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大藏經(jīng)首頁大乘般若部大乘寶積部大乘大集部 大乘華嚴部大乘涅槃部大乘五大部外重譯經(jīng)宋元入藏諸大小乘經(jīng)
小乘阿含部小乘單譯經(jīng)大乘單譯經(jīng)大乘律小乘律 大乘論小乘論宋元續(xù)入藏諸論 西土圣賢撰集此土著述

第十三卷 十住毗婆沙論

第十三卷 十住毗婆沙論

分別聲聞辟支佛品第二十九

問曰。是十善業(yè)道。但是生人天因緣。更有余利益耶。答曰有。

所有聲聞乘辟支佛大乘

皆以十善道而為大利益

凡出生死因緣唯有三乘。聲聞辟支佛大乘。是三乘皆以十善道為大利益。何以故。是十善道能令行者至聲聞地。亦能令至辟支佛地。亦能令人至于佛地。問曰。是十善道。能令何等眾生至聲聞地。答曰。

隨他無大悲畏怖于三界

樂少功德分其志甚劣弱

心樂于厭離常觀世無常

及知一切法皆亦無有我

乃至一念頃不樂于受生

常不信世間而有安隱法

觀大如毒蛇陰如拔刃賊

六入如空聚不樂世富樂

貴于堅持戒而為禪定

常樂于安禪修習諸善法

唯觀于涅槃第一救護者

常求盡苦慧樂集行解脫

但貴于自利一一勝處來

善道令是人能至聲聞地

隨他音聲者。聞他所說隨順而行。不能自生智慧。問曰。十善道能令一切從他聞?wù)呓宰髀暵勔。答曰。不爾。若無大悲心十善道能令此人至聲聞地。若有菩薩從諸佛聞法。以有大悲心故十善道不能令至聲聞地。問曰。一切無大悲心者。十善道皆能令至聲聞地耶。答曰。不然。怖畏三界者十善道能令此人至聲聞道。余不怖畏者令生人天善處。以樂三界故。問曰。一切怖畏三界者。十善道皆能令至聲聞地。若爾者菩薩亦怖畏三界為身故。復(fù)為眾生勤行精進求于涅槃。如是十善道。亦應(yīng)令至聲聞地。答曰。不必一切怖畏三界者盡墮聲聞地。何等為墮。樂習行功德少分者。于佛所教化六波羅蜜中受行少分。如是之人墮聲聞地。若人能取諸佛功德遍學智慧十善道必令此人徑至佛道。隨他聞聲怖畏三界取功德少分。是人有二種十善道。能令至聲聞地者。至辟支佛地者。問曰。是人云何俱從他聞怖畏三界取功德少分十善道能令至聲聞地至辟支佛地。答曰。志劣弱者作阿羅漢。小堅固者作辟支佛。問曰。十善道令一切志劣弱者至聲聞地。答曰。不然。何以故。所謂志弱樂厭離生死者。非但志劣無厭離者。問曰。觀何事得知樂厭離心。答曰。觀有為法無常一切法無我。當知是必樂于厭離。問曰。已知樂厭離。菩薩亦如是觀有為無常一切法無我。是十善道何得不令此人墮聲聞地耶。答曰。是人深厭離離大悲故。乃至一念中不樂受生。不信世間有安隱相。如經(jīng)中佛告諸比丘。譬如少糞尚臭穢不凈。何況多也。如是一念中受生尚苦。何況多也。諸比丘。當學斷生莫令更受。聲聞人信受是語故。乃至一念中不樂受生。是人復(fù)作是念。世間無常。于所作事及受命都無安隱相。死常逐人誰能知死時節(jié)。不知死時為受何業(yè)果報。為生何心。如是事中不安隱故。不可信故。當疾求盡苦。菩薩則不爾。于恒河沙無量阿僧祇劫受生。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度諸眾生。是故偈中說。乃至一念頃不樂于受生。善道令是人能至聲聞地。問曰。是人樂修集何事故不樂受生。答曰。是人觀地水火風四大喜生嗔恨故。不凈臭穢不知恩故。生毒蛇想。色受想行識五陰。能奪智慧命故。生怨賊想。眼耳鼻舌身意。入離常離不動不變不壞無我無我所故。生空聚想。若人于世間一切受生及資生樂具。以無常虛誑無須臾住故不生喜悅心。如是之人于一切生處生無安隱想。但涅槃一法能為救護。如經(jīng)中說。諸比丘世間皆是熾然。所謂眼然色然眼識然眼觸然。及眼觸因緣生受皆亦是然。以何事故然。所謂貪欲火嗔;鹩薨V火。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火之所熾然。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觀一切有為法皆是熾然。唯涅槃寂滅法能為救護。貴涅槃一法故舍一切事勤習坐禪。問曰。若觀一切有為法皆是熾然。唯涅槃寂滅能為救護者。十善道皆令至聲聞地耶。答曰。不然。佛所結(jié)戒。為禪定故貴重此戒。有決定心而不毀犯。舍一切事但樂坐禪。求盡苦智常勤修習解脫因緣。于先世中或從一勝處來二勝處來者。十善道能令此人至聲聞地。何以故。持戒清凈則心不悔。心不悔故得歡喜。得歡喜故身輕軟。身輕軟故心快樂。心快樂故攝心得定。攝心得定故。生如實智慧。生如實智慧故即生厭。從厭生離從離得解脫。若一若二勝處來者。如尊者羅睺羅從諦勝處來。如尊者施曰羅從舍勝處來。如尊者離跋多從寂滅勝處來。如尊者舍利弗從慧勝處來;驈闹B舍二勝處來;驈闹B寂滅二勝處來。或從諦慧二勝處來。或從舍寂滅二勝處來。或從舍慧二勝處來;驈募艤缁鄱⻊偬巵。如是十善道。能令至聲聞地。

