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文化 >

禪茶知識很有用呦

 \

有關禪茶的小知識:

  一﹑用具 : 1. 碳爐一個

  2. 陶制燒水壺一把

  3. 根雕茶桌一張

  4. 兔毫盞若干個

  5. 茶洗一個

  6. 有把手的泡壺一把

  7. 香爐一個

  8. 香一支

  9. 木魚一個

  10. 磬一個

  11. 鐵觀音茶 十克 至十 五克

  12. 茶道一套

  13. 佛樂磁帶一合

二﹑基本程序:

  1. 禮佛──焚香合掌

  2. 調息──達摩面壁

  3. 煮水──丹霞燒佛

  4. 候湯──法海聽潮

  5. 洗杯──法輪常轉

  6. 燙壺──香湯浴佛

  7. 賞茶──佛祖拈花

  8. 投茶──菩薩如獄

  9. 沖水──漫天法雨

  10. 洗茶──萬流歸宗

  11. 泡茶──涵蓋乾坤 、

  12. 分茶──偃流水聲

  13. 敬茶──普渡眾生

  14. 聞香──五氣朝元

  15. 觀色──曹溪觀水

  16. 品茶──隨波逐浪

  17. 回味──圓通妙覺

  18. 謝茶──再吃茶去

三﹑解說詞:

  禪茶屬于宗教茶藝。自古有“茶禪一味“之說﹐禪茶中有禪機﹐禪茶的每道程序都源自佛典﹑啟迪佛性﹐昭示佛理。禪茶茶藝還是最適合用于修身養(yǎng)性﹐強身健體的茶藝﹐我們這套禪茶茶藝共十八道程序﹐希望大家能放下世俗的煩惱﹐拋棄功利之心﹐以平和虛靜之心﹐來領略“茶禪一味“的真諦。

  1. 禮佛﹕焚香合掌 同時播放《贊佛曲》﹑《心經》﹑《戒定真香》﹑《三皈依》等梵樂或梵唱﹐讓幽雅莊嚴﹑平和的佛樂聲﹐像一只溫柔的手﹐把我們的心牽引到虛無縹緲的境界﹐使我們煩躁不寧的心平靜下來。

  2. 調息﹕達摩面壁 達摩面壁是指禪宗初祖菩提達摩在嵩山少林寺面壁坐禪的故事。面壁時助手可伴隨著佛樂﹐有節(jié)奏的敲打木魚和磬﹐進一步營造祥和和肅穆的氣氛。

  主泡者應指導客人隨著佛樂靜坐調息。靜坐的姿勢以佛門七支坐為最好。所謂七支坐法﹐就是指在靜坐時肢體應注意七個要點﹕

  其一﹐雙足跏趺也稱為雙盤足。如果不能雙盤亦可用單盤。左足放在右足上面﹐叫做如意坐。右足放在左足上面叫做金剛坐﹐開始習坐時﹐有人連單盤也做不了﹐也可以把雙腿交叉架住。

  其二﹐脊梁直豎﹐使背脊每一個骨節(jié)都如算盤珠子迭豎在一起樣﹐使肌肉放松。

  其三﹐左右兩手環(huán)結在丹田下面﹐平放在胯骨部份。兩手手心向上﹐把右手背平放在左手心上面﹐兩個大拇指輕輕相抵。這叫“結手印“也叫做“三昧印“或“定印“。

  其四﹐左右雙肩稍微張開﹐使其平整適度﹐不可沉肩彎背。

  其五﹐頭正﹐后腦稍微向后收放﹐前腭內收而不低頭。

  其六﹐雙目似閉還開﹐視若無睹﹐目光可定在座前七﹑八公尺處。

  其七﹐舌頭輕微舔抵上腭﹐面部微帶笑容﹐全身神經與肌肉都自然放松。在佛樂中保持這種靜坐的姿勢 10-15 分鐘。 靜坐時應配有坐墊﹐坐墊厚約兩﹑三寸。如果配有椅子﹐亦可正襟危坐。

  3. 煮水﹕丹霞燒佛 在調息靜坐的過程中﹐一名助手開始生火燒水﹐稱之為丹霞燒佛。丹霞燒佛典出于《祖堂集》卷四。據記載丹霞天然禪師于惠林寺遇到天寒﹐就把佛像劈了燒火取暖。寺中主人譏諷他﹐禪師說﹕“我焚佛尸尋求舍利子。 ( 即佛骨 ) 主人說﹕“這是木頭的﹐哪有什么舍利子。”禪師說﹕“既然是這樣﹐我燒的是木頭﹐為什么還要責怪我呢﹖”于是寺主無言以對。“丹霞燒佛”時要注意觀察火相﹐從燃燒的火焰中去感悟人生的短促以及生命的輝煌。

  4. 侯湯﹕法海聽潮 佛教認為“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鐺內煮山川。”從小中可以見大﹐從煮水候湯聽水的初沸﹑鼎沸聲中﹐我們會有“法海潮音﹐隨機普應”的感悟。

  5. 洗杯﹕法輪常轉 法輪常轉典出于《五燈會元》卷二十。徑山寶印禪師云﹕“世尊初成正覺于鹿野苑中﹐轉四諦法輪﹐陳如比丘最初悟道。”法輪喻指佛法﹐而佛法就日常平凡的生活瑣事之中。洗杯時眼前轉的是杯子﹐心中動的是佛法﹐洗杯的目的是使茶杯潔凈無塵﹔禮佛修身的目的是使心中潔凈無塵。在轉動杯子的手法洗杯時﹐或許可看到杯轉而心動悟道。

