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行人需不需要做慈善?

宗杰法師:凈土行人需不需要做慈善?

有人問:

  一些團體專門做慈善,比如幫助貧困,救濟災難,做教育啊等等。我們凈土行人需不需要做這些呢?

宗杰法師:

  我想,不是需不需要做的問題,是本身就應該做。

  佛講六度萬行,這些法都是佛法,但區(qū)別在于層級。所以佛講五乘法,如果你只做慈善,那屬于人天法,也就是來生做人或升天道,享各種福。這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還不算真正的佛法。佛法的基礎是解脫道,即超越六道輪回,人天法顯然沒有超越輪回。

  所以,如果僅止于慈善這個層面,從佛法究竟意義上說是不夠的。

  我們看佛法中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布施又有:財施、法施、無畏施。事實上,慈善不出這三個方面。

  比如我去救濟別人,無非是財施,無非是法施,無非是無畏施——即讓眾生沒有畏懼。畏懼,以佛法看,根本上是對生死的畏懼;淺一點講,是對失去世間財富、名位、健康等的畏懼。比如我生病了,還沒錢看病,有人給我出醫(yī)藥費,我便能治好病,沒有后顧之憂。這都屬于佛法里布施的范疇。

  那么,六度最后收攝、歸結在哪里呢?在般若智慧。如果沒有般若智慧,剩下的五度只是世間善法。(禪定特殊一點,四禪八定是超越善法的范疇,但還在三界中沒解脫。)

  所以,世間的慈善要不要去做,當然要隨分隨力去做,重點是我們拿什么貫穿其中,使其達到解脫的高度?要用“念佛往生”貫穿其中。實際上,在末法眾生根機漏劣的時代,只有念佛往生才能使這些慈善成為真正的佛法。

  什么是真正的佛法?起碼要通達空性。比如布施,要“三輪體空”:不見能施,不見所施,不見布施之物。我救濟貧困,我不見我能救濟,不見被救濟的人,也不見我布施的財物,如果我做不到這樣,那么我就只是停留在人天法,只得人天果報,得不到究竟解脫的益處。

  很多人做不到空性布施,那怎么辦?我們布施的時候可以一邊念佛一邊布施,很自然地,誰都可以做到。所謂“山高不礙白云飛”,好比我做的善事很大,像山一樣大,但是佛號就像白云一樣,照樣從中穿過,不妨礙什么。

  因為念佛無礙,沒有任何限制。只要你相信念佛決定往生而專稱名號,那世間的事業(yè)、功德都可以照做。以念佛貫穿于其中,才真正可以做到世間所有善法所做無礙,成就解脫,這就叫“念佛體內功德”。念佛是體,這句佛號包含了佛所有的功德,也圓滿成就了世間種種功德,這時我們所做的慈善功德也都含藏在名號中,自然提升到解脫往生的境界,也就不稱之為我們自己的功德。只有名號功德才是真實功德!

  所以如果離開了念佛,或者離開了般若智慧,單純只做世間善業(yè),那就只是人天法。

  念佛往生并不是舍棄某些法。善導大師在《觀經疏》中說,“道理成佛之法,要須萬行圓備,方乃克成”。你要成佛,所有的法都要成就——佛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圓滿有沒有缺?不可能有缺。所有的法統(tǒng)統(tǒng)圓滿成就才叫佛。

  我們所講的即是以名號為體貫穿所有事業(yè),所有的法都可以不離名號地去做。若離開名號,所有的法都會散掉——慈善是慈善,事業(yè)是事業(yè),出世間是出世間……沒有歸結點,沒有統(tǒng)攝,也沒有升華。

  名號可以使你往生,往生之后一切萬法都能成就。因地行法的專能成就果地功德的圓,所以,專必然圓,圓方能成就一切法。天臺宗講圓教,圓教就是能圓滿成就一切法成佛。凈土是通過“專”稱名號,得到圓滿的功德,這圓滿功德收攝了所有法在里面。凈土講專修是這個意義。

  所以,凈土宗講“諸行進入一向專稱”后,諸行就成為念佛體內功德,也就不稱為“雜行雜修”了。

  不然你怎么理解:善導大師不舉目視女人——這是持戒;畫觀經變相圖予人——這是布施;法事贊——這是經懺……種種行法;永明延壽大師日課百八佛事。這兩位都是彌陀化身,他們不“專”嗎?肯定專,因為阿彌陀佛為我們發(fā)的愿就是“念佛往生”。但他們行事都是圓滿的,種種行法都收攝在名號之內,以名號為歸結。

  所以,專念佛人隨分隨力行世慈善是應該的。

  《隨談夜話》第15期“佛化生活系列”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凈宗書院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