問曰。十善道令何等人至辟支佛地。答曰。

于聲聞所行十善道轉(zhuǎn)勝

深禪不隨他常喜于遠離

恒樂善修習甚深因緣法

遠離方便力及以大悲心

少欲及少事惡賤憒鬧語

常樂遠離處威德深重人

喜為福田地常觀于出性

成辦有理事恭敬于諸主

已成就系心知心在所緣

常樂于禪定中人之勢力

樂于出家善心不縮沒

得慧光明者或從二勝處

或三勝處來十善之業(yè)道

能令如是人至于緣覺地

于聲聞所行十善道轉(zhuǎn)勝者。過聲聞人所行十善道。而不及菩薩所行。作是念。聲聞人應(yīng)隨他聞而行道然后得自證智慧。我則不然。不樂隨他人。以是故。我應(yīng)令十善道轉(zhuǎn)勝。以是因緣故。我樂不隨他十善道。令我至辟支佛地。如是思惟已常樂于遠離。作是念。若我常樂憒鬧則為集諸惡不善法。以近可染可嗔可癡事故。于是遠離中應(yīng)修習甚深因緣法。復(fù)作是念。若我不修習甚深因緣法者則不得不隨他智。我今何故不常修習甚深因緣。然后可得不隨他智。甚深者。難得其底不可通達。一切凡夫從無始生死中所有經(jīng)書及其技藝皆可得其邊底。唯甚深因緣不可得底。如兔等小蟲不能得大海邊底。若人有方便大悲心及修集甚深因緣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離此二事修集甚深因緣智則成辟支佛。方便名于成就教化眾生中種種思惟而不錯謬。亦于甚深法不取相大悲名深。憐愍眾生。勝聲聞辟支佛。何況凡夫。少欲少事惡賤憒鬧語。如是則得辟支佛地。若大欲大事好聚眾人。為方便大悲所護者。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則為易得。何以故。求辟支佛人少欲者作是念但自度身。少事者但自成就善根不及余人。是人舍離教化眾生事故不親近眾鬧。菩薩大欲大事作是念。我應(yīng)度一切眾生。以此大欲因緣故則為大事教化眾生。教化眾生此非小事。若憎惡憒鬧語則不成此事。是故菩薩入憒鬧中亦用憒鬧之語但無所著。復(fù)次覆真實功德故是為少欲。少事務(wù)故名為少事。惡賤憒鬧名少欲。樂獨處故名為少事。如是之人少欲少事。不樂眾鬧語。樂于親近遠離可畏深邃之處其心深大。是人作是念。若我住遠離可畏深邃之處人則不來。以遠離處住故。心亦深遠。若人自不深遠喜戲調(diào)者。外人往來則不為難。如是人不與眾生和合。雖舍眾生亦欲令眾生種諸善根為大利益作是念。我云何不與眾生和合亦能利益眾生。如是思惟知已。我當為眾生作福田之利受其供養(yǎng)。如是雖不與眾生和合。而能作大利益。是人復(fù)思惟。我云何當?shù)酶L锏。即自見知。若我深樂為福田地。常觀出性。然后福田地法自然而來。乃至出性之法亦自然而來。所謂持戒禪定智慧等。復(fù)作是念。我當云何疾至福田地及出性法。我當為正觀者于諸現(xiàn)有理趣事中皆悉成辦供養(yǎng)恭敬諸主。如是福田地及出性法不久疾得。何以故。我當成辦有理之事正觀諸法能得不隨他智。又供養(yǎng)恭敬諸主故令善根增厚。善根增厚故智慧深厚。智慧深厚故能通達實事。能通達實事故能生厭。從厭則生離。從離得解脫。得解脫故前后所集善根得為福田。然后得證出性之法。諸主者諸佛世尊。是種諸善根時是最大因緣。是人復(fù)思惟。我云何能疾成有理趣事。是人即自知見。若我集系心一處知其所緣。常樂禪定。是人能系心一處則能得三昧。得三昧故有理事皆能成辦。如經(jīng)中說。得禪定能如實知如實見。若人已行系心則疾入三昧。疾入三昧故名禪定者常定者。若能如是修集諸法則為供養(yǎng)恭敬諸佛。