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五家 >

云門大師——云門宗初祖

  云門文偃,唐末五代高僧;為云門宗初祖。

  幼年即切慕佛門,從嘉興空王寺志澄律師出家。

  遍覽諸經(jīng),深究《四分律》;后至睦州,因頓折一足而開悟,

  繼參學于道明禪師門下。又謁雪峰義存禪師,依住三年,受其宗印。

  游歷天下,遍訪高僧大德,參究印證,聲名漸著。

  于云門山創(chuàng)建光泰禪院,道風愈顯、法化四播,遂成云門一宗。其機鋒險峻,門風殊絕,禪林中有「云門一字關」、「云門三字禪」之美稱。

  留有《云門匡真禪師廣錄》三卷和《語錄》一卷行于后世。

  人是靈長類的動物,靈就靈在他有精神上的追求,他要超越自身從而達到精神的永恒彼岸。理想與現(xiàn)實的矛盾,煩惱與幸福的沖突,使人類不得不去尋求一條解決沖突并且調(diào)和矛盾的最佳途徑,宗教便得以產(chǎn)生了。

  佛教以魔難為存在的條件,無魔無佛,無佛無魔,幸福與災禍同時存在。然而隨著時代與社會結(jié)構的發(fā)展與變化,對災難與幸福概念也有了不同的理解,所以要求佛教必須加以發(fā)展和改革,因而有了小乘和大乘的區(qū)別,發(fā)展到了中國,與本土的儒教、道教等相結(jié)合,便有了中國式的佛教──禪宗的誕生。

  佛教的像教對于廣大信眾的心理安寧來說,的確有著不可估量的意義和價值。但是,流風所及又成了一種迷信和執(zhí)著,偶像的執(zhí)迷只會影響人們對于佛教真諦的領悟,于生死大事毫無幫助。于是,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等禪宗的精要便在靈山會上找了依據(jù)。無數(shù)人天菩薩請佛說法,佛陀便拈起一朵金色優(yōu)缽曇花,滿座信眾都難領會其中的奧妙,只有迦葉尊者展顏微笑而心心相印,便有了正法眼藏的流傳。

  達摩一葦渡江,慧可立雪斷臂,六祖蘆芽穿膝,都是要破除偶像、文字以及外境的執(zhí)迷,從而進入心靈的絕對自由世界。這在當時追逐享樂的社會和崇拜偶像的佛教界中,無疑是一股清新的涼風,帶來了彼岸的溫馨和親切,使廣大信眾精神為之一振。而思想界則歡呼著它所賜予的頓悟模式,人類的認識產(chǎn)生了新的飛躍,人們對幸福與真諦的理解又有了質(zhì)的升華,而且有了到達彼岸的最直接的途徑。

  禪風的鼎盛,公案的流播,一方面說明了它的生命力,以及為人們所接受的程度,一方面卻在豐富和擴大的同時被分割和曲解,自然會背離它的原始初衷而本末倒置。葛藤禪的出現(xiàn),雖使人們擺脫了文字障卻又陷入到語言障之中,同樣影響到人們對于終極真理的體認,于是又有了改革的需要,禪宗史上的五家七宗便應運而生。其中最值得稱道的,就是以截斷眾流、孤危聳峻為宗風的云門禪。

  葛藤的纏繞,必須有快刀和利劍來斬斷;煩惱的蘊聚,必須有智能和覺悟來掃蕩。有名的云門三句、三字關、一字禪等,當體發(fā)生,隨處寂滅;涵蓋乾坤,截斷眾流;直下承當,不容擬議,讓修行者無所措手足的當下,直見本源自性,頓悟真如法身。盡管它接引的是上根利器,即那些聰明智能而有慧根天賦的人,所以只流傳興盛了二三百年,但它所采用的截斷眾流和隨波逐浪等接引修行者的方法,對于人類思維模式的培養(yǎng),通向真理的終極,都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要了解和認識云門宗風,必先知道它的祖師──云門文偃禪師。

