩薩。

  十有九人同名覺者法云受職墮佛數(shù)故智覺諸法無所遺故然其幢等亦有通義類釋可知。

  如是等菩薩摩訶薩五百人俱。

  三如是下結數(shù)。

  此諸菩薩皆悉成就普賢行愿境界無礙普遍一切諸佛剎故現(xiàn)身無量親近一切諸如來故凈眼無障見一切佛神變事故至處無限一切如來成正覺所恒普詣故光明無際以智慧光普照一切實法海故說法無盡清凈辯才無邊際劫無窮盡故等虛空界智慧所行悉清凈故無所依止隨眾生心現(xiàn)色身故除滅癡翳了眾生界無眾生故等虛空智以大光網(wǎng)照法界故。

  第三此諸下嘆德有十一句初句為總上名以隨宜別顯各以一德立名今德以據(jù)實內通故言皆悉成就普賢行愿余十句別于中前六明智用普周后四明智用離障通為五對一境遍身多對窮依近正故二見用詣實對十眼離障不往而見一念契實身心普周三內照外演對四智凈色隨對五悲深智廣對以即智之悲故于生無翳無外之智故照同虛空前對虛空自取凈義今取廣義。

  及與五百聲聞眾俱悉覺真諦皆證實際深入法性永出有海依佛功德離結使縛住無礙處其心寂靜猶如虛空于諸佛所永斷疑惑于佛智海深信趣入。

  第二及與下辨聲聞眾文二初標數(shù)類后悉覺下嘆德文有十句然此聲聞皆是菩薩欲顯深法托為聲聞故所嘆德言含本跡。

  今釋為二門一就跡約小十句皆聲聞德一得現(xiàn)觀于四真諦善覺了故二入正性離生無方便慧已作證故三所學已窮故云深入法華云我等同入法性即三獸渡河理無二故古人亦將上三如次配見修無學四生分已盡由缺大悲故自永出五有為無為之德依佛成故即逮得己利六已盡有結謂九結十使現(xiàn)行離故七無煩惱礙種子亡故八心善解脫故寂如虛空九慧善解脫故于佛無惑十明非定性皆可回心故信入佛智(一得現(xiàn)觀者大乘唯識有六現(xiàn)觀一思二信三戒四智諦五為智邊諦六究竟現(xiàn)觀十地已辯小乘俱舍有三現(xiàn)觀一見現(xiàn)觀二緣現(xiàn)觀三事現(xiàn)觀今此正當見現(xiàn)觀也義兼后二二入正性離生者已見四地無方便慧已見七地若有方便不證實際三所學已窮者謂于自乘所學之法名為深入非謂深入甚深法性故引法華即三乘同入之法性耳三獸渡河已見八地古人亦將上等者?意云見修是前三果今是羅漢正當無學后必具前理則可通故不言非四生分已盡等者上即我生已盡若具大悲留惑潤生處有化物今由闕悲但自速出如獐透圍五即遠得己利者己利即證涅盤有余依者名為有為無余依者即無為耳六已盡有結者經云離結使縛故以九結釋經結字亦已見上今略示名一愛結二恚三慢四無明五疑六見七取八嫉九慳由此九種數(shù)數(shù)現(xiàn)起損惱自他招當苦增偏名為結十使謂六根本開見成五此等以為生死因故名為有結言現(xiàn)行離者故法華論此句即諸漏已盡論為現(xiàn)行要得煩惱是種子故八心善解脫等者二種解脫亦見上文今略解云離定障故名心解脫離性障故名慧解脫又離無明貪愛等體名慧解脫彼相應心得離縛故名心解脫由證此二獲得第五有為無為二種功德十明非定性者定性二乘非此宗故信入佛智者法華第二汝舍利弗信佛語故隨順此經非己智分此經即佛慧故)二約本門就菩薩嘆故如來不思議境界經云復有無量百千億菩薩現(xiàn)聲聞形亦來會坐其名曰舍利弗大目揵連等廣如彼說明皆是權故下身子令海覺等觀文殊德十中一覺第一義二方便已具善能入于無際際故三二空真理窮其源故四具足大悲能入不染方永出故五依十力等離小見故六不斷不俱方能離故七已凈所知無二礙故八處亂恒寂了本空故九佛不共德雖未證得亦無疑故十一切種智證信入故(如來不思議境界經者此是第一列眾之中經云時有他方諸佛為欲莊嚴毗盧遮那道場眾故示菩薩形來入會坐復有無量百千億菩薩下與?全同引此明實彰前定跡善入無際際者深入無際故然皆反上聲聞之德類例可知九佛不共德等者??心品菩薩于佛十力中雖未證得亦無疑故十一切種智證信入者證信即初地已上揀異聲聞未得此信十地皆依佛智海故)。

  及與無量諸世主俱悉曾供養(yǎng)無量諸佛常能利益一切眾生為不請友恒勤守護誓愿不舍入于世間殊勝智門從佛教生護佛正法起于大愿不斷佛種生如來家求一切智。

  第三及與無量下諸世主眾亦先標數(shù)類后悉曾下嘆德十中初一嘆福次四嘆悲于中初句總余三句別一無緣普應二護念初心三誓不舍惡次二句嘆智德一智入權門二行護理教正法兼理護兼行故上七皆行八即是愿愿行具故第九入位上九自分十即勝進。

  上序分竟。

  時諸菩薩大德聲聞世間諸王并其眷屬咸作是念。

  大文第二時諸菩薩下請分眾集本為聞經故文分為二初標眾念請二如來境下顯所請法今初聲聞下如聾等此能念者釋有二義一約本跡就本能念就跡不知二唯就跡說意法師云理處不隔故得同疑未積大心故不廁其次此亦有理猶葉公好龍真龍難視同居法會同仰法門所現(xiàn)超倫故如聾瞽(其猶葉公好龍者事出莊子葉公姓沉名諸梁故春秋注云葉公子高沈諸梁食來于葉僭以稱公亦有云與楚同姓楚姓芉(音弭)即子張見衛(wèi)君君不全待子張云公之好士猶葉公之好龍葉公好龍并廁之間皆畫其像真龍知其好乃現(xiàn)其庭葉公絕倒不敢視葉公之好好于似龍非好真龍今君好士但好似士非好真士也今聲聞之請法若彼好龍不睹希奇若不識真物也)。

  如來境界如來智行如來加持如來力如來無畏如來三昧如來所住如來自在如來身如來智。

  二所念中有六十句初后三十句是所請法中三十句但是請儀其請法多同初會四十句法以初會為總此說將終會同本故就文分二前三十句念德難思后唯愿下三十句請隨機演以初十句明自體圓著寄顯果海絕言最后十句明化用普周令寄言顯果由斯文有影略理實兼皆請示如初會辨(以初十句明自體圓著下出所問法為兩假所由以前三十句內唯十句是所請法謂佛境等是佛自體圓滿著明故同果海最后十句化用普周者然后三十句請隨機演有二十句是所請法以前十是請說往因故偏舉后十化用正合開故)今初念德中初十句正明所念果法次十明玄妙難思后十明緣會可了今初十中前八攝初會最初十句即內行成滿德以如來自在攝彼神通及無能攝取故一境界者即所緣分齊故如出現(xiàn)等品辨二智行者悲智無礙無功用行亦如出現(xiàn)品辨三加持者謂勝力任持令有所作如不思議法品辨四謂十力等五即四種十種無畏等六即師子奮迅等七所住者即初會佛地佛所住地故若別釋者即常住大悲等如不思議品八謂十自在等及攝二句如向所辨廣引諸文釋義并如初會后二句即攝初會次十句體相顯著德前有六根三業(yè)今身合六根及于二業(yè)智即意業(yè)心意俱不可知但以智知故所以合者欲顯身兼十身故合六根三業(yè)智導故但云智。

  一切世間諸天及人無能通達無能趣入無能信解無能了知無能忍受無能觀察無能揀擇無能開示無能宣明無有能令眾生解了。

  二一切下十句明玄妙難思人天莫測于中初二句總明解行不及謂智慧不能通暢心行不能詣證次五句明三慧莫測故不能成自利謂初三句聞慧莫測一妙故不能印持于境二深故不能曉了于心三廣故不能忍可包納次句玄故修慧不能觀察委照后句融故思慧不能揀其優(yōu)劣故晉本揀擇名思惟在觀察上后三句四辯莫宣故不能成利他謂法義不能大開曲示詞辯不能宣明樂說不能令他解了(故晉本揀擇下釋上修在思前晉經聞思修不失次也)。

  唯除諸佛加被之力佛神通力佛威德力佛本愿力及其宿世善根之力諸善知識攝受之力深凈信力大明解力趣向菩提清凈心力求一切智廣大愿力。

  三唯除下十句緣會可了中前四佛力上加為緣后六自根堪受為因具此可知前中初三現(xiàn)緣后一宿愿后六中初一宿善余五現(xiàn)德于上十句分有分知全有全知又此十句通有二意一成上顯深二起后請說(又此十句通有二意等者謂既唯諸佛加等方知明是顯深佛加既知故請佛加而演說也非器難解有器可聞也)。

  唯愿世尊隨順我等及諸眾生種種欲種種解種種智種種語種種自在種種住地種種根清凈種種意方便種種心境界種種依止如來功德種種聽受諸所說法。

  第二請隨機演中二初十一句請隨機宜后顯示下二十句請所說法今初前云緣會可知今請以緣隨器于中初三約內心器殊次一約外類音異上四通于凡圣后七多約菩薩一財?shù)扔惺舛匚粌?yōu)劣三依根除障四作業(yè)差異五緣境不同六曾依何德而修七曾聽何法為種又六宜依何德以化七宜何廣略而說種種不同皆請隨順(一財?shù)扔惺庹呒词栽谥^一財二命三心四業(yè)五生六解七愿八通九智十法廣如八地離世間品)。

  大方廣佛華嚴經?鈔會本第六十之一

  音釋

  分齊

  (分扶問切齊在詣切分齊限量也)。

  賑

  (之忍切赒也)。

  恤

  (雪律切憂也)。

  翳

  (壹計切障也)。

  葉公

  (葉失涉切)。

  瞽

  (果五切目盲也)。

  奮迅

  (奮方問切迅思晉切)。

  顰

  (毗賓切)。

  ?