若人以香華四事供養(yǎng)佛不名供養(yǎng)佛。若能一心不放逸親近修集圣道是名供養(yǎng)恭敬諸佛。如經(jīng)說。般涅槃時佛告阿難。天雨文陀羅華及栴檀末香作天伎樂。不名供養(yǎng)恭敬如來也。阿難。若比丘比丘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一心不放逸親近修集圣法。是名真供養(yǎng)佛。是故阿難。汝當修學真供養(yǎng)佛。如是眾功德。皆是中勢力人樂出家善心不縮沒者。最上勢力能得成佛。下勢力者作聲聞。以是故中勢力人作辟支佛。樂出家故能成眾功德。何以故。若在居家則不能少欲少事。不能身心遠離。亦不能禪定。若心縮沒不清凈者。不能成辦眾事。不能知甚深因緣法。不能證出性。不能如法真供養(yǎng)恭敬諸佛。如是眾生是中勢力。作是念。我中勢力人。常樂出家心不縮沒。諸所愿功德事皆自然來。復(fù)作是思惟。是中勢力樂為得何果。即知當?shù)弥腔酃。何以故。智慧能為照明。如?jīng)中說。諸比丘一切光明中智慧光為勝。復(fù)作是念。我所樂慧光云何當?shù)。即知若從二勝處來。若三勝處來。二勝處者先已說。三勝處者。所謂諦舍寂滅;蛑B舍慧;蛑B寂滅慧。以是故我當修集如是諸勝處。我修集是已得智慧光明。所愿智慧自然而至。如是相如是修集助道法者。十善道能令至辟支佛地。

大乘品第三十

問曰。如仁已說。十善道能令人至聲聞辟支佛地。十善業(yè)道。復(fù)令何等眾生至于佛地。答曰。

所行十善道勝于二種人

無量希有修勝一切世間

發(fā)堅善二愿成大悲無礙

善受行方便忍辱諸苦惱

不舍諸眾生深愛諸佛慧

佛力自在樂盡遍行者

能破邪見意受護佛正法

健堪受精進堅心化眾生

不貪著自樂及無量身命

一切事中上所作無過咎

一切種清凈一切勝處來

善道令此人至十力世尊

所修十善道勝二種人者。菩薩修十善道。于求聲聞辟支佛者為轉(zhuǎn)勝。轉(zhuǎn)勝者。一心修行常修行。為自利故修行。為他利故修行。清凈修行。一心行者用意修行。常修行者不中休息。為自利故修行者。生天人因緣泥洹因緣。為他利修行者。菩薩修行十善道。回向利安一切眾生故。以是因緣故。能度過算數(shù)眾生。清凈修行者。不壞行無雜行。不濁行自在行。具足行不貪著行。智者所贊行。壞者有行有不行。與此相違名不壞行。雜者自不作令他作。與此相違名不雜行。濁者與煩惱罪業(yè)合行。與此相違名為不濁行。自在者。破戒人為田業(yè)妻子財物所系不得自在。持戒者無如是事。隨意自在無所系屬。具足者。盡行一切大小戒。遮止諸煩惱。常憶念守護。為禪定作因緣。回向佛道能令同真際法性。是名具足。不貪著者。不向世間不取戒相自高卑他。智者所贊者。聲聞法中不隨生死。但為涅槃故名智者所贊。此大乘法中。尚不回向聲聞辟支佛乘。何況生死。但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智者所贊十善道。問曰。修有何相名為善修。答曰。以無量希有修十善道。勝一切世間。是名善修。問曰。云何菩薩。以此修勝一切世間。答曰。諸菩薩以五事修故。勝一切世間。一愿二堅心三深心四善清凈五方便。愿者菩薩所行愿。一切凡夫人及聲聞辟支佛人所無。以是故。菩薩所行愿勝一切世間。如大智經(jīng)毗摩羅達多女問中。佛因目揵連說。菩薩從初發(fā)愿乃至道場。能為一切世間天及人作福田。又勝一切聲聞辟支佛。又如凈毗尼中。摩訶迦葉于佛前說。世尊善說希有。所謂菩薩初一發(fā)愿勝一切聲聞辟支佛。又如偈中說。