  唐末五代時的云門文偃禪師(公元八六四──九四九年),祖籍浙江嘉興,俗家姓張,是東晉齊王司馬冏的部下東曹參軍張翰的十三代孫。雖然他出身貧寒,還要經(jīng)常出坡灑掃,但是,先天所帶來的靈秀之氣和聰明智能的上根利器,使他在十二三歲時便看破紅塵,在自己鎮(zhèn)上的空王寺中出家,跟從志澄律師學習律部經(jīng)典。他天資稟賦極高,反應敏捷,辯才無礙,深得志澄律師的器重和賞識。二十歲遠到常州的毗陵壇稟受具足戒,之后又回到志澄律師處繼續(xù)研究律部并加以修證,時常幫助志澄律師講解經(jīng)典,尤其對《四分律》等經(jīng)典的深奧意蘊有深刻的鉆研。

  數(shù)年之間,他已經(jīng)徹底明白經(jīng)典中的真諦,不僅精通戒律的內(nèi)容和精髓,而且能夠清凈嚴肅地身體力行。之后,他便離開自己的啟蒙恩師,開始到各地游學參究。他先去參拜的是揖世高蹈、不肯隨俗的睦州道蹤禪師,道蹤禪師的風格就是不容學生落入妄想,而要當下覺悟。文偃連續(xù)三天去敲門,他才把門打開一條縫。文偃一腳踏進門里,道蹤便一把揪住他的前胸要他說。他正要說的時候,道蹤便說了一句『秦朝時候的轂轆鉆子』,一把將他推出門去。道蹤關門關得急了,文偃的一只腳還夾在門里,就在這一陣疼痛的當下,他恍然大悟,于是便歸從睦州道蹤禪師修行。

  三年之后,道蹤禪師看他勤奮好學,天資穎悟,氣概不凡,堪當大任,便引介他到雪峰義存禪師處參學。他聽從師命,離開睦州,來到雪峰山參拜義存禪師。數(shù)年之間,溫習研討,心心相印,深得義存禪師的精髓。然后,便游歷天下,遍訪高僧大德,曾參拜過洞山、曹山、疏山、天童、歸宗、灌溪等,研究印證,聲名漸大。后來到了廣東韶州靈樹如敏禪師那兒,如敏禪師拜他為上座。貞明四年(公元九一八年),如敏圓寂,他繼承法席,擔任靈樹寺的住持。其間,他屢次被南漢皇帝請入宮中說法講經(jīng),深得皇帝的欽仰敬服,并御賜名號為「紫袍大師」。同光元年(公元九二三年),他遷徙到韶州的云門山,創(chuàng)建了光泰禪院,道風越來越顯著,天下的禪僧蜂擁而來。云門宗便由此而發(fā)揚光大。

  云門宗的宗旨包括在三句話中:「涵蓋乾坤」、「截斷眾流」、「隨波逐浪」等,世稱「德山三句」。首句謂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物相即是法相,法相即是物相;而且都在自身,莫要外求。二、三句是接濟印證學生境界的方法,一是直下承當、斷絕妄想,一是因材施教、隨機度人。他常以一個字來截斷學生的妄想情識,禪林稱做「云門一字關」。當然,因為太快猛、太急切、太出乎意料,所以一般人都覺得他的門風高危峻險,難以接近。為此,他所接引的學生大多都是所謂的上根利器,一是一,二是二,含糊不得。他的法嗣有香林澄遠、德山緣密等六十一人,都很有造詣和名聲。乾和七年(公元九四九年),文偃大師圓寂,南漢皇帝敕賜為「匡真禪師」,宋太祖趙匡胤則追謚為「大慈云匡真弘明禪師」。

  云門文偃一生輝煌,猶如禪學天空中的北辰紫微,留給后代的是萬分的敬仰和崇拜。但是,任合偉人所走過的路,前面永遠是充滿荊棘和坎坷。文偃大師的路如何呢?讓我們從他出生的那一剎那追蹤起,跟著他重新經(jīng)歷所走過的心路歷程吧!

  舍身事佛在髫年,持戒空王律法嚴。

  折腳睦州真諦了,脫枷雪嶺道統(tǒng)傳。

  諸方遍歷英名震,靈樹冥通上座閑。

  御賜紫袍師尊貴,云門絕唱響人天!

精彩推薦