  (徂奚切與臍同)。

  大方廣佛華嚴經?鈔會本第六十之二 起六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撰述

  顯示如來往昔趣求一切智心往昔所起菩薩大愿往昔所凈諸波羅蜜往昔所入菩薩諸地往昔圓滿諸菩薩行往昔成就方便往昔修行諸道往昔所得出離法往昔所作神通事往昔所有本事因緣。

  第二請所說法中二先列所請后如是等下結請今初分二前十句請說往因后十一句請今果用今初此十句中七與初會名義全同諸道即彼助道海此中方便即前智海即名異義同彼有乘海無此本事則名義俱異以彼通請一切菩薩故顯乘乘不同今約本師為問故加本事則乘通諸句為成十故略之或本事即是乘海昔所乘故余如初會(七與初會名義全同者則有二事名異義同有一事此彼互無故有三類第三類中乃有二意后意亦是名異義同)。

  及成等正覺轉妙法輪凈佛國土調伏眾生開一切智法城示一切眾生道入一切眾生所住受一切眾生所施為一切眾生說布施功德為一切眾生現(xiàn)諸佛影像。

  后及成下十句請果用中此十望初會第三十句義即多同而文多異欲顯果用無邊故影略其文一因圓果成即佛海二成必演法即演說海三法詮凈國即世界海四皆為調生即名號海五雙開菩提涅盤之果城即涅盤防非止惡故即解脫海六示生行業(yè)為至果之因即眾生海七遍入機處隨機立壽即壽量海八為眾生田令得常命即波羅蜜海檀為最初故九說諸度為安立世界海之法式故十三輪變化猶水月鏡像即變化海(一因圓果成即佛海下總明此下別釋每一句內皆二意一當句解釋如云因成即經云往昔趣求一切智心一切智即果趣求之心即因二云即佛海者會同初會十海下諸句皆然而當句釋皆躡前起如云成必演法成必二字躡果成而起余可思準)。

  如是等法愿皆為說。

  二結請可知。

  大文第三爾時世尊下三昧現(xiàn)相分酬前念請示相答故于中二先明三昧為能現(xiàn)二入此三昧下明所現(xiàn)凈土今初無方大用依體起故故先入定即以此義先明入定后集眾海前來諸會為明從相入實前集后定與此不同佛自入者表證法界唯佛窮故不言答者表證離言故又令目擊而自證故。

  爾時世尊知諸菩薩心之所念大悲為身大悲為門大悲為首以大悲法而為方便充遍虛空。

  文分為三初入定緣領前念故二大悲下明入定因三入師子下正明入定就入因中有四種悲以為入定益物之本各有二義一身二義者一是入定所依之身悲所熏故二身者體義依義欲入深定全依大悲而為體故二門二義者一佛有大智大定大悲等門今欲益生唯依悲門令物入故二者定為所入悲為能入故三首二義者一者初義凡所益物皆以大悲為先導故二者勝上義謂非不用智定之門此增勝故四方便二義者一悲智相導互為方便今以悲為入定益物之方便故二者以是即智定之悲不滯愛見故名方便方能令物普入法界又此四悲亦是從佛向機之漸次矣此上四悲皆遍虛空亦有二義一廣周故二無緣故(就入因中等者四悲即因?又此四悲亦是從佛同機之漸次者依悲之體入悲之門以悲向前為化生之方便也)。

  入師子顰申三昧。

  第三正明入定者以定業(yè)用從喻為名言顰申者有人云梵音訛略具正應云毗實廩多此翻為自在無畏如師子王群獸之中自在無畏故然舊經翻為師子奮迅且顰毗二言小有相濫奮迅之語殊不似于毗實廩多涅盤二十五中既云顰申欠呿明知顰申奮迅俱是此言下婆須蜜女亦云見我顰申但敵對而翻為自在無畏從義而譯以為顰申曾何訛略(言顰申者先敘昔也即刊定意然舊經下辯順違于中三初明漢梵非類如云修多羅修妒路素怛囕雖則不同聲勢一類其奮迅毗實言勢天隔故涅盤二十五下二引二文證明是此言但敵對下三縱成引梵為自在義)故依古德用此方言釋之顰申奮迅俱是展舒四體通暢之狀總相釋者即用之體寂而造極則差別萬殊無非法界即體之用不為而周故小大相參緣起無盡名曰顰申自在之義若別解者涅盤師子吼品明師子王自知身力牙齒鋒铓乃至晨朝出穴而吼為十一事故廣有喻合又離世間品顯菩薩師子王白凈法為身等合首足等與涅盤復異此文以大悲為身故知但取義似未必揩定(故依已下初略釋中二句結前生后次顰申奮迅下就喻辯相后總相釋下就法辯相若別解下初引涅盤前引三文欲釋師子今涅盤師子吼品即南經二十五若準北經當二十七言廣有喻合者今當具出此是師子吼菩薩請問如來如來對眾稱贊令敬菩薩即說其德名之由故云今于我前欲師子吼善男子如師子王自知身力牙齒鋒铓四足據(jù)地安住巖穴振尾出聲若有能具如是諸相當知是則能師子吼釋曰此下即說為十一事經一時合今先別合師子經云善男子如來正覺智慧牙爪四如意足六波羅蜜滿足之身十力雄猛大悲為尾安住四禪清凈窟宅釋曰此即具有喻合合師子也又離世下二引當經言為身等者等取下經下經云四諦為其足正念以為頸慈眼智慧首頂髻解脫繒勝義空谷中吼法怖群魔言未必楷定者生下喻合不全依于上二經文又如寶云經第三亦云善男子復有十法譬如師子何等為十謂無所畏不畏大眾去終不還能師子吼具足辯才樂處林野在于山窟摧伏大眾具勇猛力菩薩善能守護彼廣釋之故此師子與上二經又復不同明知不必楷定喻合但取義便耳)今會取諸文先以十義合彼師子后依涅盤為十一事今初謂以同體大悲為身以增上大悲為首以即智大慈為眼純以智慧為牙爪大悲方便為振尾悲為方便居其末故方便振動義故總取四悲為足依此立故以法界三昧為窟所入證故以無緣大悲為窟門入出由此故以體用無礙為顰申舒展自在故以演法界法門為哮吼決定宣說一切眾生本與如來同法界故如此師子隨一一毛皆稱法界(今會取諸文下第二開章正釋先標二章今初謂下二別釋但取此中義便故總取諸意會成一說結云如此師子隨一一毛皆稱法界者即金師子章意如金師子毛毛盡金法界師子何非法界)次言為十一事而顰申者一摧破魔軍詐師子故二示眾神力十力等力為十力故三凈法界土佛住處故四為邪見凡夫知歸處故五安撫生死怖群黨故六覺悟無明眠眾生故七為行惡法獸舍放逸故八令諸菩薩及邪見諸獸來歸附故九調諸外道及二乘香象令如聾盲舍憍慢故十教諸菩薩子息令頓證故十一莊嚴正見四部眷屬俱增威勢不怖一切邪黨一切邪黨皆怖畏故又野干隨逐師子百年不能作師子吼二乘安處法會如聾如盲五十七中十奮迅義亦應此說(次言為十一事下釋第二章于中又二先合十一事而又此中法喻雙辯仍取涅盤之意以就今經今先具引涅盤之文未見彼文難曉會故彼經喻云真師子王晨朝出穴顰申欠呿四向顧望??聲振吼為十一事何等十一一為欲壞實非師子詐師子故二為欲試自身力故三為欲令住處凈故四為諸師子知處所故五為群輩無怖心故六為眠者得覺悟故七為一切放逸諸獸不放逸故八為諸獸來依附故九為欲調大香象故十為教告諸子息故十一為欲莊嚴自眷屬故一切禽獸聞師子吼水性之屬潛沒深淵陸行之類藏伏窟穴飛者墮落諸大香象怖走失糞諸善男子如彼野干雖逐師子至于百年終不能作師子吼若師子子始滿三年則能哮吼如師子王釋曰此下經合喻先合師子已如上引次合十一事云一為諸眾生而師子吼摧破魔軍二示眾十力三開佛行處四為諸邪見作歸依所五安撫生死怖畏之眾六覺悟無明睡眠眾生七行惡法者為作悔心八開示邪見一切眾生令知六師非師子故九破富蘭那等憍慢心故十為令二乘生悔心故為教五位諸菩薩等生大力故十一為今正見四部之眾于彼邪見四部徒眾不生怖畏等從圣行梵行天行窟宅顰申而出為欲令諸眾生等破憍慢故欠呿為令諸眾生等生善法故四向愿望為令眾生得四無礙故四足據(jù)地為今眾生具足安住尸波羅蜜故師子吼者名決定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如來常住無有變易善男子聲聞緣覺雖復隨逐如來世尊無量百千阿僧只劫而亦不能作師子吼十住菩薩若能修行是三行處當知是則能師子吼釋曰上兩節(jié)引經喻合一段義盡既知彼意今當正合以彼經文對觀今?則主客自分如初摧破詐師子吼故即是喻文若云摧破魔軍即是合文此全同彼故無別義二示眾等者如云示身力故即是彼喻若云示眾生十力即是彼合其神力及等力即是今經是彼之例非同彼文此中正明如來入法界定現(xiàn)神力故故加神力而言等力者十力但明種智力今等力者謂法界力若三昧力若功德力但有力義即是身力耳下出所因中即是力相三中彼經但以開佛行處合令住處凈此經則以凈法界土法合小異余七同異可以意得又野干下第二合隨逐師子可知文略不合顰申欠呿等五十七中十奮迅等者經云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奮迅何等為十所謂牛王奮迅駛蔽一切天龍夜叉乾闥婆等諸大眾故象王奮迅心善調柔荷負一切諸眾生故龍王奮迅興大法蜜云曜解脫電光震如實義雷降諸根力覺分禪定解脫三昧甘露雨故大金翅鳥王奮迅竭貪愛水破愚癡?搏撮煩惱諸惡毒龍令出生死大苦海故大師子王奮迅安住平等大智以為器杖催伏眾魔及外道故此五有喻下但約法六勇健奮迅七大智八陀羅尼九辯才十如來奮迅一切智慧悉成滿等廣如彼說)。

  入此三昧已一切世間普皆嚴凈。

  第二所現(xiàn)凈土者總相即前十一事中凈所住處別相而論具前多義然此現(xiàn)相云何酬前諸問令其目擊可現(xiàn)證故云何目擊此凈土分具答三十句問且從相顯此中答初果體十問所現(xiàn)境界答境界問四種大悲為眾生現(xiàn)即答智行問令眾證見即答加持問知是如來威力答佛力問三昧之用答無畏問正入三昧答三昧問凈法界土答住處問令大小融攝答自在問見如來身遍于法界答佛身問則見如來大悲方便答智慧問余二十句集眾中答眾集亦是三昧力故是知能現(xiàn)所現(xiàn)種種境事無非教體又二圣開顯中廣明無盡之用亦顯答相至文當知就文分三初結前標后二于時下嚴此園林三如于此下結通法界。