菩薩初發(fā)心與大慈悲合

為于無上道即是心為勝

是故以此愿住于世間上

堅心者。菩薩于諸苦惱所謂活地獄。黑繩地獄。合會地獄。小叫喚地獄。大叫喚地獄。小炙地獄。大炙地獄。阿鼻地獄。沸屎。劍林;液印0⒏⊥印D崃_浮陀。阿波簸。阿羅邏。休休。郁缽羅。拘勿陀。須曼那。分陀利。缽頭摩。寒熱地獄中種種拷掠。如是苦惱。畜生餓鬼阿修羅人天。共相食啖互相恐怖。饑餓谷貴。從天退失。慳妒嗔惱。恩愛別離。怨憎合會。生老病死憂悲惱等。此六道中。所有諸苦若見若聞若受。修十善道。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心終不壞。以是故此菩薩以堅心修十善道。勝一切世間。如說。

地獄及畜生餓鬼阿修羅

天人六趣苦不能動其心

是故諸菩薩以此堅固心

所修十善道勝一切世間

深心者。大心用心愛心念心。諸菩薩以如是等心修十善道。勝一切世間。除諸佛世尊及久行菩薩。如說。

深心及用心利益世間心

菩薩以是心勝一切世間

善清凈者。菩薩修十善業(yè)道三種清凈。余人所無。以是故。勝一切世間。如說。

菩薩人中寶具深心凈心

以是善法力世間所不及

方便者。菩薩以方便力修于善法。余人所無。是故勝一切世間。無量修者。菩薩以五因緣故名無量修。一時無量。二善根無量。三緣無量。四究竟無量。五回向無量。時無量者。謂菩薩修行善業(yè)道過于時量。時量過故。所修善業(yè)道亦無量。是故勝一切世間。如說。

諸菩薩師子所修善業(yè)道

過諸算數(shù)時故修善最勝

善根無量者。諸菩薩修無量無邊善根。從是善根所修善業(yè)道亦無量。是故勝一切世間。如大乘法中凈毗尼經(jīng)。佛告迦葉。譬如生酥滿四大海。菩薩有為善根資糧亦如是。是福德回向無為智則大利益一切眾生。是故菩薩雖處有為能勝一切世間。如說。

為一切眾生及求佛道故

善根則無量以是勝世間

緣無量者。菩薩不緣有量眾生故修集善根。而所修善根不言為利益若干眾生。菩薩但緣一切眾生故修集善根。是故菩薩緣無量眾生所修善業(yè)道亦無量。勝一切世間。如凈毗尼經(jīng)中。佛告諸天子。如大菩薩薄有慈悲心求利益他。是心能令無量眾生得利樂。深發(fā)心菩薩。勤行精進亦如是。能教化無量阿僧祇眾生令得涅槃樂。如說。

菩薩無量善功德自莊嚴

皆為度眾生無量之大苦

究竟無量者。初地中為發(fā)愿故。已說十究竟。是究竟無量故。菩薩所修善業(yè)道亦無量。是故勝一切世間。如說。

解大乘品第三十一

菩薩修善道從十究竟生

是故勝一切無有能壞者

回向無量者。如初地中說。菩薩回向果報無量。以是回向果報無量。所修善業(yè)亦無量。是故勝一切世間。如說。

以無量因緣修于善業(yè)道

回向佛乘故是以為最上

希有者。諸菩薩修善道。以五因緣故名希有。一堪受故。二精進故。三心堅故。四慧故。五果故?笆苷摺N耶斪魈烊酥凶鹨磺兄腔壅。能如是堪受。是為希有。若人以指舉三千大千世界。于虛空中令住百千萬劫。是事可成。不足為難。若發(fā)愿言我當作佛。是為希有甚難。如說。

