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界法師答:菩薩的觀照力應如何栽培?

  凈界法師答

  我們看《大乘止觀》,它整個大乘止觀的修學也是這五個次第,所以這五個次第,是整個大乘佛法修學的一個次第。我們剛開始沒有觀照,心中是心隨妄轉,妄想很多,我們根本就沒辦法控制自己。我們現(xiàn)在想要控制自己、要掌握自己的生命,我們必須栽培一個觀照力。怎么辦呢?剛開始就是「集總修」,「集總修」就是以一個法,來總持一切法。這個「集總修」,在密宗來說,叫作本尊相應法,你設定一個本尊,然后禮拜、稱念、心中歸依,身口意跟本尊的功德相應,這個密宗叫作本尊功德相應法。在顯教叫作一相三昧、或者叫一行三昧,你也是設定一個相貌,然后在這個相狀不斷地憶念、專注?偠灾,這個「集總修」的意思,就是修習止,止息妄想的意思。剛開始我們在一個散亂的階段,修行最大的忌諱就是雜亂修,你持觀世音菩薩、又持地藏王菩薩、又持〈大悲咒〉、又持〈往生咒〉,你一天持十幾個法門,結果你心中還是散散亂亂的,只是跟佛菩薩結緣,這樣子你一輩子不可能生起觀照力,你只是攝持一些散亂的福德。所以剛開始,你為了要成就三昧,一定要「集總修」,要把精神、體力集中在一個「相」當中,專注、相續(xù)地去憶念一個法門。所以蕅益大師說:這個修止觀,譬如掘井,要在一門深入。我們心中渴望有水、法水的滋潤,就去掘井,但是你東邊掘一個洞、西邊掘一個洞,結果你一輩子挖不到水。那應該怎么辦呢?要把精神、體力集中在一個洞當中,不斷地去挖,這個水才會出現(xiàn)。所以剛開始,我們一定是要「集總修」,把所有的精神、體力安住在一個法界上。你持〈往生咒〉,你就整天持〈往生咒〉;持〈大悲咒〉,就三個月當中專持〈大悲咒〉:這樣子容易成就三昧。這第一個原則,把心專注起來。

  第二個「無相修」,前面的「集總修」是修止,這個是修觀。「集總修」是把內心當中很多很多變化的相狀,把它調整成一相,一個相狀──〈往生咒〉的相狀,或者佛號的相狀。當然這個地方,既然是有相,就還是對立,有對立就是生滅法;所以這個地方,它是用我空、法空的智慧,把這個相給消滅掉,這個時候進入到真如三昧,那是能所雙亡、諸相叵得,沒有能所的對立、沒有相的受用,這是「無相修」,內心當中是無所住的,那這是真實的觀照力現(xiàn)前。這個時候,在一念心當中,煩惱障不可得、業(yè)障不可得、報障不可得。

  第三個「無功用修」。前面的止觀,我們剛開始是一個生疏的境界,我們應該不斷地去串習、不斷地加功用行,使令這個止觀的力量,在心中能夠任運地現(xiàn)前,所謂的由生轉熟,叫作「無功用修」,熟練。

  第四個「熾盛修」。古德解釋什么叫作「熾盛修」呢?就是「無功用修」雖然是熟練的,但是在熟練當中,有拙劣跟殊勝的差別,有劣、勝之別。什么叫劣呢?我們只是在靜中能夠熟練;但是歷緣對境的時候,我們心中的止觀就破壞掉了,心隨妄轉,這個叫作劣。所以我們應該使自己,在靜中的止觀、在動中歷緣對境的時候,那個止觀的力量也能夠現(xiàn)前,這個時候就是由熟而生巧,巧妙,動靜一如,這個「熾盛修」就是能夠動靜一如,由熟練而轉成巧妙。

  第五個是「無喜足修」。我們本來是一種散亂顛倒的心識,完全被惑業(yè)苦所帶動,我們生命本來是沒有自主力,起煩惱的時候,煩惱要我們干什么,我們就跟煩惱走;跟煩惱走,就造作很多的罪業(yè),招感很多的痛苦,F(xiàn)在修止觀的時候,內心會有功德出現(xiàn),但是你這個時候千萬不要得少為足,不要對路旁的小花產生迷惑,要繼續(xù)地進步,后面有摩尼寶珠,不要得少為足,應該要「無喜足修」,要不斷地增上,乃至功德圓滿為止。這個地方是說明我們一個散亂、顛倒的凡夫,應該怎么來培養(yǎng)心中的觀照力。這個意思就是說,理可頓悟,但是事須漸修。我們理論上了解到,「何期自性,本自清凈」,心中的煩惱障、業(yè)障、報障都是仗緣而生,既然是因緣所生,它的本性是空的。理論上是這樣,但是這個煩惱障、業(yè)障、報障,它在我們內心當中運轉太久、太熟練,它那個等流習氣的力量太強,所以雖然它是一個如夢如幻的勢力,但是我們也要假借事修,假借這個「集總修、無相修、無功用修、熾盛修、無喜足修」,來慢慢地消滅它。所以這個地方,無著菩薩恐怕菩薩執(zhí)理廢事,所以安立了五種修,來栽培菩薩的觀照力。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