  于時此大莊嚴樓閣忽然廣博無有邊際。

  二中有二先正顯嚴即器世間嚴后何以故下出嚴所因顯智正覺世間嚴今初有三一嚴重閣二嚴園林三嚴虛空從略之廣說有此三表三緣起謂嚴閣顯自體緣起嚴林表有為緣起嚴空表無為緣起(謂嚴閣顯自體緣起者法界體上緣起萬德依此自體有為無為中故三緣起即光統(tǒng)意)。

  今初分二先明廣處謂破情顯法即事會真故自內而觀廣博無際然不壞事故自外而觀閣外有園園外有空莊嚴各異斯即事理交徹十方三際無不圓融林空例然(謂破情顯法者約心即事會真約境)。

  金剛為地寶王覆上無量寶華及諸摩尼普散其中處處盈滿琉璃為柱眾寶合成大光摩尼之所莊嚴閻浮檀金如意寶王周置其上以為嚴飾危樓迥帶閣道傍出棟宇相承牕闥交映階墀軒檻種種備足一切皆以妙寶莊嚴其寶悉作人天形像堅固妙好世中第一。

  摩尼寶網(wǎng)彌覆其上于諸門側悉建幢幡咸放光明普周法界道場之外階隥欄楯其數(shù)無量不可稱說靡不咸以摩尼所成。

  二金剛為地下正顯莊嚴表緣起萬德無不備故其間表法以意消息。

  爾時復以佛神力故其逝多林忽然廣博與不可說佛剎微塵數(shù)諸佛國土其量正等一切妙寶間錯莊嚴不可說寶遍布其地阿僧只寶以為垣墻寶多羅樹莊嚴道側其間復有無量香河香水盈滿湍激洄澓一切寶華隨流右轉自然演出佛法音聲不思議寶芬陀利華菡萏芬敷彌布水上眾寶華樹列植其岸種種臺榭不可思議皆于岸上次第行列摩尼寶網(wǎng)之所彌覆阿僧只寶放大光明阿僧只寶莊嚴其地燒眾妙香香氣氛氳復建無量種種寶幢所謂寶香幢寶衣幢寶幡幢寶繒幢寶華幢寶瓔珞幢寶鬘幢寶鈴幢摩尼寶蓋幢大摩尼寶幢光明遍照摩尼寶幢出一切如來名號音聲摩尼王幢師子摩尼王幢說一切如來本事海摩尼王幢現(xiàn)一切法界影像摩尼王幢周遍十方行列莊嚴。

  第二爾時復以下明園林嚴。

  時逝多林上虛空之中有不思議天宮殿云無數(shù)香樹云不可說須彌山云不可說妓樂云出美妙音歌贊如來不可說寶蓮華云不可說寶座云敷以天衣菩薩坐上嘆佛功德不可說諸天王形像摩尼寶云不可說白真珠云不可說赤珠樓閣莊嚴具云不可說雨金剛堅固珠云皆住虛空周匝遍滿以為嚴飾。

  第三爾時逝多林上虛空下明虛空嚴并顯可知。

  何以故如來善根不思議故如來白法不思議故如來威力不思議故如來能以一身自在變化遍一切世界不思議故如來能以神力令一切佛及佛國莊嚴皆入其身不思議故如來能于一微塵內普現(xiàn)一切法界影像不思議故如來能于一毛孔中示現(xiàn)過去一切諸佛不思議故如來隨放一一光明悉能遍照一切世界不思議故如來能于一毛孔中出一切佛剎微塵數(shù)變化云充滿一切諸佛國土不思議故如來能于一毛孔中普現(xiàn)一切十方世界成住壞劫不思議故。

  第二出因中先徴后釋釋即智正覺嚴是前為眾示其身力佛力上加文有十句一慈善根力二無漏智力以上二力而加眾故三福威德力余皆自在神通力于中一展二卷三橫包四豎攝五一切即一六一即一切七成壞相即余義準思。

  如于此逝多林給孤獨園見佛國土清凈莊嚴十方一切盡法界虛空界一切世界亦如是見所謂見如來身住逝多林菩薩眾會皆悉遍滿見普雨一切莊嚴云見普雨一切寶光明照曜云見普雨一切摩尼寶云見普雨一切莊嚴蓋彌覆佛剎云見普雨一切天身云見普雨一切華樹云見普雨一切衣樹云見普雨一切寶鬘瓔珞相續(xù)不絕周遍一切大地云見普雨一切莊嚴具云見普雨一切如眾生形種種香云見普雨一切微妙寶華網(wǎng)相續(xù)不斷云見普雨一切諸天女持寶幢幡于虛空中周旋來去云見普雨一切眾寶蓮華于華葉間自然而出種種樂音云見普雨一切師子座寶網(wǎng)瓔珞而為莊嚴云。

  第三結通法界中二先結前標后二所謂下正顯嚴相言見如來身住逝多林者住彼彼十方界中之林此明一會遍一切處如光明覺品非是彼界遙見此佛住于園林下諸嚴事皆爾。

  現(xiàn)相分竟。

  爾時東方過不可說佛剎微塵數(shù)世界海外。

  大文第四爾時東方下明集新眾分即遠集同證亦三昧中令諸菩薩皆來歸附文中三初別集十方二通贊德行三總結集因今初十方即為十段段各有十今初東方一來處遠近然皆遠集者表證入甚深故唯初會及此皆遠集者初為所信此為證入證入于初一合相故中間隨位深淺不同義似金剛矣。

  有世界名金燈云幢。

  二有世界下明世界名別可以義思。

  佛號毗盧遮那勝德王。

  三本事佛號勝德王者福德有于光明遍照所以為勝二嚴無礙自在稱王。

  彼佛眾中有菩薩名毗盧遮那愿光明。

  四主菩薩名愿光明者于遍照光中主此愿光故上皆帶此佛號者顯是此佛勝德愿力故。

  與不可說佛剎微塵數(shù)菩薩俱來向佛所。

  五眷屬俱來者對上成主伴故。

  悉以神力興種種云所謂天華云天香云天末香云天鬘云天寶云天莊嚴具云天寶蓋云天微妙衣云天寶幢幡云天一切妙寶諸莊嚴云充滿虛空。

  六廣興云供表因嚴果故皆云天者自然成故。

  至佛所已頂禮佛足。

  七詣佛作禮表因趣果故。

  即于東方化作寶莊嚴樓閣及普照十方寶蓮華藏師子之座。

  八化座本方本方者表參而不雜故座表法空閣表空有重顯。

  如意寶網(wǎng)羅覆其身。

  九冠網(wǎng)嚴身以顯勝德嚴法身故有髻珠者表一乘圓旨居心頂故。

  與其眷屬結跏趺坐。

  十眷屬同坐表主伴同證故余方十段仿此可知其間剎佛菩薩之名本意難定但可說者隨宜初二及六無珠冠者蓋文略耳又此等供具非唯表法并是以人同法依正因果無礙法界自在之德耳。

  南方過不可說佛剎微塵數(shù)世界海外有世界名金剛藏佛號普光明無勝藏王彼佛眾中有菩薩名不可壞精進王與不可說佛剎微塵數(shù)菩薩俱來向佛所持一切寶香網(wǎng)持一切寶瓔珞持一切寶華帶持一切寶鬘帶持一切金剛瓔珞持一切摩尼寶網(wǎng)持一切寶衣帶持一切寶瓔珞帶持一切最勝光明摩尼帶持一切師子摩尼寶瓔珞悉以神力充遍一切諸世界海到佛所已頂禮佛足即于南方化作遍照世間摩尼寶莊嚴樓閣及普照十方寶蓮華藏師子之座以一切寶華網(wǎng)羅覆其身與其眷屬結跏趺坐。

  二南方中供具皆云持者表修持故。

  西方過不可說佛剎微塵數(shù)世界海外有世界名摩尼寶燈須彌山幢佛號法界智燈彼佛眾中有菩薩名普勝無上威德王與世界海微塵數(shù)菩薩俱來向佛所悉以神力興不可說佛剎微塵數(shù)種種涂香燒香須彌山云不可說佛剎微塵數(shù)種種色香水須彌山云不可說佛剎微塵數(shù)一切大地微塵等光明摩尼寶王須彌山云不可說佛剎微塵數(shù)種種光焰輪莊嚴幢須彌山云不可說佛剎微塵數(shù)種種色金剛藏摩尼王莊嚴須彌山云不可說佛剎微塵數(shù)普照一切世界閻浮檀摩尼寶幢須彌山云不可說佛剎微塵數(shù)現(xiàn)一切法界摩尼寶須彌山云不可說佛剎微塵數(shù)現(xiàn)一切諸佛相好摩尼寶王須彌山云不可說佛剎微塵數(shù)現(xiàn)一切如來本事因緣說諸菩薩所行之行摩尼寶王須彌山云不可說佛剎微塵數(shù)現(xiàn)一切佛坐菩提場摩尼寶王須彌山云充滿法界至佛所已頂禮佛足即于西方化作一切香王樓閣真珠寶網(wǎng)彌覆其上及化作帝釋影幢寶蓮華藏師子之座以妙色摩尼網(wǎng)羅覆其身心王寶冠以嚴其首與其眷屬結跏趺坐。

  三西方皆言須彌山云者四德妙高清涼利物故。

  北方過不可說佛剎微塵數(shù)世界海外有世界名寶衣光明幢佛號照虛空法界大光明彼佛眾中有菩薩名無礙勝藏王與世界海微塵數(shù)菩薩俱來向佛所悉以神力興一切寶衣云所謂黃色寶光明衣云種種香所熏衣云日幢摩尼王衣云金色熾然摩尼衣云一切寶光焰衣云一切星辰像上妙摩尼衣云白玉光摩尼衣云光明遍照殊勝赫弈摩尼衣云光明遍照威勢熾盛摩尼衣云莊嚴海摩尼衣云充遍虛空至佛所已頂禮佛足即于北方化作摩尼寶海莊嚴樓閣及毗琉璃寶蓮華藏師子之座以師子威德摩尼王網(wǎng)羅覆其身清凈寶王為髻明珠與其眷屬結跏趺坐。