為無量佛法立誓當作佛

是人無有比何況有勝者

精進者。多有人堪受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能精進行六波羅蜜。若人以堪受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能精進行六波羅蜜。是名實堪受無量功德。精進希有故。所修善業(yè)道亦希有。如說。

希有大精進凡人念已怖

菩薩實行之何得不希有

心堅者。有人發(fā)精進心修集佛道。若有障礙心不堅固則不能成。是故發(fā)精進安住希有。堅心中則成其事。壞諸障礙。是為菩薩修善業(yè)道第一希有。如說。

若人無堅心尚不成小事

何況成佛道世間無上者

慧者。是堪受精進堅心皆以慧為根本。是故菩薩慧為第一希有。能生如是堪受精進堅心故。以慧為希有以慧為希有故。所修善業(yè)亦希有。如說。

如有人堪受欲得于佛法

精進得堅心皆以慧為本

果者。修善業(yè)故得無量無邊諸佛之法。是故希有。如說。

行此善得道無量功德力

為諸眾生師誰聞而不行

堅愿者。菩薩以五因緣故名為堅愿。一于聲聞乘心不轉(zhuǎn)。二于辟支佛乘不轉(zhuǎn)。三于外道事不轉(zhuǎn)。四于一切魔事不轉(zhuǎn)。五無因緣不轉(zhuǎn)。如說。

聞二乘解脫何不為此道

若未入于位則失菩薩道

又貪外道事或為魔所壞

或復(fù)無因緣自舍菩薩道

善愿者。菩薩以五因緣故名善愿。一先籌量得失者。二知道者。三知道果者。四不貪惜自樂者。五欲滅眾生大苦者。如是作愿名為善愿。如說。

先見世過患佛道大利益

知行無上道及其無量果

舍自寂滅樂欲除眾生苦

發(fā)是無比愿為諸佛所贊

大悲無礙者。以五因緣故。知菩薩有大悲。一利安無量眾生故。于資生之物不生貪惜。二不惜身。三不惜命。四不觀時久遠。五欲怨親中等心利益。如說。

內(nèi)外所愛物于中不貪著

為利眾生故及舍于身命

生死無量劫猶如一眴頃

怨親中平等名菩薩大悲

無礙者。菩薩以五因緣故。悲心有礙。一以地獄苦故。二以畜生苦故。三以餓鬼苦故。四以惡人無返復(fù)故。五以生死過惡故。若此五事不障其心是名無礙大悲。如說。

第一地獄苦畜生餓鬼苦

惡人及生死不障名大悲

菩薩能如是佛說無礙悲

善受行方便者。菩薩以五因緣故。名善受行方便。一知方時。二知他心所樂。三知轉(zhuǎn)入道。四知事次第。五知引導(dǎo)眾生。

知方時者知是方處。應(yīng)以如是說法。知是時中。應(yīng)以如是說法知是方處。應(yīng)以如是因緣度眾生。知是時中應(yīng)以如是因緣度眾生菩薩先知是事已隨順而行。如說。

若以世尊意為他人解說

先應(yīng)知二事后隨時方說

若不知時方而欲說佛意

不得所為利而更有過咎

知他心所樂者。知他深心為在何事為何所樂。菩薩先知已。入眾生所知所樂。隨順起發(fā)度脫方便。如是則不虛也。如說。

菩薩知眾生深心難測意

先知其意已漸令住佛意

遍知世間事自利亦利他

若能如是者說名善方便

知轉(zhuǎn)入道者。能轉(zhuǎn)外道凡夫意令入佛道。亦轉(zhuǎn)眾生惡事令住善事中。亦知轉(zhuǎn)聲聞辟支佛道令入大乘中。已在佛法者不令入外道。先知是事已隨順而修行。如說。