  6. 燙壺﹕香湯浴佛 佛教最大的節(jié)日有兩天﹕一是四月初八的佛誕日﹐二是七月十五的自恣日﹐這兩天都叫“佛歡喜日”。佛誕日要舉行“浴佛法會”﹐僧侶信徒們要用香湯沐浴太子象 ( 即釋迦牟尼佛像 ) 。我們用開水燙洗茶壺稱之為“香湯浴佛”﹐表示佛無處不在﹐亦表明“即心即佛”。

  7. 賞茶﹕佛祖拈花 佛祖拈花微笑典出于《五燈會元》卷一。據載﹕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柯迦葉”。我們借助“佛祖拈花”這道程序﹐向客人展示茶葉。

  8. 投茶﹕菩薩入獄 地藏王是佛教四大菩薩之一。據佛典記載﹐為了救度眾生﹐救度鬼魂﹐地藏王菩薩表示﹕“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地獄中只要有一個鬼﹐我永不成佛。“投茶入壺﹐如菩薩入獄﹐赴湯蹈火﹐泡出的茶水可振萬民精神﹐如菩薩救度眾生﹐在這里茶性與佛理是相通的。

  9. 沖水﹕漫天法雨 佛法無邊﹐潤澤眾生﹐泡茶沖水如漫天法雨普降﹐使人如“醍醐灌頂”﹐由迷達悟。壺中升起的熱氣如慈云氤氳﹐使人如沐浴春風﹐心萌善念。

  10. 洗茶﹕萬流歸宗 五臺山著名的金閣寺有一副對聯﹕一塵不染清靜地﹐萬善同歸般若門。茶本潔凈仍然要洗﹐追求的是一塵不染。佛教傳到中國后﹐一花開五葉﹐千佛萬神各門各派追求的都是大悟大徹﹐“萬流歸宗“﹐歸的都是般若之門。般若是梵語音譯詞﹐即無量智能﹐具此智能便可成佛。

  11. 泡茶﹕涵蓋乾坤 涵蓋乾坤典出于《五燈會元》卷十八。惠泉禪師曰﹕“昔日云門有三句﹐謂涵蓋乾坤句﹐截斷眾流句﹐隨波逐流句。”這三句是云門宗的三要義﹐涵蓋乾坤意謂真如佛性處處存在﹐包容一切﹐萬事萬物無不是真如妙體﹐在小小的茶壺中也蘊藏著博大精深的佛理和禪機。

  12. 分茶﹕偃溪水聲 “偃溪水聲”典出于《景德傳燈錄》卷十八。據載有人問師備禪﹕“學人初入禪林﹐請大師指點門徑。”師備禪師說﹕“你聽到偃溪水聲了﹖”來人答﹕“聽到。”師備便告訴他﹕“這就是你悟道的入門途徑。“禪茶茶藝講究﹕壺中盡是三千功德水﹐分茶細聽偃溪水聲。斟茶之聲亦如偃溪水聲可啟人心智﹐警醒心性﹐助人悟道。

  13. 敬茶﹕普渡眾生 禪宗六祖慧能有偈云﹕“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恰似覓兔角。”菩薩是梵語的略稱﹐全稱應為菩提薩陲。菩提是覺悟﹐薩陲是有情。所以菩薩是上求大悟大覺──成佛﹔下求有情──普渡眾生。敬茶意在以茶為媒體﹐使客人從茶的苦澀中品出人生百味﹐達到大徹大悟﹐得到大智大慧﹐故稱之為“普渡眾生”。

  14. 聞香﹕五氣朝元 “三花聚頂﹐五氣朝元”是佛教修身養(yǎng)性的最高境界﹐五氣朝元即做深呼吸﹐盡量多吸入茶的香氣﹐并使茶香直達顱門﹐反復數次﹐這樣有益于健康。

  15. 觀色﹕曹溪觀水 曹溪是地名﹐在廣東曲江縣雙峰山下﹐唐儀鳳二年 ( 公元 676 年 ) ﹐六祖慧能住持曹溪寶林寺﹐此后曹溪被歷代禪者視為禪宗祖庭。曹溪水喻指禪法!睹茆终Z錄》載﹕“憑聽一滴曹溪水﹐散作皇都內苑春。”觀賞茶湯色澤稱之為“曹溪觀水”﹐暗喻要從深層次去看是色是空﹔同時也提示﹕“曹溪一滴﹐源深流長” ( 《塔銘 ? 九卷》 ) 。

  16. 品茶﹕隨波逐浪 “隨波逐浪”典出于《五燈會元》卷十五。是“云門三句”中的第三句。云門宗接引學人的一個原則﹐即隨緣接物﹐去自由自在地體悟茶中百味﹐對苦澀不厭憎﹐對甘爽不偏愛﹐只有這樣品茶才能心性閑適﹐曠達灑脫﹐才能從茶水中平悟出禪機佛禮。

  17. 回味﹕圓通妙覺 圓通妙覺即大悟大徹﹐即圓滿之靈覺。品了茶后﹐對前邊的十六道程序﹐再細細回味﹐便會﹕“有感即通﹐千杯茶映千杯月﹔圓通妙覺﹐萬里云托萬里天。”干隆皇帝登上五臺山菩薩頂時﹐曾寫過一聯﹕“性相真如華海水﹐圓通妙覺法輪鈴。”這是他登山的體會﹐我們稍做改動﹕“性相真如杯中水﹔圓通妙覺烹茶聲。”即是品禪茶的絕妙感受。佛法佛理就在日常最平凡的生活瑣事之中﹐佛性真如就在我們自身的心底。

  18. 謝茶﹕再吃茶去 飲罷了茶要謝茶﹐謝茶是為了相約再品茶。“茶禪一味”嘛。茶要常飲﹐禪要常參﹐性要常養(yǎng)﹐身要常修。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仆先生講得最好﹕“七碗受至味﹐一壺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讓我們相約再吃茶去。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