  四北方皆言衣者寂忍慚愧嚴法身故。

  東北方過不可說佛剎微塵數(shù)世界海外有世界名一切歡喜清凈光明網(wǎng)佛號無礙眼彼佛眾中有菩薩名化現(xiàn)法界愿月王與世界海微塵數(shù)菩薩俱來向佛所悉以神力與寶樓閣云香樓閣云燒香樓閣云華樓閣云栴檀樓閣云金剛樓閣云摩尼樓閣云金樓閣云衣樓閣云蓮華樓閣云彌覆十方一切世界至佛所已頂禮佛足即于東北方化作一切法界門大摩尼樓閣及無等香王蓮華藏師子之座摩尼華網(wǎng)羅覆其身著妙寶藏摩尼王冠與其眷屬結跏趺坐。

  五東北方云樓閣者悲智二利相因顯故。

  東南方過不可說佛剎微塵數(shù)世界海外有世界名香云莊嚴幢佛號龍自在王彼佛眾中有菩薩名法慧光焰王與世界海微塵數(shù)菩薩俱來向佛所悉以神力興金色圓滿光明云無量寶色圓滿光明云如來毫相圓滿光明云種種寶色圓滿光明云蓮華藏圓滿光明云眾寶樹枝圓滿光明云如來頂髻圓滿光明云閻浮檀金色圓滿光明云日色圓滿光明云星月色圓滿光明云悉遍虛空到佛所已頂禮佛足即于東南方化作毗盧遮那最上寶光明樓閣金剛摩尼蓮華藏師子之座眾寶光焰摩尼王網(wǎng)羅覆其身與其眷屬結跏趺坐。

  六東南方云圓滿光者權實二智無缺行故。

  西南方過不可說佛剎微塵數(shù)世界海外有世界名日光摩尼藏佛號普照諸法智月王彼佛眾中有菩薩名摧破一切魔軍智幢王與世界海微塵數(shù)菩薩俱來向佛所于一切毛孔中出等虛空界華焰云香焰云寶焰云金剛焰云燒香焰云電光焰云毗盧遮那摩尼寶焰云一切金光焰云勝藏摩尼王光焰云等三世如來海光焰云一一皆從毛孔中出遍虛空界到佛所已頂禮佛足即于西南方化作普現(xiàn)十方法界光明網(wǎng)大摩尼寶樓閣及香燈焰寶蓮華藏師子之座以離垢藏摩尼網(wǎng)羅覆其身著出一切眾生發(fā)趣音摩尼王嚴飾冠與其眷屬結跏趺坐。

  十西南方云焰者以凈智慧燒惑薪故亦表皆想所持不可取故上之七方興供表法通答菩薩神通下之三段兼亦別答前來問中后二十句(下之三段兼亦別答前來問中后二十句者上來七方唯通答二十句中前十中一句此下三方通答二十句中三句而上下二方兼別答耳)。

  西北方過不可說佛剎微塵數(shù)世界海外有世界名毗盧遮那愿摩尼王藏佛號普光明最勝須彌王彼佛眾中有菩薩名愿智光明幢與世界海微塵數(shù)菩薩俱來向佛所于念念中一切相好一切毛孔一切身分皆出三世一切如來形像云一切菩薩形像云一切如來眾會形像云一切如來變化身形像云一切如來本生身形像云一切聲聞辟支佛形像云一切如來菩提場形像云一切如來神變形像云一切世間主形像云一切清凈國土形像云充滿虛空至佛所已頂禮佛足即于西北方化作普照十方摩尼寶莊嚴樓閣及普照世間寶蓮華藏師子之座以無能勝光明真珠網(wǎng)羅覆其身著普光明摩尼寶冠與其眷屬結跏趺坐。

  八西北方十句皆答前最后為一切眾生現(xiàn)諸佛影像若約表者為顯緣有似非真故。

  下方過不可說佛剎微塵數(shù)世界海外有世界名一切如來圓滿光普照佛號虛空無礙相智幢王彼佛眾中有菩薩名破一切障勇猛智王與世界海微塵數(shù)菩薩俱來向佛所于一切毛孔中出說一切眾生語言海音聲云出說一切三世菩薩修行方便海音聲云出說一切菩薩所起愿方便海音聲云出說一切菩薩成滿清凈波羅蜜方便海音聲云出說一切菩薩圓滿行遍一切剎音聲云出說一切菩薩成就自在用音聲云出說一切如來往詣道場破魔軍眾成等正覺自在用音聲云出說一切如來轉法輪契經門名號海音聲云出說一切隨應教化調伏眾生法方便海音聲云出說一切隨時隨善根隨愿力普令眾生證得智慧方便海音聲云到佛所已頂禮佛足即于下方化作現(xiàn)一切如來宮殿形像眾寶莊嚴樓閣及一切寶蓮華藏師子之座著普現(xiàn)道場影摩尼寶冠與其眷屬結跏趺坐。

  九下方毛孔中十句答前九問十句皆言方便海則通答往昔成就方便(九下方毛孔中十句答前九問者以前十中神通一問前七方答竟據(jù)下釋中既五句答因五問四句答果五問何名答九以神通問重別顯故然則前已廣答故但云九)初一句通顯所隨眾生言音次五句答因中五問謂二答諸行此句應顯趣求一切智心以第五明行圓滿此為行初故三答所起菩薩大愿四答所凈諸波羅蜜五正答圓滿諸菩薩行六別答所作神通然問就如來因中此通一切菩薩通別之異耳其助道及出離問亦是通答以諸句中皆是助道并即出離故余四句答果用中五問謂七答第一正覺問八答轉法輪九答調伏眾生其國土一種現(xiàn)凈土分通答十答開示一切智法城及示一切眾生道以能證是道所證是智故而皆言音聲者表無言之法假言顯故(此句應顯趣求者以文云出說一切三世菩薩行方便海音聲云故標云答行以五正答行故此一句義顯趣求一切智心以是行始言修行耳然問就如來因中等者通將此中對問辯異其助道下出不答余因句之相上通答方便加此助道出離則此下方通答三因別答五因兼上方便又通答二問一本事因緣二所入諸地故具答十因其上方中波羅密問義便故熏)。

  大方廣佛華嚴經?鈔會本第六十之二

  音釋

  顰

  (音頻)。

  隥

  (都鄧切)。

  湍激

  (湍他端切激古歷切)。

  洄澓

  (洄音回澓音伏洄澓水旋流也)。

  氛氳

  (氛符分切氳于云切氛氳香氣也)。

  欠呿

  (呿斤據(jù)切欠呿張口運氣也)。

  憍慢

  (憍居妖切傲也慢莫晏切倨也)。

  大方廣佛華嚴經?鈔會本第六十之三 起七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撰述

  上方過不可說佛剎微塵數(shù)世界海外有世界名說佛種性無有盡佛號普智輪光明音彼佛眾中有菩薩名法界差別愿與世界海微塵數(shù)菩薩俱發(fā)彼道場來向此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所于一切相好一切毛孔一切身分一切支節(jié)一切莊嚴具一切衣服中現(xiàn)毗盧遮那等過去一切諸佛未來一切諸佛已得授記未授記者現(xiàn)在十方一切國土一切諸佛并其眾會亦現(xiàn)過去行檀那波羅蜜及其一切受布施者諸本事海亦現(xiàn)過去行尸羅波羅蜜諸本事海亦現(xiàn)過去行羼提波羅蜜割截支體心無動亂諸本事海亦現(xiàn)過去行精進波羅蜜勇猛不退諸本事海亦現(xiàn)過去求一切如來禪波羅蜜海而得成就諸本事海亦現(xiàn)過去求一切佛所轉法輪所成就法發(fā)勇猛心一切皆舍諸本事海亦現(xiàn)過去樂見一切佛樂行一切菩薩道樂化一切眾生界諸本事海亦現(xiàn)過去所發(fā)一切菩薩大愿清凈莊嚴諸本事海亦現(xiàn)過去菩薩所成力波羅蜜勇猛清凈諸本事海亦現(xiàn)過去一切菩薩所修圓滿智波羅蜜諸本事海如是一切本事海悉皆遍滿廣大法界至佛所已頂禮佛足即于上方化作一切金剛藏莊嚴樓閣及帝青金剛王蓮華藏師子之座以一切寶光明摩尼王網(wǎng)羅覆其身以演說三世如來名摩尼寶王為髻明珠與其眷屬結跏趺坐。

  十上方相好等中十句通答因問中第十本事因緣兼答波羅蜜及所入諸地以十度即是別地所行故別約初句答入一切眾生所住處及受一切眾生所施并為一切眾生說布施功德如文思之(別約初句答入一切眾生所住處等者上辨通答因中二句此下別答果中三句前下方有五句問答此有三句并第八問答第十影像及現(xiàn)相答國土故十問具矣)其答問中或不次者以十方齊來諸供齊現(xiàn)文不累書隨方異說以問次往[(冰-水+〡)*ㄆ]無不次矣(其答問中或不次者下料揀次第)又皆言本事者表三世之法體常住故由得體用非一異智以用隨體無不存故德相業(yè)用皆自在故(又皆言下通釋本事之言此約法性宗釋文中有三初正釋以法性常住相即性故相亦常矣此即體非異不壞三世與體非一性相本爾即德相門隨其今見即業(yè)用門故雙結二皆得自在凡但理然不得德相成業(yè)用耳)蜜嚴第三云金剛藏菩薩現(xiàn)種種形說種種法乃至云凈所依止于佛地如來蘊界常無變異故(二故密嚴下引證先證業(yè)用后乃至云凈所依止者證德相門)若理事別修則不得爾故不同余處現(xiàn)法體用俱有過未體用皆無況于小乘三世有耶以彼過未有體無用故(三若理事別修下揀異他宗現(xiàn)法體用俱有等即大乘義況于小乘即有宗義以彼過未有體無用者出異所以有宗過去??伏有未來性有故有體也不同現(xiàn)法事有故無用也今以體性融故體用俱有斯即有即非有非有之有耳)。

  如是十方一切菩薩并其眷屬皆從普賢菩薩行愿中生以凈智眼見三世佛普聞一切諸佛如來所轉法輪修多羅海已得至于一切菩薩自在彼岸于念念中現(xiàn)大神變親近一切諸佛如來一身充滿一切世界一切如來眾會道場。