若人令眾生遠離外道法

及諸不善者入佛上寂滅

若知諸眾生上中下之心

知已能引導(dǎo)是名善方便

知事次第者。如聲聞乘中。初說布施。次持戒。次生天。次五欲過患。次在家苦惱。次出家利樂。次說苦諦。次集諦。次滅諦。次道諦。次須陀洹果。次斯陀含果。次阿那含果。次阿羅漢果。次不壞解脫。次說諸無礙。辟支佛乘中亦說。我我所物多有過患。舍此過患之物得大利益。在家為過惡。出家為利益。次眾鬧亂語為過惡。獨行為善利。聚落為過惡。阿練若處為善利。厭離多欲多事。樂于少欲少事。守護諸根。飲食知節(jié)。初夜后夜隨時覺悟。觀緣取相樂住空舍。貴于持戒禪定智慧不現(xiàn)奇異。令他歡喜但自利益。樂于深法不隨他智。如大乘中次第者。初說檀波羅蜜。次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毗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初說諦勝處。次說舍勝處滅勝處慧勝處。復(fù)次初贊嘆發(fā)菩提心。次十種愿。次十究竟。次贊嘆遠離退失菩提心法。次修集不退失菩提心法。次堅心精進。次堅固堪受。次堅誓。復(fù)次初說能得諸地法。次說能住諸地法。次說能得諸地底法。次說遠離諸地垢法。次說能作凈地法。次說諸地久住法。次說能到諸地邊法。次說能作不退失諸地法。次說諸地果。次說諸地果勢力。復(fù)次或初說歡喜地。次說離垢地。次說明地。次說炎地。次說難勝地。次說現(xiàn)前地。次說深遠地。次說不動地。次說善慧地。次說法云地。如說。

初施次持戒果報得生天

無常在家過出家為大利

次無上四諦斷結(jié)證四果

是方便次第令人住初乘

初說生死過次說涅槃利

守護于諸根持戒及禪定

不隨他智慧功德樂獨處

自依不依他樂求自利樂

亦不舍他人深行頭陀法

其求中乘者教法相如是

以四十不共說佛無量德

亦說菩薩時一切所行法

為利眾生故次第說是法

自利及利他說種種功德

亦說諸佛子所樂十種地

求法大乘者如是次第度

引導(dǎo)者。隨眾生所樂門。知是門已。以是門引導(dǎo)眾生。隨其所樂任其勢力而令得度。如說。

或有諸眾生可以深經(jīng)書

難事及工巧咒術(shù)以愛語

善說及資財布施戒定慧

如是籌量已引來入大乘

或現(xiàn)于女身引導(dǎo)諸男子

復(fù)現(xiàn)男子身引導(dǎo)于女人

示眾五欲樂然后說欲過

而令一切人得離于五欲

善行是五事。是名菩薩善受行方便。能忍苦惱者。若有人過算數(shù)劫于生死中能忍諸苦惱。十善業(yè)道能令此人住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問曰。一切人皆樂樂惡苦。是人云何能忍苦惱。答曰。以五因緣故。一樂無我。二信樂空。三籌量世法。四觀業(yè)果報。五念過算數(shù)劫唐受苦惱。如說。

樂無我空法又知業(yè)果報

利衰等八法處世必應(yīng)受

亦念過去世空受無量苦

何況為佛道而當不受耶

不舍于一切者;蛴斜娚谝槐讗簾o有功德不可利益。菩薩于此終不生舍心。問曰。若是惡人不可度者。云何不舍。答曰。以五因緣故。一賤小人法故。二貴大人法故。三畏誑諸佛故。四知恩故。五為是世間事故出世間。如說。

欲度眾生故生心持重擔

于惡怨賊中心常不應(yīng)舍

賤小貴大人是小大差別

不應(yīng)眾生中愍憐心還息

于諸急難中無事而利益

擔于重擔時而不中懈廢

若發(fā)無上心或有舍眾生

若自心?嗉皭喝怂

即為欺誑于十方三世佛

諸佛世中尊為利益眾生

行種種苦行修集于佛道

佛于恒沙劫舍樂作福業(yè)

若舍一惡人則為背佛恩

是故惡眾生不應(yīng)于中舍

若人于無量阿僧祇劫中

所修集佛道大悲為根本

若以貪欲心嗔恚怖畏心

舍一可度者是斷佛道根

是故善業(yè)道能令不舍者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深樂佛慧者。若人深樂佛慧。便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五因緣故。深樂佛慧。一佛慧無與等。二佛智能令人為世中尊。三佛以佛智自度其身。四佛智亦度他人。五佛智是一切功德住處。如說。