  第二如是十方下通贊德行中三初總后以凈智下別就別贊中三十四句分三初五句明上近諸佛德二于一塵中下十四句下攝眾生德三一切菩薩神通下十五句大用自在德亦名三種三業(yè)今初一凈眼見佛即是意業(yè)二聞如來法即凈修語業(yè)余三句并顯身業(yè)自在(亦名三種三業(yè)者一名近佛三業(yè)二攝化三業(yè)三神通三業(yè))。

  于一塵中普現(xiàn)一切世間境界教化成就一切眾生未曾失時一毛孔中出一切如來說法音聲。

  第二下攝眾生德中三初微細化生。

  知一切眾生悉皆如幻知一切佛悉皆如影知一切諸趣受生悉皆如夢知一切業(yè)報如鏡中像知一切諸有生起如熱時焰知一切世界皆如變化成就如來十力無畏。

  二知一切眾生下七句明攝眾生之智故末句結云十力無畏前六別明一緣集非真故二隨機本質映光有勝劣故三諸趣思所起故四隨照映質有妍媸故五想所持故六無而忽有暫有還無故。

  勇猛自在能師子吼深入無盡辯才大海得一切眾生言辭海諸法智于虛空法界所行無礙知一切法無有障礙。

  三勇猛下五句明攝生語業(yè)于中初句總顯決定下四句別明四辯(下之四句別明四辯者初句樂說無礙二得一切下詞無礙三于虛空法界下義無礙四知一切法下法無礙)。

  一切菩薩神通境界悉已清凈勇猛精進摧伏魔軍。

  第三大用自在德中初句總明所得余別明通用于中三一三業(yè)摧邪勇進通三故。

  恒以智慧了達三世知一切法猶如虛空無有違諍亦無取著雖勤精進而知一切智終無所來雖觀境界而知一切有悉不可得以方便智入一切法界以平等智入一切國土。

  二恒以智下六句明意業(yè)自在皆權實雙行故一智了三世事慧達三世空二知法如空空無可諍而不壞有故不著空三進無進相故曰無來四即有而空五即空而有故云方便六智入性土。

  以自在力令一切世界展轉相入于一切世界處處受生見一切世界種種形相于微細境現(xiàn)廣大剎于廣大境現(xiàn)微細剎于一佛所一念之頃得一切佛威神所加普見十方無所迷惑于剎那頃悉能往詣。

  三以自在力下七句身業(yè)自在可知。

  如是等一切菩薩滿逝多林皆是如來威神之力。

  第三如是等下總結集因。

  于時上首諸大聲聞舍利弗大目揵連摩訶迦葉離婆多須菩提阿?樓?難陀劫賓那迦旃延富樓那等諸大聲聞在逝多林。

  大文第五于時上首下舉失顯得分亦名舉劣顯勝明不共故于中三初明不見之人二皆悉下明所不見境三何以下釋不見所由今初舍利此云鹙鷺其母目睛明利似彼鳥故弗者子也從母立稱故標子言(今初舍利弗然諸弟子古今譯殊今多依羅什三藏言鹙鷺者大乘法師云是百舌鳥亦云春鶯古德引經亦云其母辯才如彼鳥故此中是舊梵語新云奢利弗怛羅弗怛羅即子也又舍利亦翻為身母好身品故或舍利云珠母之聰利相在眼珠故并從母之稱增一云我佛法中智慧無窮決了諸疑者舍利弗第一智論四十一稱為如來左面弟子父名優(yōu)婆提舍)目揵連此云采菽氏上古仙人山居豆食尊者母是彼種從外氏立名有大神通揀余此姓故復云大(目連梵語即古譯義即新譯新梵語云摩訶沒特伽羅然?約母氏得名若從父稱此名俱利迦亦云俱儷多亦云俱律陀此云吉占智論云舍利弗以才明見貴日連豪彥最重智藝相比德行互同增一云我弟子中神通輕舉飛到十方者大目連第一智論四十一稱為右面弟子焚德勝之殿蹴耆域之車壓調達五百之徒尋佛聲過恒河沙界德難稱也)摩訶迦葉此云大飲光本族仙人及尊者身并有光明飲蔽日月頭陀第一揀余迦葉故云大也(此云飲光者真諦等同譯為飲光上古譯云龜氏其先學道靈龜負圓應之因以命族增一阿含云羅閱祗大富長者名迦毗羅婦名檀那子名畢缽羅婦名婆陀其家千倍勝瓶沙王十六大國無與為鄰畢缽羅即迦葉名也其父禱此??而生故付法藏傳云毗婆尸佛滅后其塔中像金色缺壞時有貧女得金珠請匠打為箔金師歡喜治瑩佛畢立誓為夫婦九十一劫天上人中身恒金色恒受快樂最后為迦葉夫婦畏勝王得罪減一犁但用九百九十九雙牛金犁又經云其家有?最下品者直百千兩金以釘釘入地十尺?不穿如本不異六十庫金粟一庫管三百四十斛又經云以麥飯供養(yǎng)辟支佛恒趣忉利各千返受樂身三十二相但論金色耳剡浮那陀金在濁水底光徹水上在暗暗滅迦葉身光勝此金光照一由旬增一云佛法中行十二頭陀難行苦行大迦葉第一揀余迦葉者即如十力迦葉優(yōu)樓頻螺等)離波多此云室星祀之而生故或云所供養(yǎng)或云假和合即智論二鬼食人之事(離波多此云室星其言即古今同釋法華云離婆多新云頡麗伐多皆梵音輕重或云所供養(yǎng)者即音義釋也假和合古今同也即智論二鬼食人之事者謂此人行涉空亭止宿見二鬼爭尸皆言我先持來二鬼共言取其分判此人實見小鬼持來及被鬼問竊自思惟我隨言一持來彼不得者必當見害我寧實語而死終不虛誑而終遂如實答小者持來被其大鬼拔其手足隨而食之得尸之鬼便取其死尸手足隨安彼鬼食竟拭口而去及明憂惱不惻誰身言假和合初常疑云若我本身眼見?去若是他身復隨我行住疑惑猶預逢人即問汝見我身不眾僧見之云此人易度而語之云汝身本是他人之遺體非己有也悟此假合因即得道以常問故亦云常作聲也)須菩提此云善現(xiàn)生而室空現(xiàn)善相故(生而室空者相師占云是善相故亦云善吉亦云空生其義一耳解空第一得無諍三昧有供養(yǎng)者現(xiàn)與其福亦云善吉)阿?樓?此云無滅一食之施九十一反天上人間不沒惡趣故(阿?樓?等者亦云阿泥?豆或阿那律亦云阿泥嚕多并梵音楚夏皆云無滅亦云無貧言一食之施者賢愚經說弗沙佛末世時饑饉有辟支佛名利吒行乞空缽無獲有一貧人見而悲憐白言勝士能受稗不即以所啖奉之食已作十八變后更采稗有兔跳抱其背變?yōu)樗廊藷o伴得脫待暗還家委之于地即成金人?指隨生用卻還出取之無盡惡人告王欲來奪之但見死尸而其所睹即是金寶現(xiàn)報若是九十一反即果報也又其生已復家業(yè)豐溢日夜增益父母欲試之蓋空器皿往送撥看百味俱足而其門日日常有一萬六千取債一萬六千還直出家后隨所至處人見歡喜欲有所須如己家無異即世尊之堂弟斛飯王之次子也)難陀此云歡喜性極聦敏音聲絕倫故(難陀等者即放牛難陀)劫賓那此云黃頭黃頭仙人之族故(劫賓那者?釋即音義中大乘法師及天臺等舊譯為房宿然有二義一以父母禱此宿星感此子生故二云與佛同房宿故謂初出家時未得見佛始向佛所夜值雨寄宿陶師房中以草為座晚又一比丘寄宿即推草座與之自在地坐中夜相問欲何所之答云覓佛后比丘即說法辭去豁然得道后比丘即佛也增一阿含云我佛法中善知星宿者劫賓那第一則亦從所知為名)迦旃延此云翦剃種(迦旃延者即大乘法師釋謂上古多仙山中靜處年歲既久鬢發(fā)稍長無人為剃婆羅門法要剃發(fā)故一仙有子兄弟二人俱來觀父小者乃為諸仙剃之諸仙愿護后成仙道爾來此種皆稱剪剃)富樓那此云滿具云滿慈子其母甚慈亦從母稱(富樓那具云滿慈子者梵語云彌多羅尼子滿愿是名父于江邊禱梵天求子正值江滿又夢七寶器盛滿中寶入母懷母遂懷子父愿獲滿從此立名彌多羅尼此云慈行亦云四圓陀中有此品名其母誦之以此為名尼者女也以母名子名為慈子增一云善能廣說分別義理滿愿子最第一)而言等者等取五百廣辨古今譯殊德行緣起如智論及音義中說(如智論及音義略說已如上引智論多說緣起即引四阿含等經然其列名或從德行勝劣或從出家先后如法華阿若憍陳如在初等故報恩經說初度五人次度耶舍門徒五十人次度優(yōu)樓頻螺門徒五百次度伽耶門徒三百次度那提門徒二百次度身子門徒一百次度目連門徒一百合舉大數(shù)成一千二百五十人若十二道經兼出其年云佛成道第一年度五人第二年度三迦葉第五年度身子目連則爾后更多故法華初有萬二千羅漢二千學無學等今此但舉五百以從勝劣列之即法華第三周第一與記者體德大同故故成佛名號等亦皆同也望今本門即皆大菩薩故偏舉之)。

  皆悉不見如來神力如來嚴好如來境界如來游戲如來神變如來尊勝如來妙行如來威德如來住持如來凈剎。

  第二明所不見境中三初不見果有十句初總余別多同念請果中初之十句重閣同空等即是神變不壞本相即是游戲余可準思(多同念請果中初之十句者神力即前如來力嚴好即前如來身境界全同游戲即前自在神變亦是三昧三昧現(xiàn)故尊勝即如智如智最勝故妙行即前智行威德即前無畏住持即前加持故皆同也前來心念佛向示之皆不見耳重閣同空下略示向來神變及游戲相)。

  亦復不見不可思議菩薩境界菩薩大會菩薩普入菩薩普至菩薩普詣菩薩神變菩薩游戲菩薩眷屬菩薩方所菩薩莊嚴師子座菩薩宮殿菩薩住處菩薩所入三昧自在菩薩觀察菩薩顰申菩薩勇猛菩薩供養(yǎng)菩薩受記菩薩成熟菩薩勇健菩薩法身清凈菩薩智身圓滿菩薩愿身示現(xiàn)菩薩色身成就菩薩諸相具足清凈菩薩常光眾色莊嚴菩薩放大光網(wǎng)菩薩起變化云菩薩身遍十方菩薩諸行圓滿。

  次亦復下明不見因即諸菩薩初總明即分齊境界次菩薩大會下別顯會通新舊入謂身遍剎塵智入諸法等普至即新來普詣即此往皆言普者一橫豎遍故二一即一切故余句準上諸來菩薩作用中辨及上離世間品十十所明。

  如是等事一切聲聞諸大弟子皆悉不見。

  后如是等下總結不見。

  何以故以善根不同故。

  第三不見所由者然皆廢本從跡以顯一乘因果不共深玄篤諸后學令習因種文中二先徴后釋徴意云身廁只園目對尊會而莫睹神變其故何耶后釋意云彼境殊勝宿因現(xiàn)緣并皆缺故其猶日月麗天盲者不睹雷霆震地聾者不聞道契則鄰不在身近故菩薩自遠而至聲聞在會不知文自廣釋分為三別初法次喻后徴以結成今初分二先明缺宿因故后復次下明缺現(xiàn)緣故今初分四初一總標大小善差二本不修下舉劣異勝三如是皆是下舉勝揀劣四以是因緣下結不見聞今初有小善根得廁嘉會大小善異不睹希奇。

  本不修習見佛自在善根故。

  二舉劣中有十八句前十二句釋不見佛果之因后六句釋不見菩薩之因前中初句總余句別。

  本不贊說十方世界一切佛剎清凈功德故本不稱嘆諸佛世尊種種神變故。

  由不贊等即是不集見佛自在善根于中二初二句不贊果故。

  本不于生死流轉之中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本不令他住菩提心故本不能令如來種性不斷絕故本不攝受諸眾生故本不勸他修習菩薩波羅蜜故。

  后九句不修因故于中亦二前五句缺自分行。

  本在生死流轉之時不勸眾生求于最勝大智眼故本不修習生一切智諸善根故本不成就如來出世諸善根故本不得嚴凈佛剎神通智故。

  后四句缺勝進行亦是前明狹心后顯劣心故不能見。

  本不得諸菩薩眼所知境故本不求超出世間不共菩提諸善根故本不發(fā)一切菩薩諸大愿故本不從如來加被之所生故本不知諸法如幻菩薩如夢故本不得諸大菩薩廣大歡喜故。

  二本不得菩薩眼下釋不見菩薩所因一不見十眼所見無礙法界二缺無障礙智之因若但修真常離念即共二乘菩提之善法華游戲神通即聞而不樂此中樂而不聞余可思之(法華游戲神通等者舉法華揀異亦是通妨今云揀異者即法華信解品四大聲聞自敘云世尊往昔說法既久我時在座身體疲懈但念空無相無作于菩薩法游戲神通凈佛國土成就眾生心不喜樂即聞而不樂也下偈兼出不樂所以云一切諸法皆悉空寂無生無滅無大無小無漏無為如是思惟不生喜樂釋曰既了無生故不喜樂是以結云勿滯寂故八地云諸法真常離心念二乘于此亦能得也言通妨者此何令其不聞彼何令其得聞此義至下釋之)既本因中不修不見愿諸后學修見佛因勿滯冥寂(既本下結勸修實)。

  如是皆是普賢菩薩智眼境界不與一切二乘所共。

  第三舉勝揀劣言如是等者指前佛神通等所不見法普賢智境即是舉勝不共二乘名為揀劣。

  以是因緣諸大聲聞不能見不能知不能聞不能入不能得不能念不能觀察不能籌量不能思惟不能分別是故雖在逝多林中不見如來諸大神變。

  第四以是因緣下結不見聞以前缺因境勝因緣故不能見于中初后總明中十別顯謂眼不見心不知耳不聞本有不證新成不獲無方便不能念觀無后得不能籌量淺深思惟旨趣分別事理。

  復次諸大聲聞無如是善根故無如是智眼故無如是三昧故無如是解脫故無如是神通故無如是威德故無如是勢力故無如是自在故無如是住處故無如是境界故是故于此不能知不能見不能入不能證不能住不能解不能觀察不能忍受不能趣向不能游履又亦不能廣為他人開闡解說稱揚示現(xiàn)引導勸進令其趣向令其修習令其安住令其證入。

  第二明缺現(xiàn)緣故不見中三初明無勝德行故不見次何以故下明住自乘解脫故不見后是故雖在下結成不見今初分二先十句明無勝德行即是前所不見境亦即是前宿因不修勝進四句不修故無無故不見初總余別勢力即是加持余皆同前后是故于此下十句顯不能見入有二義前文約證今約了達余可知。

  何以故諸大弟子依聲聞乘而出離故成就聲聞道滿足聲聞行安住聲聞果于無有諦得決定智常住實際究竟寂靜遠離大悲舍于眾生住于自事于彼智慧不能積集不能修行不能安住不能愿求不能成就不能清凈不能趣入不能通達不能知見不能證得。

  第二明住自乘故不見中先徴后釋以此二段反覆相成故徴以釋之謂何以無如是善根等由住自乘作證故亦應徴云何以作證由無上善根故所無在前故略不明耳此段亦同法華自釋心不喜樂云何以故世尊令我等出于三界得涅盤證故(所無在前者即前無如是善根故無如是智眼故等此段亦同法華自釋等者亦信解品言自釋不喜樂者彼前文心不喜樂后便云何以故等如?意云世尊昔說聲聞有究竟極果我今已證故菩薩法非我所學故不樂也既已得證即住自乘故雖上根身子樂十力等而復自嗟我無此物)釋文亦二先明住自乘作證后于彼智慧下結成所無今初十句初總余別別中一道者以見修等道斷惑集故不同菩薩無住道等二三行果可知四觀諦智別謂我空法有不能我有法空名有無諦以證現(xiàn)觀名決定智故無菩薩中道第一義三諦之理亦如涅盤聲聞有諦而無真實五已證理故六舍事故下三句成上聲聞行一內無悲二外舍物三但自調又上十句總為四失一初句出粗而不出細但出分段故次四句得權失實次三句滯寂失悲后二句舍生自度二結成所無即由住自乘故無前智等亦有十句但于前一智有十不能余三昧等例此可知(經成就聲聞道言見修等者等取方便及無學也言斷惑集者集即集諦通于業(yè)惑菩薩無住等者等取教道證道一道二道乃至無量道而教證等名二乘亦有特與異者即無住道若約其義教證亦殊故云等也)。

  是故雖在逝多林中對于如來不見如是廣大神變。

  三結成不見。

  第二佛子如恒河下喻顯文有十喻自古諸德皆將配前所迷佛果十句唯第九二天一喻喻上第二如來嚴好余皆如次此亦有理今解有二一者隨一一喻總喻不見因果等境以合文中亦言不見菩薩眾故又不喻菩薩之德義不盡故又合文中多從總合但言不見如來神變明通諸句二者別喻諸德若全不別何俟多喻然雖別喻亦通因果而前九約勝境為喻謂恒河須彌等喻佛德故后一就劣法為喻入滅盡定喻二乘故于前九中配所迷菩薩之德其義則次配所迷如來之德義少不次所喻義別至文當知又第一五十單喻聲聞不見第二三四七雙喻菩薩聲聞見不見別余三佛對聲聞論見不見有此三類者文影略耳又唯約聲聞說者十喻皆喻彼無德故就中初一兼喻有障故后一兼喻住自乘故且就前九約勝境為喻顯九種勝德其后一種總明不共顯十無盡前九德中一一皆具通別二意(令解有二下申今正義便彈古義以舉今正揀昔成非故于中有二先通中二一總辯標通通有二義一通因果二通喻諸句后以合文下引證辯通文有三節(jié)一正引文證通于菩薩二又不喻下反以義證合通菩薩三又合文下正引文證通喻諸德二者別喻等者舉正以揀昔非于中有八一總出別喻之由即反顯也二然雖別下揀異昔非三而前九下通明十喻異相四于前九下總示別喻德相五又一五十下約迷悟之人揀其喻相六又唯約聲聞下別示迷者異相七且就前下將欲釋文重揀第三諸喻別相八前九下通收通別二意)。

  佛子如恒河岸有百千億無量餓鬼裸形饑渴舉體焦然烏鷲豺狼競來搏撮為渴所逼欲求水飲雖住河邊而不見河設有見者見其枯竭何以故深厚業(yè)障之所覆故。

  今初鬼對恒河喻其恒河清流通喻佛及菩薩潤益甚深德別喻佛神力及菩薩境界德以此二句為初總故鬼喻二乘有所知障故不見亦喻不得諸法喜故。

  言餓鬼等者生分已盡為鬼未得無生忍衣為裸形不得法界行食為饑不得真解脫味為渴由此故稱為餓此上并無真道即是業(yè)余行苦所遷為舉體燋然即是苦余空見為烏鷲有見為豺狼于斯作決定解為搏撮內含大機有真脫分名為渴所逼欲求水飲身在法會名住河邊不睹神變名不見河雖睹世尊但見丈六為見枯竭無明翳瞙名為業(yè)障即煩惱余(言餓鬼等下牒釋經文十喻皆然言生分已盡為鬼者如鬼已舍生人故即是業(yè)余者三余之義已見上文然總相說以無漏有分別名為業(yè)余今未得無生未得法界未證真解脫皆有分別也行苦所遷者苦余即變易生死意生身此約已入無余者今約未入無余以苦依身即行苦也空見為烏鷲下皆是煩惱余然煩惱余通是無明住地即是所知障所知障有二一所知之障即以業(yè)障喻所知之障故云蔽其眼故二所知即障故經云智障甚盲冥謂真俗別執(zhí)今于有無作決定解即真俗別執(zhí)故是智障鳥歸虛空故喻空見獸依于地故喻有見不同法華鴟梟雕鷲等喻界內煩惱雖睹世尊下此明二乘但見自分境界耳五俱鄰等最初受道豈見世尊始成正覺身遍十方智入三際等)。

  彼大聲聞亦復如是雖復住在逝多林中不見如來廣大神力舍一切智無明翳瞙覆其眼故不曾種植薩婆若地諸善根故。

  后彼大下合中先合業(yè)障不曾已下合裸形等(不曾已下合裸形等者無生忍衣法界行食皆一切智諸善根也)。

  譬如有人于大會中昏睡安寢忽然夢見須彌山頂?shù)坩屗∩埔姶蟪菍m殿園林種種嚴好天子天女百千萬億普散天華遍滿其地種種衣樹出妙衣服種種華樹開敷妙華諸音樂樹奏天音樂天諸婇女歌詠美音無量諸天于中戲樂其人自見著天衣服普于其處住止周旋其大會中一切諸人雖同一處不知不見何以故夢中所見非彼大眾所能見故。