諸佛之智慧天上及世間

一切無與等何況而得勝

諸佛以此智為天阿修羅

一切世間人恭敬而作禮

佛以智自度亦度于他人

若得是佛智是功德藏者

于諸佛力及自在法中樂盡遍行者。遍行名久習。一切行力名十種智力。自在名隨意所作。若人深樂佛十力及自在法中盡遍行。如是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久疾得。以五因緣故樂盡遍行。一尊重諸佛教敕。二諸佛有大弟子故。三身證一切法故。四攝取墮落者。五已墮落者能拔濟之。如說。

尊佛教無比佛子有四八

及以六三種堪為諸天師

以佛智慧眼見諸法現(xiàn)前

逆惡斷善根及諸破戒等

如是墜落人攝取而濟度

若人于佛力自在中遍行

涅槃及天福常在此人手

于是中諸佛以佛力能為五種事。一令眾生學聲聞乘。二令眾生學辟支佛乘。三令眾生學大乘法。四力具足者令得解脫。五力劣者令住世樂。如說。

諸佛以神力令厭離眾生

或令學小乘中乘及大乘

有力具足者令其得解脫

力不具足者生天令世樂

自在者。諸佛于五事中自在。一諸神通自在。二自心中得自在。三滅盡中得自在。四圣如意中得自在。五壽命中得自在。如說。

飛行等自在自心得自在

于滅禪定中如入出自舍

一切凈不凈隨心而能轉(zhuǎn)

命不為他害自緣亦無盡

如是等自在一切法亦爾

是故人師子名為自在者

能破惡意者。所謂遠離正道。凡夫九十六種外道等。略說惡意者。說五陰為我;蜓晕矣形尻;蜓晕尻幹杏形摇;蜓晕抑杏形尻。或言離五陰有我。如說。

若五陰是我即為墮斷滅

則失業(yè)因緣無功而解脫

余殘有四種異陰無有相

無相無有法皆應(yīng)如是破

復(fù)次五邪見名為惡意。所謂邪見身見邊見見取戒取。如說。

因果邪見二十種身見

有見及無見下事以為最

但以戒力故而得于解脫

如先一異破此見如是破

正意八道破說名得解脫

守護諸佛正法者。若人能守護諸佛所教法所謂十二部經(jīng)。以其心能信能受。十善業(yè)道能令此人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五因緣故應(yīng)受護正法。一知報諸佛恩故。二令法久住故。三以最上供養(yǎng)供養(yǎng)諸佛故。四利益無量眾生故。五正法第一難得故。如說。

若人欲施作諸佛所受事

亦令法久住以上供養(yǎng)佛

為欲療治于眾生之重病

亦知諸世尊從苦得是法

以是因緣故知法為難得

是故有智者應(yīng)當愛護法

于是中。以五因緣故。名為愛護正法。一如所說行。二令他人如法行。三除破佛法刺蕀故。四離四黑印。五行四大印。如說。

自于佛法中如佛所教住

悲心不吝法亦令他得住

又破于魔眾及外道論師

若憎佛法者以無嗔心破

遠離四黑印受行四大印

如是則名為愛護于正法

勇健者。菩薩以五因緣故名為勇健。一破魔賊故。二破外道賊故。三破煩惱賊故。四破諸根賊故。五破五陰賊故。如說。

惡魔起兵眾道樹欲害佛

常求于佛便嬈亂聽者心

佛日出世間魔請令涅槃

常亂受學者破于解脫道

乃至于今日其心猶不息

是憎涅槃?wù)呱迫酥筚\

應(yīng)以戒定慧摧破魔力怨

自謂有智慧常輕慢于佛

以種種因緣滅佛法故出

常憎佛弟子自失教他失

是諸外道輩世間之大賊

當以無嗔心應(yīng)以多聞慧

及以大心力摧破外道怨

煩惱力起業(yè)輪轉(zhuǎn)墮惡道

煩惱力障故不能行大道

以煩惱力故墮種種邪見

以煩惱力故不行甘露

以是因緣故煩惱最大賊

正念定慧破此煩惱賊

若為根賊牽令人墮惡道

又墮天人中不得至涅槃

今此諸根賊何不以慚愧

正念及智慧摧破諸根賊

譬如世間人以軟語欺誑

財物及刀槊以此四除賊

以此五陰故受生老病死

亦墮大怖畏得諸急苦惱

五陰因緣故憂悲及啼哭

五陰因緣故受種種諸苦

是故汝當知應(yīng)以知見法

摧破此五陰猶如破怨賊

堪受者。心志力強有大人相。見事深遠。以五因緣故。名為堪受者。一所愿事成其心不高。二所愿不成心亦不下。三苦惱切己其心不動。四樂事加身心亦不異。五其心深遠。若嗔若喜難可得知。如說。