  第二覺夢相對喻夢游天宮通喻佛及菩薩高顯廣大德別喻如來游戲神變二句及菩薩大會已下十一句喻甚相似(及菩薩大會下十一句者謂一菩薩大會二菩薩普入三菩薩普至四普詣五神變六游戲七眷屬八方所九莊嚴師子座十宮殿十一菩薩住處今文夢往須彌即普至普詣普入善見大成等宮殿即菩薩宮殿成池園林即是住處天子天女即眷屬開華奏樂即是神變歌詠戲樂即是游戲住止周旋即是座矣)然此下八喻約二乘喻明其無德亦有通別通則于一一德不了皆由前缺因緣故別則各喻無德不同此一喻無如是神通故又不知菩薩如夢故然合文中明無如是智眼故者從通相合故下數(shù)假皆合無眼文中先喻后一切菩薩下合(然此下八喻六約二乘料揀以初一喻聲聞但有不得法喜之一德耳故此下八具于通別)。

  一切菩薩世間諸王亦復如是以久積集善根力故發(fā)一切智廣大愿故學習一切佛功德故修行菩薩莊嚴道故圓滿一切智智法故滿足普賢諸行愿故趣入一切菩薩智地故游戲一切菩薩所住諸三昧故已能觀察一切菩薩智慧境界無障礙故是故悉見如來世尊不可思議自在神變一切聲聞諸大弟子皆不能見皆不能知以無菩薩清凈眼故。

  合中二先合夢者自見后一切聲聞下合大會不見并可思也。

  大方廣佛華嚴經?鈔會本第六十之三

  音釋

  羼提

  (梵語也此云忍辱羼初眼切也)。

  ?

  (奴侯切也)。

  裸

  (郎果切赤體也)。

  鷲

  (音就大雕也)。

  翳瞙

  (翳于計切目疾也瞙音莫目不明也)。

  賑

  (之刃切)。

  妍媸

  (妍倪堅切好也媸充之切丑也)。

  燋

  (茲消切傷火也)。

  鹙

  (此由切鳥名)。

  搏撮

  (搏伯各切擊也撮倉括切取也)。

  素怛囕

  (梵語也此云契經囕力淡切)。

  廁

  (初吏切圊也)。

  大方廣佛華嚴經?鈔會本第六十之四 起八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撰述

  譬如雪山具眾藥草良醫(yī)詣彼悉能分別其諸捕獵放牧之人恒住彼山不見其藥此亦如是以諸菩薩入智境界具自在力能見如來廣大神變諸大弟子唯求自利不欲利他唯求自安不欲安他雖在林中不知不見。

  第三愚對雪山喻雪山良藥通喻幽邃難見德別喻亦喻佛境界所悲境故喻菩薩所住處悲救眾生為所住故其捕獵等喻聲聞無大悲救眾生病亦是無如是境界故。

  譬如地中有諸寶藏種種珍異悉皆充滿有一丈夫聦慧明達善能分別一切伏藏其人復有大福德力能隨所欲自在而取奉養(yǎng)父母賑?親屬老病窮乏靡不均贍其無智慧無福德人雖亦至于寶藏之處不知不見不得其益此亦如是諸大菩薩有凈智眼能入如來不可思議甚深境界能見佛神力能入諸法門能游三昧海能供養(yǎng)諸佛能以正法開悟眾生能以四攝攝受眾生諸大聲聞不能得見如來神力亦不能見諸菩薩眾。

  第四伏藏難知喻藏則通喻秘密難知德別喻如來尊勝可寶重故喻菩薩所入三昧及觀察顰申勇猛供養(yǎng)如喻思之薄福喻聲聞無如是威德故(喻菩薩下如喻思之者然合文自具若約喻者伏藏猶如三昧聰慧分別即是觀察隨欲而取即是顰申有大福力即當勇猛奉養(yǎng)父母即供養(yǎng)也)。

  譬如盲人至大寶洲若行若住若坐若臥不能得見一切眾寶以不見故不能采取不得受用此亦如是諸大弟子雖在林中親近世尊不見如來自在神力亦不得見菩薩大會何以故無有菩薩無礙凈眼不能次第悟入法界見于如來自在力故。

  第五盲不見寶喻寶洲通喻迥絕難測德別喻如來妙行積行圓妙故喻菩薩受記成熟勇猛可知盲喻二乘無如是善根故(喻菩薩受記等者不能采取即無勇猛不得受用即無受記成就義也)。

  譬如有人得清凈眼名離垢光明一切闇色不能為障爾時彼人于夜闇中處在無量百千萬億人眾之內或行或住或坐或臥彼諸人眾形相威儀此明眼人莫不具見其明眼者威儀進退彼諸人眾悉不能睹佛亦如是成就智眼清凈無礙悉能明見一切世間其所示現(xiàn)神通變化大菩薩眾所共圍繞諸大弟子悉不能見。

  第六凈眼無障喻通喻智照難量德別喻如來威德菩薩法身已下五句不睹威儀喻二乘無如是自在故(喻菩薩法身下五句者即菩薩法身清凈菩薩智身圓滿愿身示現(xiàn)色身成就菩薩諸相具足釋曰五句不出菩薩形相威儀故)。

  譬如比丘在大眾中入遍處定所謂地遍處定水遍處定火遍處定風遍處定青遍處定黃遍處定赤遍處定白遍處定天遍處定種種眾生身遍處定一切語言音聲遍處定一切所緣遍處定入此定者見其所緣其余大眾悉不能見唯除有住此三昧者。

  第七遍處定境喻通喻周遍難思德別喻如來凈剎菩薩常光眾色莊嚴菩薩放大光明網(wǎng)不見定境喻聲聞無如是三昧故喻中言遍處者于一切處周遍觀察無有間隙故名遍處(言遍處等者?文有三初釋名俱舍頌云遍處有十種八如凈解脫后二凈無色緣自地四蘊論云謂八自性皆是無貪為性若并助伴五蘊為性又云有余師說唯風遍處緣所觸中風界為性言八者即青黃赤白地水火風如今經辨依第四靜慮緣欲可見色如凈解脫后二如次空識二處若無色為其自性各緣自地四蘊為性應知此中修行者從諸解脫入諸勝處入此遍處以后后智勝前前故為修解脫但于所緣總取凈相未能分別青黃赤白后四勝處雖能分別青黃赤白而未能作無邊行相前四遍處謂觀青等一一無邊余如?辨言勝處者勝處有八種二如初解脫次二如第二后四如第三謂前二解脫各分多少有四后四即青黃赤白能制伏心境緣處故名勝處)然喻伽智度俱舍等論皆說有十今有十二前八同彼彼中九名空遍處十名識遍處先觀青等普遍次觀青等為何所依知由地等次思所觀由何廣大知由于空次思能觀知由依識前八依第四靜慮觀欲可見色后二依無色定瑜伽十二云何故遍處唯說色觸二處建立由此二種共自他身遍有色界常相續(xù)故眼等根色唯屬自身香味二塵不遍一切聲塵有間是故不說無色界中空遍一切處識所行境亦遍一切故立此二(前八依第四下辨所依定已如上引四瑜伽十二下四明建立于中有二先問后由此二種下答問言色觸者問意云何以十二處中唯依二處謂青黃赤白是色處地水火風是觸處以堅濕暖動是所觸故答中亦二先明立二之由此有三義次下當知后從眼等下明于十處不立遍處所以亦有三第次第對上一眼等根色唯屬自身者對上通自他身二香味二塵不遍一切者對上遍有色界以二禪已上無鼻舌識故亦無香味二塵三聲塵有間者對上常相續(xù)故聲發(fā)即聞不發(fā)不聞故有間斷言是故不說者通結上三節(jié)于十色處中不說八色處為遍處也)今以宗別合空識二為天遍處前論所揀皆容假想稱性周遍加于三事十名種種眾生身遍處者即前所揀眼等根色十一語言音聲即前聲塵十二一切所緣即六塵境則[(冰-水+〡)*ㄆ]前香味及法塵境例此天遍處言亦可通于諸天(例此下以論例經重釋前天遍處謂上論所揀今皆取之例天遍亦可通所揀)。

  如來所現(xiàn)不可思議諸佛境界亦復如是菩薩具見聲聞莫睹。

  次如來所現(xiàn)下合文可知。

  譬如有人以翳形藥自涂其眼在于眾會去來坐立無能見者而能悉睹眾會中事應知如來亦復如是超過于世普見世間非諸聲聞所能得見唯除趣向一切智境諸大菩薩。

  第八妙藥翳形喻通喻隱顯超世德別喻如來住持喻菩薩起變化云德不睹者喻聲聞無如是解脫故。

  如人生已則有二天恒相隨逐一曰同生二曰同名天常見人人不見天應知如來亦復如是在諸菩薩大集會中現(xiàn)大神通諸大聲聞悉不能見。

  第九二天隨人喻通喻微妙難壞德別喻如來嚴好菩薩身遍十方諸行圓滿德不睹二天喻二乘無如是勢力故亦喻無悲舍眾生故。

  譬如比丘得心自在入滅盡定六根作業(yè)皆悉不行一切語言不知不覺定力持故不般涅盤一切聲聞亦復如是雖復住在逝多林中具足六根而不知不見不解不入如來自在菩薩眾會諸所作事。

  第十滅定不行喻唯喻聲聞安住自乘證實際故亦總喻無德(第十滅定不行喻者然滅定之義六地已略明今當更說薩婆多宗此定唯依有頂?shù)仄鹨韵轮T地皆名有想行相粗動難可止息此有頂?shù)孛麨榉窍胄邢辔⒓氁卓芍瓜⒐饰ㄓ许斢袦??定俱舍頌云滅??定名體為凈住有頂謂滅??定以二十二法為體謂修定前有二十一心所及心王故言二十一心所者謂大地十大善地十欣猒隨一為滅定故有二十二法不相應行替處名為滅定隨滅爾許心心所法為定體也若成實論第十六滅定品云問曰若此中意以泥洹為滅者是汝先言九次第定中滅定心心數(shù)滅是則相違答曰滅定有二一諸煩惱??二煩惱未??煩惱??者在解脫中煩惱未??在次第中一滅煩惱故名滅定二滅心心數(shù)法故名滅定滅煩惱是第八解脫亦名阿羅漢果若唯識第七云滅??定者謂有無學(即羅漢及獨覺辟支)或有學(即三果身證阿那含)已伏惑障無所有貪(謂無所有已下諸貪滅)上貪不定(已上貪未滅也)由止息想作意為先令不恒行六識染污(染污第七)心心所滅(合上二識俱不行故)令身安和故亦名定(謂有心定令身令心平等安怗和悅為安和今無心定由定前心力能令身心平等和悅如有心定故亦名定)由偏猒想受亦名滅彼定也(即加行心)顯揚第一云滅??定者謂已離無所有處欲或入非非想處定或復上進入無想定或復上進由起暫息想作意前方便故止息所緣不恒行諸心心法及恒行一分諸心心法滅也余文可知)又上十喻從后逆次配前缺因后之十句謂一喻無法喜二喻不知菩薩如夢三喻不從如來加被之所生等如理思之其前十句但通為不見之因(又上十喻從后逆次配前闕因后之十句者?但出三謂一鬼對恒河喻喻無法喜法喜為食故二夢游天宮喻喻不知菩薩如夢幻故此相甚顯三愚對雪山喻喻不從如來加被之所生故其合經云以諸菩薩入智境界具自在力得見如來神變自在即如來加被之力其捕獵者即無加被也四伏藏難知喻喻本不發(fā)一切菩薩諸大愿力故謂無福力即闕大愿五盲不見寶喻喻不求超出世間不共菩提諸善根故無眼不見于寶即闕不共善根六凈眼無障喻喻喻本不得諸菩薩眼所知境故此喻更顯諸人不見喻于二乘不見凈眼境故七遍處定境喻喻本不得嚴凈佛剎神通智故青等遍凈即凈剎也八妙藥翳形喻喻本不成就如來出世諸善根故翳形之藥即出世善根九二天隨人喻喻本不修習生一切智諸善根故二天見人即一切智人不見天故無此也十滅定不行喻喻本在生死流轉之時不勸眾生求于最勝大智眼故諸識不行豈當有眼故于六境都不見知是故十喻對前十因文相甚顯令如理思其前十句但通為不見之因者即前本不修習見佛自在善根故本不贊說十方世界一切諸佛剎清凈功德等別相不顯逆順配之俱不全似故通為不見之因欲顯具于通別義故)。

  何以故如來境界甚深廣大難見難知難測難量超諸世間不可思議無能壞者非是一切二乘境界是故如來自在神力菩薩眾會及逝多林普遍一切清凈世界如是等事諸大聲聞悉不知見非其器故。

  第三何以故下徴以結成文有十句結前十喻唯第七八為順前合故有前卻余皆如次(余皆如次者一如來境界甚深結鬼對恒河喻二廣大結夢游天宮喻三難見結愚對雪山喻四難知結伏藏難知喻五難測結盲不見寶喻六難量結凈眼無障喻七超諸世間結遍處定境喻八不可思議結妙藥翳形喻九無能壞者結二天隨人喻十非是一切二乘境界結滅定不行喻六根作業(yè)皆不行故其間文意極相順故)上來法喻廣顯聲聞不見聞等問般若經明聲聞若智若斷皆是菩薩無生法忍若是其忍何以上文皆言無菩薩德耶又文殊巡行經中五百聲聞聞而不信法華不輕亦令其聞何得此中不令聞耶答為顯不共故故智論明般若有共不共指此不思議經不共二乘說故(問般若下二申難也引于三經而有二難一引大品難無現(xiàn)緣言若智若斷者彼經具云須陁洹若智若斷皆是菩薩無生法忍斯陁含若智若斷皆是菩薩無生法忍阿那含若智若斷皆是菩薩無生法忍阿羅漢辟支佛皆別之若智若斷皆是菩薩無生法忍下結難可知又文殊巡行經下后引二經不令聞今此一經略以義引耳若具引者名文殊師利巡行經以說文殊遍巡五百比丘房皆見寂定因以為名最后難舍利弗以顯甚深般若問舍利弗言我時見汝獨處一房結跏趺坐折伏其身汝為當坐禪耶不耶答云坐難云為當欲令未斷者斷故坐禪耶等因此廣顯性空無得之理時五百比丘從座而起于世尊前高聲唱言從今已去更不須見文殊身不須聞其名字如是方處速應舍離所有文殊一切住處亦莫趣向所以者何文殊煩惱解脫一相說故等舍利弗令文殊為決了文殊言實無文殊而可得故若實無文殊可得者彼亦不可見等廣為說法四百比丘漏盡得果一百更謗?入地獄后還得道廣如彼說故云五百比丘聞而不信意云何以此會不令其聞而不信耶法華不輕亦令其聞者于意同前即第六經常不輕品不輕遍禮四眾云我不輕汝等汝等行菩薩道皆當作佛即宣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如來知見平等之理為令聞也眾人或以焚木瓦石而打擲之復于千劫入阿鼻地獄受大苦惱從地獄出還遇常不輕教化即跋陁婆羅等菩薩既二經之中皆令其聞一時之謗后皆成益今何不爾答為顯不共下第三會釋于中五一顯不共般若不共般若已如前引若準天臺意前以通教難于圓別今以圓別揀異于通)又大圣化儀其類不等或令聞不信以為遠種如上所引或以威力令其出會如法華中五千拂席或令在會使其不聞即如今經然法華漸教之終將[(冰-水+〡)*ㄆ]敗種故加令其去篤勵在會使其信受此經頓教之始為顯深勝留使不聞令諸后學修見聞種(又大圣化儀下第二化儀不同也于中有四一通上巡行法華之問或以威力下二揀外謗顯彼經云眾中之糟糠佛威德故去然法華下四會釋二經此依化儀漸?二教通釋經意法華是漸者化儀漸故先說三乘引導眾生然后但以大乘而度脫之故云漸也非法門為漸將[(冰-水+〡)*ㄆ]敗種者義如前引謂二乘結斷如根敗士無利五欲如燋谷子不能生芽即昔教意今至法華三根聲聞皆得記別不在此會亦為宣陳則燋谷生芽盲聾視聽死尸再起寒灰重熱而言將收者尚未廣說先且斥之使在會者自欣多幸故云篤勵是以經云此眾無枝葉唯有諸真實故彼?中云繁柯既亡則貞干存焉廣說之后方復收之故不在會亦合為說此經頓教之始者初成頓說故未有滯權不須引斥直彰不共顯法輕思在會不開由無因種若修因種子何不聞故云令修見聞種也)又復大乘該于小乘則其智斷皆是菩薩法忍小智不知大智故此云于有無諦作決定解不見不聞(又復大乘該于小乘下第三通局有殊也小乘猶如百川不攝大海大乘猶如大海必攝百川言小智不知大智者即莊子意彼云小智不測大智小年不測大年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小乘螢光豈知日照)又若已開顯即權為實漸故法華云汝等所行是菩薩道若權實相對則如聾盲非其器故其猶黎庶以對于王貴賤懸隔以王[(冰-水+〡)*ㄆ]人則率土之內莫非王人是以若約普[(冰-水+〡)*ㄆ]即一切眾生無不具有如來智慧況于二乘無漏因果若校優(yōu)劣則權教久行菩薩尚不信聞況于二乘二乘上首尚如聾盲況凡夫外道(又若以開顯下第四開顯有殊法華對昔以權覆實故今開顯萬行同歸華嚴直顯一實深玄須對權令知故如聾啞)既非其器本不合列為顯法勝大權菩薩示為聾盲是知聾盲于勝有力能顯勝故勝劣相望力用交徹成大緣起方是深玄(既非其器下第五結成緣起即是華嚴圓教別來之意也)。

  爾時毗盧遮那愿光明菩薩承佛神力觀察十方而說頌言。

  汝等應觀察佛道不思議于此逝多林示現(xiàn)神通力。

  大文第六中時下偈頌贊德分既至詠德顯所證故文中十方菩薩即為十段初二贊道場三昧等用余八通贊佛德今初東方總贊一會十頌分二初總余別。

  善逝威神力所現(xiàn)無央數(shù)一切諸世間迷惑不能了法王深妙法無量難思議所現(xiàn)諸神通舉世莫能測以了法無相是故名為佛而具相莊嚴稱揚不可盡今于此林內示現(xiàn)大神力甚深無有邊言辭莫能辨。

  別中亦二前四嘆佛于中初二嘆內德一廣二深次一嘆內外無礙后一結成今用。

  汝觀大威德無量菩薩眾十方諸國土而來見世尊所愿皆具足所行無障礙一切諸世間無能測量者一切諸緣覺及彼大聲聞皆悉不能知菩薩行境界菩薩大智慧諸地悉究竟高建勇猛幢難摧難可動諸大名稱士無量三昧力所現(xiàn)諸神變法界悉充滿。

  后五嘆菩薩一總顯云集二愿行深三超下位四智地高五定用廣。

  爾時不可壞精進王菩薩承佛神力觀察十方而說頌言。

  汝觀諸佛子智慧功德藏究竟菩提行安隱諸世間其心本明達善入諸三昧智慧無邊際境界不可量。

  第二南方唯嘆菩薩然既結歸佛力亦為嘆佛十頌分五初二令觀內德于中初偈二嚴究竟后偈定智廣深。

  今此逝多林種種皆嚴飾菩薩眾云集親近如來住汝觀無所著無量大眾海十方來詣此坐寶蓮華座。

  次二示其集處。

  無來亦無住無依無戲論離垢心無礙究竟于法界建立智慧幢堅固不動搖知無變化法而現(xiàn)變化事十方無量剎一切諸佛所同時悉往詣而亦不分身。

  次三明寂用無礙初一偈半即寂后一偈半起用。

  汝觀釋師子自在神通力能令菩薩眾一切俱來集。

  次一結歸佛力。

  一切諸佛法法界悉平等言說故不同此眾咸通達諸佛常安住法界平等際演說差別法言辭無有盡。

  后二結其德廣同諸佛故。

  爾時普勝無上威德王菩薩承佛神力觀察十方而說頌言。

  汝觀無上士廣大智圓滿善達時非時為眾演說法摧伏眾外道一切諸異論普隨眾生心為現(xiàn)神通力正覺非有量亦復非無量若量若無量牟尼悉超越。

  第三西方下唯嘆佛德然雖通諸德隨多顯名今此嘆智用應時德十頌分二初三法說一內德二外用三總結離言。

  如日在虛空照臨一切處佛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