身心新苦至其意亦不動

隨意樂事至大智心不異

若嗔喜怖畏他人不能測

如是深心相是說堪受者

勤精進者。于五事中勤行精進。一未生惡法為不生故勤行精進。二已生惡法為斷滅故勤行精進。三未生善法為令生故勤行精進。四已生善法為增長故勤行精進。五于世間事中有所作無能障礙故勤行精進。如說。

斷已生惡法猶如除毒蛇

斷未生惡法如預(yù)斷流水

增長于善法如溉甘果栽

未生善為生如攢木出火

世間善事中精進無障礙

諸佛說是人名為勤精進

堅心化眾生者。若菩薩于五乘中教化眾生時。供養(yǎng)輕慢憎愛怖畏苦樂疲極等事中其心不轉(zhuǎn)。是名堅心化眾生。五乘者。一者佛乘。二者辟支佛乘。三者聲聞乘。四者天乘。五者人乘。如說。

如應(yīng)以一心一切諸力勢

依種種方便離于憎愛心

教化諸眾生離垢心清凈

令得無量世難得無上乘

若入無勢力不堪住大乘

次教辟支佛聲聞天人乘

不貪自樂者。所謂不著一切諸樂。菩薩以五因緣故不貪自樂。一樂無常如水泡。二世樂變苦。三從眾緣生故。四從渴愛起故。五少樂如蜜渧故。如說。

樂少住如泡變苦如毒食

三合從觸有貪欲[病-丙+(瓜-、)]故生

若離于貪愛更無有別樂

如枯井蜜渧樂少而苦多

利益眾生者不應(yīng)有貪著

及無量身命者。菩薩以五因緣故不貪惜身。一身不從先世來。二不去至后世。三不堅牢。四是身無我。五無我所。如說。

汝身眾穢聚不凈遍充滿

不從先世來不持至后世

雖久好供事而破大恩分

是身不堅固如沫不久壞

緣生無定性無性不自在

是故應(yīng)當知非我非我所

是身無量過不應(yīng)有貪惜

菩薩以五因緣故不貪惜壽命。一樂慧命故。二怖畏罪故。三念無始生死中無量死故。四與一切眾生共受故。五不可免故。如說。

從多聞?wù)撋澔勖?/p>

怖畏失命時而起于罪惡

又見一切人無脫死王者

不可以財智方便力所免

修集善法者何得惜是命

一切事中上者。若人有所作事必能究竟。是名為上人。菩薩以五事發(fā)必得究竟。一者財物。二者布施。三持戒。四修定。五道德。如說。

勤求聚財利殷勤行布施

次第凈持戒精進求禪定

行種種方便生八道解脫

是名諸事中名之為上人

所作無過咎者。是菩薩所作智者不呵。以五因緣故。所作無過智者不呵。一作可作事。二大果利。三不壞法。四次后無過。五大名聲。如說。

先種種籌量自作易作事

從是事所得無量大果利

不妨于善法作已無惡隨

善人所贊嘆名聞廣流布

智者所起業(yè)名為無過咎

可作及易作自屬于己身

無量大功德疾得果利益

智者如是知后無有過咎

應(yīng)加勤精進而作如是事

一切種清凈一切勝處來者。以五因緣故諸勝處一切種清凈。一深心清凈。二回向清凈。三自如說行勝處。四令他人行。五離諸勝處相違法所謂妄語慳貪戲調(diào)愚癡。如說。

菩薩深凈心遠離于諂曲

皆以四勝處回向于佛道

先自修善法后令他人行

菩薩如是者四勝處清凈

十善道能令至十力世尊者。如是修習十善業(yè)道。能令人至十力。十力者名為正遍知。正遍知者則是佛。以五因緣故名世尊。一斷過去世疑。二斷未來世疑。三斷現(xiàn)在世疑。四斷過三世法疑。五斷不可說法疑。如說。

無始過去世通達無有疑

無邊未來世知通達無疑

十方無有邊現(xiàn)在一切世

出過于三世無為微妙法

十四不可說亦通無有疑

是故功德藏諸佛名世尊

如是功德成就者十善業(yè)道能令菩薩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求佛道者。應(yīng)如是修十善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